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评估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外科治疗长期随访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9年6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心梗后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26例,其中男性17例(65.4%),女性9例(34.6%),平均年龄(62.1±9.4)岁.全部患者均接受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施行室间隔穿孔心内修复,同期行冠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的临床和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为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应用总结相关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19年3月阜外医院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收治并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置入IABP分为IABP置入组(57例)和未置入IABP组(49例,其中20例因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未置入),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住院相关检查结果,并进一步对IABP置入术后发热、血小板减少、出血、新发脑卒中、下肢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与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未置入IABP组患者相比较,置入IABP的57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就诊时心率更快,白细胞计数更高,室间隔穿孔更大,左心室射血分数更低,其中31例(54.4%)院内死亡。并发症发生情况:血小板减少16例(28.1%)、出血14例(24.6%)、新发脑卒中2例(3.5%)、下肢缺血1例(1.8%),7例严重血小板减少(50×109/L),住院期间均死亡。19例患者有发热,均发生于长时间使用IABP治疗患者中,平均置入时间(28.6±9.9)d,其中4例血培养阳性。结论 IABP是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患者的重要过渡治疗措施,血小板减少、出血和发热是常见并发症,严重血小板减少是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破裂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及远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破裂的135例患者。根据室间隔破裂30 d内是否死亡,分为早期存活组(71例)和早期死亡组(64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分析室间隔破裂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同时分...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的临床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发生室间隔穿孔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方法:我院1996年1月至2003年12月期间收治急性透壁心肌梗死1 881 例,发生室间隔穿孔13例,穿孔发生率0.69%.另有22例因AMI已并发室间隔穿孔而转来我院的患者,共35例进行分析.其中男性24例(68.6%),女性11例(31.4%).结果:资料分析结果21例(60.0%)合并高血压病,18例(51.4%)有吸烟史.前壁心肌梗死31例(88.6%),下后壁心肌梗死4例(11.4%).22例患者施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梗塞相关血管前降支占81.8%,完全闭塞占72.7%.心原性休克21例(60.0%),心功能Ⅳ级26例(74.3%),Ⅲ级9例(25.7%).室间隔穿孔多发生在AMI后1周内(91.4%).超声心动图提示室间隔缺损,穿孔直径范围0.5~2.8 cm,多数位于室间隔近心尖部.7例(20%)进行溶栓治疗,但未成功.21例(60%)施行外科手术治疗,全部存活.14例药物治疗,仅1例存活,死亡13例,总病死率37.1%,药物治疗病死率92.9%.结论:AMI并发室间隔破裂并不常见,多发生在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的患者,多数迅速发展至心原性休克,内科治疗病死率很高;如药物治疗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至穿孔后4周手术,外科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室间隔穿孔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方法 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1990年 1月至 2 0 0 4年 7月收治的 1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此期间共收治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 2 0 5 7例 ,发生室间隔穿孔 16例 ,发生率 0 7%。其中男性 8例 (5 0 % ) ,女性 8例 (5 0 % ) ;平均年龄 5 9 4± 11 6岁 ;合并高血压病 7例(43 8% ) ,合并糖尿病 5例 (31 3% ) ,吸烟 5例 (31 3% )。 16例中前壁心肌梗死 15例 (93 8% ) ,其中前壁合并下后壁 6例 (37 5 % ) ;单纯下壁 1例 (6 3% )。 11例施行冠状动脉造影 ,梗死相关血管中前降支占 90 9% (10 /11) ,完全闭塞占 81 8% (9/11) ,无侧支循环形成。心源性休克 3例 (18 8% ) ,Killip分级心功能Ⅳ级 11例 (6 8 8% ) ,Ⅲ级 5例 (31 3% )。 12例 (75 % )室间隔穿孔发生在梗死后的 1周内 ,超声心动图提示室间隔缺损范围 0 6 8~ 2 5cm ,多数在室间隔近心尖部破裂。 10例 (6 2 5 % )施行外科手术治疗者中 3例存活 ,6例药物治疗者经保守治疗 30d内均死亡。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少见 ,多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的患者 ,内科保守治疗死亡率高 ,外科手术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游离壁破裂和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特征及60天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7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7 315例AMI患者,比较游离壁破裂和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住院相关检查结果、手术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室间隔穿孔修补术或游离壁破裂心脏修补术)及60天预后等情况。结果:共83例(1.13%)患者发生心脏破裂(包括游离壁破裂和室间隔穿孔),不同年份的发生率相似。其中33例(0.68%)发生游离壁破裂,50例(0.45%)发生室间隔穿孔。游离壁破裂的发生时间早于室间隔穿孔[(3.3±2.6)d vs (4.1±3.6)d,P=0.01]。仅2例(6.1%)游离壁破裂患者成功接受外科手术治疗,25例(50.0%)室间隔穿孔患者成功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游离壁破裂患者60天生存率明显低于室间隔穿孔患者(12.1%vs 48.0%,P=0.002)。结论:室间隔穿孔患者接受外科手术率更高,预后更好,对AMI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更应重视积极的内外科联合治疗以达到更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08年6月至2012年12月间223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住院患者,记录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两组:死亡组和存活组,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AMI合并CS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223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107例死亡,116例存活.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中年龄≥70岁、糖尿病、陈旧性心梗史、慢性肾功能不全、前壁心肌梗死、未置入IABP、室间隔穿孔、消化道出血比例及入院时心率、左室射血分数、肾小球滤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年龄≥70岁、糖尿病、前壁心肌梗死、心率快、左室射血分数低、室间隔穿孔、消化道出血为AMI合并CS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年龄≥70岁、糖尿病、前壁心肌梗死、心率快、左室射血分数低、室间隔穿孔、消化道出血为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并发室间隔穿孔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最严重的机械性并发症之一,病情凶险,死亡率高,一旦发生,往往迅速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而导致死亡.内科保守治疗效果极差,紧急外科手术有时成为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但风险大,死亡率高.临床中对于AMI并发室间隔穿孔患者应尽早做出诊断,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同顾性分析13例AMI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MI)后室间隔穿孔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2003年11月至2011年10月,21例AMI后室间隔穿孔行外科手术治疗,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全组围术期及中长期生存状况,比较手术前后心功能评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舒张期末内径(LVEDD)。结果:全组围术期死亡2例(2/21)。随访(36±13)个月,死亡3例,全组5年生存率为(76.8±13.5)%。全组患者手术前射血分数为(45.1±9.1)%,术后6个月随访期,射血分数为(51.3±4.3)%,P<0.05。结论:心肌梗死(MI)合并室间隔穿孔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较满意的围术期和中长期效果,并显著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特征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收治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药物组和手术组,比较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住院相关检查结果、治疗及随访结果等情况。结果:共纳入116例AMI并发室间隔穿孔患者,其中药物组56例(48.3%),手术组60例(51.7%)。与手术组患者相比,药物组患者年龄大、高血压比例高(69.6%vs. 50.0%,P=0.038)、BMI高[(25.8±3.7)vs.(24.0±2.8)kg/m~2,P=0.032]、穿孔时间短[11.0(2.3,24.8)vs. 45.0(26.5,69.5) d,P=0.001]、休克状态比例高(57.1%vs. 11.7%,P=0.001)、急性左心力衰竭比例高(75.0%vs. 31.7%,P=0.001)、呼吸机支持比例高(23.2%vs.3.3%P=0.002)、药物使用率高[血管活性药物(73.2%vs. 31.7%,P=0.001)、心律失常药物(28.6%vs. 3.3%,P=0.001)]、利尿药物(98.2%vs. 76.7%,P=0.001)、硝酸酯类(92.9%vs.68.3%,,P=0.001)。药物组和手术组在院死亡率分别为85.7%和13.3%。随访结果显示,药物组MACCEs(50.0%vs. 19.2%)、死亡事件(25.0%vs. 5.8%)高于手术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的心力衰竭事件(13.5%vs.零)和心肌梗死事件(3.8%)发生率高于药物组,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科手术是AMI合并室间隔穿孔的患者积极有效的治疗方式。与药物治疗相比,手术治疗可明显降低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对患者预后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及室壁瘤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及室壁瘤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3例;汉族3例,维吾尔族6例,哈萨克族2例,年龄50~73(63.36±8.12)岁。左心室射血分数22%~64%[(41.09±11.61)%]。心功能分级(Killip分级):心功能Ⅱ级1例、心功能Ⅲ级2例、心功能Ⅳ级8例。心肌梗死部位:前壁梗死3例、广泛前壁梗死1例、下壁梗死3例、前壁合并下壁梗死3例、广泛前壁合并下壁梗死1例。穿孔部位:后室间隔穿孔5例、肌部穿孔1例、心尖部穿孔5例;穿孔大小:3~13(7.27±3.01)mm,穿孔直径5 mm者2例,穿孔直径5~10 mm者7例、穿孔直径10 mm者2例;穿孔时间:急性心肌梗死24 h内穿孔1例、急性心肌梗死1~7 d内穿孔3例、急性心肌梗死7 d后穿孔7例;多发穿孔2例。11例患者中4例行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抑制心室重构、利尿、扩血管等单纯内科治疗,其中2例经电话随访出院1月后死亡,其余2例患者发病至今12个月仍存活;2例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经电话随访出院3月后均死亡;2例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治疗,其中1例发病后1周在医院内死亡,1例经电话随访出院1周后死亡;1例在IABP辅助治疗下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择期(急性心肌梗死6周后)行室间隔穿孔封堵术,发病至随访14个月,现仍存活;1例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择期(急性心肌梗死4周后)行室间隔穿孔封堵术,出院6个月后在心外科行室壁瘤折叠术,发病至随访4年,现仍存活;1例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在心外科行室间隔缺损组织补片修补术+室壁瘤折叠术,发病至随访18个月,现仍存活。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及室壁瘤形成的患者积极行室间隔缺损和室壁瘤干预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手术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寻找室间隔穿孔手术的最佳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06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连续收治的112例行手术治疗的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根据术后30 d死亡情况及心肌梗死位置进行分组,分别分析生存组与死亡组、前壁心肌梗死组与下壁或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间隔穿孔(VSR)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冠心病监护病房(CCU)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92例AMI并VSR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院内死亡,将患者分为院内死亡组(45例)和院内存活组(47例),分析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AMI并发V...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室间隔穿孔(VSR)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1999年1月至2018年10月共收治AMI 16038例,其中合并VSR患者44例,对这44例AMI合并VSR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4例AMI合并VSR患者中男性24例(54.5%),女性20例(45.5%),平均年龄(71.0±6.5)岁;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包括累及前壁的心肌梗死)35例(79.5%),非前壁心肌梗死9例(20.5%)。手术治疗9例,其中7例为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2例外科手术(1例为室间隔修补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室壁瘤切除术,1例为室间隔修补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瓣膜修补术)。术后心功能改善情况均较显著,除2例封堵术患者院内死亡外,其余手术患者生存期均大于1年。结论VSR是AMI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手术治疗的近期预后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介入封堵治疗在改善症状及预后等方面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应用对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介入封堵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我科介入封堵治疗的28例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根据是否应用IABP分为IABP组(16例)及非IABP组(12例)。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中心导管数据,探讨IABP应用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非IABP组与IABP组梗死部位存在显著差异(P=0.048),而入院时收缩压、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罪犯血管、是否全闭、是否合并室壁瘤、急性心肌梗死至室间隔穿孔时间、穿孔部位、穿孔大小、心肌梗死至封堵天数、手术成功率等相比较未见明显差异。IABP组主动脉舒张末期压力、左室收缩压、左室舒张末期压力及左向右分流量均较非IABP组降低(均P0.05)。2组主动脉舒张期峰值压力无显著差异(P=0.068)。结论:IABP可在不影响全身灌注的前提下,降低室间隔穿孔患者的左室后负荷,从而降低左室收缩压,减少左向右分流,进一步降低左心室前负荷,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外科治疗——附16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介绍外科治疗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结果。方法 :16例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 ,其中男性 13例 ,女性 3例 ,年龄 42~ 73( 5 7 3± 9 8)岁。前室间隔穿孔 13例 ,后室间隔穿孔 3例 ,术前心功能 (NYHA)分级均为Ⅲ级~Ⅳ级。结果 :无手术及术后早期死亡 ,所有患者症状均消失 ,痊愈出院。结论 :手术治疗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术后早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研究探索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合并室间隔穿孔(VSR)及并发心原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外科2005-01至2015-05 AMI后VSR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77例,将患者分为休克组(52例),非休克组(25例),分析两组患者间临床特点及休克组患者的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均合并室壁瘤多发(73.0%,68.0%),VSR到手术时间分别为(34.4±18.6)天和(8.7±50.3)天,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占比分别为73.1%、72.0%;休克组较非休克组患者VSR开口大([16.16±6.73)mm vs(11.86±4.62)mm],穿孔部位位于后室间隔的患者多(48.0%vs 24.0%),左心室射血分数较低[(45.0±8.8)%vs(47.9±12.3)%];休克组术前使用主动脉球囊反搏者(34.6%vs 0)、血管活性药物(96.2%vs 28.0%)和急诊手术患者均较多(42.3%vs 8.0%),择期手术的患者少(57.7%vs 9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休克组患者住院死亡3例,平均随访(4.5±3.1)年,随访期间死亡2例。结论:VSR较大及部位在后室间隔的患者易发生休克,外科治疗术后存活患者中期预后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临床特点,判断患者预后。方法我院1994年6月~2006年7月共收治202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17例患者出现室间隔穿孔,并对其临床和超声心动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我院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发病率为0.84%。17例室间隔穿孔患者中,9例合并高血压;12例前壁心肌梗死。11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均为2支以上血管病变;10例患者的梗死相关血管闭塞。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平均直径(54.1±6.2)mm,左心室射血分数(40.4±10.8)%;10例室壁瘤形成,穿孔位置多在室间隔近心段的1/3处,穿孔直径(9.5±3.9)mm。内科保守治疗疗效较差,病死率82.3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多发生在老年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内科保守治疗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初步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间隔穿孔(VSR)的临床特点、高危因素及近期预后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01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AMI后VSR的患者73例,分析其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近期(1月内)死亡率.结果 73例AMI后VSR患者,前壁心肌梗死明显多于下壁、后壁,穿孔部位亦以室间隔心尖部常见.在梗死后1个月内有34例(46.6%)患者存活,39例(53.4%)死亡.与近期存活组相比,近期死亡组的女性比例、VSR直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是否置入IA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左室射血分数低及未使用IABP辅助与近期死亡相关.结论 AMI合并VSR近期死亡率高.左室射血分数低、VSR直径大、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大、女性、未置入IABP辅助为近期死亡的高危因素,左室射血分数低及未使用IABP辅助为独立危险因素.对于AMI后VSR有近期死亡高危因素的患者,在积极药物治疗及使用循环辅助装置基础上尽早外科手术治疗可能改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救治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并发室间隔穿孔(VSR)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AMI合并VSR的30例患者经IABP辅助治疗后临床结局资料。比较患者经IABP治疗前、后一般基线资料、血液动力学、心功能改善情况和院内死亡率。结果:IABP能显著改善患者血液动力学和心功能,室间隔穿孔直径1.5 cm是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在IABP辅助下,室间隔穿孔直径1.5 cm患者存活17例(56.7%),放弃1例,死亡4例;室间隔穿孔直径1.5 cm患者存活2例(6.7%),放弃1例,死亡5例。结论:IABP救治AMI后并发VSR能显著改善血液动力学和心功能,降低死亡率和不良预后,但对室间隔穿孔直径1.5cm的患者机械支持效果有限,如何提高此类患者生存率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