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再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科学防控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提供依据。方法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传染病监测系统获取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11月30日宁波市新冠病毒既往感染者的资料,对其再感染状况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年龄、距初次感染时间间隔、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剂次及基础疾病史对新冠病毒再感染的影响。结果 共调查897例既往感染者,其中115例再感染者,再感染率为12.82%。再感染者两次感染间隔时间M(Q1,Q3)为1 052(504,1 056)d。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剂次、初次感染变异株类型、距初次感染时间间隔、初次感染严重程度与再感染率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30~岁组再感染发生风险高于≥60岁组(OR=2.10,95%CI:1.11~3.97); 距初次感染<6个月组无再感染发生,≥12个月组再感染发生风险高于6~个月组(OR=6.68,95%CI:3.46~12.90);初次感染严重程度为普通型和轻型者再感染发生风险高于无症状感染者(OR=2.64,95%CI:1.18~5.88;OR=2.79,95%CI:1.27~6.11)。结论 距初次感染时间间隔是再感染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6个月内出现再感染的概率较低。 相似文献
2.
董玉颖王艳黄瑶周乐夏候鹏许纯田婧棽李秋梅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20,(5):15-17
目的对扬州市报告的2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病例的呼吸道样本核酸检测结果及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COVID-19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确诊病例进行随访,连续5周采集咽拭子并进行核酸检测,收集基本资料,用生存分析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病例发病后1~2d、3~4d、5~7d的病毒阳性率为100%、100%、66.67%。所有病例平均核酸检测阳性时间为16.32d,其中普通型为18.50d,轻型为13.70d,对二者的阳性率进行Log-rank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6,P=0.03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病例类型(OR=0.19,95%CI:0.06~0.61)、发病-就诊时间(OR=0.70,95%CI:0.55~0.88)对病例的核酸检测阳性时间有影响。结论确诊病例发病后1周内呼吸道标本阳性检出率高,轻型的核酸检测较普通型病例阳性时间短,及时就诊使用药物后可能会缩短病例的核酸检测阳性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分析辽宁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感染风险的影响因素,为寻找感染防控重点人群、制定精准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辽宁省2020年1月22日至2月29日报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数据、病毒检测结果,分析密切接触者不同特征人群中感染风险的差异。结果 2 784例密切接触者中有67例感染(2.4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16~45岁的密切接触者相比,≤15岁、46~60岁、61~75岁、> 75岁的密切接触者有较大的感染风险;与指示病例关系为亲属、共同居住生活的密切接触者有较大的感染风险。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剔除有外省旅居史的感染者后,与非亲属关系密切接触者相比,其他亲属(OR=4.845,95%CI=1.350~17.393)、直系亲属(OR=27.571,95%CI=6.361~119.501)、夫妻(OR=26.200,95%CI=4.702~146.000)关系的密切接触者感染风险显著升高。密切接触者感染严重程度与年龄(r=0.445,P <0.001)、指示病例的临床严重程度(r=0.243,P=0.048)呈正相关。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公众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结构化问卷,通过网络平台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公众心理健康状况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评估。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调查纳入分析1078份合格问卷,其中SCL-90量表评分阳性人数252人(23.38%)。各单因子中阳性率最高的为焦虑41.28%,其次为恐怖35.16%、抑郁33.21%,阳性率最低的为偏执13.4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来自武汉市(OR=1.64,P=0.014)、男性(OR=1.37,P=0.036)、医学相关职业或专业(OR=1.57,P=0.008)、对疫情很关注(OR=2.19,P=0.013)及认识的人有疑似或确诊病例(OR=2.75,P<0.001)均是影响公众心理健康状况的危险因素。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公众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尤其是武汉市人群。此外,男性群体、医学相关职业或专业、亲朋出现病例的人群最需要关注自身心理健康问题。政府应加大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力度,以有效预防上述人群心理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广东省高校本科生对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以下简称新冠疫苗)的接种率及其影响因素,为医疗卫生相关政府部门加强疫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于2021年11月采用问卷星平台,对广东省高校大学生展开方便抽样,分析广州高校本科生对新冠疫苗的接种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收集问卷1 494份,广州高校本科生新冠疫苗接种率为97.79%(1 461/1 494),其中1 428人(95.58%)已接种两剂以上。心理健康自评问卷(SRQ-20)得分(4.31±6.09)分,急性应激症状阳性检出率为22.3%(333/1 494),需要心理干预有140人(9.4%)。新冠相关认知情况和防护行为得分分别为(7.85±1.53)、(7.42±1.35)分。低认知组和低防护组分别为909人(60.84%)和1 182人(79.12%)。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线下面授(OR=3.569)、家人确诊(OR=6.104)、年级为大二(OR=5.327)、累计核酸检测10次以上(OR=5.090)的学生接种新冠疫苗的可能性更低。结论 核酸检测次数较高和身边存在确诊者较多是影响广东省高校本科生新冠疫苗接种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感染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疾病情况及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回顾2020年2月9日之前发病且经咽拭子核酸检测2019-nCoV感染的同济医院在职医务人员,选取2020年1月15日-2020年2月8日发病的医务人员为感染组,以年龄和工作科室危险性作为配对因素、选取相同数量未感染的同济医院在职医务人员为未感染组。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查询和电话访问的形式回顾两组人群的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及药物服用情况,进而行数据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同济医院在职医务人员158例,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各79例,其中男62例,女96例。高危科室医务人员感染率约为6.26%,而非高危科室医务人员感染率约为0.98%,两组感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中26例(32.91%)预防性口服了抗病毒药物,未感染组中46例(5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口服抗病毒药物对医务人员感染COVID-19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者中重症肺炎4例,患者平均年龄51.8岁, 75例非重症患者平均年龄38.2岁,年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危科室医务人员相对于非高危科室更易感染2019-nCoV,建议强化预防措施;预防性口服抗病毒药物是医务人员感染2019-nCoV的保护性因素,为高危人群预防用药的选择提供了依据;高龄患者具有重症肺炎易患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识别中国大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高危地区,探讨社会经济因素、环境因素与COVID-19空间分布的关系。方法 收集2020年1月16日至2020年2月29日中国大陆30个省级行政区(除湖北省)的COVID-19发病资料和社会经济、环境因素资料,利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局部空间自相关、贝叶斯空间模型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期间,30个省共报告COVID-19病例12 934例,发病率范围为0.03/10万~2.10/10万,全局Moran’s I =0.35(P<0.05)。COVID-19高风险地区主要分布在湖北省的相邻省份和经济发达的省份。城乡人口比重、湖北流出人口比例与COVID-19发病风险的回归系数有统计学意义,两个变量的后验估计相对风险分别为1.1012(95%CI:1.045 8~1.1598)和1.0394(95%CI:1.0080~1.0713)。环境因素的相对风险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OVID-19发病风险与城乡人口比重、人口流动有关,与环境因素几乎无关,提示不同环境的国家和地区同样面临COVID-19风险,应做好应对准备,可通过实施封闭和交通管控等措施防控COVID-19。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市人群对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接种意愿,分析影响因素及犹豫原因。方法 于2021年2-3月在乌鲁木齐市常住居民中通过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通过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以二维码或链接的形式发布问卷,调查居民的新冠疫苗接种意愿影响因素和接种犹豫原因。结果 共回收问卷335份,有效问卷327份(97.60%)。愿意接种新冠疫苗人群占63.30%(207/327),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文化程度、月收入、是否患病、是否认为疫苗是预防新冠的重要手段、是否听从家人朋友建议影响新冠疫苗接种意愿(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为男性(OR=2.160)、认为疫苗是预防新冠肺炎的重要手段(OR=2.935)、听从家人朋友建议(OR=4.426)的人群更愿意接种新冠疫苗。犹豫接种新冠疫苗的主要原因为担心疫苗不安全或担心接种疫苗后的副作用(31.80%)。结论 乌鲁木齐市人群对新冠疫苗的接种意愿程度中等,可加强对女性、患病人群开展疫苗相关知识科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系统评价肝切除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百度学术、PubMed,收集建库至2018年5月公开发表的关于肝切除术后肺部感染影响因素的文献,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应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病例对照研究文献,其中国内文献7篇,国外文献2篇;合计病例组383例,对照组2 030例。Meta分析显示肝切除术后肺部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年龄大、肥胖、有吸烟史、有脑血管意外史、手术时间长(3 h)、术中出血量大(1 000 mL)、术中输血、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长(10 d)、术后不使用镇痛泵、术后使用呼吸机,各因素合并OR/MD值及95%CI分别为13.55(3.15,23.94)、3.14(1.97,5.01)、3.01(1.50,6.07)、7.08(2.32,21.57)、52.12(8.67,95.58)、326.89(23.06,630.71)、2.68(1.85,3.89)、4.67(2.93,7.45)、1.89(0.77,3.01)、2.98(2.04,4.35)、8.58(4.30,17.12)。结论针对主要危险因素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加强呼吸道管理,有利于降低术后肺部感染发病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系统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 检索CNKI、WanFang、VIP、CBM、Medline(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The Cochrane Library 数据库从建库至2020年12月2日有关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危险因素的所有文献后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18篇,研究对象3083例。各危险因素的合并OR(95%CI)为:年龄1.20(1.09,1.33)、文化程度0.67(0.55,0.82)、吸烟史1.41(0.69,2.89)、糖尿病病程1.17(1.06,1.29)、糖化血红蛋白(HbA1c)1.33(1.09,1.62)、空腹血葡萄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0.88(0.75,1.03)、空腹血清C肽(Fasting c-peptide,FCP)0.41(0.16,1.04)、餐后2h血糖(2h plasma glucose,2hPG)1.90(0.52,6.87)、低密度脂蛋白胆同醇(LDL-C)1.42(1.26,1.59)、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 reactive protein,hs-CRP)1.52(1.06,2.20)、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1.00(0.48,2.08)、冠心病2.57(1.93,3.43)、高血压2.58(1.62,4.13)、周围神经病变1.10(0.10,12.57)。结论 高龄、文化程度低、糖尿病病程长、高HbA1c、高LDL-C、高hs-CRP、冠心病、高血压是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中国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 检索CNKI、CBM、PubMed等7个中英文数据库公开发表的关于中国青少年自伤行为影响因素的文献;应用CMA V3.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中国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各影响因素的合并OR值(95%CI)分别为:性别1.167(1.064~1.280),独生子女0.835(0.788~0.883),户籍类型0.777(0.691~0.874),年龄1.184(1.011~1.387),校园欺凌2.250(1.903~2.660),自杀意念3.278(2.581~4.164),吸烟1.688(1.103~2.583),网络成瘾2.029(1.914~2.151),忽视1.532(1.276~1.840),抑郁1.055(1.025~1.087)。结论 女生、年龄较大、遭受校园欺凌、有自杀意念、吸烟、网络成瘾、被忽视、抑郁是中国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独生子女、农村户籍是中国青少年自伤行为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影响我国大学生暴力遭遇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收集建库至2019年12月31日公开发表的关于中国大学生暴力遭遇行为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文献筛选后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3篇文献,研究对象38 413例。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 = 2.02,95%CI:1.59~2.58)、过往受暴(OR = 1.99,95%CI:1.69~2.33)、恋人情况(OR = 1.31,95%CI:1.09~1.58)、家庭类型(OR = 2.72,95%CI:1.05~7.04)是大学生暴力遭遇行为的影响因素。结论 男性、曾经受暴、有或曾有恋人、组合家庭是我国大学生暴力遭遇的危险因素,其中组合家庭因素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中国老年人消化性溃疡发病相关危险因素,为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检索中国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收集自建库至2017年6月公开发表关于老年人消化性溃疡危险因素的研究文献;应用Stata14.0对纳入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5篇中文文献,累计病例组3920例,对照组8146例,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危险因包括:吸烟、饮酒、Hp感染、服用非甾体类药物、抑郁症状。普通Meta分析危险因素的合并OR值及95%CI分别为2.68(2.10,3.27)、2.35(1.62,3.07)、2.60(1.79,3.40)、5.52(3.30,7.74)、2.92(2.39,3.46);累积Meta分析显示,按照发表年先后顺序累积分析后,吸烟、饮酒、Hp感染、服用非甾体类药物、抑郁症状的OR值及其95%CI均逐渐稳定并且有较好的变化趋势;可确定危险因素最初被证实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时间。结论 在时间趋势方面,吸烟、饮酒、服用非甾体类药物没有检出明显的时间趋势,Hp感染、抑郁症状存在时间趋势。吸烟、饮酒、Hp感染、服用非甾体类药物、抑郁症状均为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危险因素且逐渐稳定并且有较好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The COVID-19 pandemic has uncovered the increased susceptibility of individuals with obesity to infection and severe disease leading to hospitalization and death. Studies in New York City demonstrated that after advanced age, obesity was the most common risk factor leading to severe disease and death from COVID-19. While the connection has been recognized, there has not been a general recognition of the potential mechanisms for this link between excess body fat and mortality from this viral pandemic including respiratory complications and sequelae of increased activation of the immune system. Despite plans for vaccination of the global population, the risk community spread of COVID-19 and future pandemics will be linked in part to obesity and immunity. This review will detail a number of potential mechanisms through which obesity may contribute to the lethality of this viral infection. These insights will hopefully lead to a greater emphasis on obesity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 part of the global response to this and future pandemic threats. 相似文献
17.
Age-related risk factors and severity of SARS-CoV-2 infe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MOHAMMAD MESHBAHUR RAHMAN BADHAN BHATTACHARJEE ZAKI FARHANA MOHAMMAD HAMIDUZZAMAN MUHAMMAD ABDUL BAKER CHOWDHURY MOHAMMAD SOROWAR HOSSAIN MAHBUBUL H. SIDDIQEE MD. ZIAUL ISLAM ENAYETUR RAHEEM MD. JAMAL UDDI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and hygiene》2021,62(2):E329
18.
19.
20.
目的 综合评价亚裔女性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及关联强度,为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提供依据.方法 系统地收集1995-2010年亚裔女性乳腺癌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文献;按照NOS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4.2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到合并的OR值及其95%CI.结果 纳入合格研究文献27篇,共计研究对象403 170例.文献质量评价A级文献20篇、B级文献7篇,纳入文献质量较高;有统计学意义的乳腺癌危险因素依次为流产次数≥3次、有乳腺癌家族史、初产年龄≥30岁、吸烟、未生育史、未哺乳史、初潮年龄≤12岁和饮酒,OR值分别为3.00(95%CI: 1.68~5.36)、2.39(95%CI:1.78~3.21)、1.54(95%CI: 1.30~1.82)、1.50(95%CI:1.03~2.20)、1.48(95%CI:1.20~1.83)、1.29(95%CI:1.12~1.47)、1.26(95%CI:1.07~1.49)和1.16(95%CI:1.01~1.32).结论 流产次数≥3次、有乳腺癌家族史、初产年龄≥30岁、吸烟、未生育史、未哺乳史、初潮年龄≤12岁和饮酒是建立亚裔女性乳腺癌风险预测模型首要考虑的危险因素.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risk factors of breast cancer in Asian women and to provide evidences for establishing a risk assessment model. Methods Published studies concerning risk factors of breast cancer in Asian women were searched systemically and assessed by NOS (Newcastle-Ottawa Scale) items between 1995 and 2010. RevMan 4.2 software was used for data analysis and for calculating OR and its 95%CI on every risk factor. Results 27 studies including 403170 women were selected for Meta-analysis. According to NOS items, 20 studies were classified as A degree and 7 studies were evaluated as B degree. The risk factors of breast cancer and its pooled odds ratio values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were as follows: 3.00 (95%CI: 1.68-5.36) when number of abortions≥3; 2.39 (95%CI: 1.78-3.21 ) when with family history of breast cancer; 1.54(95%CI: 1.30-1.82) when age at first live birth ≥30 (year); smoking was 1.50(95%CI: 1.03-2.20); 1.48(95%CI:1.20-1.83) with no live births; 1.29 (95%CI: 1.12-1.47) with no breast feeding; 1.26 (1.07-1.49)with age at menarche ≤12 (year) and 1.16(95%CI: 1.01-1.32) with alcohol drinking. Conclusion Number of abortions≥3, family history of breast cancer, age at first live birth ≥30 (year) ,smoking, no live births, no breast feeding, age at menarche ≤ 12 (year), and alcohol drinking were among the priorities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breast cancer risk assessment model for Asian wome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