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改良双导丝技术在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介入治疗中的初步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17年8月至2019年9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采用改良双导丝技术进行瓣周漏介入封堵的12例患者。所有患者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在门诊随访,复查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胸片,评估心功能变化。结果 12例瓣周漏患者包括二尖瓣瓣周漏5例,主动脉瓣瓣周漏7例。所有患者均完成瓣周漏介入封堵操作,介入技术成功率100%(12/12)。瓣周漏严重程度分级由术前的(2.42±0.52)级降至术后的(0.67±0.65)级(P<0.001);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由术前的(3.33±0.65)级降至术后的(2.08±0.67)级(P<0.001)。2例患者术后出现新发溶血伴肾功能不全,经透析治疗后顺利出院;余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改良双导丝技术应用于瓣周漏的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可减少瓣周漏介入术后残余分流、缩短手术时间、减少瓣周组织损伤及围术期并发症发生,但目前临床应用病例数有限,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RT3D-TEE)技术在人工二尖瓣瓣周漏(PVL)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共10例中度及以上的二尖瓣PVL患者接受治疗,在内科介入术前、后择期及外科术前、后即刻均行二维经食管超声(2D-TEE)及RT3D-TEE检查,明确PVL的病理解剖改变,并了解纠治的效果;镶嵌介入封堵术则全程在2D-TEE及RT3D-TEE并配合X-射线的监护与引导下完成。结果:7例PVL患者行介入封堵术,其中6例成功,1例需要做第2次封堵术;另3例行外科手术。在所有患者中,RT3D-TEE均能准确地显示漏口的位置、形态、数目并测量漏口最大径及面积,1例还能清晰地显示出导致PVL的原因。2例外科手术患者因为RT3D-TEE的干预,使外科医生于术前进一步修正了手术方案。介入封堵术中RT3D-TEE能准确地鉴别导引钢丝是通过瓣周缺损还是瓣叶对合处。1例在介入术后复查显示封堵器部分阻碍了人工瓣叶的启闭活动。结论:RT3D-TEE所提供的二尖瓣PVL解剖及功能等的诊断信息,能最大限度帮助临床医生于术前选择并制定最佳的治疗手段及具体的方案,对二尖瓣PVL介入封堵术而言,RT3D-TEE的作用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瓣周漏(PVL)介入封堵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采用介入封堵术治疗瓣膜置换术后PVL 42例,既往行单纯二尖瓣瓣膜置换术15例,行单纯主动脉瓣瓣膜置换术13例,行主动脉瓣置换及二尖瓣联合置换术9例,行三尖瓣(功能二尖瓣)置换术2例,二尖瓣置换+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例,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10例,且术前感染性心内膜炎已得到有效控制。二尖瓣PVL 27例,其中机械瓣置换术后PVL 17例,生物瓣置换术后PVL 10例;主动脉PVL 15例,其中机械瓣置换术后PVL 8例,生物瓣置换术后PVL 7例。行介入封堵治疗PVL,术后随访1~36个月,主要观察患者介入封堵术前术后瓣周反流量、心功能及心室长、横径等的变化,封堵器植入后封堵器位置及对原有人工瓣膜是否存在影响以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 全组除2例患者因手术耐受性较差而未能完成手术,手术成功率95%。总体手术时间(122±30)min,其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照射时间(20±9)min,住院时间(11±10)d。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血红蛋白尿2例(5%),急性肾功能衰竭行连续肾替代治疗治疗1例(2%),输血5例(12%)。心脏超声显示封堵器无移位,患者瓣周反流量减少至(0.5±0.7)ml,(P<0.05),且不影响人工瓣膜功能。 结论 介入封堵方法治疗PVL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对于具备适应证的患者应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导管封堵外科二尖瓣置换术后瓣周漏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入选2010年3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完成经导管介入封堵二尖瓣置换术后瓣周漏的患者。技术成功定义为封堵器稳定植入于瓣周漏部位, 不影响人工二尖瓣功能以及周边组织;无介入相关并发症, 如新发溶血或溶血加重等;经超声心动图证实二尖瓣瓣周反流程度减轻1级以上。于介入术后30 d, 1、3年对患者进行随访, 主要研究终点为全因死亡和因介入失败或严重并发症转为外科手术, 并记录封堵器介导性溶血、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发生情况, 完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共纳入75例患者, 年龄(54.3±22.9)岁, 男性38例。患者术前均有心功能下降和(或)溶血。技术成功率72.0%(54/75)。术后新发溶血或溶血加重者14例(18.7%)。随访期间全因死亡7例(9.3%), 其中心原性死亡3例。3年无临床终点事件生存率为81.3%(61/75)。再次外科手术的比例为9.3%(7/75), 原因包括封堵器介导性溶血(3例)、人工瓣膜干扰失功(2例)及中度以上残余反流(2例)。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显示, 封...  相似文献   

5.
瓣周漏(PVL)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常见并发症。该文报道1例TAVR术后发生PVL的老年患者,再次行TAVR联合PVL介入封堵术,手术成功,术后超声心动图显示无人工瓣反流,轻度瓣周漏。“瓣中瓣”技术是TAVR人工瓣膜衰败的有效治疗手段,在有经验的中心可以选择介入封堵处理严重PVL。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食管实时二维和三维超声心动图诊断二尖瓣瓣人工机械瓣瓣周漏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二尖瓣人工机械瓣瓣周漏26例的二维、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表现特征,并与术中所见进行对比。结果:26例二尖瓣人工机械瓣瓣周漏患者,术中发现二尖瓣人工机械瓣瓣周漏36处,其中6例同时存在2处漏口,2例同时存在3处漏口。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共发现瓣周漏30处,与术中发现符合率100%,二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共发现瓣周漏28处,与术中发现符合率77.8%。结论: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能够清晰显示二尖瓣人工机械瓣瓣周漏的位置、形态和大小,有利于术前手术计划的选择和制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导管封堵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瓣周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20年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心内科接受经导管封堵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瓣周漏患者67例,均为外科高危或不愿意接受外科治疗者。分析并总结经导管封堵瓣周漏的手术成功率、住院与随访期间并发症及相关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67例患者的平均年龄(53.4±22.5)岁,男性占55.2%。其中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28例,主动脉根部带瓣置换术2例,主动脉瓣联合二尖瓣置换术37例。16例置入主动脉生物瓣,余者置入机械金属瓣。中位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死亡风险预测(STS-PROM)评分和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估系统(EuroSCORE)Ⅱ评分分别为5.7%(3.1%,9.9%)和7.6%(5.8%,11.7%)。经导管封堵瓣周漏成功率为83.6%(56/67),1年生存率为98.5%。住院期间发生的与瓣周漏封堵主要相关事件为术后溶血,发生率为14.9%(10/67),1例因溶血进行性加重致急性肝肾功能衰竭死亡;另1例因主动脉瓣周置入封堵器后影响左心室流出道,转外科手术。平均随访(13.0±0.8)...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介入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后残余漏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全组18例,年龄3~46(14±11)岁。残余漏大小3~8(42±15) mm。通过建立轨道法,封堵VSD术后残余漏,封堵15 min后行左心室造影,术后1 d及3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封堵效果。结果: 全组18例VSD修补术后残余漏患者,除1例因残余漏直径过大,1例因建立轨道困难,封堵未成功外,余均治愈。结论: 介入治疗VSD修补术后残余漏疗效满意、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道法洛氏四联症修补术后室间隔残余漏介入封堵治疗体会。方法:总结2010-10-2018-11在我科住院的法洛四联症修补术后室间隔残余漏患者9例资料,介绍经导管行左心室造影及介入封堵治疗经验。结果:7例患者封堵成功,成功率77.78%,2例外科再修补治疗;无任何并发症发生,介入患者均5~6 d出院。结论:法洛四联症修补术后室间隔残余漏介入封堵治疗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恢复快。  相似文献   

10.
2020年我国结构性心脏病领域进展迅速,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和左心耳封堵术已经快速在全国推广普及,经导管二尖瓣介入术正式进入商业应用时代。此外,经皮肺动脉瓣置入术、经导管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瓣周漏介入封堵技术、经导管房间隔分流术、3D打印技术等亦在我国蓬勃发展。这些新理念、新技术和新器械的涌现将推动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本文总结了2020年中国在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探索和贡献,并对未来的行业发展热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封堵术后残余漏患者于原封堵器内再封堵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2~2005年行介入封堵的431例先心病患者中,术后发生大量残余漏的共3例,其中房间隔缺损(ASD)1例,动脉导管未闭(PDA)2例,均为女性,该3例患者使用的均为早期产的国产封堵器,第1次介入封堵术均成功;术后2年封堵器内有大量残余漏。3例全部再次用国产封堵器封堵的方法处理残余漏。结果:3例均于原封堵器内再置入1枚国产封堵器,成功封堵残余漏。随访6个月~1年,再无残余分流。结论:先心病PDA、ASD介入封堵术后封堵器内大量残余漏患者,采用原封堵器内再封堵这种残余漏处理方法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正瓣周漏(paravalvular leak,PVL)是瓣膜置换术后最具挑战性的并发症。多数PVL无明显临床症状,少数可引起严重临床事件,如心力衰竭和溶血。二次外科修复或二次瓣膜置换是治疗PVL的金标准,但是二次手术技术难度大,风险高,手术死亡率高[1-2]。1992年首次报道PVL经导管介入封堵术(以下简称"介入封堵")治疗成功的案例[3]。在此后近30年时间里,介入封堵技术及封堵器械不断发展,目前介入封堵治疗已成为PVL的一线治疗方案。在2017年更新的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CC)心脏瓣膜病管理指南中,对存在反复溶血和(或)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且外科手术高危的PVL患者,如解剖条件适宜封堵,建议首选介入封堵治疗(Ⅱa类推荐)[4]。循证医学的证据主要源于主动脉瓣或二尖瓣置换术后PVL的介入封堵治疗,这也是本文介绍的重点。本文就PVL介入封堵治疗的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检查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术的适应证筛选及术中、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施行介入封堵术的患者术前用超声心动图测量VSD之形状与大小,术中进行超声心动图监测,术后以超声心动图随诊.结果 12例患者中,膜周部5例,隔瓣后型3例,膜周嵴下型2例,嵴内漏斗部1例,心肌梗死室间隔肌部穿孔1例.共放置13个封堵器,被封堵的VSD直径为3~8mm,平均为(5.2±0.8)mm.10例患者封堵术后即刻观察,穿隔分流消失,术后1周复查,封堵器位置良好、稳定、无残余分流;1例微量残余分流,术后24小时超声心动图复查分流消失;1例少量残余分流,术后即刻复查最大分流速度为1.2m/s(低于险值2m/s),6个月后复查仅见微量残余分流.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查对介入封堵术的适应证的筛选、确定封堵器释放时间、释放时即刻疗效的评价及术后随访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是瓣膜置换术后特有的并发症。早期对瓣周漏的认识局限于外科主动脉瓣换瓣术(SAVR)后瓣周漏的评估和治疗;近年来, 随着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开展, TAVR术后瓣周漏逐渐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 其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案不同于SAVR术后。该文结合文献报道和作者的临床实践, 重新认识主动脉瓣瓣周漏, 并提出应对方案, 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经导管封堵器置入术后迟发(术后≥6个月)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特点。方法报道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例封堵器置入术后8年发生IE的病例,并分析国内外数据库中经导管封堵器置入术后迟发IE的病例特点。结果北京协和医院1例23岁女性,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8年出现发热,脑栓塞,超声心动图示封堵器左心房面赘生物,给予抗感染及手术移除封堵器。文献报道经导管封堵器置入术后迟发IE 16例(男10例/女6例),其中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9例,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后3例,二尖瓣人工瓣瓣周漏封堵术后2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1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1例。发生IE时间为封堵术后7个月~16年,发热和栓塞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发生IE前有6例感染,3例行牙科治疗。血培养最常见细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14例行手术治疗,术中所见与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基本吻合,8例存在封堵器内皮化不全。结论经导管封堵器置入术后患者长期有IE的风险,特别是出现感染情况时,发生IE后多数需手术治疗。封堵器内皮化不全可能与封堵术后迟发IE相关。  相似文献   

16.
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外科修补术后残余漏介入治疗的方法学及临床疗效。方法:对年龄在7~58岁之间的12例VSD修补术后残余漏患者行介入治疗。封堵材料为Amplatzer非对称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AAVSDO)和对称性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VSDO)。距手术修补时间平均为(10.2±5.5)年;9例为膜部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患者,3例为法乐四联征(TOF)术后患者;8例修补术后心电图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1例修补术后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并安装了永久起搏器。以经食道超声(TEE)或经胸超声(TTE)以及左心室造影测量残余漏大小。9例患者各有1个残余漏口,3例患者右心室面有两个残余漏口。结果:超声及左心室造影所测残余漏直径分别为3~10 mm和4~10 mm,所选用封堵器直径为4~12 mm,封堵15分钟后造影示11例残余漏完全封堵,1例残留少量分流,术后1个月复查时残余分流消失。所有患者未出现新的心律失常及其它并发症。结论: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安全有效,其远期效果需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下,采用Fustar~(TM)可调弯鞘建立路径,非X线照射下封堵主动脉瓣瓣周漏的经验和体会。方法:于2017年1月至12月,入选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并发瓣周漏、反复心力衰竭患者2例,均经超声心动图确认无误。其中,主动脉瓣、主动脉瓣和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后各1例。取胸骨右缘第2肋间4 cm切口入路,经升主动脉部,穿刺置入Fustar~(TM)可调弯鞘入主动脉内,在TEE引导下,调整弯鞘头端经瓣周漏入左心室,经弯鞘置入封堵器完成瓣周漏封堵。结果:2例均封堵成功,无残余反流,无卡瓣或瓣膜损伤,无严重心律失常、无封堵器脱落等并发症。手术时间55~70 min,心内操作15~25 min,术中出血量小于100 ml,NYHA心功能分级均为Ⅰ级,左心室内径较前明显缩小。结论:在TEE引导下,采用Fustar~(TM)可调弯鞘协助建立路径,封堵器封堵瓣周漏安全、有效。Fustar~(TM)可调弯鞘在TEE下显影清晰,经胸骨旁途经操作更加可控,减少手术操作时间,减少并发症,避免X线照射。  相似文献   

18.
实施心脏二次手术的心脏病患者47例,行自体瓣膜或机械(生物)瓣切除、单纯二尖瓣置换术19例,二尖瓣并主动脉瓣置换术9例,机械瓣置换瓣周漏行间断缝合修补1例,三尖瓣成形术8例,三尖瓣置换术(生物瓣) 2例,部分房间隔切除并黏液瘤摘除术2例,部分室间隔切除并黏液瘤摘除术1例,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后残余漏补片修补2例,因右室流出道梗阻而切除肥大肌束及原右室流出道补片2例,室间隔缺损残余漏补片修补4例、直接修补3例,用右侧桡动脉、大隐静脉行冠脉旁路移植术1例,主动脉弓替换 象鼻手术1例,表浅心脏撕裂伤行缝合修补术3例.二次术后开胸止血2例,死亡2例,余均康复出院.心脏二次手术前应充分改善患者一般情况,术中强调心肌保护及彻底止血,术后使用必要的血管活性药物.  相似文献   

19.
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术后残余漏的诊疗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天性心脏病外科修补术后残余漏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同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残余漏有其各自的特点,严重者常需要再次外科手术或行介入封堵治疗,现复习文献,综述不同类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残余漏形成的原因、临床特点和新近诊疗进展.  相似文献   

20.
心脏直视手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描记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描记术(ITEE)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总结106例接受ITEE检查的患者。结果:66.0%的患者行瓣膜手术,其中包括二尖瓣成形术、二尖瓣替换术、主动脉瓣替换术、三尖瓣成形术及主动脉瓣、二尖瓣双瓣替换术;12.3%的患者行左心室流出道疏通术;11.3%的患者行带瓣主动脉替换术;10.4%的患者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其中2例患者行经皮穿刺心房间隔缺损钮扣装置封堵术。结论:ITEE能即时评价人工瓣膜位于体内的功能状态,检出瓣周漏;准确地判断左心室流出道疏通的效果;ITEE检查在经皮穿刺缺损封堵术中也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