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肠道是结外淋巴瘤最好发的部位,约占40%,其中以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为最常见的两个亚型。原发肠道滤泡性淋巴瘤(intestinal follicular lymphoma,IFL)在欧美国家仅占胃肠淋巴瘤的1%~3%[1],在我国的比例更是低于胃肠淋巴瘤总数的1%[2]。与原发淋巴结内的滤泡性淋巴瘤不同,IFL中的肿瘤细胞表达一种黏膜归巢受体α4β7整合素,提示IFL是一组起源于局部受抗原刺激的B细胞[3]。国外对IFL做了系列研究[4-6],中文报道较少[2,7],尤其内镜表现缺乏系统研究。IFL不仅发病率低,其诊断、治疗、预后信息亦不明确。我们收集4例IFL,系统分析其内镜、临床、病理特征和治疗问题,并综合国外相关病例报道,深入分析、比较和认识这类特殊部位滤泡性淋巴瘤的特征,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2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因结直肠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经超声内镜检查考虑为神经内分泌肿瘤(类癌), 后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诊断性治疗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例患者临床和病理资料。通过分析术中、术后并发症和患者预后, 评估ESD作为惰性淋巴瘤治疗策略的有效性。3例患者中男2例、女1例, 年龄为55~71岁;术前均无明显临床症状;结肠镜下2例表现为乙状结肠黏膜下隆起型病变, 1例为直肠黏膜下隆起型病变;均成功实施ESD诊断性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2例和滤泡性淋巴瘤1例, 随访6~26个月, 均未再行内镜治疗或追加外科手术, 未行全身化学治疗。提示内镜下治疗惰性淋巴瘤具有一定潜力。  相似文献   

3.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1例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malignant lymphoma,PGIML)是指原发于胃肠道的结外淋巴瘤,胃肠道原发性恶性淋巴溜为一种临床上少见、原发于胃肠壁内淋巴滤泡的恶性肿瘤,是结外恶性淋巴瘤最为好发部位。本文通过分析42例PGIML的内镜检查资料及病理特征,总结其相关特点。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肠道淋巴瘤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是起源于胃肠道黏膜下淋巴组织的结外型淋巴瘤,绝大多数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占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的40%,其中原发性肠道淋巴瘤(primary intesti- nal lymphoma,PIL)占40%。PIL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病灶可累及小肠和(或)结肠,术前通过内镜及各种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tumor,SMT)泛指一类来自黏膜层以下(非黏膜组织)的消化道病变。随着内镜检查的开展和内镜超声的广泛应用,SMT的检出率逐年升高。通常认为起源于1~3层的病变可行内镜下治疗,超源于第  相似文献   

7.
大肠淋巴瘤临床表现并无特异性,肠镜检查虽多能发现黏膜病变,但由于组织病理学上多有明显的炎症背景,与炎症浸润的淋巴细胞难以区分。肠镜下溃疡病变为淋巴瘤的常见表现,但由于内镜活检取材局限,常常误诊为克罗恩病或肠结核,不易获得明确诊断。本文从肠道淋巴瘤发生的病理学基础入手,介绍了肠道淋巴瘤内镜下的常见表现和临床诊断线索,强调可疑病变需要大块黏膜剥离活检,借助淋巴瘤的单克隆起源特性,通过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的结合,正确诊断肠道淋巴瘤,从而提高内镜诊断大肠淋巴瘤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朱建新  高华  聂锦山 《山东医药》2014,(4):79-80,I0002,I0003
目的 分析以胃肠道多发性淋巴瘤性息肉病为表现的套细胞淋巴瘤(MCL)1例,探讨减少误诊的措施.方法 结合对1例以胃肠道多发性淋巴瘤性息肉病为表现的MCL病例的临床资料与相关文献,分析该病的临床特点、内镜下表现及鉴别要点.结果 以胃肠道多发性淋巴瘤性息肉病为表现的MCL早期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需要仔细辨别内镜下特有表现,通过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以及免疫组化CD5及Cyclin D1检测阳性得以明确诊断.结论 以胃肠道多发性淋巴瘤性息肉病表现的MCL易误诊,注意鉴别.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malignant lymphoma,PGIML)是指原发于胃肠道的结外淋巴瘤,胃肠道原发性恶性淋巴溜为一种临床上少见、原发于胃肠壁内淋巴滤泡的恶性肿瘤,是结外恶性淋巴瘤最为好发部位.本文通过分析42例PGIML的内镜检查资料及病理特征,总结其相关特点.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malignant lymphoma,PGIML)是指原发于胃肠道的结外淋巴瘤,胃肠道原发性恶性淋巴溜为一种临床上少见、原发于胃肠壁内淋巴滤泡的恶性肿瘤,是结外恶性淋巴瘤最为好发部位.本文通过分析42例PGIML的内镜检查资料及病理特征,总结其相关特点.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malignant lymphoma,PGIML)是指原发于胃肠道的结外淋巴瘤,胃肠道原发性恶性淋巴溜为一种临床上少见、原发于胃肠壁内淋巴滤泡的恶性肿瘤,是结外恶性淋巴瘤最为好发部位.本文通过分析42例PGIML的内镜检查资料及病理特征,总结其相关特点.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malignant lymphoma,PGIML)是指原发于胃肠道的结外淋巴瘤,胃肠道原发性恶性淋巴溜为一种临床上少见、原发于胃肠壁内淋巴滤泡的恶性肿瘤,是结外恶性淋巴瘤最为好发部位.本文通过分析42例PGIML的内镜检查资料及病理特征,总结其相关特点.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malignant lymphoma,PGIML)是指原发于胃肠道的结外淋巴瘤,胃肠道原发性恶性淋巴溜为一种临床上少见、原发于胃肠壁内淋巴滤泡的恶性肿瘤,是结外恶性淋巴瘤最为好发部位.本文通过分析42例PGIML的内镜检查资料及病理特征,总结其相关特点.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malignant lymphoma,PGIML)是指原发于胃肠道的结外淋巴瘤,胃肠道原发性恶性淋巴溜为一种临床上少见、原发于胃肠壁内淋巴滤泡的恶性肿瘤,是结外恶性淋巴瘤最为好发部位.本文通过分析42例PGIML的内镜检查资料及病理特征,总结其相关特点.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malignant lymphoma,PGIML)是指原发于胃肠道的结外淋巴瘤,胃肠道原发性恶性淋巴溜为一种临床上少见、原发于胃肠壁内淋巴滤泡的恶性肿瘤,是结外恶性淋巴瘤最为好发部位.本文通过分析42例PGIML的内镜检查资料及病理特征,总结其相关特点.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malignant lymphoma,PGIML)是指原发于胃肠道的结外淋巴瘤,胃肠道原发性恶性淋巴溜为一种临床上少见、原发于胃肠壁内淋巴滤泡的恶性肿瘤,是结外恶性淋巴瘤最为好发部位.本文通过分析42例PGIML的内镜检查资料及病理特征,总结其相关特点.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malignant lymphoma,PGIML)是指原发于胃肠道的结外淋巴瘤,胃肠道原发性恶性淋巴溜为一种临床上少见、原发于胃肠壁内淋巴滤泡的恶性肿瘤,是结外恶性淋巴瘤最为好发部位.本文通过分析42例PGIML的内镜检查资料及病理特征,总结其相关特点.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malignant lymphoma,PGIML)是指原发于胃肠道的结外淋巴瘤,胃肠道原发性恶性淋巴溜为一种临床上少见、原发于胃肠壁内淋巴滤泡的恶性肿瘤,是结外恶性淋巴瘤最为好发部位.本文通过分析42例PGIML的内镜检查资料及病理特征,总结其相关特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类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总结24例26处EMR治疗(EMR组)和19例20处ESD治疗(ESD组)的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在病灶大小、手术时间、病灶整块切除率、组织病理学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及随访结果方面的差异.结果 ESD组术前超声内镜测量的直径大小为(7.4 ±5.3)mm,明显大于EMR组的(5.6 ±2.1)mm(P <0.05);ESD组手术时间为(32.6±10.5)min,明显长于EMR组的(8.9±6.3)min(P <0.05);EMR组和ESD组病灶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整块切除率均为100.0%;EMR组的组织病理学治愈性切除率为100.0%(26/26),略高于ESD组的95.0% (19/20) (P>0.05);EMR术后出血、穿孔并发症发生率为15.3% (4/26),明显高于ESD组的5.0% (1/20) (P<0.05);两组在术后复查随访,均未发现局部复发.结论 对于直径小于7 mm的病灶应用EMR方法可以有效完整地切除病灶,并缩短手术时间;而对于直径大于7 mm和经过多次活检或局部切除后内镜下注射抬举征阴性的病灶,采取ESD的手术方式,方能得到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徐晓晶  吴叔明 《胃肠病学》2012,17(6):325-328
胃肠道是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最常见的结外累及部位。原发性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内镜活检诊断率较低。目的:回顾性分析原发性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误诊病例,以期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收集上海仁济医院2003年1月-2011年10月所有经手术病理证实、符合Dawson标准的原发性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复习误诊病例,分析可能的误诊原因。结果:共入组误诊病例21例,其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0例,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7例,套细胞淋巴瘤3例,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MALT)淋巴瘤1例,大多数患者在诊断过程中曾行影像学和内镜检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多误诊为阑尾炎或胃肠炎,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常误诊为克罗恩病,套细胞淋巴瘤均误诊为结肠息肉,此外尚有误诊为肠道血管炎、淋巴细胞性胃肠炎以及未能明确消化道出血原因者。结论:不同病理类型原发性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在误诊为其他肠道疾病时表现各有其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可能有助于正确诊断原发性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