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描述0~1岁儿童BMI生长轨迹,并探讨母亲孕前BMI及孕期增重对其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源自马鞍山优生优育队列(MABC),该队列于2013年5月—2014年9月建立。本研究将符合条件的3 079名对象纳入分析,收集孕妇相关信息和新生儿出生时资料。并在婴儿出生后42天、3月龄、6月龄、9月龄、12月龄随访时收集其身长、体重、喂养情况等数据信息。运用潜变量增长模型拟合0~1岁儿童BMI生长轨迹,将不同的生长轨迹命名为特定的生长模式。采用多项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前BMI和孕期增重与不同生长轨迹的关联。结果 根据潜变量增长模型,可将3 079名儿童的发育轨迹划分为4类:较慢生长轨迹(n = 463)、适宜生长轨迹(n = 1 326)、较快生长轨迹(n = 1 027)和持续高生长轨迹(n = 26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孕前肥胖/超重可预测儿童早期持续高生长模式的发生(OR = 1.67,95%CI:1.16~2.41),母亲孕前肥胖/超重其子代呈现较慢生长模式的可能性更小(OR = 0.64,95%CI:0.42~0.97),母亲孕前消瘦的儿童更易成为较慢生长模式(OR = 1.60,95%CI:1.24~2.06);母亲孕期增重与儿童早期生长轨迹间关联均无显著性。结论 0~1岁婴儿BMI生长轨迹可分为较慢、适宜、较快和持续高值4种模式;母亲孕前BMI对0~1岁儿童生长模式有预测作用,孕期增重情况与0~1岁婴儿BMI生长模式无统计学关联。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抚养人对儿童体重认知现状并分析其与喂养行为的关系。方法 于2020年10月—2021年6月在徐州市城区方便整群抽取4所幼儿园的学龄前儿童,对其抚养人进行问卷调查,并测量儿童身高和体重。结果 正确认知儿童体重的抚养人共507人(55.23%),低估学龄前儿童体重的抚养人共400人(43.57%),高估学龄前儿童体重的抚养人共11人(1.20%)。抚养人对儿童体重的认知与实际体重的一致性较差(Kappa=0.14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相较于正确认知儿童体重的抚养人,低估儿童体重的抚养人更可能存在不合理的喂养观念(OR=0.410,95%CI:0.262~0.642)和鼓励型喂养行为(OR=0.139,95%CI:0.084~0.230);女童的抚养人更可能存在鼓励型喂养行为(OR=0.699,95%CI:0.503~0.971);相对于体重正常儿童的抚养人,超重肥胖儿童的抚养人更容易存在合理的喂养观念(OR=3.212,95%CI:1.857~5.555)和非鼓励型喂养行为(OR=12.865,95%CI:7.868~21.036),消瘦儿童的抚养人可能存在鼓...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0~5岁儿童BMI-z发育轨迹,探讨生命早期喂养对其发育轨迹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徐州市妇幼保健院出生的2 190例儿童为研究对象。运用潜变量增长模型(LCGM)拟合0~5岁儿童BMI-z发育轨迹;采用多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生命早期喂养因素与儿童BMI-z发育轨迹的关联。结果 0~5岁儿童BMI-z发育轨迹存在3种增长趋势不同的亚组:适宜发育轨迹(65.8%)、较快发育轨迹(14.5%)和较慢发育轨迹(19.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相较于6月龄开始添加辅食,7~8月龄开始添加辅食增加儿童较快发育轨迹发生风险(OR=1.59, 95%CI:1.11~2.25);辅食添加起始时间≥9月龄增加儿童较快发育轨迹(OR=1.67, 95%CI:1.06~2.64)和较慢发育轨迹发生风险(OR=1.53, 95%CI:1.03~2.26)。6月龄内喂养方式、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与儿童0~5岁BMI-z发育轨迹关联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5岁儿童BMI-z发育轨迹可分为适宜、较快和较慢...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父亲教养方式对学龄前儿童口腔不良习惯的影响,为学龄前儿童口腔不良习惯的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应用自编调查问卷、父母行为量表(PBI)及儿童口腔不良习惯问卷对芜湖市2 201名学龄前儿童的父母或主要监护人进行调查,应用卡方分割法进行不同组别学龄前儿童口腔不良习惯问题的比较,应用 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父亲不同的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口腔不良习惯的相关性。结果 芜湖市学龄前儿童口腔不良习惯总检出率为35.4%,男童的检出率(37.7%)高于女童的检出率(32.9%),差异具有显著性(χ2 = 5.45,P = 0.0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亲敌意强制程度高的教养方式能显著增加学龄前儿童吸吮手指(OR = 2.73 95%CI = 1.39~533)、喜爱吐舌、伸舌(OR = 4.25 95%CI = 1.54~11.71)、咬嘴唇(OR = 2.45 95%CI = 1.22~4.96)、咬指甲、玩具(OR = 1.75 95%CI = 1.03~2.96)、侧边咀嚼(OR = 3.93 95%CI = 1.57~9.86 )、夜间磨牙(OR = 3.93 95%CI = 1.57~9.86 )、不良姿势(OR = 4.23 95%CI = 1.69~10.63)等口腔不良习惯的发生风险。结论 父亲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口腔不良习惯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营养不良风险与睡眠问题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 通过整群抽样,以合肥市5896名3~5岁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利用家长问卷收集人口学特征和生活方式、儿童睡眠习惯问卷评价睡眠问题、全球饮食质量评分评估营养不良风险。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营养不良风险、食物摄入频率与睡眠问题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中营养不良中、高风险的儿童占目标人群的49.2%、25.0%,平均睡眠时长不达标、总体睡眠质量不良的发生率为56.5%、8.9%。与营养不良风险高风险组比,中风险组和低风险组的睡眠质量不良(中风险组:OR=0.60,95%CI:0.49~0.74;低风险组:OR=0.44,95%CI:0.34~0.58)、睡眠时长不达标(中风险组:OR=0.83,95%CI:0.73~0.94;低风险组:OR=0.61,95%CI:0.52~0.70)发生风险均显著降低。动物血制品(OR=0.79,95%CI:0.64~0.98)、红黄色蔬菜(OR=0.91,95%CI:0.85~0.98)、奶及奶制品(OR=0.91,95%CI:0.86~0.97)摄入频率增加,糖类(OR=1.28,95%CI:1.14~1.44)和含糖饮料(OR=1.27,95%CI:1.12~1.45)摄入频率降低与睡眠问题发生率减少有关。结论 学龄前儿童营养不良风险更低与睡眠质量更好相关,提示改善饮食质量可能促进学龄前儿童睡眠。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与日常生活状况之间的关系,为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抽取的2 032名来自儿保门诊和托幼机构的6月龄~6周岁儿童进行视力筛查,同时对儿童日常生活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接受调查的学龄前儿童屈光异常率为31.1%;单因素分析发现儿童视力发育与每天累计看电视时间,户外活动时间,睡眠时间,家庭采光情况,饮食习惯,体内微量元素含量,家长是否经常教孩子做眼保健操及家长是否注重保护孩子视力等因素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家庭光线强(OR=3.011,95%CI∶1.114~7.827)和家长十分注重保护孩子视力(OR=1.500,95%CI∶1.028~2.190)是儿童视力发育的危险因素,而经常吃鱼(OR=0.687,95%CI∶0.437~0.978),经常喝鲜牛奶(OR=0.593,95%CI∶0.417~0.844)是儿童视力发育的保护因素。结论日常生活状况与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密切相关,应针对这些因素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保护儿童视力发育。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新疆乌鲁木齐市学龄前儿童经医生诊断的过敏性鼻炎患病率及家长报告鼻炎相关症状发生情况,探讨与学龄前儿童过敏性鼻炎及鼻炎相关症状的影响因素,为学龄前儿童过敏性鼻炎及鼻炎相关症状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于2019年8—12月问卷调查乌鲁木齐市60所幼儿园的8 153名学龄前儿童经医生诊断的过敏性鼻炎患病情况、家长报告的儿童鼻炎相关症状发生情况、遗传、个体及环境因素,分析儿童过敏性鼻炎及鼻炎相关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 调查的8 153名学龄前儿童中,有7.6%的儿童曾经医生明确诊断为过敏性鼻炎,有27.4%的儿童既往曾出现过鼻炎相关症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7岁)(OR=1.36,95%CI=1.04~1.80)、独生子女(OR=1.24,95%CI=1.04~1.48)、出生方式(OR=1.21,95%CI=1.02~1.44)、父亲患鼻炎(OR=2.50,95%CI=2.10~2.98)、母亲患鼻炎(OR=3.29,95%CI=2.76~3.91)、父亲患哮喘(OR=1.95,95%CI=1.02~3.74)、住所的居住面积...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贵州省农村地区5~6岁学龄前儿童贫血状况,探索学龄前儿童贫血与体格发育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选取5 313名贵州省农村地区5~6岁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其血红蛋白浓度,并测量其身高、体重,计算年龄别体重Z评分、年龄别身高Z评分、年龄别体质指数Z评分,根据各Z评分计算低体重率、生长迟缓率及消瘦率。采用卡方检验对不同特征人群贫血检出率进行比较,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贫血与体格发育的关系。结果贵州省农村地区5~6学龄前儿童贫血检出率为28.1%(26.9%,29.3%),以中重度为主(占总贫血人群的54.3%),不同年龄(P=0.0003)及地区间(P0.0001)贫血检出率不同。调整年龄、性别、地区因素后,轻度贫血组、中重度贫血组发生生长迟缓的风险分别为非贫血组的1.57倍(OR=1.57,95%CI:1.21,2.01)、1.59倍(OR=1.59,95%CI:1.26,2.01)。结论贵州省农村地区5~6岁学龄前儿童贫血检出率较高,贫血可能会增加学龄前儿童发生生长迟缓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描述0~6岁儿童线性生长及体质量指数(BMI)生长轨迹,探讨不同类型生长轨迹模式与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的关联。方法 研究对象源自马鞍山优生优育队列(MABC),MABC建立于2013年5月至2014年9月,2 037名活产儿在出生后42 d至72月龄共随访15次,测量儿童身长、体重,问卷调查喂养情况、代养人等数据信息,并于儿童(72±6)月龄时由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专业眼科医生测量其裸眼视力,视力不良者行睫状肌麻痹扩瞳验光诊断近视和远视。运用潜变量增长模型拟合0~6岁儿童身高及BMI生长轨迹。采用多项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生长轨迹与6岁儿童屈光不正的关联。结果 根据潜变量增长模型,线性生长轨迹可将儿童的身高发育轨迹划分为3类:较慢身高生长轨迹(302名)、适宜身高生长轨迹(1 162名)和较快身高生长轨迹(573名)。BMI Z生长轨迹可将儿童的发育轨迹划分为3类:较慢BMI Z生长轨迹(630名)、适宜BMI Z生长轨迹(1 058名)和较快BMI Z生长轨迹(349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缓慢身高生长模式与6岁儿童远视呈正相关[OR值(95%CI)=...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河南城市学龄前儿童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该地区学龄前儿童保持合理睡眠时间和睡眠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5—6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河南对4 226名3~6岁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儿童睡眠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并采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河南城市学龄前儿童平均睡眠时长为(9.46±1.98)h,睡眠不足的比例为56.60%。在体力活动时间、视屏时间、抚养者、父亲学历、母亲学历等方面睡眠不足的比例相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46.853、48.424、27.763、19.654、20.063,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河南城市>4~4.5岁(OR = 1.313,95%CI:1.064~1.567)、>4.5~5岁(OR = 1.982,95%CI:1.627~2.355)、>5~5.5岁(OR = 2.052,95%CI:1.674~2.435)、>5.5~6岁(OR = 2.374,95%CI:1.812~2.944)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时间<60 min/d(OR = 1.745,95%CI:1.483~2.011)、体力活动时间60~120 min/d(OR = 1.481,95%CI:1.251~1.722)、外祖父母等抚养(OR = 1.222,95%CI:1.061~1.381)、母亲学历初中及以下(OR = 1.364,95%CI:1.147~1.595)、母亲学历高中(OR = 1.171,95%CI:1.024~1.321)者其学龄前儿童的睡眠不足发生率较高,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河南学龄前儿童睡眠不足问题凸显,年龄、体力活动、视屏时间、抚养者、母亲学历等是导致睡眠不足的影响因素,应针对影响因素给予干预和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影响婴幼儿前囟迟闭的影响因素,为儿童保健诊疗前囟迟闭婴幼儿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出生并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童保健科连续随访3年的61例前囟迟闭婴幼儿为试验组,通过病例对照回顾性分析与183例前囟正常闭合婴幼儿在出生体重、出生身长、1月前囟大小、性别、生产方式、孕周、胎数、胎次、产次、2岁前维生素A平均补充量、2岁前维生素D平均补充量和辅食添加时间上的差异。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出生体重(χ2=8.309,P=0.016)、1月龄前囟大小(Z=-4.065,P<0.001)、2岁前VA平均补充量(Z=-2.072,P=0.038)与婴幼儿前囟迟闭发生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月龄前囟偏大(B=1.260,OR=3.526,P<0.001)为婴幼儿前囟迟闭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围生期及营养因素在前囟迟闭发生上无显著影响。结论 0~3岁婴幼儿前囟迟闭的发生主要与先天性前囟较大有关,与营养状况有一定关系,但与孕母围生期因素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维生素D对前囟门偏小儿童头颅生长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3-8月诊治的于出生后第42 d健康体检婴儿115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前囟门斜径长度分为两组,前囟门偏小组(≤1.5 cm)45例、前囟门正常组(1.5~2.5 cm)70例,均给予维生素D预防佝偻病,跟踪观察两组的前囟门闭合时间以及头围变化情况,组间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的前囟门闭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1、2、3岁时的头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生素D对前囟门偏小儿童头颅生长无不良影响,无论前囟门大小均应服用维生素D进行佝偻病的预防。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辅读小学与普通小学儿童的绘人试验在智商及情绪指征方面是否有差异.方法 采用随机等比率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同年龄的辅读与普通小学的儿童各50名进行绘人试验的测查.对比分析了两级所得智商及情绪指征出现的情况.结果 辅读小学儿童在绘人试验中智商低于普通小学的儿童,且情绪指征的出现率明显高于正常儿童组,33项中19项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辅读小学的儿童不仅存在智能的缺陷,而且还普遍存在某些情绪问题,提示我们在对辅读小学儿童进行矫治教育时,不可忽略其情绪问题.  相似文献   

14.
15.
This study is to clarify the impact of vitamin A or vitamin A combined with other micronutrients supplementation on anemia and growth in preschoolers. In the present study, a total of 290 preschoolers, aged 36-72 months old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3 treatment groups: vitamin A (A group), vitamin A plus zinc (AZ group), and vitamin A combined with additional multiple-micronutrient (AMM group). After 6-month supplementation, the height and height-for-age z-score gains of the AZ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other groups; the weight gain of the AMM group was greater than the other groups. Compared with baseline values, the concentrations of hemoglobin, and zinc at the end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all 3 groups. The incremental concentrations of hemoglobin in the AMM group were significant higher than in the other two groups. Furthermore, the incremental concentrations of serum retinol in the AMM group, and the increase in serum zinc concentrations in the AZ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respectively, than in the other groups. These 3 kinds of supplements in the present study are effective in enhancing height gains and are effective in reducing the prevalence of anemia. Supplementation of zinc plus vitamin A is a better way for improving children's height and height-for-age z-score. Vitamin A combined with multiple-micronutrient is more effective in improving the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s in preschool children.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低出生体重儿生长早期体重指数(BMI)增幅跨度与儿童期生长水平及发生超重肥胖的关联度,为指导低出生体重儿适度追赶生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温州市2011年10月-2012年9月期间出生的儿童,将其分为低出生体重组和正常出生体重组进行研究。采集两组儿童满月、1周岁及5周岁时的体重、身长,并分别计算BMI。根据WHO《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标准》BMI界值点划分BMI分布区间,获取满月至1周岁BMI增幅跨度。分析不同BMI增幅跨度其5周岁时生长水平及超重肥胖发生概率。结果 低出生体重组BMI增幅在3个及以上跨度的较正常出生体重组高出近1/4;低出生体重组BMI增幅0个跨度与1~2个跨度之间超重肥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体重组各增幅跨度之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5);低出生体重儿BMI增幅与生长水平表现出一定的关联性,满月至周岁BMI处于同一区间的其5周岁体重、身高及BMI均未能达到WHO参考中位数,当BMI增幅达到5个及以上跨度时,体重和BMI高出WHO参考中位数,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大多数低出生体重儿较正常出生体重儿生长关键期BMI增幅跨度更大,BMI增幅跨度在1~2个区间的对今后生长及超重肥胖的控制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涵盖30年的昆明地区0~6岁儿童生长发育调查数据,从中研究分析他们生长的长期趋势,为建立昆明地区0~6岁儿童身体发育指数的指标体系奠定基础。 【方法】 对昆明地区参与卫生部领导下的全国九市自1975年起每隔10年一次至2005年共计四个调查年段,“0~6岁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研究”昆明地区调查数据(体重、身高、胸围的均值),进行儿童身体发育指数(维尔维克指数,身高胸围指数)的研究。 【结果】 维尔维克指数:均值没有随年龄的增长而加大,出生后由低向高至3月龄达高峰,以后随年龄的增长而均值在下降,0~6岁的转折点主要在生后3个月。学龄前一直处在出生后的下降阶段。昆明此指数约10~12月龄与出生时相同。身高胸围指数:出生后至1月龄升至高点,以后随年龄的增长而在减小,至学龄前无升高趋势。胸廓发育农村总体好于城区,只有一个年段,1995年是城区好于农村。30年的均值最高在1975年调查年段农男组,其值以后一直未被超越。但是2005年自3岁组,城市男女童该指数均值已表现出明显超越农村同龄儿童的趋势。 【结论】 30年来昆明地区0~6岁儿童的生长发育呈现波浪状生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不同性质幼儿园儿童营养状况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抚州市公立与私立幼儿园儿童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公立幼儿园1 037名,私立幼儿园1 179名3~7岁幼儿作为研究对象,测量他们的身高、体重,以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参考值作为评价标准,采用Z评分法进行营养评价,高铁血红蛋白法测定血红蛋白含量.同时采用记帐法对幼儿园膳食进行统计.结果 公立幼儿园5岁组和6岁组儿童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年龄别体重与年龄别身高的Z评分高于同龄的私立幼儿园儿童,差异有显著性(P<0.05),公立幼儿园儿童每日中餐人均蛋白质摄入量及脂肪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私立幼儿园,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 我市私立幼儿园儿童营养不容乐观,卫生监督部门应加大对幼儿园食品卫生工作的监督力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成都地区2~6岁儿童饮奶行为及其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为改善该地区儿童饮奶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 于2014年4-5月在成都地区选取2所幼儿园707名2~6岁健康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儿童基本信息、饮奶行为(饮奶频率、饮奶量、饮奶时间、饮奶种类等)和饮奶反应等信息。测量儿童身高体重并计算体质指数(BMI)、年龄别身高Z评分(HAZ)、年龄别体重Z评分(WAZ)和年龄别BMI Z评分(BAZ)来评价儿童生长发育状况。结果 成都地区2~6岁儿童饮奶率为98.6%(697/707),每日饮奶率为84.6%(598/707),2~岁组儿童每日饮奶率高于4~、5~岁和6~7岁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9、11.80、13.88,P均<0.005)。儿童日均饮奶量中位数为364.0 ml,2~岁组儿童日均饮奶量高于4~、5~和6~7岁组儿童(P均<0.05),3~岁组儿童日均饮奶量高于4~岁和6~7岁组儿童(P均<0.05)。饮用2种奶制品的比例为55.8%(389/697),同时饮用液态奶和酸奶的比例为35.2%(245/697)。早餐饮奶的比例为81.8%(570/697),饮奶同时进食其他食物的比例为62.9%(444/697)。饮奶后曾出现不良反应的比例为11.6%(82/707)。儿童饮奶行为对其身高、体重、BMI、HAZ、WAZ 和BAZ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成都地区2~6岁儿童每日饮奶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0.
补充酸奶对北京郊区学前儿童体格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补充酸奶对3~5岁学前儿童体格发育和营养状况的影响。 方法: 选择北京郊区7所幼儿园的402名学龄前儿童(男217人,女185人),其身高和/或体重低于WHO推荐标准的均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酸奶组,酸奶组每天补充1杯酸奶(125 g),每周补充5 d;对照组不补充;两组均保持正常饮食,持续9个月。每月测量儿童的身高、体重和上臂围,并记录儿童补充和出勤的情况;每3个月进行膳食调查和血生化指标检测。 结果: 酸奶组儿童膳食中钙、锌和维生素A的摄入水平较对照组明显提高,且补充9个月时血红蛋白(Hb)明显高于对照组。酸奶组儿童的身高在3 、6 和9个月内的增长值(1.90、3.83、5.43 cm)比对照组显著提高(1.77、3.64、5.24 cm),也高于WHO推荐的50 个月龄儿童参考标准。酸奶组儿童的体重在3、6和9个月内的增长值(0.70、0.98、1.42 kg)比对照组显著提高(0.49、0.80、1.20 kg),并与WHO推荐的50 个月龄儿童参考标准持平。结论: 3~5岁学龄前儿童补充9个月酸奶后,可以明显改善机体营养状况,增加体格生长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