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急性脊髓损伤(ASCI)早期出现的并发症种类和分布情况,为并发症的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650例ASCI病例,包括骨折或脱位致SCI和无骨折脱位型颈SCI,统计颈髓、胸髓和腰髓以下损伤的发病率和相应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并发症发病率较高的依次为:肺部感染(18.3%)、低钠血症(12%)、泌尿系统感染(11.2%)、压疮(10.6%)。完全性SCI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类型。 结论ASCI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与SCI平面和程度密切相关,应在ASCI早期积极防治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SCI)康复中层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与深部肌肉出血的临床特点,早期鉴别诊断和防治措施。方法 对7例下肢DVT和3例深部肌肉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SCI康复期患者存在下肢DVT或深部肌肉出血的危险因素,其早期鉴别诊断至关重要。结论 SCI康复期患者下肢DVT与出血的处理截然不同,应尽早鉴别诊断和及时正确处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窗高压氧治疗对脊髓损伤(SCI)患者疗效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284例SCI患者,将其随机分为高压氧治疗组(HBO组)及对照组。2组均给予常规处理(包括脱水剂、神经营养药物、康复训练、针灸以及对症支持治疗等),HBO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于不同时间窗(SCI发生8 h以内、8 h~1 d、1 d~1周、1周以上)分别辅以HBO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及Barthel指数对患者脊髓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在SCI发生8 h内开始治疗,2组患者脊髓感觉、运动功能及ADL能力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2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在SCI发病24 h内或1周内开始治疗,2组患者脊髓功能、ADL能力亦较治疗前获得一定程度改善(P<0.05),但均明显不及发病8 h内开始治疗的患者(P<0.05);且此时HBO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SCI发病1周后开始治疗,发现2组患者脊髓功能及ADL能力均无明显改善(P>0.05)。 结论于SCI发病早期(<8 h)辅以HBO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脊髓功能及ADL能力,其疗效明显优于其它时间窗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9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276例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 按入院后是否合并下肢DVT, 将其分为DVT组(63例)和非DVT组(21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型、吸烟史、手术史、入院距离脊髓损伤的时间、脊髓损伤原因、骨折情况、脊髓损伤节段、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ISA)分级、合并症等相关指标, 采用二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脊髓损伤患者合并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276例脊髓损伤患者中, 有63例(22.83%)出现下肢DVT, 其中84.13%为小腿肌间静脉血栓(CMVT)。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脊髓损伤患者合并下肢DVT, 与贫血[OR=2.753, 95%CI(1.233, 6.146), P=0.013]、低钠血症[OR=5.349, 95%CI(1.970, 14.525), P=0.001]、入院距离脊髓损伤的时间[74~195 d, OR=0.231, 95%CI(0.084, 0.636), P=0.005;...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康复医学科住院脑出血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出血患者230例,入院时完善凝血象、D-二聚体及瘫痪侧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根据下肢静脉彩超表现,分为伴DVT组(31例)和不伴DVT组(199例);记录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瘫痪侧别、意识状况、是否气管切开、有无并发症(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压疮等)、有无异物置入、有无深静脉置管史、心率是否大于100次/分、此次发病后有无康复干预、瘫痪侧下肢肌张力状况、瘫痪侧下肢有无主动活动、瘫痪侧下肢有无肿胀、入院时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数值等临床因素。先采用单因素分析,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脑出血并发DVT的危险因素。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病程、气管切开、尿路感染、压疮、异物置入、下肢肿胀和下肢肌张力等因素可能与脑出血患者DVT发生有关(P<0.05);回归分析显示,下肢肿胀[OR=20.624,95%CI=(2.033~209.263),P=0.010]和下肢肌张力低下[OR=9.956,95%CI=(2.699~36.735),P=0.001]与脑出血患者DVT发生有关。 结论 下肢肿胀和下肢肌张力低下是脑出血患者并发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治疗症状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由2位评价员独立检索、筛选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并对各被研究患者的基本特征、干预措施、疗效观察指标等资料进行提取。用Revman4.2.8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共纳入3个随机对照试验(RCT),包括78例患者。3个RCT采用无效刺激作为对照,按TENS治疗时间将其分为4,6,12周3个亚组进行缓解疼痛有效性的分析,报道治疗第4周与第6周时患者情况的各有1个RCT,结果显示TENS组优于无效刺激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 -5.37, 95% CI (-6.97,-3.77) ;SMD -1.01, 95% CI (-2.01,-0.01)],报道治疗第12周时患者情况的有2个RCT,其中1个RCT显示TENS组优于无效刺激组,另1个则无明显差异,Meta-分析显示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 -1.65, 95% CI (-4.02,0.73)]。在改善患者麻木等其他主观症状方面,TENS组明显优于无效刺激组[WMD -0.18, 95% CI (-0.32,-0.051)]。 结论TENS是一种治疗症状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有前景的、安全的治疗方法。因纳入样本量较少,观察时间较短,长期疗效尚不清楚,仍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脊髓损伤(SCI)患者并发低蛋白血症(HA)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10月我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SCI患者112例,入院时完善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HA组和非HA组,记录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损伤节段(四肢瘫与截瘫)、损伤程度(完全性脊髓损伤与非完全性脊髓损伤)、有无并发症(肺部感染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等临床资料,并在入院第2日清晨完善血糖、肌酐、血清镁浓度、淋巴细胞数量等检查。先采用单因素分析,再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SCI患者并发HA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病程、四肢瘫、完全性脊髓损伤、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糖及淋巴细胞数量可能与SCI患者HA的发生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肺部感染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SCI患者并发HA的危险因素。结论:肺部感染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能是SCI患者并发HA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MOTOmed运动训练系统在脊髓损伤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MOTOmed运动训练系统对脊髓损伤(SCI)截瘫患者肌力、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胸腰段SCI后不完全截瘫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同时辅以MOTOmed运动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对2组患者下肢肌力、ADL能力进行评定,同时检查2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及10 m步行时间。 结果除双下肢远端肌力外,治疗后2组患者下肢近端肌力、ADL能力及步行功能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或0.05),并且以治疗组下肢近端肌力及步行功能的改善幅度较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MOTOmed运动训练系统进行训练,能进一步改善SCI患者下肢肌力及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早期脊髓损伤(SC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泌尿系感染(UTI)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病程在7~60 d SCI患者138例,根据是否发生UTI分为UTI组(58例)和无UTI组(80例)。记录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基础疾病、SCI程度、SCI分期、有无脊柱骨折、前期治疗、合并症、排尿方式、膀胱管理、康复治疗、健康教育等临床因素。先采用单因素logistic分析,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早期SCI患者发生UTI的危险因素。 结果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50岁(OR=2.365,P=0.016)、留置导尿2~6周(OR=2.746,P=0.032)、SCI后UTI病史(OR=13.306,P=0.015)、大剂量激素应用(OR=3.767,P=0.026)、脊柱骨折(OR=5.872,P=0.037)、完全性SCI(OR=4.450,P=0.004)、脊髓休克期(OR=3.501,P=0.020)与早期SCI患者发生UTI有关。 结论 年龄>50岁、SCI后UTI病史、脊髓休克期、完全性SCI、脊柱骨折、大剂量激素治疗、留置导尿2~6周是早期SCI患者发生UT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脊髓损伤(SCI)患者出院时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相关因素。 方法对105例SCI患者进行分析,入选时收集每位患者病史,记录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病因、损伤水平、损伤分级、受伤(发病)时间、手术时间、入院和出院时间等,并记录出院和入院时的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SCI积分,对影响患者出院时ADL能力的因素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出院时,SCI患者ASIA运动评分、ASIA针刺觉评分、ASIA轻触觉评分和MBI评分均有改善,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SCI分级、入院时ASIA运动评分、入院时ASIA针刺觉评分等3个因素与出院时MBI评分密切相关,康复介入时间、康复疗程、入院时ASIA运动评分等3个因素与出入院MBI差值密切相关。 结论通过康复训练,各年龄阶段、不同损伤平面、不同损伤程度的SCI患者的ADL能力都可得到改善。入院时运动能力较好、康复疗程足够长、康复介入时间早的患者改善幅度也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高压氧(HBO)治疗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表达变化的影响及疗效评价。 方法选取70只健康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SCI组、HBO 2 h组、HBO 4 h组、HBO 6 h组和HBO 8 h组,每组10例。将SCI组、HBO 2 h组、HBO 4 h组、HBO 6 h组和HBO 8 h组大鼠均采用改良的Allen法制成T8~T9急性脊髓损伤模型(打击后大鼠尾部痉挛摆动、双侧下肢瘫痪,诱发电位测定值明显异于对照组,表明制模成功);假手术组只进行硬膜囊暴露手术但不打击损伤脊髓;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对照组、假手术组和SCI组仅饲养不做高压氧处理;HBO 2 h组、HBO 4 h组、HBO 6 h组和HBO 8 h组分别在制模成功后2、4、6和8 h始置于动物实验纯氧舱内行高压氧治疗,每日1次,连续7 d。分别于制模成功时和高压氧治疗完成时2个时间点,采用Gale等建立的联合行为评分(CBS)法对各个损伤组大鼠后肢功能进行神经学评定,使用神经肌电图机检测运动诱发电位(MEP)评价大鼠肢体功能。在HBO治疗结束后24 h内处死所有大鼠取材,取材后用重氮比色法测定iNOS表达量,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一氧化氮(NO)含量。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SCI组、HBO 2 h组和HBO 4 h组在实验期间各死亡1只,余67只大鼠纳入结果分析。①治疗结束后,脊髓损伤的大鼠脊髓组织中iNOS检测显示, SCI组iNOS测定值为(0.64±0.13)U/L,表达量最高;iNOS表达量逐渐明显降低,以HBO 8 h组最为明显(P<0.05),HBO 8 h组iNOS值为(0.36±0.10)U/L,表达量最低,且与其它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脊髓损伤各组大鼠的iNOS值仍高于假手术组的(0.33±0.07)U/L和对照组的0 U/L,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HBO治疗结束后,对照组、假手术组和SCI组大鼠血清中NO的测定量分别为(6.52±4.17)、(48.36±8.49)和(105.68±13.12)mmol/L;经HBO治疗后大鼠NO生成量明显降低,以HBO 8 h组最为明显,HBO 2 h组、HBO 4 h组、HBO 6 h组和HBO 8 h组大鼠血清NO的测定量分别为(89.25±12.82)、(66.53±17.91)、(41.33±15.59)和(33.14±11.21)mmol/L,均低于SCI组(P<0.05);且与假手术组比较,组间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与对照组及其它HBO治疗组比较,HBO治疗各组大鼠的CBS评分百分比均有提高(P<0.05),运动功能逐渐恢复良好,以HBO 8 h组最为明显,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除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脊髓损伤大鼠治疗前、后MEP检测的潜伏期和波幅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8 h开始高压氧治疗与损伤后2、4和6 h开始高压氧治疗相比,在减少iNOS的合成和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方面有更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对相同的督脉腧穴采取不同的刺激方式(艾灸与电针)对大鼠受损脊髓组织表达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临床意义,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SCI)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方法将20只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SCI组、电针督脉组(电针组)和艾灸督脉组(艾灸组),并在显微镜下行脊髓全横断术(对照组除外)。自术后第7天开始,艾灸组和电针组分别采用艾灸和电针督脉腧穴的方法治疗3 d(SCI组不予任何治疗)。实验第10天各组分别取材并以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脊髓背角CGRP阳性染色区面积变化,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CGRP含量变化。 结果脊髓背角CGRP阳性染色区面积比率比较,艾灸组(0.054 579±0.007 044)与电针组(0.058 581±0.006 941)明显高于SCI组(0.034 939±0.005 161)(P<0.05);CGRP含量比较,艾灸组(1.552 409±0.165 974)与电针组(1.579 893±0.159 371)明显高于SCI组(0.668 149±0.073 298)(P<0.05);艾灸组与电针组脊髓背角CGRP阳性染色区面积及其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艾灸组、电针组与对照组脊髓背角CGRP阳性染色区面积(0.058 236±0.007 044)及其含量(1.527 093±0.095 64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艾灸督脉穴与电针督脉穴两种治疗方法均可以促进大鼠受损脊髓组织表达CGRP,且两者对其影响程度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脊髓损伤患者住院期间并发泌尿系感染的危险因素与病原菌,为防治泌尿系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0月,我科收治的237例脊髓损伤患者并发泌尿系感染的相关因素与病原菌情况,先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史,是否合并肺部感染、压疮、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等并发症,是否合并脊柱骨折、是否行手术治疗、早期有无使用大剂量激素治疗、是否行早期康复干预、是否采取持续留置导尿、清洁间歇导尿、无菌间歇导尿、耻骨上膀胱造瘘术等治疗,是否行会阴擦洗、膀胱冲洗、健康教育等护理措施,是否完全性脊髓损伤、脊髓休克期与恢复期等相关因素,初步筛选可疑危险因素,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脊髓损伤患者并发泌尿系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患者年龄≥50岁、留置导尿2~6周、糖尿病史、早期应用大剂量激素、脊柱骨折、完全性损伤、脊髓损伤休克期为泌尿系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健康教育、无菌间歇导尿为保护性因素(均P0.05);病原菌以大肠埃希氏菌为主,其次为肺炎克雷伯杆菌、屎肠球菌、粪肠球菌、阴沟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等。结论:建议依据脊髓损伤患者并发泌尿系感染的危险因素和病原菌情况,采取措施,防治泌尿系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康复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探讨卒中相关性肺炎(SAP)发生的影响因素。 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8例,根据患者住院4周内是否发生SAP分为SAP组(34例)和非SAP组(134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糖尿病及房颤病史)、临床表现(意识水平、进食方式、构音障碍、肺炎)、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洼田饮水试验评级、卒中分型及实验室检查(外周淋巴细胞计数)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SAP组平均年龄[(73.5±10.0)岁]大于非SAP组[(67.8±10.4)岁](P=0.006,P<0.05)。其中,年龄≥75岁、鼻胃管进食、合并心房纤维性颤动或构音障碍、改良Barthel指数(MBI)<40分、洼田饮水试验Ⅲ级和Ⅳ~Ⅴ级、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低的患者SAP发生率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与SAP的联系最为密切,是SAP的保护因素[OR=0.161,95%CI(0.059~0.438),P=0.000],吞咽障碍[OR=5.471, 95% CI(2.773~10.794),P=0.000]和房颤[OR=5.373, 95% CI(1.470~19.639),P=0.011]是SAP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房颤病史、吞咽障碍及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是脑卒中患者康复期发生SAP的危险因素,加强对这些危险因素的重视与监控有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磁刺激对脊髓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分化的作用。 方法 将46只Wistar大鼠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和治疗组采用改良的Allen重物坠落法造成大鼠脊髓损伤(SCI)模型,治疗组于SCI后24 h开始,每天给予脉冲磁刺激,频率为0.5 Hz,强度为1.44 T,每次30个脉冲,每天1次,连续7 d。应用BBB运动功能评分评价磁刺激治疗后大鼠运动功能的改善,采用免疫组织荧光化学技术检测脊髓神经上皮干细胞巢蛋白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三标技术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微管相关蛋2(MAP2)/巢蛋白/4,6 二乙酰基 2 苯基吲哚(DAPI)的表达。 结果SCI后,治疗组大鼠运动功能改善明显,治疗组脊髓中央管室管膜、室管膜下区、损伤病灶周围和血管周围巢蛋白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多(P<0.05),且尽管总体细胞数量有限,在上述部位的MAP2/巢蛋白双标阳性细胞数多于对照组。 结论磁刺激可以促进脊髓内源性NSCs的激活,并有可能诱导其向神经元细胞分化,该诱导分化作用是否在神经再生方面具有实质性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脊髓损伤患者并发低钠血症的危险因素,以提供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21例确诊为急性脊髓损伤患者,根据有无并发低钠血症将患者分为两组,分析年龄、性别、损伤平面、完全截瘫、损伤严重程度、精神状态、甘露醇使用、激素使用、高热、腹泻、合并感染、合并颅脑损伤及血糖、血钾值等指标对其发生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脊髓损伤患者低钠血症发生率为43.8%,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高热、合并颅脑损伤是低钠血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热和合并颅脑损伤是急性脊髓损伤患者并发低钠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针对危险因素早期加强护理评估和护理干预,降低急性脊髓损伤后低钠血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完全脊髓损伤(SCI)大鼠运动及神经功能自然恢复情况,为SCI后运动训练时机选择提供依据。 方法共选取45只成年SD大鼠,分为实验组(40只)和假手术组(5只)。实验组手术切除T10椎板暴露脊髓,采用改良Allens撞击法致SCI;假手术组仅手术切除T10椎板暴露脊髓。实验组分别于损伤前及损伤后1,3,5,7,14 d,21 d和28 d,假手术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5,7 d时采用斜板试验、改良Tarlov评分、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进行运动功能评定,采用脊髓诱发电位评定神经功能。实验组于上述各时间点分别取5只大鼠处死,假手术组于术后7 d时处死,取2组大鼠T10节段脊髓进行形态学检测。 结果①实验组大鼠在损伤后1~3 d斜板角度、改良Tarlov评分和BBB评分均较损伤前显著降低,自损伤后5 d时开始增加,至14 d时达到平台期,显著高于术后1,3,5 d及7 d时水平(P<0.05),与21,28 d时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但仍低于损伤前水平(P<0.05)。假手术组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②实验组大鼠在损伤后1 d时脊髓体感诱发电位(SCEP)潜伏期较损伤前明显延长(P<0.05);随时间进展该潜伏期呈逐渐缩短趋势,至术后21 d时达到平台期,但仍显著长于损伤前水平(P&rt;0.05);波幅在损伤后1 d时明显降低,随时间进展呈逐渐增加趋势;假手术组术后各时间点潜伏期和波幅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③2组大鼠术前脊髓结构完整,实验组术后1~3 d脊髓灰白质可见片状出血、细胞肿胀及变性;术后5~7 d炎性细胞减少,可见细胞内嗜碱性颗粒沉积、胶质细胞及少量神经纤维增生等;术后14~28 d可见胶质细胞、神经纤维增生明显,细胞内有空泡结构形成;假手术组大鼠脊髓形态学方面手术前后无明显改变。 结论SCI大鼠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及脊髓病理形态学变化均与损伤时程密切相关,其运动功能改善一般于损伤后14 d时达到平台期,而神经功能改善一般于损伤后21 d时达到平台期。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了解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住院康复患者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相关危险因素,为SCI患者UTI管理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康复医学科576例SCI患者。收集入院时信息包括:自变量[性别、年龄、损伤原因、损伤部位、ASIA分级(美国脊髓损伤协会分级标准,American Spinal Cord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是否手术、是否保留导尿、是否并发症(肺部感染及神经源性膀胱)、是否贫血(女:血红蛋白<110g/L,男:血红蛋白<120g/L)和血常规(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因变量(是否并发UTI)。根据是否并发UTI分为两组,比较基线资料情况并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 结果:405(70.31%)例患者并发UTI。并发UTI者血红细胞计数(P<0.001)要低于无UTI者。并发UTI者手术治疗、保留导尿、神经源性膀胱及肺部感染比率高于无UTI者(P<0.001)。两组患者SCI损伤原因(P<0.001)、ASIA分级(P<0.001)、性别(P=0.008)构成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而损伤部位(P=0.080)、年龄(P=0.102)和是否贫血(P=0.648)构成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保留导尿(OR=3.718)和神经源性膀胱(OR=4.559)是UTI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增加血RBC计数(OR=0.675)、ASIA-D级(相对于ASIA-A级)(OR=0.515)以及损伤原因为非外伤(相对于外伤)(OR=0.587)是UTI保护因素(OR<1,P<0.05)。 结论:行康复治疗的SC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UTI可能与保留导尿、神经源性膀胱、ASIA分级较高及损伤原因为外伤有关。拔除导尿管,治疗神经源性膀胱,以及促RBC生成治疗可能会有助于降低UTI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强度磁刺激对星形胶质细胞迁移作用的量效关系,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24只SD大鼠按刺激强度被随机分为A(0 T)、B(1.9×40% T)、C(1.9×80% T)、D(1.9×100% T)4组,4组的刺激频率均为1 Hz,刺激量为30个脉冲,均采用溴已锭(EB)注入脊髓左侧背索复制局灶性的脊髓损伤模型。刺激后第14天,处死大鼠,采用图像分析系统观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微管相关蛋白-2(MAP-2)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的表达及脊髓损伤区空洞体积的变化。 结果随着磁刺激强度的增加,在第14天时空洞的体积逐渐缩小,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空洞缩小的区域中,可以观察到GFAP,ERK1/2的阳性表达,而无MAP-2的阳性表达。随着磁刺激强度的增加,GFAP, ERK1/2的阳性表达亦显著增强(P<0.05)。 结论磁刺激可影响星形胶质细胞的迁移,并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强,星形胶质细胞迁移的能力亦增强,这可能与ERK1/2的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9例报道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的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 9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和抗感染等综合治疗 ,治愈 3例 ,好转 1例 ,死亡 4例 ,自动出院 1例。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存在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 ,早期预防至关重要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下肢DVT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