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外周血Th17细胞的表达及其与临床转归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例,flowcytomix技术检测血清中IL-17的水平,荧光PCR检测HBV-DNA载量,ELISA检测HBeAg的状态,分析Th17细胞及IL-17的表达与HBV病毒及预后的关系。结果与健康对照组及慢乙肝组相比,HBV-ACLF患者Th17细胞及IL-17水平明显升高(P〈0.01),且Th17细胞与IL-17水平成正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病毒复制水平及HBeAg状态的HBV-ACLF患者Th17细胞及IL-17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预后好转患者相比,预后不佳HBV-ACLF患者Th17细胞及IL-17水平明显增高(P〈0.05),且IL-17的水平与终末期肝病评分成正相关。结论 Th17细胞可能参与了HBV-ACLF的发病机制,且IL-17的表达越高可能提示患者的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血清可溶性致瘤抑制蛋白2(sST2)和IL-33在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中的水平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结局的关系,寻找能够监测疾病发生发展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方法 收集2017年9月至2021年8月我院收治的HBV-ACLF组患者63例,乙肝病毒相关肝硬化组(HBV-LC)患者22例,另纳入健康人群30例作为健康对照(HC)组。ELISA法检测血清sST2和IL-33的水平,并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检测结果与患者疾病发展及结局的关系。结果 HBV-ACLF组患者血清sST2和IL-33水平均较HC组和HBV-LC组明显升高,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好转组sST2和IL-33均低于死亡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经过住院治疗后,除了sST2死亡组外,其他3组均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单因素和多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我们发现sST2联合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的最佳截断值为0.60,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06,优于单个指标,提示sST2和MELD评分...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血清簇集蛋白(Clusterin)、1-磷酸鞘氨醇(S1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我科收治的HBV-ACLF患者115例(观察组).同期,另选取我院体检健康志愿者100例(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Clusterin、S1P水平.根据HBV-ACLF患者入院后30 d的临床结局,将其分为死亡组(n=36)和生存组(n=79),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慢性基础疾病、ALT、AST、MELD评分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BV-ACLF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清Clusterin、S1P对HBV-ACLF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血清Clusterin、S1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血清Clusterin、S1P水平明显低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Clusterin、S1P分别与MELD评分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lusterin、S1P降低是HBV-ACLF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血清Clusterin、S1P及二者联合检测预测HBV-ACLF患者不良预后的AUC分别为0.812、0.830、0.900.结论 HBV-ACLF患者血清Clusterin、S1P水平明显降低,其水平降低与患者死亡率增加密切相关,联合检测血清Clusterin、S1P在预测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方面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血清胱抑素C以及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MMP-9/NGAL-1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并发AKI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以31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作对照,观察了102例HBV相关ACLF入院时以及AKI发生时血清胱抑素C以及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MMP-9/NGAL-1的变化及其与AKI发生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102例HBV相关ACLF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明显高于CHB对照组(t=3.609,P=0.000),而NGAL、MMP-9/NGAL-1水平ACLF组明显低于对照组(t=3.016,P=0.003;t=7.514,P =0.000).102例ACLF患者中33例(32.4%)发生AKI.发生AKI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明显高于非AKI组(t=4.543,P=0.000),而MMP-9/NGAL-1和NGAL水平AKI与非AKI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05,P=0.368;t=0.061,P=0.952).在AKI患者中血清肌酐〈1.5 mg/dl和SCr〉1.5mg/dl患者间血清胱抑素C水平均显著高于非AKI患者(P=0.022,0.000).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血清胱抑素C、TBIL、血钠以及肝性脑病、年龄是HBV相关ACLF患者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胱抑素C水平对HBV相关ACLF并发AKI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而NGAL、MMP-9/NGAL-1的变化可能与ACLF病情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恩替卡韦和拉米夫定治疗乙肝病毒(HBV)所致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subacute—on.chronicliverfailure.SCLF)的疗效。方法93例HBV所致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恩替卡韦组(46例)和拉米夫定组(47例)两组。两组患者均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或拉米夫定,疗程48周。观察用药后两组患者血清生化指标、HBVDNA转阴率、存活率及病毒反跳情况。结果治疗4周和12周时恩替卡韦组的A¨值分别为(49.9±31.4)U/L和(33.2±20.5)U/L,明显低于拉米夫定组的(88.6±58.2)U/L和(55.4±31.7)U/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生化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恩替卡韦治疗后4周及48周时HBVDNA转阴率分别为71.7%及97.8%,显著高于拉米夫定组的51.1%和7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内恩替卡韦组的存活率为80.4%,高于拉米夫定组的61.7%。恩替卡韦组46例患者无1例发生病毒反跳,而拉米夫定组47例患者中有5例发生病毒反跳。结论恩替卡韦治疗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抗病毒效果及患者存活率均高于拉米夫定.且不容易发生病毒反跳,因此适合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长期治疗。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分析家族聚集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特点,为指导防治乙型肝炎患者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解放军三○二医院住院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275例,根据其流行病学特点,分成家族聚集性及非家族聚集性组,对比两组临床及检验指标特点.结果 275例患者中有家族聚集性患者为93例(33.82%),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家族聚集性比例3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两组平均年龄分别为45.98岁及43.61岁(P>0.05);有家族聚集性患者中肝硬化比例更高(73.91%vs 58.24%,P<0.05);转归稍差(62.37% vs 70.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胆红素最高值及凝血酶原活动度最低值均无统计学差异,但丙氨酸转移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家族聚集性组比有家族聚集性组ALT更高,平均为407.80U/L及256.45U/L(P<0.05).结论 在慢性HBV感染患者中,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发生率与是否具有家族聚集性无明显相关,但家族聚集性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肝硬化比例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对急性肾损伤(AKI)患者自噬相关蛋白表达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8年3月于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被诊断为AKI并接受CRRT的患者共计174例。比较CRRT治疗前后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蛋白水平及血单核细胞中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自噬相关蛋白5(Atg5)和beclin-1的mRNA表达水平,并进一步分析上述分子的表达水平与患者血清肌酐(SCr)的相关性。根据治疗4周后的生存情况,将入选患者分为死亡组(n=43)和生存组(n=131),对两组患者上述指标的水平进行比较。结果:CRRT后,患者外周血的IL-1β、IL-6和SCr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LC3-Ⅱ、Atg5和beclin-1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死亡组患者LC3-Ⅱ、Atg5和beclin-1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生存组(P<0.05)。IL-1β、IL-6、LC3-Ⅱ和beclin-1的表达水平与SCr呈正相关(P<0.05),然而Atg...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IE)合并急性肾损伤(AKI)的诊治和预后情况,评判手术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0年1月至2016年5月45例IE合并AK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8例肾脏病理组织学改变;将患者分为手术(22例)和非手术组(23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和预后。结果本组资料男女比2.46∶1,发病年龄(48.3±16.6)岁。35.6%有基础瓣膜疾病,先天性瓣膜疾病最常见。好发感染瓣膜依次为二尖瓣(46.7%)、主动脉瓣(28.9%)和人工瓣膜(8.9%)。常见的感染病原为链球菌(46.7%)和葡萄球菌(35.6%),感染病原中也可见部分少见及特殊类型。肾脏表现中,尿潜血和尿蛋白的比例分别为82.2%和64.4%;8例肾活检病理中,新月体肾炎3例,局灶增生性肾炎和系膜增生性肾炎各2例,急性间质性肾炎1例;免疫荧光最常见的形式是C3沉积。手术和非手术患者基线资料、手术存活率无显著差别,但手术组肾功能恢复显著优于非手术组(P0.05),血清肌酐在术后7 d和30 d即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和P0.01)。结论 IE的基础疾病和感染病原学较传统记载存在变化,IE导致肾实质损害时,新月体肾炎并非少见;适时手术有利于改善IE合并AKI患者的肾脏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及感染者行剖宫产手术时应用硬膜外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妇科产行剖宫产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感染患者及非HBV感染的孕妇各35例为研究对象,记为携带组、感染组和对照组。通过回顾性研究,记录三组患者实施硬膜外麻醉的临床麻醉效果及置管时的出血情况。结果三组研究对象在麻醉起效时间、麻醉完善时间、麻醉效果、低血压发生率、心率减慢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感染组与HBV携带组的置管出血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HBV感染组与HBV携带组的置管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HBV携带及感染患者行剖宫产时,应用硬膜外麻醉,其麻醉效果与未感染HBV正常人麻醉效果基本相同,但HBV携带及感染患者置管出血率高于常人,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2.
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转归的影响.方法 348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及抗病毒治疗组,抗病毒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替比夫定),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生存率及抗病毒治疗短期疗效差异.其中低病毒载量组173例(HBV DNA<105拷贝/ml)、高病毒载量组175例(HBV DNA≥105拷贝/ml).结果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抗病毒治疗是影响预后的有利因素.观察24周,抗病毒治疗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生存率高于常规治疗者(X~2=32.865,P=0.000).在治疗4周存活患者中,抗病毒治疗组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Tbil)及HBV DNA降幅就高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低病毒载量及高病毒载量患者抗病毒治疗组的生存率均高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病毒治疗可提高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低病毒载量患者也需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3.
肝癌患者肝组织中2.2 kb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剪接变异体结构及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肝癌患者肝组织中2.2kb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剪接变异体的结构和功能。方法 PCR扩增12对肝癌组织及癌旁肝组织中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全基因组,克隆3.2kb全长HBV基因组及2.2kb剪接变异体基因组,测序并比较它们基因结构的差异。将2.2kbHBV剪接体基因组与全长基因组共同转染HepG2细胞,分别以HBV全长基因组特异性引物及剪接变异体特异性引物对转染后细胞内HBV核心颗粒进行PCR检测,以判定2.2kbHBV剪接变异体对全长HBV复制功能的影响。结果 2.2kbHBV基因组剪接变异体见于所有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相同模板量获得的扩增产物进行图象扫描分析。发现癌组织中2.2kbHBV基因组剪接变异体与全长HBV的比值高于癌旁组织,序列分析表明,2.2kbHBV剪接变异体保留5′端包装信号以及与完整的X基因、C及preC基因。细胞转染细胞显示,加入2.2kb剪接变异体共转染,细胞中3.2kb全长HBV基因组的复制量可增强3-7倍。结论 肝组织内普遍存在2.2kbHBV基因组剪接变异体,该变异体在癌组织中的相对量高于癌旁组织,2.2kbHBV基因组剪接变异体可使全长HBV基因组复制增强,提示可能与肝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XC趋化因子配体10(C-H-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10,CXCL10)基因rs5606198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 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 相似文献
15.
205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临床及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epatitis B Virus-Associated Glomerulonephritis,HBV-GN)的临床表现、肾脏病理改变及与肝肾损害的关系,为HBV-GN早期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解放军总医院肾科1995年9月至2008年11月经肾活检确诊HBV-GN并资料完整的205例患者临床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占同期肾活检5.6%.患者男性157例(76.5%),女性48例(24.5%);发病年龄3~65岁,平均37.79岁,19~45岁123例(60%).以肾脏疾病首发95例(46%),乙肝标记物大三阳者96例(46.8%).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102例(49.8%),肾功能不全18例(8.8%);肝功能受损56例(27.3%),合并肝硬化者18例(8.8%).肝功能是否异常和肾脏临床表现及病理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病毒复制载量与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P<0.05).病理表现以膜性肾病为主,占124例(60.5%).结论 HBV-GN患者以中青年男性为主;临床表现以肾病综合征为主,病理以膜性肾病多见,近10%患者肾活检时已出现肾功能不全;乙肝病毒复制载量与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但HBV对肝脏及肾脏的损伤具有不同步性.我国为HBV高感染国家,需要防治乙型肝炎患者继发肾脏受损,提高HBV-GN的早期诊断率及治疗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中IL-21表达,探讨IL-21水平与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及白蛋白(ALB)的相关性.方法 分离60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Trizol提取细胞总RNA,real-time PCR检测IL-21 mRNA表达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60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重肝组)及18名健康人(对照组)血清中IL-21蛋白表达,并与患者ALT、AST、TBil、ALB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重肝组患者外周血中IL-21表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IL-21水平与ALT、AST、TBil呈正相关(P<0.05),与ALB呈负相关(P<0.05).结论 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中IL-21表达增高,与炎症程度相关,可能参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发病有关,可作为判断肝脏炎症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基因型不同的乙肝患者肝功能、病毒载量和免疫功能的差异及临床意义.方法 145例乙肝患者划分两个年龄段:小于35岁和大于35岁,全部应用实时荧光PCR法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分型检测;同时采用实时荧光PCR法检测血清HBV-DNA载量;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肝功能相关指标及淋巴细胞亚群含量.结果 145例HBV患者仅为两种基因型,B基因型62例(42.76%),C基因型83例(57.24%).B型患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HBV-DNA均稍高于C型,分别是[(263.6±36.13) U/L比(243.1±37.69) U/L]、[(128.1±15.84) U/L比(123.6±19.1)U/L]和[(6.131±0.2133)比(5.875±0.1725)],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划分年龄段后,大于35岁的患者,B型ALT、AST和HBV-DNA均显著高于C型(P<0.05),分别是[(227.6±34.52) U/L比(144.8±19.92) U/L]、[(124.5±19.4) U/L比(79.79±12)U/L]和[(6.166±0.2582)比(5.228±0.2644)].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可见,所有年龄段或大于35岁患者均是B型的CD4+T细胞比例显著低于C型[(32.97±0.95)%比(35.81±0.85)%](P<0.05),CD8+T细胞显著高于C型[(30.19 ±0.97)%比(27.44±0.92)%](P<0.05),而CD3+T细胞、B细胞、NK细胞在B型和C型患者中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45例HBV患者B、C型的分布未见显著差异;肝功能、病毒载量及T细胞亚群在年龄较大的B、C两组患者中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分析重症急性肾损伤(AKI)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患者临床特点,探讨CRRT介入时机对重症AKI患者预后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明确诊断AKI行CRRT患者141例,其中男性89例,女性52例;年龄3~88岁,平均年龄53.93岁。根据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指南分KDIGO 1、2期和KDIGO 3期两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人口学特征、实验室检查、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情况,并对患者28 d生存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从而得出影响重症AKI患者28 d存活率的危险因素。结果基线资料:KDIGO 1期18例,KDIGO 2期32例,KDIGO 3期91例;KDIGO 1、2期血肌酐、尿素氮、尿酸明显低于KDIGO 3期(P<0.001),其余生物化学指标两组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总住院日、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日、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肾脏病)无明显差异(P>0.05)。引起重症AKI诱因组成:脓毒症54例(占38.3%),心脏术后25例(占17.7%),失血性休克22例(占15.6%),为引起AKI诱因的前3位;诱因为心脏术后的KDIGO 1、2期患者明显高于KDIGO 3期(P<0.001)。严重程度和预后比较:KDIGO 1、2期序贯脏器衰竭评估(SOFA)评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低于KDIGO 3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IGO 1、2期28 d生存率(70.0%)明显高于KDIGO 3期(4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是否机械通气、白细胞、血肌酐、白蛋白与生存率无关;高SOFA评分、高APACHEⅡ评分、KDIGO 3期为28 d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ICU入住时间增加是28 d存活率的保护因素。结论基于KDIGO分期的早期CRRT,有望改善重症AKI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贫血对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我院急诊科就诊的210例患者,按照血红蛋白(Hb)的水平将其分为非贫血组和贫血组,其中贫血组又分为轻度贫血组、中度贫血组和重度贫血组,当日行床旁心脏超声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随访首次就诊我科至发病30d、90d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采用直线相关分析贫血程度与LVEDV、LVEF及MACE的相关性.并对贫血组和非贫血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心律失常的缓解进行对比.结果 贫血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心律失常的缓解率明显低于非贫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贫血的程度与患者LVEDV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贫血的程度与30d和90d的MACE发生率均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贫血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是其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贫血越重,近期预后越差,纠正贫血有利于改善心功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