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朱政鸣  程凯敏 《急诊医学》1999,8(3):151-152
目的:探索一种创伤性颅骨缺损急性期术中一次性修复的新方法。方法:采用弃用人牙提取脱钙人牙基质,复其中的骨形态发生蛋白,在动物实验诱导骨再生修复成功后,对22例创作性颅骨缺损在急性期进行术中一次性修复,病人年龄8-64岁,颅骨缺损范围4-5cm14例,6-8cm8例;开放伤17例,闭合伤5例。颅骨缺损区用脱钙人牙基质2-6g,与颅骨碎粒及骨屑均匀混合平敷在硬膜外颅骨缺损区内,术后临床检查,X线评价,  相似文献   

2.
背景:众多的研究已证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在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基质合成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并参与调节骨改建及修复的系列过程.目的:观察人胰岛祟样生长因子1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对骨损伤修复的促进作用及能否构建出具有良好生物学活性的组织工程人工骨,提高骨缺损修复质量.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4-03/2005-05在苏州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材料:体外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通过反转录病毒转入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骨髓基质干细胞,并与具有良好生物学活性的脱钙骨荩质材料复合.方法:BalB/C裸鼠15只制备颅骨8 mm缺损模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5只.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转染细胞组和空载体细胞组将两种不同植入物脱钙骨基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转染细胞和脱钙骨基质/空载体细胞分别植入颅骨缺损部位,空白对照仅造模,不进行任何干预造模后4周处死动物,取出颅骨进行组织学观察.主要观察指标:①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检测转染细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 mRNA的表达.同时收集转染后细胞上清,用蛋白免疫印迹检测重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表达.②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基质材料复合物共培养3,6 d后的生长情况.⑨颅骨缺损模型大体观察.④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造模后4周各组颅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①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蛋白免疫印迹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干细胞中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mRNA及蛋白的表达.②扫描电镜观察转染细胞与脱钙骨基质共培养3d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转染细胞组脱钙骨基质材料表面已有大量细胞黏附并向深部空隙长入:6 d时脱钙骨基质表而黏附的细胞处已分泌出大量胶原纤维:而空载体细胞组各时间点黏附细胞数和胶原纤维产生量则均较少.⑨造模后4周各组植入物周围均无明显炎症反应,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转染细胞组植入物与颅骨缺损结合紧密:而空载体细胞组植入物可推动:空的对照组骨缺损处无新骨形成.④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转染细胞组植入物与颅骨缺损结合紧密,骨折缺损区有新骨及血管形成:空载体细胞组骨缺损区新骨形成较少:空白对照组缺损末见修复.结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转染的骨髓基质干细胞/脱钙骨基质复合物具有较好的骨缺损修复功能.  相似文献   

3.
颅脑外伤术后颅骨缺损修复临床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 为进一步完善离体颅骨瓣原位修复颅骨缺损。方法 对38处颅骨缺损分别应用多孔离体颅骨瓣(简称组Ⅰ)/或多孔离体颅骨瓣 骨多肽生长素(简称组Ⅱ)原位修复颅骨缺损。结果 修复颅骨缺损:35处,术后随访3月~2年,全部病例无并发症发生,触压骨瓣部位无活动感,硬度正常,外观完美,经X线及头颅CT检查,组Ⅰ中4例可见骨瓣中央密度降低,有部分吸收现象,余病例骨瓣对合良好,接合处骨缝渐消失,可见骨痂形成,骨瓣密度正常。结论 多孔离体颅骨瓣原位修复颅骨缺损简化手术操作,简便易行,经济安全,创伤性小,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脱钙人牙基质材料与骨科植入物内固定治疗促进陈旧性经舟月骨周围脱位恢复的效果,并经远期随访。方法:选择1996-01/2005-10武汉市普爱医院8例陈旧性经舟月骨周围脱位病例,采用复位后微型钛螺钉内固定加脱钙人牙基质材料植入治疗。术后随访8周至3年。患者腕部功能采用Maya Modified Wrist Score法进行评估,优秀为91~100分;良好为80~90分;尚可为65~79分;差为<64分。结果:8例陈旧性经舟月骨周围脱位的舟骨骨折全部骨性愈合。优秀2例,良好3例,尚可2例,差1例。结论:微型钛螺钉内固定加脱钙人牙基质材料植骨操作简单,提高骨折愈合率,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是促进陈旧性经舟月骨周围脱位恢复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9例应用组织工程骨修复颅骨缺损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9例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组织工程骨修复颅骨缺损的护理经验.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术中护理配合恰当,术后重点观察切口渗血、渗液情况,保持引流管通畅,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6例获得颅骨缺损的良好修复,2例发生不同程度的组织工程骨吸收现象,1例术后3个月失去随访.  相似文献   

6.
背景:脂肪基质细胞经诱导后具备成骨活性已被实验证实,因此,脂肪基质细胞修复骨缺损的研究已成为目前的热点,但脂肪基质细胞修复负重骨缺损修复的相关实验报道较少.目的:通过兔脂肪基质细胞诱导培养为成骨细胞,并与牛脱钙骨复合培养,对兔胫骨骨缺损修复情况的观察,探讨脂肪基质细胞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1/09在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材料:取新生小牛四肢长骨干干骺端的松质骨置于脱钙液中脱钙、脱脂、去细胞、去抗原和去蛋白等程序处理制备成脱钙骨支架.方法:选取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12只,随机选取1只提取腹腔内脂肪组织15 mL,体外分离培养脂肪摹质细胞并行诱导培养证实为成骨细胞后,以1×109L-1浓度种植于脱钙骨支架上,继续培养1周,制成组织工程骨.将12只新西兰大白兔手术制成双侧胫骨骨缺损模型,左下肢植入单纯脱钙骨作为对照组,右下肢植入组织工程骨作为实验组.主要观察指标:X射线、CT检查观察骨缺损处骨痂形成情况,取材后行大体、组织学观察骨缺损处修复情况.结果:大体观察及X射线显示实验组术后12周骨缺损区缺损消失,已骨性愈合,对照组术后12周骨缺损区缺损仍存在,未见完全愈合.组织学观察显示实验组术后12周可见新生骨小梁形成,对照组术后12周未见新生骨小粱形成.测量CT值行配对t检验显示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脂肪基质细胞经诱导培养具备成骨活性,与细胞支架复合具备修复骨缺损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韩荣红 《天津护理》2012,20(4):211-212
应用脱钙人牙基质(DTM)对53例埋伏多生牙患儿拔牙术后骨缺损进行修复治疗,通过术前准确定位及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术后无1例感染发生,无任何不良反应及排异反应,创口均Ⅰ期愈合,创口骨缺损处可见大量新骨形成,局部骨质再生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目前颅骨修补材料有很多种,但都为异源性无机骨替代物,并且应用该方法又要给患者再次行开颅手术,实验拟开展新型颅骨再生材料的研究。方法:实验于2006-05/11在解放军第一五七医院动物中心及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动物:30只犬随机分为实验组20只,对照组10只。②实验方法:应用纳米级羟基磷灰石为支架和成骨细胞培养,加入脱矿的犬类骨基质为载体的重组人类骨形成蛋白2,制成复合软质再生颅骨。实验组犬在右侧颅骨缺损中填补藻酸钙凝胶、成骨细胞、纳米级骨粉的复合材料,左侧颅骨缺损中填补藻酸钙凝胶、成骨细胞、纳米级骨粉和重组人类骨形成蛋白2的复合材料。对照组犬在右侧为单纯颅骨缺损,左侧颅骨缺损中填补藻酸钙凝胶、成骨细胞、纳米级骨粉和重组人类骨形成蛋白2复合材料。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③实验评估:手术后1,2,3,6个月X射线片检查颅骨缺损修复情况,对再生的颅骨组织标本进行茜素红S染色,观察成骨能力及再生材料骨膜组织细胞体外培养情况。结果:实验动物均进入结果分析。术后1个月,成骨活跃,骨端新生骨小梁基本覆盖骨断端,缺损区可见较多新生骨小梁形成,骨端新生骨小梁向缺损区长入;术后2个月可见较多散在骨岛形成;术后3个月可见成熟骨,并有髓腔形成,缺损区大量新骨形成。而各对照组骨断端处有散在骨岛,或被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占据,可见大量纤维组织及毛细血管长入,植入的基质材料基本被吸收,无新骨生成。结论:应用纳米级羟基磷灰石为支架和成骨细胞培养,加入脱矿骨基质为载体的重组人类骨形成蛋白2,制成的复合软质再生颅骨能自身代谢并逐渐骨化,形成新的颅骨。  相似文献   

9.
骨形成蛋白复合材料修复狗椎板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骨形成蛋白与脱钙骨基质颗粒、骨水泥复合后修复狗腰部椎板缺损的效果。方法制备异体狗脱钙骨基质颗粒,提取牛骨形成蛋白并行成骨诱导活性测定。将脱钙骨基质颗粒、骨水泥与骨形成蛋白复合后行扫描电镜观察和生物力学测定。无菌操作造成狗腰部椎板缺损,用复合材料覆盖修复,术后不同时间进行X射线照相、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对牙槽骨缺损引导骨组织再生的作用。方法:选取因牙周病、根尖周病、牙槽外伤等导致牙槽骨缺损严重的下第一磨牙和第二前磨牙拔牙术后因牙槽骨缺损不能满意修复患者58例,其中拔牙同期植入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的患者32例作为A组;拔牙同期不使用任何填充材料,直接使用无菌消毒棉球压迫拔牙窝创面止血的患者26例作为B组,术后2周拆线,3个月、6个月复诊;对两组患者拔牙后3个月和6个月拍摄X线片并行牙槽骨高度测量。结果:术后进行两次X线检查及临床检查,其中32例患者植入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后新骨形成良好,明显改善牙槽骨高度与丰满度。结论: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能够有效地促进拔牙后创面的愈合,有效减少牙槽骨的吸收,对于后期的牙种植或义齿修复有利。  相似文献   

11.
背景:作为骨支架材料,β-磷酸三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诱导性及生物力学性能。目的:探讨β-磷酸三钙复合同种异体成骨细胞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建立45只兔单侧桡骨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缺损区植入复合同种异体成骨细胞的β-磷酸三钙,对照组缺损区植入β-磷酸三钙,空白对照组缺损区不植入任何材料。植入后4,8,16周观察新骨生成情况,通过形态学、X射线等观察指标客观评价各组成骨及骨缺损修复能力。结果与结论:随着修复时间的延长,实验组骨缺损逐渐修复,至16周时X射线见支架与宿主骨之间的骨痂已完全骨化,骨缺损完全修复;组织学见缺损区皮质骨连续,髓腔再通,并且不同时间点实验组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P〈0.01)。表明复合同种异体成骨细胞的β-磷酸三钙人工骨具有良好的成骨能力,有引导组织再生、防止骨不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背景:颅骨缺损多数由于重型颅脑损伤或自发性脑出血需要行去骨瓣减压术,一般在首次手术后3~9个月行颅骨缺损成形术,自体颅骨作为一种最理想的修补材料已渐引起神经外科医生的关注.目的:用自体带骨膜颅骨瓣经腹膜下埋藏保存3~9个月后取出作缺损颅骨修补,观察骨瓣的大小、形状、骨膜的变化.方法;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严重、脑疝形成,清除血肿后颅内压仍高,需作去骨瓣减压者100例.开颅术锯开骨瓣时,保留完整骨膜.在左中上腹切开,暴露浅筋膜,将骨瓣凸面紧贴皮下脂肪,缝合切口.在3~9个月后,取出带骨膜的自体颅骨骨瓣.于保存前后测量带骨膜的骨瓣的长度、宽度、厚度、对角线的长度.结果与结论:经过6年100例临床测量、观察对比,保存三四个月72例,骨瓣边缘锐利,无吸收,骨瓣无变小,骨膜色鲜红、稍显增厚、软;保存9个月1例,骨瓣边缘圆顿,明显吸收,骨瓣变小明显,骨膜色淡、骨性增生明显、硬;其余介于两者之间.结果表明,带骨膜的自体颅骨骨瓣在腹壁皮下保存,能较长时间保持颅骨大小、形状、活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二型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在大鼠股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 SD大鼠左侧股骨制备1个5 mm缺损,在手术后1周、2周、4周、8周后对大鼠进行X线照射,然后处死所有动物,收获新生骨组织和缺损两端的组织,做苏木素-伊红(HE)染色以及BMP-2和VEGF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X线检测和HE染色均表明8周时骨缺损在对照组没有愈合,存在骨不连现象;BMP-2和VEGF在手术后第4周时表达达到高峰,并且在骨缺损断端和周围区域表达较缺损中心多。结论持续添加外源性BMP-2和VEGF因子有助于骨缺损的修复,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脂肪干细胞复合脱钙骨支架材料修复兔胫骨缺损的实验研究。方法购自北京生物有限公司(动物实验中心)新西兰大白兔8对,其中2对白兔进行脂肪干细胞分离培养,并采用反复滴加方法将细胞均匀分布于支架材料上,获取脂肪干细胞复合脱钙骨材料。其中6对构建兔胫骨骨缺损模型,造模后即刻将单纯脱钙骨材料植入右侧缺损区设为对照组,将诱导后的兔脂肪干细胞-脱钙骨支架复合物植入左侧缺损区设为实验组。于术后12周采用空气栓塞处死大白兔,获取大白兔双侧后肢胫骨修复骨及其周围软组织,行Micro-CT和组织学检测,了解实验组和对照组白兔骨组织生长情况,兔脂肪干细胞-脱钙骨材料成骨表型测定体内降解情况和组织学检测结果。结果大体观察显示实验组白兔后肢骨缺损区可见骨样组织修复,对照组白兔为纤维样组织充填未见骨样组织覆盖;三维CT影像学显示实验组白兔骨缺损断端和材料接合部已充分融合且骨轮廓、光滑的骨塑形清晰可见,对照组白兔骨缺损处多为纤维性连接;HE染色下可见实验组白兔有典型再生骨组织、大量骨陷窝、骨细胞及部分骨小梁结构,对照组白兔为胶原纤维样组织和残留脱钙骨基质、无大片再生骨样组织。两组白兔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呈阳性,细胞胞浆及胞外基质呈棕黄色,胞核呈蓝色,证实修复细胞表达Ⅱ型胶原,为软骨细胞。实验组和对照组白兔修复组织评分分别为(2.41±0.40)、(2.70±0.45)分,实验组白兔组织修复得分高于对照组白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兔脂肪干细胞接种于脱钙骨材料,经成骨诱导后具有较强成骨分化能力,能较好地修复兔胫骨骨缺损,具有较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粒径的多孔β-磷酸三钙(β-TCP)人工骨颗粒材料对犬腔隙性骨缺损修复作用的影响。方法将10只24周龄雄性比格犬,随机分为4组,即整块植骨组(3只)以及大粒径组(3只)、小粒径组(3只)和空白对照(1只)。用外科手术方法制备上颌单侧牙槽突裂。大粒径组采用粒径3~4 mm的多孔β-TCP人工骨颗粒材料进行植骨修复;小粒径组采用粒径1.5~2.0 mm的多孔β-TCP人工骨颗粒材料进行植骨修复;整块植骨的人工骨材料为圆柱状多孔β-TCP材料,大小与骨缺损大小相似。分别于术后4、8、12周采集骨样本,对骨样本进行影像学和显微(micro-CT)检查,组织学检测,观察骨愈合修复及植骨材料的降解情况。利用显微(micro-CT)检查新骨生长情况;利用生物力学方法检测骨缺损处的抗压强度。结果第12周影像学及组织学检测,小粒径组骨修复率为(75.5±18.6)%,与整块植骨组骨修复率为(84.9±19.7)%和大粒径组骨修复率为(83.5±18.2)%比较,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小粒径组材料降解率在第12周与大粒径及整块植骨组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新生骨密度大粒径组各监测时间点较小粒径组及空白对照高,在第4周较整块植骨组骨低,第8周无差异,第12周较整块植骨组骨高,具有显著性差异。生物力学监测发现第4、8周整块植骨组抗压强度优去其他各组,第12周大粒径组抗压强度与整块植骨组持平,均优于小粒径组。结论较大粒径的β-TCP材料(3~4 mm)较较小粒径的β-TCP颗粒材料(1.5~2.0 mm)在对犬腔隙性骨缺损骨修复中修复率较高,降解较少,比较稳定,修复后可获得较好的骨新生和抗压强度,对腔隙性骨缺损犬的骨修复作用较优。  相似文献   

16.
三维EH复合型人工颅骨板修补颅骨缺损53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三维EH复合型人工颅骨板在修补颅骨缺损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07/2007-05泰兴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患者53例,男31例,女22例;年龄19~68岁,均符合颅骨修补适应证.颅骨缺损原因:创伤41例,高血压7例,肿瘤3例,动脉瘤2例.13例患者为双侧颅骨缺损.额部颅骨缺损5片(其中合并眶部严重缺损2例),颢部9片,额颞部42片,颞顶部3片,项枕部4片,额顶部3片.单片最小缺损面积为4 cm×6 cm,最大缺损面积12 cm×18 cm.全部患者均采用经螺旋CT(层厚≤5 mm)扫描、CAD三维重建成像、快速成型技术顶制的三维EH复合型人工颅骨板进行颅骨修补.观察有无切口感染、排异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结果:5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8个月.患者对塑形的满意率达100%.其中2例患者曾分别于术后4 d和1周时出现轻度皮瓣下积液,经穿刺抽吸加压包扎同时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处理后积液于短时间内消失.未见其他颅骨修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结论:三维EH型复合人工颅骨板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操作方便,外形满意,并发症少,是一种理想的颅骨修补材料.  相似文献   

17.
液氮冷冻建立犬股骨头缺损坏死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研究建立动物模型。方法:10只健康成年犬建立双侧股骨头骨缺损模型,并用液氮从缺损内将股骨头冷冻坏死,术后定期行股骨头X线拍片、大体标本观察及组织切片了解股骨头坏死及修复情况。结果:术后3d组织切片见股骨头坏死,术后3、6周时股骨头坏死和骨修复同时存在,术后12周X线片及大体标本观察见股骨头骨缺损仍然明显。结论:液氮冷冻建立的犬股骨头缺损坏死可作为模拟临床手术刮除死骨、植骨治疗研究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8.
背景:纳米级的羟基磷灰石纤维蛋白凝胶材料与人体内组织成分更为相似,具有良好的生物与力学性能,但缺乏骨诱导作用。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纤维蛋白凝胶/重组人成骨蛋白1复合人工骨的骨缺损修复能力。方法:制备新西兰大白兔单侧桡骨缺损模型后,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分别植入不同材料行骨缺损修复:纳米羟基磷灰石纤维蛋白凝胶/重组人成骨蛋白1人工骨组、纳米羟基磷灰石/纤维蛋白凝胶组、空白对照组(未植入任何材料)。术后4,8,12周行大体标本观察、X射线、扫描电镜、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及生物力学测试,比较各组材料修复骨缺损的能力。结果与结论:术后4,8,12周,纳米羟基磷灰石纤维蛋白凝胶/重组人成骨蛋白1人工骨组X射线评分、成骨效果、放射性核素聚集强度、生物力学强度均高于纳米羟基磷灰石/纤维蛋白凝胶组(P 〈 0.05)。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区无骨性连接,骨端硬化,骨缺损未能修复。说明纳米羟基磷灰石纤维蛋白凝胶/重组人成骨蛋白1复合人工骨具有良好的骨缺损修复能力,有望成为一种理想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嵌入性修补材料和覆盖性修补材料个性化修补颅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颅骨缺损患者,选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个性化硅橡胶及钛网制作缺损颅骨补片模型,经患者认可后植入修补.调查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对塑形的满意度.结果:80例中采用嵌入性修补材料(硅橡胶)35例、覆盖性修补材料(钛网)45例,补片与颅骨均完整适配.93.7%(75例)患者认为基本或完全恢复了原有颅骨形状.硅橡胶组发生头痛3例,钛网组发生头痛2例,硅橡胶组术后出现积液9例,钛网组术后出现积液3例,硅橡胶组出现松动及移位2例.结论:以计算机辅助设计个性化修补材料,应根据患者颅骨缺损部位和特点,选择不同的修补材料.对美观要求高的部位建议应用嵌入性修补材料;对于缺损面积较大,美观要求相对较低的部位建议应用生物相容性较好的钛网修补材料,实现了按人配置的目的,能够恢复缺损部位的生理原貌,达到自然的外观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Il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辅助下骨搬移术(简称骨搬移术)治疗创伤性胫骨长段骨缺损的疗效。[方法]2000-2007年采用骨搬移术对12例创伤性胫骨长段骨缺损进行治疗,缺损5.3~11cm,平均7.3cm。参照Enneking系统对患肢进行功能评价,并分析其骨性愈合时间、带外固定架时间、手术后患肢功能恢复程度。【结果】随访时间12~51个月,平均38个月。12例骨缺损均达到骨性愈合,平均骨性愈合时间为8.4个月,平均带外固定架时间为12个月,术后患肢长度平均延长7.3cm,功能恢复程度为82%。【结论】骨搬移术治疗创伤性胫骨长段骨缺损具有较好的疗效、并发症发生率低、可随时调整纠正畸形等优点,是治疗骨缺损并发骨感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