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南昌市2011—2019年登革热流行特征,为本地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南昌市2011—2019年登革热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1—2019年,南昌市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128例,其中输入性病例67例,本地病例61例,平均发病率0.026 8/10万;除湾里区没有病例报告外,其它8个县、区均有病例报告,其中5个县区报告本地病例;除1、2月份外,全年均有病例报告,病例报告高峰时间为6—10月,占所有病例数的91.41%;病例输入的高峰为6月和8月,占所有输入性病例数的83.58%;本地病例报告高峰为9月,占所有本地病例的78.33%;患者年龄最小4岁,最大84岁,中位数39岁,主要集中在20~49岁,占69.53%;男性75例,女性53例,男女性别比为1.42∶1;职业以家务及待业者最多,达48例(37.50%);其次为农民22例(17.19%),商业服务10例(7.81%),工人8例(6.25%)等;境外输入病例70.18%来自柬埔寨。血清型主要以登革I型为主(97.37%),无重症和死亡病例。结论 南昌市登革热疫情主要以东南亚输入并引起本地暴发流行;加强来自东南亚疫区入境人员的健康教育和本地区媒介伊蚊的监测和控制,对控制登革热疫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2007—2016年泉州市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7—2016年泉州市登革热疫情相关资料,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登革热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07—2016年泉州市共累计报告106例登革热病例,其中输入性病例100例,因输入性病例继发的本地病例6例。全年均有登革热病例发生,其中8~10月占56.60%,本地感染病例主要发生在9月(1例),10月(2例)、11月(3例)。各年龄组均有登革热病例,其中20~49岁为主。输入性病例主要来自东南亚,其中菲律宾66例占66.00%,印度尼西亚15例占15.00%。经Wilcoxon秩和检验,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和本地登革热病例在发病至诊断时间、发病至报告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泉州市登革热病例以输入性为主,存在发生本地暴发风险,20~49岁年龄组人群是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登革热的流行现状及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发病日期对中国疾病监测报告管理系统中2011年1月—2015年12月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登革热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1年1月—2015年12月佛山市禅城区共报告登革热病例873例,其中禅城区病例858例,输入性病例15例,无死亡病例。2011年无报告病例;2012年报告发病250例,均为该地病例;2013年报告发病76例,该地病例68例,输入性病例8例;2014年报告发病542例,本地病例539例,输入性病例3例;2015年报告发病5例,该地病例1例,输入性病例4例。发病主要发生在20~49岁年龄段,占63.0%。报告病例数居前5位的职业依次为商业服务415例(47.5%)、家务及待业135例(15.5%)、离退人员128例(14.7%)、工人52例(6.0%)、学生38例(4.4%)。发病高峰月份主要集中在9—11月,占全部发病的98.1%,又以10月份的发病人数最多,占55.8%。15例输入性病例中,境外输入7例(46.7%),境内输入8例(53.3%)。结论佛山市禅城区登革热病例以该地病例为主,其中20~49岁青壮年为登革热高发人群,商业服务为发病高危职业,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9—11月。应继续加强登革热的防控工作,防治登革热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广州市近年来登革热疫情特点及流行规律,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广州市2006—2010年登革热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特征。结果 2006—2010年广州市共报告登革热病例916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850例,输入病例66例。本地感染病例年发病率在0.06/10万~10.19/10万之间,疫情涉及10个区(市);850例本地感染病例主要集中于荔湾区(占38.24%)、番禺区(占22.35%)、白云区(占11.41%)、越秀区(占9.41%);4—12月均有病例报告,其中8—10月为发病高峰期,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89.41%(760/850);男性441例,女性409例,男女性别比为1.08∶1;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但发病率以20~39和50~69岁人群居高;职业分布以家务及待业(148例)、工人(122例)和离退人员(85例)为主,分别占总病例数的17.41%、14.35%和10.00%。66例输入病例中,89.4%(59例)来自亚洲地区,其中东南亚国家占74.2%(49例)。结论广州市登革热仍为输入或输入引起本地传播的传染病,加强对可疑发热患者的监测和蚊媒控制是广州市预防控制登革热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广州市近年来登革热疫情特点及流行规律,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广州市2006-2010年登革热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特征。结果2006-2010年广州市共报告登革热病例916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850例,输入病例66例。本地感染病例年发病率在0.06/10万~10.19/10万之间,疫情涉及10个区(市);850例本地感染病例主要集中于荔湾区(占38.24%)、番禺区(占22.35%)、白云区(占11.41%)、越秀区(占9.41%);4—12月均有病例报告,其中8—10月为发病高峰期,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89.41%(760/850);男性441例,女性409例,男女性别比为1.08:1;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但发病率以7.20~39和50-69岁人群居高;职业分布以家务及待业(148例)、工人(122例)和离退人员(85例)为主,分别占总病例数的17.41%、14.35%和10.00%。66例输入病例中,89.4%(59例)来自亚洲地区,其中东南亚国家占74.2%(49例)。结论广州市登革热仍为输入或输入引起本地传播的传染病,加强对可疑发热患者的监测和蚊媒控制是广州市预防控制登革热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广州市2015—2019年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广州市2015—2019年登革热发病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登革热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5—2019年广州市共报告登革热3 712例,死亡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14/10万,总体呈上升趋势(χ2=1 570.55,P<0.01)。病例报告高峰为8—11月,流行前期4—8月报告登革热本地病例数与9—12月本地病例数呈高度正相关(r=0.930,P<0.05);20~59岁年龄组2 742例(占73.87%),就业人员1 969例(占53.04%);本地病例主要集中在荔湾、白云、海珠、天河、越秀5个中心城区,共报告2 685例(占72.33%);各区年均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18—2019年登革热本地病例中周边地区报告767例(占29.72%),高于2015—2017年周边地区报告病例(260例,占22.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67,P<0.01)。结论 广州市登革热本地病例数、发病率逐年增加,存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和人群聚集,应及时发现,及早处置,防止扩散。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广州市登革热流行特征,为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广州市2012—2013年登革热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2—2013年全市共报告登革热疫情10起1 486例,其中本地感染1 388例(93.4%),累计发病率10.89/10万,无死亡。高发9~11月(94.9%),以青壮年为主。2012年本地感染涉及5个区,输入性病例涉及7个区市;2013年疫情波及所有区县,局部暴发强度高。蚊媒监测全市平均布雷图指数(BI)高于上年同期水平。2012年毒株为Ⅲ型和Ⅳ型,2013年为Ⅰ型和Ⅱ型。结论 2013年广州市登革热病例大幅度上升,同一地区出现多种型别毒株,使防控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广州市白云区2006—2014年登革热的流行特点和影响因素,为今后有效防控登革热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收集广州市白云区2006—2014年登革热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4年白云区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2 032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12 017例,输入性病例15例,年发病率为0.00~532.58/10万;2014年报告病例11 840例,发病率为532.58/10万。病例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8—11月,共报告11 979例,占发病总数的99.56%。发病数居前5位的街镇依次为永平街、棠景街、石井街、新市街、同德街,该5个街镇的病例数占全区总病例数的50.11%(6 029/12 032)。男性5 995例,女性6 037例,男、女平均发病率分别为61.64/10万和74.06/10万,男性发病率低于女性(P0.01)。以20~49岁年龄段发病数最多,共报告7 652例,占发病总数的63.50%。病例职业以家务及待业居多(3 153例,占26.21%),其次为工人(1 229例,占10.21%)。结论白云区登革热流行具有输入病例与本地传播并存、散发与多点暴发并存及季节性、周期性流行等特点,及早采取以控制蚊媒密度为重点的控制措施、加大多部门联防联控机制的执行力度是控制登革热流行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广州市2010年登革热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为今后广州市登革热预防控制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广州市登革热疫情监测与报告信息系统、实验室监测信息系统、现场调查报告、疫情简报等数据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广州市2010年共报告登革热病例81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59例,输入性病例22例,累计发病率为1.57/10万,无死亡病例;疫情涉及全市8个区26个行政街(镇)。检测可疑登革热发热患者血清标本1879人份,其中阳性139人份,阳性率为7.40%;分离到登革病毒29株,其中登革病毒Ⅰ型7株、Ⅱ型2株、Ⅲ型6株、Ⅳ型14株。蚊媒监测结果显示,蚊媒密度在6—10月份达到高峰,布雷图指数(BI)达4.02~6.40,与登革热疫情流行高峰相一致。结论2010年广州市登革热流行总体上呈现出中等强度、多点散发的流行态势,发病数较2009年明显增多,与广州市历年来登革热流行规律基本一致,属于发病规模较小的登革热暴发年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分析南平市登革热疫情流行状况与处置效果,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从国家疾控制信息系统收集南平市2019年登革热疫情信息及个案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统计分析.结果 南平市2019年共报告登革热59例,其中本地病例占55.9%(33例)、境外输入39.0%(23例)、境内省外输入5.1%(3例);实验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分析2005-2013年莆田市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特征、流行规律,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2005-2013年登革热基本信息,以及登革热病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用描述和分析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登革热的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结果 2005-2013年莆田市共报告登革热161例,其中本地感染108例,输入53例.共报告1起暴发疫情,累计发病103例.病例主要集中在8~10月(87.6%),不同年份间病例数波动较大,主要分布在涵江区.男女比例0.83∶1,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主要集中在20~55岁(88.3%).结论 莆田市登革热疫情为输入性或由输入性病例引起该地传播,涵江是重点防控地区.加强监测,做好环境整治和防蚊灭蚊工作是防治登革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广州市2006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分析广州市2006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登革热预防控制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广州市疫情监测与报告信息系统和实验室监测信息系统,以及相关的现场调查报告、疫情简报等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广州市2006年报告登革热输入性病例10例,本地感染病例765例,累计发病率为10.19/10万,无死亡病例,疫情涉及9个区82个行政街(镇);全年本地疫情流行期为6月中旬至12月上旬,明显存在8-9月和10-11月两次发病高峰;共发生60起暴发疫情,其中10起暴发疫情对流行曲线的走势有较大影响,累计病例456例,占全年全市总报告病例数的59.61%;实验室监测表明2006年广州市病毒流行株为Ⅰ型登革病毒,各1例输入性病例,毒株分别为Ⅲ、Ⅰ型登革病毒。结论2006年广州市发生登革热流行,其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较广;疫情由输入性病例引起本地暴发流行的可能性较大,尚无明确证据表明登革热在广州市已形成地方性流行的态势。  相似文献   

13.
杨泽锋  黄祖星 《职业与健康》2013,(23):3129-3130,3133
目的分析佛山市近年来登革热疫情特点及流行规律,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2005--2012年登革热基本信息,以及登革热病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用描述和分析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登革热的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结果2005--2012年佛山市共报告登革热病例361例,其中该地感染病例356例,输入性病例5例。共报告7起暴发疫情,累计发病314例,暴露总人数54249人。病例主要集中在8—11月,不同年份间病例数波动较大。病例分布于禅城、南海和顺德3个区。男女比例为1.01:1,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主要集中在20~49岁的青壮年,占病例总数的62.88%。结论佛山市登革热疫情为输入性或由输入性病例引起该地传播,禅城、南海、顺德是佛山市登革热防控的重点地区。加强监测,做好环境整治和防蚊灭蚊工作是防治登革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河北省2011—2018年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防控策略和措施。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2018年河北省输入性登革热发病情况及病例个案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2018年河北省共报告输入性登革热病例54例,以轻型病例为主,无死亡病例。除2月外,全年均有病例输入,5—10月为高峰(占72.22%)。报告地区以保定和石家庄为主(59.26%);男女比为6.71∶1,20~49岁年龄组占85.18%,职业分布以农民(20例,占37.04%)最多。48例有明确输入来源均为境外输入病例,分别来源于亚洲(36例,75.00%),非洲(10例,占20.83%)、大洋洲(2例,占4.17%)。境内输入广东省和湖南省各1例,病例发病至诊断时间间隔的中位数为6.7 d。临床诊断病例19例,实验室确诊病例35例。结论 河北省2011—2018年登革热以输入性病例为主,呈波动上升趋势。防控重点在于输入性病例的发现和报告能力,发现病例及时处置,防止登革热的局部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连江县登革热流行特征,为防控提供参考。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个案调查与病例报告、暴发与流行调查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连江县2004—2020年有6年报告登革热疫情,共52例,年均发病率0.47/10万,其中本土病例占63.5%、输入性病例占36.5%,呈局部暴发;3次流行发病率分别为3.27/10万(2004年)、0.89/10万(2018年)、2.67/10万(2019年);近几年输入呈常态化;发病高峰在10月;凤城镇病例数占75.0%;以青壮年为主;男女发病率类似。结论连江县登革热暴发流行均为外来输入引发,病原有Ⅰ、Ⅱ、Ⅲ型;外防输入、内防蔓延、及时疫报、措施得当,对控制疫情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福建省2004—2013年登革热疫情特点及流行规律,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福建省2004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登革热疫情资料和个案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结果福建省2004—2013年共报告398例登革热病例,其中输入性病例191例,输入引发本地感染病例205例,本地病例2例;2004、2007、2008、2010、2013年出现暴发疫情;病例涉及到全省9个设区市中的8个,主要集中在莆田、福州与泉州三地,为374例,占病例总数的94.0%;全省88个县(市、区)中有36个有登革热报告病例;全年12个月均有病例发生,其中以9、10月份病例数最多,为248例,占病例总数的62.3%;境外输入引起本地感染病例主要发生在8、9、10月份,2例本地病例分别发生在6和10月份,而境外输入性病例全年12个月均有发生;各年龄组均有登革热病例,其中以15~59岁年龄组为主,为344例,占86.4%;输入性病例来自于东南亚、非洲、南美洲等17个国家,主要输入国为菲律宾67例(35.1%)、印度尼西亚35例(18.3%);398例病例中,发病至诊断的间隔时间为7 d(5~10 d),诊断至报告间隔时间为17 h(5~21 h),发病至报告的间隔时间为7 d(5~10 d);经秩和检验,不同年份、不同类型的登革热病例发病至诊断时间、诊断至报告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福建省登革热病例以输入性及输入引发本地感染病例为主,15~59岁年龄组人群是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浦东新区2008—2020年登革热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登革热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浦东新区2008—2020年登革热病例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08—2020年浦东新区共报告45例登革热病例,均为轻症病例,无死亡病例。男女性别比2.46∶1,年龄分布以20~49岁为主(39例,占86.67%)。职业以干部职员和商业服务为主(25例,占55.56%)。病例报告集中在7~10月(35例,占77.78%)。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主要从东南亚和南亚输入(43例,占95.56%)。33.33%的病例(15例)在入境前已发病。48.89%的病例(22例)首次就诊于三级医院。发病到初诊、初诊到确诊、发病到确诊的时间间隔中位数分别为1.0 d、5.0 d和7.0 d。登革病毒血清型以1型、3型和2型为主,分别为9例、7例、6例。结论 浦东新区2008—2020年登革热疫情较为平稳,均为境外输入。防控重点在于做好出国差旅人员的健康宣教,以及加强边境口岸的监测敏感性和医疗机构的诊断水平,及时发现和报告病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分离毒株E基因分子进化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3年广州市登革热疫情,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对登革热疑似病例血清进行抗体检测,阳性病例的急性期血清标本以C6/36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培养;采用RT-PCR扩增分离毒株的E基因,并对扩增产物进行序列分析,应用MEGA 5.05进行进化特征分析。结果 2013年广州市累计报告登革热确诊病例1 270例,发病率为9.96/10万,以本地病例为主(占98.66%),输入病例以东南亚国家为主(占88.24%)。发病高峰为10-11月(占85.28%)。169份登革热病例急性期血清共分离48株登革病毒(Ⅰ型47株,Ⅱ型1株),与近年来广州、东南亚分离株高度同源。结论广州市登革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暴发风险较大,须加强监测力度,强化蚊媒的控制,降低登革热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2010-2019年广州市4型登革热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和4型登革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方法  2010-2019年,收集广州市登革热病例相关资料及血清标本,使用RT-PCR法检测血清标本并分型,对4型登革热病例标本进行登革病毒包膜(envelope, E)蛋白基因序列测定,并进行进化树构建及基因重组分析。  结果  2010-2019年,广州市共报告43 174例登革热病例,其中23例为4型登革热病例。4型登革热病例仅分布在5个区,曾在2010年出现本地流行。广州市的4型登革热输入病例主要来自东南亚国家,病毒E基因序列与东南亚国家的序列有较高相似性,病毒基因型归属于印度尼西亚基因型和东南亚基因型,未检测到基因重组。  结论  应加强对广州市4型登革热病例流行状况和输入病例的监测和关注,并进一步加强对东南亚回国人员登革热常识和个人防护的健康宣传。某些区需要预防出现4型登革病毒的扩散和蔓延。登革病毒基因型转换并未引起登革热在广州市流行强度的变化,有待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其是否会发生重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2019年广州市登革热流行情况,评估登革病毒4种血清型对流行的影响。方法 在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收集2019年广州市登革热确诊病例信息,使用ArcGIS 10.2软件进行空间自相关性和聚集性分析,使用荧光定量PCR对血清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将结果为阳性的血清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并测定E基因序列,用PhyML 3.1软件绘制基因进化树并分析。结果 2019年广州市共报告登革热确诊病例1 655例,发病率11.10/10万,本地病例1 382例,输入病例273例,发病具有空间聚集性,发现18个高-高聚集性街道,输入病例来源以东南亚国家(86.08%,235/273)和非洲国家(2.56%,7/273)为主。荧光定量PCR检测确诊病例血清标本749例,阳性率93.06%(697/749),分离毒株464株。同往年基因树相比,登革病毒未发现基因型的转换。登革病毒血清型1型仍然是广州市的优势毒株,血清型2型主要在白云区和荔湾区流行。结论 2019年广州市登革热疫情累及全市,范围向城乡接合部扩大和转移,应进一步重视城乡接合部的防控工作。加强来自东南亚和非洲国家的国境检疫。登革病毒血清型2型的流行和聚集性暴发风险不容忽视。多种血清型在广州市同时出现,提示需预防重症登革热的暴发和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