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2006年7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82例中重度颅脑损伤.其中男51例,女31例;年龄14~67岁,平均年龄(35.3 ±42.8)岁;GCS计分3~8分29例,9~12分53例;患者伤后早期血生化均正常,伤后5 d内常规复查血生化,低钠血症发生于伤后2-15 d,平均7.1d.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创伤性脑损伤后血清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UCH-L1)与脑损伤程度、病情变化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 选择徐州医学院附属淮安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3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创伤性脑损伤患者60例,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为中度脑损伤组(30例)和重度脑损伤组(30例),另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于伤后12h、24 h、2d、3d、5d应用ELISA法检测3组受试者外周静脉血中UCH-L1含量,分析UCH-L1含量与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影像学表现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 中、重度脑损伤组患者伤后12h、24 h、2d、3d血清UCH-L1浓度高于对照组,重度颅脑损伤组患者伤后12h、24 h、2d、3d时血清UCH-L1浓度高于中度脑损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脑损伤组患者血清UCH-L1水平于伤后12h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于伤后5d降至对照组水平;而重度脑损伤组患者血清UCH-L1水平于伤后12h达第1次高峰,此后降低,并于伤后3d再次升高至第2次高峰后下降,5d时降至对照组水平.脑损伤患者UCH-L1水平的变化与影像学表现密切相关,并与预后呈负相关关系(r=-0.412,P=0.030). 结论 创伤性脑损伤血清UCH-L1水平与损伤程度密切相关,对判断病情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对青少年与儿童生长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青少年、儿童颅脑外伤患者分为儿童组27例、少年组32例、青春期组21例3个年龄组,分别在受伤后第1 d、第7 d、6个月时空腹检测血清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与正常同龄人进行比较。结果儿童组、少年组受伤后生长激素水平高于同龄正常值(均P0.05),青春期组受伤后生长激素水平低于同龄正常值(P0.05)。儿童组及少年组伤后生长激素第1 d升高,第7 d下降;青春期组伤后生长激素降低,第7 d逐渐升高。IGF-1受伤后均较同龄儿降低,随后逐渐升高。受伤6个月后78.7%的患者GH恢复正常,有21.2%的患者存在GH缺乏。结论颅脑外伤后对青少年、儿童患者GH及IGF-1水平产生明显影响,青春期及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影响最明显。尽早发现生长激素不足,并尽早干预可能改善其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鹿特丹(Rotterdam) CT评分联合颅内压检测在重症颅脑损伤(TBI)患者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重症TB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GOS)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分析Rotterdam CT评分与术后3个月病死率与预后不良率的关系,并比较术后1、3、7 d时搏动指数(PI)和颅内压(ICP)变化情况,利用Spearman相关性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Rotterdam CT评分、PI、ICP与预后的相关性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结果 80例患者中有32例(40.0%)预后良好,48例(60.0%)预后不良;预后良好组患者入院后1、3、7 d时PI、ICP均低于预后不良组(均P <0.05); Rotterdam CT评分4~6分之间患者术后3个月病死率与预后不良率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均P <0.05); GOS评分与PI、ICP、Rotterdam CT评分均呈负相关(r=-0.682、-0.658、-0.309,P <0.01); PI、ICP、Rotterdam CT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8( IL-8)、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sICAM-1)含量的影响,并探讨针刺治疗的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5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24例)应用常规治疗,治疗组(2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于入院后第1 d起针刺涌泉和历兑穴(时间为30 min,1次/d,共7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检测患者伤后1、2、3、5、7 d脑脊液中IL-8、sICAM-1含量.结果①对照组脑脊液中IL-8、sICAM含量在伤后1 d升高,2 d达高峰,3 d开始下降, 5 d进一步下降,7 d下降到正常水平;②治疗组脑脊液中IL-8、sICAM-1含量在伤后1 d升高,2 d下降,3 d继续下降, 5 d下降到正常水平;③治疗组伤后2、3、5 d脑脊液中IL-8、sICAM-1含量均低于对照组相应时相点脑脊液中IL-8、sICAM-1含量( P <0.05).结论针刺治疗能减轻重度颅脑损伤后脑内炎症反应,从而减轻因炎症反应引起的继发性脑损害,为重度颅脑损伤后的脑保护治疗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9年6月,共治疗脑外伤引起的硬膜下积液58例.其中男35例,女23例.年龄35~79岁,平均46.7岁.车祸伤36例,跌伤10例,坠落伤7例,打击伤5例.急性型(伤后3 d内)2例,亚急性型(伤后3-21 d)30例,慢性型(伤后21 d以后)26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重度脑创伤患者血浆游离肉碱水平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重度脑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n=80),分别于患者受伤后12、24 h、2、3及5 d检测血浆游离肉碱水平。比较2组患者、不同预后患者的血浆游离肉碱水平,并分析血浆游离肉碱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比较不同血浆游离肉碱水平的重度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相关资料,并采用Logistic多因素模型分析重度创伤性脑损伤患者低血浆游离肉碱水平的危险因素。结果 重度脑创伤患者伤后12、24 h、伤后2、3及5 d血浆游离肉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 预后良好组患者伤后血浆游离肉碱水平显著增高(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伤后12、24 h、伤后2、3及5 d血浆游离肉碱水平均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重度创伤性脑损伤患者血浆游离肉碱水平与预后呈负相关(r=-0.423,P=0.005); 游离肉碱<18 μmmol/L组患者BMI、GCS评分及血尿素水平显著低于游离肉碱≥18 μmmol/L组(P<0.05),游离肉碱<18 μmmol/L组患者平均动脉压、肾小球滤过率及多发伤合并脑创伤显著高于游离肉碱≥18 μmmol/L组(P<0.05); 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肾小球滤过率及多发伤合并脑创伤是重度创伤性脑损伤患者低血浆游离肉碱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重度脑创伤患者血浆游离肉碱水平显著增高,并与预后呈负相关,肾小球滤过率及多发伤合并脑创伤是重度创伤性脑损伤患者低血浆游离肉碱水平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ASS)评分、C反应蛋白(CRP)监测、与周围血白细胞检测在颅脑创伤(TBI)患者早期感染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TBI患者80例,根据入院诊断,将80例患者划分为感染组(40例)和非感染组(40例)。感染组、非感染组患者均给予ASS评分、CRP监测、白细胞计数监测。结果感染组ASS评分(32.44±15.98)分,非感染组ASS评分(15.45±13.62)分,差异有显著性(t=8.123,P<0.05);非感染组患者CRP监测值较正常无明显改变;感染组患者CRP监测分别在1 d、3 d、5 d、7 d监测值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感染组患者1 d、3 d、5 d、7 d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P<0.05)。结论 ASS评分、CRP监测、白细胞计数对TBI患者早期感染有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TBI)患者伤后7 d内贫血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2年6月至2016年2月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重型TBI 91例,以血红蛋白浓度(Hb)等于90 g/L作为分组的标准阈值分为Hb90 g/L组(61例)和Hb≥90 g/L组(30例),以贫血面积参数(AAI)、GOS评分和KPS评分等作为主要观察指标。结果出院后6个月,Hb≥90 g/L组GOS评分[(4.4±1.1)分]和KPS评分[(83.7±26.2)分]均明显高于Hb90 g/L组[分别为(3.3±1.0)分、(57.7±24.4)分;P0.05]。Hb90 g/L组患者AAI与GOS、KPS评分均呈显著负相关(rs分别为-0.705,-0.702;P0.01)。结论 TBI患者在伤后7 d Hb90 g/L及其持续时间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Hb≥90 g/L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震荡患者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改变情况及其与患者心理状况变化之间的关系. 方法 选择江门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1月至12月收治的40例脑震荡患者作为脑震荡组,该院体检中心接收的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脑震荡组患者不同时期的血清中NSE的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40例脑震荡组患者不同时期的SCL-90总分,并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同时分析脑震荡组患者血清中不同时期NSE水平和SCL-90的关系. 结果 (1)伤后1d脑震荡组患者血清NS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3d和7d脑震荡患者血清NSE水平接近正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脑震荡患者伤后1d、3d及7 d SCL-90评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伤后第1、3天脑震荡患者血清NSE水平与SCL-90评分呈正相关(r=0.498,P=0.001;r=0.418,P=0.007).伤后第7天脑震荡患者血清NSE水平与SCL-90评分无相关性(r=0.213,P=0.186). 结论 脑震荡患者不同时期的血清中NSE水平与SCL-90总分具有不同的相关性,联合应用有利于脑震荡患者的诊治.  相似文献   

11.
笔者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套能使患者自行离床活动而又不引起腰背部疼痛不适、虚脱、双下肢无力,甚至跌到的功能锻炼方法,并对此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2009年骨科住院手术治疗腰骶部椎间盘突出患者160例,男66例,女94例.年龄31~58岁,平均(43.60±5.02)岁,平均体质量(59.16±3.98) kg.手术方式:经腰骶部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离床时间:均于术后21 d,病人恢复顺利者.活动前测血压、脉搏、呼吸均正常.将样本随机分为实验组80例,对照组80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颅硬膜外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视神经损伤所致失明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1月至2010年8月手术治疗的视神经损伤所致完全失明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视神经管减压术前后视力的变化;以伤后6个月视力为最终视力,分析23例患者手术疗效。结果术中发现6例有视神经管骨折,1例有骨折片;1例有鞘膜内血肿。本组无手术并发症发生。23例患者术后随访6月,有效6例(26.1%),无效17例(73.9%);其中伤后5d内手术15例中,有效6例(40.0%),无效9例(60.0%);5d后行手术者8例均无效;5d内手术者有效率明显高于5d后手术者(P<0.05)。结论早期行经颅硬膜外视神经管减压术可使部分视神经损伤所致失明患者的视力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3.
2001-02-2003-12,我们应用脉络宁注射液辅助治疗发病1 周内脑梗死38例,并与维脑路通治疗30例对照,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1)全部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 议上提出的脑梗死诊断标准,发病在1周以内。(2)经头颅CT 检查确诊,排除了血性脑卒中,并无治疗药物禁忌证。(3)患者 均主诉为突发性偏身肢体活动障碍、偏身触痛觉减弱或伴有面 舌瘫、言语障碍。(4)患者上、下肢肌力偏瘫均在3级以下。 1.2 一般资料 68例按入院前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52-81岁,平均67.8岁,病程2- 7d天,平均3d;梗死部位:内囊基底节区26例,小脑4例,大脑8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合并颅脑损伤的股骨干骨折患者血清中神经生长因子(NGF)的变化及其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选择广西省柳州市人民医院骨科自2002年7月至2008年7月收治的新鲜闭合性股骨干骨折患者64例,其中伴有颅脑损伤(混合损伤组)32例,不伴有其他损伤(单纯骨折组)32例.所有患者依病情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或带锁髓内钉固定术治疗.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患者伤后第1、7、14、21天血清NGF的水平,分析混合损伤组患者伤后第1天血清NGF水平与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的相关性并比较2组患者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结果 与单纯骨折组比较,混合损伤组各时间点的NGF水平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血清NGF水平均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第14天达高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损伤组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62.88±5.99)d]要比单纯骨折组[(82.47±3.07)d]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473,P=0.000);混合损伤组患者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与伤后第1天的血清NGF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966,P=0.000).结论 合并颅脑损伤的骨折患者伤后血清NGF水平增高,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缩短,可能是促进骨折修复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血管内降温治疗重型颅脑创伤安全性及有效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对血管内降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前瞻性的研究.方法 共30例患者,均于伤后12 h内行血管内降温治疗,体内温度控制在33℃~35℃,持续4-7 d,平均(121.5±13.7)h.患者均于伤后6个月时根据C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 经6个月随访,良好11例,中残5例,重残6例,植物生存6例,死亡2例.本组患者没有出现与血管内降温系统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血管内降温具有降温速度快、目标温度维持稳定、波动性小以及复温速度容易控制等优点.对于重型颅脑创伤的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钻颅引流治疗双侧外伤性硬膜下积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科1993-2002年对12例双侧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患者采用双侧钻颅置管持续闭式引流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9例,女3例。年龄7个月-62岁(平均32.4岁)。致伤原因:车祸伤9例;坠落伤2例;跌伤1例;在伤后4 d-10年(多发于10 d左右)发现硬膜下积液。  相似文献   

17.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8例均为我科住院发病3d内治疗的急性脑梗 死病人,诊断符合扬州1995年第4届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 议的诊断标准(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29:379-380),并经头颅CT检查确诊。98例患者分为 丹奥组和川芎嗪组,其中丹奥组58例,男32例,女26例,年 龄48-80岁,平均(62±9)岁;川芎嗪组40例,男26例, 女16例,年龄44-82岁,平均(61±9)岁。两组患者年龄、 性别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 轻、中、重病情程度之间及根据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标准(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相似文献   

18.
外伤性颅内血肿10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97年9月至1999年12月,收治外伤性颅内血肿106例,兹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外伤性颅内血肿106例,其中男性73例,女性33例,年龄3~74岁,平均26.5岁;车祸伤59例(56%)、坠落伤35例(33%)、打击伤12例(11%);从受伤到入院时间半小时至11d不等,手术距外伤时间4h至7d不等。均经CT脑扫描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作为颅脑创伤患者凝血功能障碍预测指标的可行性,以及指导临床治疗的实用性.方法 重型颅脑创伤患者(31例)及其他外伤患者(6例)共计37例,分别于外伤后24 h、72 h和7 d施行血栓弹力图榆测,观察反应时间(R值)、凝固时间(K值)、血栓最大幅度(Ma值)和凝固角(α值)等项参数在不同测量时间点的变化规律.结果 不同处理组四项凝血功能参数比较,除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其余3项参数(K值、Ma值和α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组内不同测量时间点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二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00).与其他外伤组患者比较,颅脑创伤组患者R值和K值变化以伤后24 h最低(均P=0.000)、72 h最高(均P=0.000),至伤后7 d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1,0.247);而Ma值和α值变化以伤后24 h最高(均P=0.000)、72 h最低(均P=0.000),至伤后7 d,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5,0.563).结论 重型颅脑创伤患者与其他外伤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存在差异性,前者更为严重,其凝血功能变化具有一定规律性,即伤后24 h呈高凝状态、72 h为低凝状态,至伤后7 d,各项凝血功能参数恢复至正常值范围.  相似文献   

20.
我院自1998年1月-2005年6月共收治有明确头部创伤史的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患者103例,其中59例于伤后72h内行头部CT检查。现结合文献,就创伤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来源及特点进行探讨。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59例患者,男53例,女6例;年龄3个月~88岁,其中≥60岁39例,<60岁20例。致伤原因分别为车祸伤(41例)、坠落伤(11例)及打击伤(7例)。头部创伤到CT确诊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时间为23~154d,期间未发生二次头部创伤。二、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一侧肢体无力,癫发作。入院时GCS评分均>13分。伤后72h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