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10例抑郁症患者违法的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分析,总结和讨论了人们违法的特点和责任能力,发现患者在抑郁发作期间发生违法行为以凶杀伤最多,纵火和违纪破坏偶见,未见强奸犯罪,认为发生暴力行为是抑郁症患者的一大危险,必须加强防治工作,减少违法行为发生。  相似文献   

2.
癫痫患者违法的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癫痫患者违法的特点和刑事责任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 3 6例癫痫患者违法的司法精神医学鉴定资料。结果 发现癫痫患者发生违法行为仅次于精神分裂症和精神发育迟滞 ,其违法行为以凶杀和伤害居首位 ,其次为妨碍社会治安和强奸 ,反社会言行和纵火偶见。提出了他们违法的特点和刑事责任能力评定原则。结论 癫痫患者发生违法行为是癫痫患者的一大危险 ,应加强对癫痫患者的治疗和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违法精神障碍患者强制医疗后在社区的情况,探讨再次实施违法行为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7家安康医院2001年1月~2010年12月强制医疗后出院的精神障碍患者用自拟问卷进行随访,主要内容包括再次违法情况、人口学特征、疾病情况和社区情况等。其中,未再次违法者为对照组,研究组为再次违法者(简称为重复违法者)。结果605例患者完成随访调查表的填写,其中56例(9.3%)患者出现再次违法行为。两组患者出院后的服药情况、出院后病情、是否有监护人和与家人的关系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更好、病情稳定、有监护人陪伴、与家人关系更加和睦。多因素分析中,既往住院次数、出院后的病情、出院后服药情况和与家人的关系进入回归方程。结论既往住院次数、出院后的病情、出院后服药情况和与家人的关系是强制医疗后出现重复违法情况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精神分裂症患者重复违法的情况,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重复违法的原因.方法 采用非配比成组对照研究方法,以重复违法者为研究组,第一次违法者为对照组.用自编调查问卷对北京市某医院2005~2007年的167份精神障碍鉴定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在调查的鉴定案例中,29.9%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重复违法行为.重复违法相关因素方面,研究组28.0%无人监护,高于对照组的1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63,P<0.05).用药方面,研究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64,P<0.01).无人监护是首次违法后出现重复违法情况的危险因素(OR=2.64),持续用药是重复违法的保护因素(OR =0.28).结论 司法鉴定后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重复违法比例较高,无人监护是首次违法后出现重复违法情况的危险因素,持续用药和间断用药是重复违法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78例因违法肇事而被首次发现并诊断的精神分裂症与无违法犯罪首次住院的精神分裂症对照分析,旨在探讨有违法行为的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人口学特征和症状表现。方法:78例以违法肇事行为而首次发现并诊断精神分裂症者研究组。再随机入组78例与研究组同时期,同性别,同年龄的首次住院无违法肇事的精神分裂症作为对照组,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骊两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因违法肇事被首次发现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在婚姻,学历,职业及居住地分布方面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在症状表现方面研究组较对照组情感淡漠者多(P<0.01),对照组情感不协调和被跟踪者多(P<0.01),结论:因违法肇事而被首次发现并诊断的精神分裂症多发生于县乡以下的农村,提示加强对农村的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提高农村人口素质,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减少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违法行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违法青少年尤其是暴力违法青少年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特点及暴力犯罪和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相关性.方法 在未成年人劳动教养所中随机选取男性暴力违法青少年131例和非暴力违法青少年98例,以181例普通高中男生为对照,进行MOAS、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评定.结果 违法青少年实际家庭亲密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且对亲密度的不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与暴力组相比,非暴力违法组对家庭适应性的不满意程度更高.MOAS与家庭适应性呈负相关.结论 违法青少年尤其暴力违法青少年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不足,家庭的情感联系薄弱,需要进行适当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10年间精神障碍患者违法行为的变化趋势。方法:随机选取全国12家安康医院,采用自制违法行为精神障碍患者调查表,对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入院的3 205例违法精神障碍患者的基本信息、诊断结构以及案件性质进行调查,并分析比较10年间的变化趋势。结果:10年期间,精神障碍患者违法行为发生的年龄(F=0.68,P=0.73)、性别(Pearsonχ2=15.9,P=0.07)、婚姻状况(Pearsonχ2=20.67,P=0.30)、疾病诊断结构(P0.05)、案件性质(P0.05)在各年份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违法精神障碍患者以男性、青壮年、初中以下文化、农民或无业人员以及精神分裂症(74.7%)为违法主体。结论:2001~2010年精神障碍患者违法行为的变化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病理性动机作案者的辨认情况。方法:对40例病理性动机作案者进行研究。结果:在40例病理性动机作案者中,作案当时对行为是否违法能辨认者8例,不能辨认者32例。结论:病理性动机作案者对行为是否违法并非全都不能辨认。  相似文献   

9.
20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刑事案例司法鉴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酒精所致精神障碍者违法的特点及责任能力评定。方法 对20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者违法的司法鉴定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者违法以凶杀伤害案居多。结论 辨认能力及控制能力依然是责任能力评定的要素。  相似文献   

10.
精神发育迟滞患者犯罪危险因素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影响精神发育迟滞(MR)患者犯罪的危险因素,对131例司法鉴定为犯罪的MR患者,与44例未犯罪的MR患者进行对照,并行单因素与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两组在对违法行为的辨认能力、是否自感受歧视、是否伴精神病、家庭监护能力、有无违法史、性格分型及受教育年限方面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逐步回归分析(α=0.05)揭示,MR犯罪危险因素依次为家庭监护能力差、自感受歧视、性格为兴奋型、伴癫痫,特别是有人格改变、或意识障碍、或幻觉、伴精神病特别是处于发病期。提示MR犯罪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精神发育迟滞患者犯罪行为的主要相关因素。方法:对175例精神发育迟滞患者分为犯罪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犯罪组较对照组在家庭监护能力,是否自感受歧视,临床表现,辨认能力,是否伴 有精神病性症状及既往有无违法史等因素两组均有显著差异。结论:精神发育迟滞患者的犯罪行为与若干因素有关,可依此提出犯罪行为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2.
臆想脱敏(ID)疗法治疗强迫性性行为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性行为受兴奋和紧张感所驱使,而强迫性性行为,特别是在违法或有罪恶感时,是由更高的兴奋和冲动引起。如果患者有了这种强迫性性冲动而没有实施行为,患者就会产生厌恶感。ID疗法可通过降低患者的冲动水平而又不能进行这类性行为,从而不再有不能控制的紧张感。安宫黄体酮是一种雄性激素的对抗激素,可使被治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违法最近已成为严重社会问题。但迄今在精神病学领域中,却较少涉及少年违法的问题。原因之一为临床上以违法行为为主诉而就医者较少。可是DSM-Ⅲ在品行障碍的名称中提到违法(反社会)行为一项。最近有不少关于违法行为的文章散见于各种医学杂志中。本文就日本少年违法的动态与对策进行探讨。一、最近关于违法行为的研究动态DSM-Ⅲ提到的品行障碍在日本相当于违法(反社会)行为的概念。这个概念在医学上尚无确切定义,在司法行政上大概是指触犯刑法或特别法乃至轻度违反治安的行为。本文不打算讨论违法行为的概念,只对违法行为的情况作一般探讨。在司法行政上通常将发生违法行为的少年分为如下四类:①犯罪少年(14岁以上至20岁以下的犯罪者);②违法少年(触犯刑罚法令行为的未满14岁者);③因性格关系及对环境适应不良,将来  相似文献   

14.
对武汉地区158例精神病人违法案例鉴定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分别判定负有完全责任能力、部分责任能力和无责任能力的三组病人之间,精神疾病的诊断和作案时精神症状等医学资料,作案案类、动机、方式、手段、事后安排及回忆等犯罪学资料,都存在一定的组间差异。提示这些资料是判定精神病患者责任能力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对三种醉酒状态的区分一、前言酒精中毒导致的违法、犯罪行为,在世界各国都已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在80年代后,由于人民生活改善,酒精中毒的发生率较过去剧增,同时因酒醉后违法行为委托司法精神鉴定案例也较过去增加一倍以上。在世界各国或地区,都对酗酒及...  相似文献   

16.
精神发育迟滞患者的违法或受害问题。是司法精神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我院1998-2003年受理的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共904例,其中诊断为精神发育迟滞者171例,占18.92%,现将此资料分析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精神疾病司法鉴定中不同违法者脑电图异常与违法类型的关系。方法对送鉴违法者(178例)均进行常规脑电图检查,违法行为分为暴力(64例)和非暴力(114例)两类,按鉴定诊断将脑电图分成8个组,比较两类违法行为的脑电图差异性。结果癫痫和精神发育迟滞的违法者脑电图异常率高,两类违法行为间存在皮层电活动差异,非暴力违法者异常率较高。结论两类违法行为的脑功能异常部位可能不同,皮层功能异常在非暴力违法者中较多见。  相似文献   

18.
1病例 患者女,27岁,未婚,职员.精神病家族史阳性.病前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强、爱幻想.2008年9月因违法被拘留1个月,在押期间认为某监狱警察爱上她了,在审讯时"供述"该警察曾到自己单位为其销毁犯罪证据,并在她面前脱衣解带,让她告发他猥亵和刑讯逼供,以便替她坐牢.在审讯期间出现1次"癔症发作",喊叫自己是王母娘娘的女儿,事后对发作细节有清楚回忆,解释说自己想借此扭转局势.  相似文献   

19.
评定为部分责任能力的58例违法精神病人分析广东省汕头市第四人民医院(515021)李植荣在精神疾病的司法鉴定中,一直存在二分法与三分法的争议,核心在于是否承认部分责任能力的存在。尽管国内目前都采用部分责任能力这一鉴定结论,但在具体疾病及具体案例的评定...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肺结核病人的增多,结核性胸膜炎病人也日益增多,而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由于病程长,病情相对较轻,加之患者对所患疾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有不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规则化疗或过早停药现象,常会导致治疗失败。我们自2002年以来对60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进行家庭护理,使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有一正确认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患者主观能动性,建立了良好的遵医行为,从而提高了治愈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