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应用于高龄病人单侧下肢骨科手术的效果.方法 68例年龄≥75岁、拟行单侧下肢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根据麻醉方法 随机分为组Ⅰ、组Ⅱ,各34例.组Ⅰ行常规腰硬联合麻醉,组Ⅱ以神经刺激器定位,实施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观察两种方法 的麻醉效应,以及对病人循环、呼吸功能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满意,组Ⅰ病人麻醉后10min,切皮时出现血压下降,呼吸频率增加,组Ⅱ循环、呼吸平稳;术后尿潴留发生率组Ⅱ明显低于组Ⅰ.结论 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用于高龄病人下肢手术阻滞成功率较高,对循环功能影响较少,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王殿超  侯芳  单勤亮等 《吉林医学》2013,(35):7364-7365
目的:观察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老年患者单侧下肢手术中的效果。方法:52例老年患者拟行单侧下肢手术,施行单侧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局部麻醉药为0.5%罗哌卡因,腰丛阻滞剂量为1525 ml,坐骨神经阻滞剂量为1025 ml,坐骨神经阻滞剂量为1015 ml。观察并记录麻醉血流动力学、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麻醉效果好,生命体征平稳,血流动力学稳定,不良反应小。结论: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老年患者单侧下肢手术,麻醉效果好,对各系统干扰小,并发症少,对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更为适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复合硬膜外麻醉在老年患者单侧下肢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将90例70岁以上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A、B两组,每组各45例.A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正确定位腰丛和坐骨神经后分别给予0.375%罗哌卡因20~25ml和0.5%罗哌卡因15~20ml,然后进行硬膜外穿刺备用,以防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不全,同时进行术后镇痛.B组选择硬膜外麻醉,L3~4间隙为穿刺点,给予0.75%罗哌卡因10~15ml.观察两组血流动力学变化、阻滞效果及其术后并发症.结果 A组42例单纯应用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仅3例复合了硬膜外麻醉,而且硬膜外给予的麻醉药量明显减少.B组麻醉后30min(T1)、1h(T2)时点与麻醉前(基础值)及A组比较MAP降低、HR升高;B组患者术后24h内恶心、呕吐、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结论 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复合硬膜外麻醉适用于老年患者单侧下肢手术,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并发症少,麻醉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4.
张国磐 《中外医疗》2010,29(30):45-46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病人下肢手术中应用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及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选择40例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老年病人,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吸氧2L/min,酌情予咪达唑仑镇静及适量芬太尼,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于腰丛注入1%利多卡因20mL和0.375%罗哌卡因15mL,坐骨神经处注入1%利多卡因15mL和0.375%罗哌卡因5mL,观察患者阻滞后感觉神经阻滞效果、阻滞维持时间、手术时间,以及术中、术后不良反应。记录本组麻醉前、麻醉后15、30、60min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结果所有患者术中都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无严重麻醉意外及死亡病例。与麻醉前比较,本组病人麻醉后血压虽有明显下降,但平均降幅低于术前20%。结论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行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效果佳,循环维持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的腰骶丛阻滞应用于高危病人下肢手术的效果。方法 38例临床合并各种高危疾病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病人,施行单侧腰骶丛神经阻滞。腰丛阻滞分腰肌间隙入路和腹股沟入路;坐骨神经阻滞为臀区入路。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刺激器电流频率1Hz,起始强度1mA,麻醉总量为1%利多卡因20ml,0.5%罗哌卡因30ml。结果 38例病人均阻滞完善,麻醉效果满意,术中生命体征平稳,血流动力学稳定。结论 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下腰骶丛阻滞定位准确,客观指征明显,效果可靠,对患者各系统干扰小,对有严重合并症病人更为适用。  相似文献   

6.
神经刺激器定位在老年人下肢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先花 《当代医学》2010,16(7):148-148
目的观察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老年人单侧下肢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80例择期单侧下肢手术病人,ASA1~3级,年龄60~86岁。患者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预先输入平衡盐溶液补充血容量。病人采取侧卧位,根据体表解剖标志定位腰丛及坐骨神经穿刺点、皮丘浸润后,用1%利多卡因+0.45%罗哌卡因混合液25~30ml分别实施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监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心电图、尿量等指标变化。结果腰丛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能满足几乎所有单侧下肢手术,未出现低血压、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论通过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绝大部分病人麻醉效果满意、损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简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使用罗哌卡因或左旋布比卡因对择期下肢手术的老年人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的临床价值。方法60例拟行择期单侧下肢手术的老年病人,ASAII-IV级,随机分成罗哌卡因组(R组,n=30)和左旋布比卡因组(L组,n=30),均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正确定位后两点分别给予0.375%的罗哌卡因(R组)或左旋布比卡因(L组)。记录麻醉前、切皮时、手术结束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以及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及效果(术中及术后1、3小时VAS评分)、运动阻滞维持时间、术中辅助用药量、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等指标。结果L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短于R组(P<0.05),L组镇痛持续时间、运动阻滞维持时间长于R组(P<0.05),R组术后3h疼痛评分高于L组(P<0.05)。MAP或HR在二组各时间点的总体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老年人下肢手术,使用罗哌卡因或左旋布比卡因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不仅成功率高,麻醉效果好,而且保持循环稳定对全身影响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高龄患者下肢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在80例高龄患者手术中采用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结果 全部病例麻醉满意安全完成手术.结论 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高龄患者下肢手术是安全和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高危老年患者单侧下肢手术中应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的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麻醉效果的比较。方法:58例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年龄68~91岁,ASAIII~IV级,随机分为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NER,n=30)和硬膜外麻醉(EA,n=28)两组。NER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的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麻醉,EA组行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段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评分。结果:NER组在手术过程中的MAP、HR较EA组平稳;两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NER组感觉、运动阻滞维持时间明显长于EA组(P<0.01)。结论:NER用于高危老年患者单侧下肢手术,可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对血液动力学影响小,且起效快,镇痛维持时间长,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吴丽红 《当代医学》2012,(31):106-107
目的分析神经刺激器引导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用于下肢手术麻醉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40例19~75岁的下肢手术患者,行腰丛一坐骨神经联合阻滞(NER),然后对其麻醉开始时间、麻醉的效果以及手术过后镇痛的持续时间进行记录.结果36例阻滞效果为优,2例患者阻滞效果为良,2例阻滞效果为差.麻醉前后及术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刺激器引导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技术用于下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很好,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腰丛阻滞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老年合并症患者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60例行单侧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每位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一项或数项.随机分为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腰丛阻滞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组(联合组)和腰麻组,每组30例.记录两组血流动力学变化、术中输液量、手术时间、麻醉相关并发症.结果 腰麻组麻醉后至手术开始后30min时SBP低于麻醉前和同期联合组(P<0.05);腰麻组麻醉后10min至手术切皮时DBP低于麻醉前和同期联合组(P<0.05);腰麻组麻醉后10min、15min时HR低于麻醉前和同期联合组(P<0.05).腰麻组术中麻黄碱、阿托品使用例数和术中输液量多于联合组(P<0.05).联合组恶心、尿潴留发生率低于腰麻组(P<0.05或P<0.01).结论 腰丛阻滞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满意,对重要脏器功能影响小,并发症少,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2.
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应用于老年病人下肢手术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比较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和硬膜外麻醉对老年病人血液动力学的影响及术后的不良反应.方法择80例临床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老年病人,随机分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组(A组,n=40)和硬膜外麻醉(B,n=40)两组,分别施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和硬膜外麻醉.A组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两点分别给予0.4%罗比卡因0.3 ml/kg(坐骨神经)、0.5 ml/kg(腰丛);B组则选择L 2~3或L 3~4间隙行硬膜外麻醉,予0.75%罗比卡因0.3 ml/kg.记录麻醉前、麻醉后15、30、60、90 min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升压药的用量、术中输液量、尿潴留发生率等并记录病人麻醉及术后的不良反应,感觉神经阻滞起效及恢复时间.结果:与麻醉前比较,两组病人麻醉后的血压均显著下降,B组病人在麻醉后15 min、30 min的SBP、DBP明显低于A组(P<0.01),随后60 min及90 min的DBP仍明显低于A组(P<0.05);手术期间B组的晶体输入量(1425±361)ml明显高于A组(1010±329)ml(P<0.01).曾用麻黄碱针的病人B组(16例)显著多于A组(1例)(P<0.05).B组尿潴留发生率(11/40例)显著高于A组(0/40例)(P<0.01).结论:应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下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不良反应少,是老年病人行下肢手术理想的麻醉选择.  相似文献   

13.
章蔚  方才  谢言虎  疏树华 《安徽医学》2011,32(7):918-921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辅助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与腰硬联合麻醉在膝关节镜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60例膝关节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腰硬联合组(C组)和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组(N组)两组,每组30例。C组行腰硬联合麻醉,硬膜外腔置管,腰麻药0.5%罗哌卡因重比重液3 ml,不足者酌情硬膜外腔追加0.75%罗哌卡因;N组采用神经刺激仪辅助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局麻药为0.45%罗哌卡因,腰丛阻滞剂量25~30 ml,坐股神经阻滞剂量20~25 ml。记录并比较两组麻醉血流动力学、起效维持时间、麻醉效果、辅助用药、补液量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比较,C组麻醉后10 min(T10)、麻醉后20 min(T20)MAP下降(P〈0.05),T20HR下降(P〈0.05),C组T20MAP、HR低于N组(P〈0.05);C组麻醉准备及操作时间(Tr)、感觉完全阻滞时间(T1)、运动完全阻滞时间(T2)、感觉恢复时间(T3)、运动恢复时间(T4)低于N组(P〈0.05),术后首次排尿时间(Tu)长于N组(P〈0.05);N组并发症少于C组。结论神经刺激器辅助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膝关节镜手术麻醉,阻滞完善,麻醉效果确切,血流动力学平稳,并发症少,尤其适合相对长时间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使用罗哌卡因或左旋布比卡因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下肢手术老年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0例拟行择期单侧下肢手术的老年病人,ASAⅡ~Ⅳ级,随机分成罗哌卡因组(R组,n=20)和左旋布比卡因组(L组n=20),均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正确定位后两点分别给予0 375%的罗哌卡因(R组)或左旋布比卡因(L组).记录麻醉前、切皮时、手术结束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以及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及效果(术中及术后2、4 hVAS评分)、运动阻滞维持时间、术中辅助用药量、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L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短于R组(P<0.05),L组镇痛维持时间、运动阻滞维持时间长于R组(P<0.05),R组术后3 h疼痛评分高于L组(P<0.05).MAP或HR在两组各时间点的总体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罗哌卡因或左旋布比卡因均可用于行下肢手术的老年人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具有成功率高、麻醉效果好、循环稳定、并发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神经阻滞麻醉和椎管内麻醉对老年人单侧下肢手术的麻醉并发症的比较。方法:ASAⅠ~Ⅲ级拟行单侧下肢手术患者66例,年龄65~85岁,随机分为硬膜外组(E组)、神经阻滞组(NB组)。NB组又分两个亚组: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组(S+F组)和坐骨神经阻滞联合股神经阻滞组(F+L组),每组22例。S+F组、F+L组应用了神经刺激器定位进行神经阻滞,膝关节以下手术采用坐骨神经加股神经阻滞,髋关节和股骨干部位手术采用坐骨神经加腰丛阻滞。E组于L3,L4间隙穿刺,间断给利多卡因维持麻醉,平面控制在T10。记录各组患者在麻醉前,麻醉后15、306、0 min、术毕无创血压(BP)、心率(HR)及脉搏氧饱和度(SpO2);记录麻醉起效时间(针刺法),术后随访镇痛维持时间,患者运动阻滞时间;观察术中局麻药中毒、低血压的发生情况,及术后尿潴留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发生率。麻醉效果按“临床麻醉管理与技术规范”神经阻滞评级标准评定。结果:神经阻滞组血液动力学稳定,均顺利完成手术,并术后并发症少,镇痛维持时间长。结论:神经阻滞用于单侧下肢手术,老年患者术中循环功能稳定,阻滞效果完善,术后不良反应较少,术后可以早期活动,术后康复快,是一种安全而经济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讨论两种神经阻滞方法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下肢手术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年龄在65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30例,随机分为A组(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组)与B组(硬膜外神经阻滞组)。A组患者行神经刺激器定位,确定腰丛与坐骨神经,之后分别予罗哌卡因0.375%的25 ml和0.5%的20 ml。B组患者以L2~3作穿刺点,做硬膜外神经阻滞。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其阻滞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麻醉后,A组患者较B组患者在15 min、30 min时的收缩压(SBP)与舒张压(DBP)高,心率(HR)快;B组患者在30 min时的收缩压(SBP)、在15 min、30 min、60 min的舒张压(DBP)较麻醉前低;在术后48 h发生尿潴留的概率中,B组高于A组(P<0.05)。结论: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下肢手术麻醉中,相对于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的血流动力学影响小,阻滞的效果好,在术后产生的镇痛作用持续时间长,没有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和硬膜外麻醉在老年人下肢手术中的应用,比较两者临床麻醉起效和恢复时间、术后镇痛效果、血液动力学的变化及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48例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老年病人,随机分为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NER)和硬膜外麻醉(EPI)。记录麻醉前,手术开始后15、30、45、60min,术后1h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以及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及恢复时间、镇痛维持时间、效果及术前、术中、术毕的血浆皮质醇、血糖及胰岛素水平。结果:手术开始后15min,EPI组病人DBP降低明显,随后30、45、60min及术后1hEPI组病人的SBP、DBP均明显低于NER组;NER组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小于EPI组,恢复时间明显长于EPI组;两组血浆皮质醇、血糖、胰岛素均较术前明显升高,EPI组升高幅度小于NER组。结论: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效果佳,且有效抑制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定位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单侧下肢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42例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以1%利多卡因配伍0.5%罗哌卡因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评价麻醉效果并记录在麻醉前即刻、切皮时、术中30min时和术毕即刻时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本组患者麻醉效果满意,镇痛完善,手术顺利,术毕均安返病房。与麻醉前即刻比较,手术切皮时、术中30min时、术毕即刻患者的SBP、DBP和HR降低(P〈0.05),但无需处理,而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腰丛一坐骨神经阻滞具有起效快、阻滞完善、作用时间长、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的特点,可以安全用于老年患者单侧下肢手术麻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腰大肌肌沟阻滞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在下肢手术应用。方法:行单侧下肢手术患者41例,其中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并剥脱术8例,胫腓骨手术21例,踝关节手术12例,均无神经阻滞禁忌证。结果:临床上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使得神经阻滞术有了客观指标,提高了阻滞定位的准确性和阻滞效果。结论:腰大肌肌沟阻滞联合坐骨神经阻滞能够完成下肢的麻醉,且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20.
周围神经刺激器(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or)是用于周围神经阻滞定位的新方法,可明显提高周围神经阻滞尤其是下肢神经阻滞(如腰丛,坐骨神经,股神经等)的成功率。目前我们开展的外周神经阻滞包括:①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腰丛及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下肢手术及手术后镇痛病人的应用;②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及术后镇痛病人的应用;椎旁神经阻滞在胸壁/肩背部手术病人的应用。 1.神经电刺激器定位特点及其在外周神经阻滞中的应用:传统上外周神经阻滞有赖于病人的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