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杀未遂致精神病症状缓解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女 ,4 2岁 ,已婚 ,小学文化 ,市民。曾因患有精神病 6个月 ,于 1990年 4月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收入我院。经服用奋乃静及氯氮平等治疗 1个月余 ,病情明显好转 ,生活基本可以自理出院。出院后定期来门诊复查和接受治疗指导。患者虽长期坚持服奋乃静 18~ 2 4mg/d ,但精神症状始终未能完全缓解 ,自知力不全 ,智能未见明显缺损。 2 0 0 0年 9月2 0日患者无明显诱因突然感到心烦意乱 ,痛苦无法忍受 ,企图通过自杀而解脱 ,吞服氯氮平 10 0粒 (2 5 0 0mg) ,服药后 1h被家人发现 ,即送本院抢救。患者处于昏迷状态 ,被动体位 ,无自主运动。压眶上…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认知行为治疗对自杀未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生命质量改善的效果,为制定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预防水平、降低和防止精神分裂症患者再次自杀的策略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取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ICD-10)中的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有自杀未遂的住院患者共130例,按住院号末尾数字随机分配到认知行为治疗组(治疗组,n=66)和对照组(n=64)。治疗组予常规的药物治疗及持续12周每次约50分钟共8次的短程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只予常规的药物治疗,治疗12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周末用WHO健康量表(WHOQOL-BREF)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生命质量量表(QOLS)评定患者的生命质量,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患者的抑郁情绪,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定患者的社会支持状况。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2周末 SDS、 WHOQOL-BREF、QOLS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SSRS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相比,SDS、WHOQOL-BREF、QOLS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SSRS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认知行为治疗有助于改善自杀未遂精神分裂症的生命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3.
秦霞 《四川精神卫生》2013,26(4):290-293
目的 观察认知行为治疗对自杀未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生命质量改善的效果,为制定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预防水平、降低和防止精神分裂症患者再次自杀的策略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取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自杀未遂的住院患者共130例,按住院号末尾数字随机分配到认知行为治疗组(治疗组,n=66)和对照组(n=64).治疗组给予12周的常规药物治疗,以及每次约50分钟共8次的短程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只给予常规药物治疗12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周末采用WHO生存质量简表(WHOQOL-BREF)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生命质量量表(QOLS)评定患者的生命质量,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患者的抑郁情绪,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定患者的社会支持状况.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2周末 SDS、WHOQOL-BREF、QOLS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较治疗前治疗组SSRS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相比,SDS、WHOQOL-BREF、QOLS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SRS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认知行为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自杀未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命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4.
血清胆固醇水平与精神分裂症自杀未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几项研究显示。低胆固醇水平与自杀有关,为在精神分裂患者中明确低血清胆固醇水平与自未遂史之间的关系,我们对124例患精神分裂症的自杀未遂者的血清胆固醇水平进行了调查和测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精神分裂症自杀未遂患者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50例精神分裂症自杀未遂患者进行相关因素的初步分析。结果 发现精神分裂症自杀未遂的发生与精神病性症状密切相关,与季节、病程、亚型、家族史、性格特点及年龄均有一定联系。结论 对精神分裂症急性发作期及缓解期的心理危机干预及药品管理均很重要。  相似文献   

6.
47例精神分裂症自杀未遂者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47例精神分裂症自杀未遂者的诸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自杀与偏执型、文化程度、发作次数、近期疗效及幻觉、妄想、抑郁症状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在抑郁症自杀未遂患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44例抑郁症自杀未遂患者在抗抑郁治疗前后分别进行HAMD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L-2、IL-6,并以30例健康者作对照。结果抑郁症自杀未遂患者组治疗前IL-2、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经6周治疗后,IL-2水平明显下降,IL-6水平有增高趋势(P〉0.05)。结论IL-2可能在抑郁症自杀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IL-6的水平可作为抑郁症自杀的一个特征性标志。  相似文献   

8.
抑郁症自杀未遂患者血清总胆固醇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抑郁症自杀未遂患者的血清胆固醇水平与自杀行为的关系进行研究。方法:对抑郁症患者进行血清胆固醇水平测定,其中伴自杀未遂行为者26例,不伴自杀行为者32例,以正常健康者30名为对照。结果:抑郁症伴自杀未遂行为组血清胆固醇水平明显低于无自杀行为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胆固醇水平与自杀的严重程度呈明显负相关。结论:低血清胆固醇水平可增加抑郁症自杀的风险。推测低血清胆固醇导致的自杀行为可能与中枢5-羟色胺(5-HT)功能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基于精神科医生视角,调查我国伴有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抑郁症患者的疾病特征、治疗现状以及目前临床诊疗中未被满足的需求。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选取在我国24个省/直辖市的三甲综合医院或精神专科医院精神科工作的医生为研究对象。基于文献回顾和临床实践设计电子调查问卷,由专家顾问委员会审核完成问卷设计,采用该问卷收集医生的基本信息、接诊抑郁症患者的构成、接诊的伴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对伴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患者的临床诊疗现况、医生与患者的临床需求和期望。本研究发放问卷317份,回收有效问卷20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65.9%。结果 分别有29.2%(61/209)和10.0%(21/209)的医生认为其接诊的抑郁症患者中,>50%有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而认为住院抑郁症患者>50%有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医生分别占58.4%(122/209)和16.3%(34/209)。46.9%(98/209)的医生认为有自杀意念的抑郁症患者会发展出现自杀未遂的比例在10%~30%。医生认为自杀未遂常见的风险因素包括既往自杀史...  相似文献   

10.
79例精神分裂症自杀未遂的病例对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79例自杀未遂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与493例无自杀未遂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在自杀家族史,病前生活事件、慢性精神分裂症,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妄想、抑郁,反复发作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并对精神分裂症自杀未遂发生的有关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对79例自杀未遂的精神分裂症患与493例无自杀的精神分裂症患进行了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患在自杀家族史,病前生活事件,慢性精神分裂症,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妄想,抑郁,反复发作等方面存在显性差异。就精神分裂症自杀未遂发生的有关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杀已引起社会的关注,据报告[1]大约1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死于自杀,20%患者自杀未遂。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的原因很多,本研究从社会支持、精神症状等方面,对自杀未遂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研究。旨在为预测和预防精神分裂症自杀行为的发生提供依据。1对象与方法1  相似文献   

13.
奎硫平的精神科应用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奎硫平是一种不典型抗精神病药,因其多巴胺D2受体阻断较弱,故无锥体外系反应和高催乳素血症,所以在不能耐受这两种不良反应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很受欢迎,本文拟综述该药在精神科应用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伴自杀未遂的女性抑郁症患者杏仁核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 FC)的改变。方法:纳入50例伴自杀未遂(自杀组)和50例不伴自杀未遂(非自杀组)的女性抑郁症患者及50名健康对照(对照组),进行3.0 T静息态磁共振扫描。以双侧杏仁核为种子点,计算所有被试的杏仁核与全脑的FC值,寻找3组脑FC特征差异,将有差异的脑区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总分(HAMD-17)、自杀风险评估量表评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以右侧杏仁核为种子点,3组间差异的脑区为右侧后扣带回、左侧额上回内侧、左侧顶下小叶、左侧楔前叶(GRF校正后P<0.05)。与非自杀组相比,自杀组在右侧杏仁核与右侧后扣带回FC值升高,右侧杏仁核与左侧顶下小叶FC值降低(Bonferroni校正后P<0.0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自杀组右侧杏仁核与左侧顶下小叶的FC值与HAMD-17总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女性抑郁症自杀未遂患者右侧杏仁核与右侧后扣带回、左侧顶下小叶活动的协同性异常,可能参与自杀行为的神经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抑郁症自杀未遂患者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抑郁症自杀未遂患者的l临床特征。方法:采用自制的抑郁症自杀未遂调查表和Hamiltion抑郁量表(HAMD),对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诊断标准的住院抑郁症自杀未遂患者67例进行调查,以同期住院无自杀行为的抑郁症患者145例为对照。结果:自杀未遂组HAMD总均分明显高于无自杀行为组,逐步回归分析发现绝望感对自杀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抑郁情绪、自卑感和自知力。结论:有自杀行为与无自杀行为的抑郁症在l临床症状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未遂与冲动性、社会人口学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设计为横断面研究,调查河北省第六人民医院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913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记录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疾病特征。通过自杀风险评估量表中“自杀未遂史”确定患者是否有过自杀未遂,通过冲动行为风险评估表评估患者是否有冲动性,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患者的自杀未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终生自杀未遂检出率为12.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冲动性(OR=2.226,P=0.001)、多次住院(0R=1.103,P=0.012)、吸烟(OR=1.603,P=0.039)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自杀未遂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冲动性(0R=2.197,P<0.001)与精神分裂症自杀未遂具有相关性,社会人口学因素中女性(OR=2.459,P=0.001)、吸烟(OR=2.630,P=0.001)、多次住院(OR=1.091,P=0.030)与自杀未遂有关(P<0.05)。结论冲动性、女性、多次住院、吸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17.
汤华  王绍华 《上海精神医学》1992,4(3):152-154,146
对40例原发性抑郁症与70例伴有抑郁症状的精神分裂症、19例伴有抑郁症的器质性及酒中毒性精神病进行临床抑郁症状的比较,发现他们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和症状出现频率均有显著差异,并分析了各组疾病的症状特征和临床鉴别要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色氨酸羟化酶2(TPH2)基因rs7305115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抑郁症自杀未遂的关系。方法选取106例抑郁症自杀未遂者为研究对象,122例抑郁症无自杀行为者为对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分析TPH2基因rs7305115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在TPH2基因rs7305115附近312bp的范围内未发现其他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抑郁症自杀未遂组与无自杀行为组之间的rs7305115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有显著性(2=8.018,P=0.018;2=6.090,P=0.014),前者基因型AA与等位基因A低于后者。结论TPH2基因rs7305115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抑郁症自杀未遂存在关联,其可能与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易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伴自杀未遂的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家庭功能特点。方法 2019 年1 月 至2020 年1 月招募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门诊、住院部11~18 岁的66 例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伴自杀未 遂的患者(抑郁症伴自杀未遂组)及75 例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不伴自杀未遂的患者(抑郁症不伴自杀未 遂组),通过张贴广告至社会及学校招募70 名健康儿童青少年(健康对照组)。采用贝克抑郁量表对病 例组进行抑郁严重程度评分;使用家庭一般情况调查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对3 组对象的家庭 一般情况及家庭功能的七个维度进行调查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 回归方法对儿童青 少年抑郁症伴自杀未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伴自杀未遂组与抑郁症不伴 自杀未遂组贝克抑郁量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00(28.00,42.00)比34.0(27.00,41.00),Z=1.310, P=0.190]。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伴自杀未遂组情感反应因子[18.00(15.00,19.50)分 比15.00(13.00,17.00),Z=-4.741,P< 0.01]、沟通因子[25.00(22.50,28.00)分比21.00(19.00,23.00)分, Z=-5.310,P< 0.01]、角色因子[31.00(28.00,34.00)分28.00(26.00,30.00)分,Z=-4.434,P< 0.01]、情 感介入因子[16.00(14.00,19.00)分比13.00(12.00,15.00)分,Z=-4.426,P< 0.01]、行为控制因子[22.00 (20.00,23.00)分比20.00(18.00,22.00)分,Z=-3.451,P=0.002]、问题解决因子[15.00(12.00,17.00)分比 13.00(12.00,14.50)分,Z=-3.404,P=0.002]、总体功能[32.00(27.00,35.00)分比25.00(23.00,28.00),Z= -5.337,P<0.001]。情感反应评分高(OR=1.150,95%CI:1.036~1.278,P=0.009)、家庭不和睦(OR=5.912, 95%CI:2.319~15.090,P< 0.01)、健康状况很差(OR=6.360,95%CI:1.964~20.594,P=0.002)、母亲本 科及以上学历(OR=5.392,95%CI:1.539~18.900,P=0.008)是儿童青少年抑郁症自杀未遂的相关因素。 结论 抑郁伴自杀未遂的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较差,且家庭功能差是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出 现自杀未遂行为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伴非典型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危险因素。方法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1172例抑郁症患者,纳入其中179例伴非典型特征患者,依据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the 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自杀模块的访谈结果,分为自杀未遂组和无自杀未遂组,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伴非典型特征的抑郁症患者在性别、年龄等社会人口学资料及伴焦虑症状、伴精神病性症状等临床特征方面可能与自杀未遂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伴非典型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发生率为23.5%(42/179)。与无自杀未遂组患者相比,自杀未遂组患者更多伴有自杀观念、产后起病,更常使用抗抑郁剂以外的其他药物治疗(如抗精神病药、情感稳定剂及苯二氮类药)(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住院次数(OR=1.730,95%CI:1.093~2.740)和自杀观念(OR=3.899,95%CI:1.506~10.092)与伴非典型特征的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未遂相关(均P0.05)。结论既往住院次数多及伴有自杀观念是伴非典型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