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除酸反流外,胆汁反流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黏膜损伤、Barrett化生也具有重要作用。胃食管胆汁反流是否与酸反流同步发生、是否具有相同的发生机制,目前相关研究尚少。目的:分析胃食管酸反流和胆汁反流在餐前、餐后不同时段分布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具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疑诊GERD而行食管24 h p HBilitec 2000监测者的相关信息,根据监测结果分为生理性酸反流组、病理性酸反流组和病理性胆汁反流组,分别比较各组餐前、餐后反流指标的差异。结果:无论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酸反流,胃食管酸反流均多分布于餐后。病理性酸反流组餐后每小时平均酸反流次数约为餐前的2倍(P 0. 05),最长酸反流时间则显著短于餐前(P 0. 05)。病理性胆汁反流组餐后每小时平均胆汁反流次数、最长反流时间和反流时间百分比均显著减少或短于餐前(P 0. 05)。结论:胃食管酸反流倾向于在餐后发生,而胆汁反流多发生于餐前,两者可能具有不同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2.
用瑞典产2000型便携式24h胆汁滥测仪检测,有上消化道症状组44例总反流时间、直立反流时间、总反流面积、平卧反流面积、胆红素平均值、总反流次数、直立反流次数、平卧反流次数、长反流次数、平卧长反流次数均明显高于无症状组22例,P<0.05及0.01。表明胃内胆汁反流程度对上消化道症状有一定的影响。表3参8(樊小力)  相似文献   

3.
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发生与酸反流和非酸反流有关。此文从非酸反流的定义、成分、非酸反流损伤机制、非酸反流与正常人、非酸反流与GERD症状、非酸反流与食管外症状、非酸反流治疗和治疗后非酸反流的频率变化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沈赟玲 《胃肠病学》2010,15(8):511-512
<正> 一、抗反流药物的概念未来几年内,通过阻断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transient 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relaxations,TLESR)以达减少反流目的的抗反流药物可望成为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新选择。尽管反流病的病理生理学十分复杂,但大量异常反流物反流无疑是其关键性驱动力。抗反流手术的成功率很高,但抗反流药物治疗反流病的想法亦可行,这是由于"反流病  相似文献   

5.
十二指肠反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二指肠反流包括十二指肠胃反流和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亦称碱反流或胆汁反流),病理性十二指肠反流与胃炎、食管炎、胃溃疡、胃癌、食管癌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现综述碱反流的病因、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十二指肠反流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十二指肠反流包括二十指肠胃反流和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亦称碱反流或胆汁反流),病理性十二指肠反流与胃炎、食管炎、胃溃疡、胃癌、食管癌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现综述碱反流的病因、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国产24h食管pH监测导管与国外同类产品的数据一致性。[方法]对15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同时采用国产24h食管pH监测导管与进口同类产品进行食管pH监测,比较2种导管的总反流时间、直立反流时间、平躺反流时间、反流次数、长反流次数、最长反流时间和DeMeester评分。[结果]国产、进口2种导管均能顺利采集数据,并下载分析。2种导管在总反流时间、直立反流时间、平躺反流时间、反流次数、长反流次数、最长反流次数和DeMeester评分等数据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一致性良好。试验中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2种导管采集的数据具有一致性,国产导管有代替进口产品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内科常见病。近年来,24 h多通道腔内阻抗联合p H技术的运用将反流事件分为酸反流、弱酸反流及弱碱反流。本文将这3种类型反流的定义、引起胃食管反流病的机制及治疗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Jiang J  Wang H  Wang M  Wagn T  Bi C  Liu B 《中华内科杂志》2002,41(12):822-824
目的 探讨酸及胆汁反流在胃食管反流病 (GERD)中的发生情况及二者在GER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对 5 2例有反流症状的患者行内镜检查及 2 4hpH值和胆汁反流检测。结果  5 2例受检者中 ,42例测得明显反流 ,其中混合反流占 5 9 5 % (2 5 /4 2 ) ,单纯反流仅占 40 5 % (17/4 2 )。在单纯反流中 ,以单纯酸反流为主 ,占 76 4% (13 /17) ;在混合反流中 ,以酸反流为主 ,反流程度较重 ,胆汁反流程度较轻 ;反流性食管炎在混合反流中的比例显著大于单纯酸反流 (P <0 0 5 ) ,且混合反流中的食管炎显著重于单纯反流 (P <0 0 5 ) ;反流症状发生的频率及严重程度与酸反流指数呈线性相关。结论 GERD中以混合反流为主 ;在混合反流及单纯反流中均以酸反流为主。酸反流和胆汁反流存在正性协同作用。酸反流是引起反流症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24 h pH阻抗监测技术分析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astroesophageal reflux cough,GERC)患者的反流特点,探讨GERC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慢性咳嗽患者116例,根据24 h pH阻抗监测结果和抗反流治疗结果将符合GERC诊断标准患者定为GERC组,选取健康志愿者30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pH阻抗联合监测结果。结果根据24 h pH阻抗监测结果和抗反流治疗结果符合GERC诊断标准的患者共有96例,其中28例患者合并弱酸反流异常,12例患者合并弱碱反流异常。GERC组24 h食管pH监测的6项参数及De Meest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GERC组24 h食管阻抗监测近端反流次数,气体反流、液体反流及混合反流次数,酸反流、弱酸反流、弱碱反流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GERC患者总反流次数、总弱酸反流次数与总弱碱反流次数与SAP呈正相关(P0.05)。结论 GERC患者存在反流物理性质和酸碱性方面的反流异常,直立位反流较卧位明显。GERC患者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发病机制,以低位反流为主,但57.93%的反流物可至食管近端。24 h食管pH阻抗监测是诊断GERC的可靠方法,在临床上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反流事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患者的胃食管反流事件,为进一步探讨NERD发病机制和有效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68例NERD患者进行食管阻抗-pH监测,根据监测结果、症状指数,分为病理性酸反流(PAR)组、功能性烧心(FH)组、高敏性食管(HE)组,比较3组间反流事件的差异,研究反流与症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PAR组总反流次数、酸反流次数、混合反流次数均高于FH组、HE组;HE组总反流次数、弱酸反流次数、混合反流次数、非酸反流次数均高于FH组;各组近段反流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8例中35例(51.5%)SI和(或)SAP呈阳性,其中50%的症状与弱酸反流相关,40%的症状与酸反流相关,少部分症状与非酸反流相关。[结论]PAR、FH、HE患者的食管阻抗-pH监测结果存在差异,可为临床鉴别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于晓峰 《胃肠病学》2012,17(6):321-324
阻抗-pH监测是目前监测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新技术,可通过对胃反流物的pH值和阻抗值进行检测,从而了解反流物为酸反流、弱酸反流或非腹反流,并可区分反流物的性状。阻抗-pH监测可应用于GERID的诊断,尤其适用于对弱酸反流或非酸反流的诊断、对难治性GERD的诊断以及非典型症状GERD的诊断。本文主要就阻抗-pH监测的机制和临床应用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不同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1996~2004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反酸、胃灼热感等反流症状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57例,按照内镜下食管黏膜有无破损分为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组和反流性食管炎组,比较两组的一般情况、反流症状、是否合并H.pylori(Hp)感染,以及食管动力测定和食管胃24hpH监测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烟酒嗜好等一般情况及合并Hp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组不典型反流症状(胸骨后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反流性食管炎组。两组患者都存在病理性酸反流,但两组患者之间酸和(或)碱反流比较无差异。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食管体部各段蠕动波峰值明显高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卧位胃酸分泌高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结论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不典型反流症状发生率更高。在两组发病机制异同上,反流的强弱并非主要因素,重要的是食管防御机制的差别。  相似文献   

14.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发病机制及诊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为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特殊类型,是慢性咳嗽常见病因之一.与典型胃食管反流病相比,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在发病机制、诊疗方面有其特点.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发病机制可能是高位反流、低位反流和气道高敏感性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建立,多通道食管腔内阻抗联合pH监测可以区分酸与非酸性反流,是有前景的诊断技术,抗反流药物治疗是目前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GERD)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部分患者伴有烧心或食管外症状。24 h多通道食管腔内阻抗-pH监测技术可以较全面、客观地监测反流,有助于分析导致RGERD的原因。RGERD包括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反流高敏感(RH)、功能性烧心(FH)及伴有食管外症状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等,酸暴露异常、非酸反流、近端反流、气体反流等反流模式是其难治性的原因,临床可依据反流模式调整PPI的种类和剂量,辅以促动力药物、抗焦虑药物和中药治疗,或考虑转诊至精神科。  相似文献   

16.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为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特殊类型,是慢性咳嗽常见病因之一.与典型胃食管反流病相比,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在发病机制、诊疗方面有其特点.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发病机制可能是高位反流、低位反流和气道高敏感性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建立,多通道食管腔内阻抗联合pH监测可以区分酸与非酸性反流,是有前景的诊断技术,抗反流药物治疗是目前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基于24 h p H-阻抗监测的质子泵抑制剂(PPI)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efractory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r GERD)的病理生理分型。方法采用荷兰MMS公司开发的24 h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p H监测(multichannel intraluminal impedance-p H,MII-p H)对武警总医院GERD专病门诊2013年1月-2013年12月确诊的46例r GERD患者进行监测,并与同期就诊的50例非r GERD患者比较。根据反流参数和症状指数(symptom index,SI,≥50%为阳性),r GERD患者分为反流相关和非反流相关者。根据反流物的酸度,将反流相关者分为酸反流(p H≤4)、弱酸反流(4p H7)和弱碱反流(p H≥7)。结果 MII-p H监测发现,与非r GERD组相比,r GERD组患者总反流次数[76(52,114)vs 54(32,63),P=0.005]和弱酸反流次数[43(21,63)vs 22(11,34),P=0.009]均显著增多。r GERD组患者气体反流次数[37(19,52)vs 22(16,31),P=0.021]和气液混合反流次数[53(37,72)vs28(21,40),P=0.001]均显著增多。在r GERD患者记录到的1 287次液体反流中,84.6%为非酸性,15.4%为酸性;2 865次气液混合反流中73.5%为非酸性,26.5%为酸性。其中82.6%(38/46)症状与反流相关,17.4%(8/46)症状与反流无关,诊断为功能性烧心(functional heartburn,FH)。根据反流物的酸度,症状反流相关的r GERD中弱酸反流者占57.9%。与FH患者相比,r GERD患者的酸反流、弱酸反流、弱碱反流、液体反流和气液混合反流次数均增高(P均0.05)。结论 r GERD是一种异质性疾病,MII-p H监测确定的病理生理分型包括症状反流相关因素,如残余酸反流、非酸反流、食管高敏感状态等;与症状反流无关因素,如FH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二尖瓣反流的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2月—2012年2月在我院行二尖瓣成形术的二尖瓣反流患者46例,回顾性分析其手术效果、心功能改善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等。结果本组患者未出现术中死亡病例及住院死亡病例。18例中度二尖瓣反流患者术后7例无反流,8例为轻微反流,3例仍为中度反流;28例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术后2例无反流,9例为中度反流,13例为轻度及轻微反流,4例仍为重度反流。所有患者术后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直径较术前减小,射血分数较术前升高(P0.05)。8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4%。结论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二尖瓣反流的效果良好,安全性高,可有效改善二尖瓣反流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食管高分辨率测压(high-resolution esophageal manometry,HRM)联合24 h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p H监测(multichannel intraluminal esophageal impedance and p H monitoring,MII-p H)探讨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astroesophageal reflux cough,GERC)的食管动力和胃食管反流特点。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4年7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就诊的28例GERC患者,应用HRM测定上食管括约肌(UES)和下食管括约肌(LES)压力、食管体部蠕动功能,同时联合MII-p H观察立位、卧位及餐后酸反流、弱酸反流和非酸反流的次数、食管近端反流的次数和反流类型包括液体反流、混合反流和气体反流及De Meester评分等。以同期仅表现为典型烧心、反酸等胃食管反流症状的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患者作为对照,比较两组食管运动功能及阻抗-p H监测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与典型GERD患者相比,GERC患者的UES静息压力明显降低(P0.01);食管体部近端收缩波幅降低(P0.05);而LES静息压力、食管体部远端收缩波幅和食管体部异常蠕动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I-p H结果显示,GERC患者总反流次数和食管近端反流比与典型GERD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立位反流次数明显高于典型GERD患者(P0.05);两组之间反流类型液体反流和混合反流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GERC组气体反流次数显著高于典型GERD组(P0.01);两组之间De Meest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ERC的反流发生机制可能与典型GERD不同,与UES静息压力降低、食管体部近端清除能力下降、食管反流次数尤其气体反流次数和立位反流次数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20.
奥美拉唑和替加色罗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奥美拉唑和替加色罗对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05年5月至2006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83例NERD患者进行临床症状评分并行24h食管pH及24h食管胆汁反流监测。根据检查结果分为单纯酸反流组(25例)、单纯胆汁反流组(6例)、混合反流组(13例)和无反流组(39例)。每组患者给予奥美拉唑或替加色罗治疗2周。结果经奥美拉唑或替加色罗治疗2周后,单纯酸反流组、混合反流组及无反流组临床症状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改善(P均<0.01)。奥美拉唑治疗前后,单纯酸反流组和混合反流组食管pH改变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而混合反流组食管胆汁反流改变无显著性意义(P>0.05)。替加色罗治疗前后,单纯酸反流组食管pH改变无显著性意义(P>0.05);混合反流组食管pH和胆汁反流改变均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结论奥美拉唑和替加色罗治疗可显著改善NERD患者的症状。奥美拉唑可改善NERD患者酸反流,但不能改善胆汁反流。替加色罗不能有效改善NERD患者酸反流及胆汁反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