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和中低温停跳技术,在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的应用。方法:分析56例3岁以下心脏手术患者,将其分为停跳组(组Ⅰ)26例和不停跳组(组Ⅱ)30例。比较2组患者的体外循环(CPB)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不停跳组患者的体外循环时间和手术时间均较停跳组短(P<0.01),并且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较停跳组短(P<0.05);不停跳组患者术后低心排发生率和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均较停跳组低(P<0.05)。结论:表明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可作为一项安全、有效的技术应用于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畸形的矫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术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TBIL)与心脏体外循环术后急性肾损伤发生的关系,评估其对体外循环术后急性肾损伤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在我院行体外循环手术的230例患者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术后48 h TBIL水平,根据水平,将患者分为TBIL34.2μmol/L和正常胆红素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肝功能指标(GOT,GPT)、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血清肌酐水平、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情况及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使用率等。结果:研究对象中共有68例患者(29.6%)纳入高胆红素组,其中30例患者(44.1%)发生急性肾损伤(OR=3.673,95%CI:1.984~6.230,P0.001)。校正后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高胆红素血症、年龄、心功能分级、术前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BMI30 kg/m~2、体外循环时间、术后低血压与急性肾损伤相关(P0.05)。结论:高胆红素血症是心脏体外循环术后急性肾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为评价浅低温体外循环 (CPB)心脏跳动中二尖瓣替换术的疗效及其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将 30例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 15例。非停跳组在浅低温 (31~ 33℃ ) CPB心脏跳动中行二尖瓣置换术 ,停跳组采用传统心脏停跳法行瓣膜置换术。非停跳组术后病情平稳 ,多巴胺用量 0~ 5μg/ (kg· min) ,少于停跳组3~ 10 μg/ (kg· min) ,P<0 .0 1;无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严重心律失常及气栓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停跳组术中并发低心排综合征 1例 ,频发室性早搏 2例。术中二尖瓣置换后及术后 4小时 ,停跳组血清心肌酶含量较非停跳组显著增加 (P<0 .0 1)。认为浅低温 CPB心脏跳动中二尖瓣置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能使心肌处于近似生理状态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ONCABG)患者术后心脏手术相关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ssociated with cardiac surgery,CSA-AKI)发生的危险因素及肾损伤对患者早期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2011年9月至2013年11月接受体外循环下单纯ONCABG的7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2012年KDIGO肾损伤诊断标准明确患者术后肾损伤情况并分为CSA-AKI组与无CSA-AKI组。应用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方法,明确ONCABG患者术后CSA-AKI的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并评估CSA-AKI发生对ONCABG患者早期临床结果的影响。结果患者平均年龄为(59.8±8.5)岁,女性占18.9%,术中平均体外循环时间为(102.1±33.8)min。术后总的CSA-AKI发生率为74.1%。CSA-AKI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12.8%vs 7.4%,P=0.038)、呼吸机通气时间(22.8 mins vs 17.2 mins,P=0.003)、ICU停留时间(63.0 vs 44.5h,P<0.001)、术后住院天数(8.8 d vs 8.0 d,P=0.011)均显著高于无CSA-AKI组。CSA-AKI组与无CSA-AKI组术中应用体外循环时间(103.3 min vs 98.8 min,P=0.101)无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ONCABG患者术后CSA-AKI的独立影响因素(OR:1.02,95%CI:1.00~1.04,P=0.040),患者年龄越大愈加容易发生术后CSA-AKI。同时术前最后一次肌酐水平越低患者容易达到急性肾损伤的诊断标准。结论ONCABG患者术后心脏手术相关急性肾损伤的发生显著影响患者早期预后,高龄是ONCABG患者术后发生心脏手术相关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肌酐水平较低患者更容易达到急性肾损伤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心脏手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老年患者218例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的相关因素.结果 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34例(急性肾损伤组),未发生急性肾损伤184例(非急性肾损伤组).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血肌酐水平升高、术前左室射血分数降低、术前低蛋白血症、术前高血尿酸、体外循环时间延长、主动脉阻断时间延长、术后pH值异常、术后低血压可能导致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肌酐水平、左室射血分数、术前高血尿酸、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低血压是老年心脏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手术前后应准确评估术后急性肾损伤发生的潜在危险性,对术前血肌酐≥140 μmol/L、左室射血分数<35%、血尿酸>430 μmol/L、手术中心肺转流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长及术后监测发现低血压者应加强术后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浅低温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二尖瓣置换术围手术期的变化,探讨心脏不停跳二尖瓣置换术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 40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浅低温不停跳组)与对照组(中度低温停跳组),每组20例,于6个时点采取静脉血,测定静脉血浆NT-proBNP水平.结果 两组NT-proBNP水平在术后2 h无明显升高(P>0.05),在术后6 h明显升高,并在术后24 h达到峰值.在术后6 h、24 h、48 h、72 h,停跳组NT-proBNP水平均低于不停跳组(P<0.05).结论 浅低温心脏不停跳二尖瓣置换术能减轻缺血缺氧及再灌注损伤引起的心肌损伤,有较好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浅低温体外循环下心脏跳动中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01年10月至2008年11月,采用浅低温、不阻断主动脉、不灌注心脏停跳液、心脏跳动下行二尖瓣置换术156例。结果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体外循环时间(75.2±16.3)min,上、下腔静脉阻断时间(573±13.5)min,呼吸机辅助时间(10.1±5.5)h,术后并发血红蛋白尿11例、低心排综合征9例、灌注肺3例。住院死亡2例,死亡原因为低心排综合征1例、室颤1例。随访2~82个月,术后抗凝不当脑栓塞2例,无晚期死亡。结论浅低温体外循环下心脏跳动中行二尖瓣置换术是一种接近生理状态的心肌保护方法,能减轻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损害,既缩短了手术操作时间,简单安全易行,又利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浅低温不停跳心脏瓣膜置换术对C3、C4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家远  陈铭伍  冼磊 《山东医药》2008,48(14):67-68
将50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随机均分为中低温心脏停跳和浅低温不停跳两组.术前至术后7 d共10个时间点测定血清C3、C4水平.发现术中至术后某一段时点两组组内的C3、C4均较术前降低,但亦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其中不停跳组均于术后24 h恢复至术前水平;停跳组C3于术后24 h~3 d恢复至术前水平,C4于术后3 d恢复至术前水平.认为浅低温心脏不停跳体外循环技术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更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对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评价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对心肌保护作用的效果。方法 房间隔缺损 (ASD)、肺动脉瓣狭窄 (PS)和室间隔缺损 (VSD)患者共 4 8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浅低温 (31~ 34℃ )体外循环、心脏跳动状态下手术 ;对照组在冷晶体停跳、中度低温 (2 8~ 30℃ )体外循环下手术。分别在术前及术后 2、6、2 4小时采集血标本 ,检测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 (CPK- MB)、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和丙二醛 (MDA )、心肌钙蛋白 I(c Tn I)含量 ;分别在心内操作开始和结束时剪取小块右房组织 ,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变化 ,并测定线粒体横截面积 ;同时观察术中体外循环情况 (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 )。结果  1实验组较对照组的体外循环时间短 (P<0 .0 1) ,阻断时间长 (P<0 .0 5 )。2实验组较对照组术后 CPK- MB活性低 ,SOD活性高 ,MDA、c Tn I含量低。3心内操作完毕后 ,实验组较对照组心肌超微结构变化小 ,线粒体肿胀轻。结论 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手术对心肌具有更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及中低温不阻断心肌血流室颤性停搏下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对比效果。方法将263例患者分为中低温室颤性停搏组(94例)及浅低温心脏不停跳组(169例),常规插管建立体外循环,转机后阻断上、下腔静脉并降温,不阻断升主动脉(如手术位于主动脉根部的成人患者,则阻断升主动脉并经冠状静脉窦持续逆行灌注),不使用心脏停搏液;鼻咽温度分别于浅低温心脏不停跳(32±1)℃、中低温室颤性停搏(26℃~27℃)下行心内直视手术。结果浅低温组手术死亡4例,中低温组死亡3例。两组术中转机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强心药物的使用及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一例发生空气栓塞。结论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及中低温室颤性停搏下心内直视手术都具有较好的心肌保护效果,但在中低温下手术更有利于心内的操作,对血液的保护效果更优,可推荐成为一种安全、可行的心肌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11.
先心病心脏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手术(附555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介绍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畸形的应用体会。方法 :5 5 5例先心病患者采用该手术 ,常规建立体外循环 ,置左心房引流管 ,降温至 32± 1℃并维持 ,仅阻断上下腔静脉 ,不阻断主动脉 ,维持灌注压在 6 0mmHg左右 ,心脏跳动下施行畸形矫正 ,方法同停跳手术。结果 :死亡 11例 (死亡率 2 .0 % ) ,其余均痊愈出院 ,随访 1~ 13个月 ,恢复良好。结论 :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 ,是一种有效的心肌保护方法 ,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缩短体外循环时间。  相似文献   

12.
张骏  陈兵  李雄伟  朱震 《山东医药》2013,53(14):18-20
目的观察心脏不停跳、停跳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血糖及胰岛素变化。方法将24例因二尖瓣病变体外循环下行瓣膜置换术的成年患者随机分为为中低温停跳组(停跳组)和浅低温不停跳组(不停跳组)各12例。观察两组转流前、转流中(转流0.5 h)、停机后(停机即刻、4 h、24 h)抽取非输液肢体静脉血测血糖和血清胰岛素水平变化。结果两组者转流中、转流后各时点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均高于转流前(P均<0.05)。转流中、转流后各时点不停跳组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低于停跳组(P均<0.05)。结论浅低温不停跳手术对患者围术期血糖及血清胰岛素水平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体外循环心肌保护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体外循环心肌保护是指心脏直视手术中心脏停跳下的心肌保护 ,即停跳液对心肌的保护。它是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的重要措施之一 ,心肌保护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术后心功能的恢复。自从本世纪五十年代提出心脏停搏液技术以来 ,停搏液的配制、温度和灌注方法均得到很大的改进和完善 ,本文就这些方面作一综述。1 低温心肌停跳液的演进1 .1 低温晶体停跳液 :1 950年 ,Bigelow等提出低温保护心脏时就开创了心脏手术的新纪元 ,随后Melrose等研究认为高钾液可使心肌电机械活动停止 ,从而 ,用来保护心肌的低温高钾晶体液便产生了。早期 ,心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六月龄以下婴儿的体外循环方法和效果。方法对我院1996年8月至2005年7月施行的168例六月龄以下婴儿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方法予以回顾性总结。结果本组168例婴儿体外循环手术,分别应用深低温停循环灌注法、低温低流量灌注、中度低温停跳体外循环及浅低温不停跳法体外循环。死亡25例,转流时间长,术后低心排,肾衰为主要死因。结论六月龄以下婴儿体重小、血容量少、组织器官发育不成熟,选择适当的体外循环方法,重视心肺功能的保护是确保体外循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 1981年 12月至 2 0 0 2年 2月 70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手术治疗病例 ,探讨室间隔缺损的诊断、手术适应症、围术期治疗。方法 :采取中低温体外循环常规停跳修补室间隔缺损 5 4例 ,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修补室间隔缺损 16例 ;合并其它心内畸形 16例同期纠治。结果 :手术治愈 6 7例 ,重度肺动脉高压术后呼吸循环功能衰竭死亡 3例 ,治愈率 95 7%。结论 :室间隔缺损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明确诊断 ,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 ,加强围术期治疗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措施 ,临床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在心脏体外循环(CPB)术后致急性肾损伤(AKI)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心脏体外循环术后出现急性肾损伤患者100例,根据手术顺序分组,在进行治疗前都行SCr、BUN、Cr、尿常规检测。结果第一组病死、持续肾功能不全、多脏器功能不全发生率分别是16.7%、16.7%、33.3%,第二组分别是5.5%、5.5%、5.5%,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心脏体外循环术后急性肾损伤早期CVVH治疗,能够有效减少持续肾功能不全、多脏器功能不全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浅低温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是近年来开展的一种新的心肌保护方法.我们通过检测患者围手术期中心静脉血肌钙蛋白(cTnI)及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并观察患者术后的临床恢复情况,探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对老年人二尖瓣置换术患者的心肌保护效果及可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体外循环、不同手术方式等多因素影响围术期血浆血管加压素(AVP)浓度变化的研究,阐明其变化规律。方法选取40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术前,体外循环20min,术后2h、24h、72h血浆AVP浓度,以不同术式(心脏停跳、心脏不停跳)、不同体外循环时间分组,然后进行资料统计分析。结果体外循环20min时血浆AVP浓度达高峰,术后72h恢复到术前水平;术后2h心脏停跳组显著高于心脏不停跳组;体外循环>40min组高于体外循环≤40min组。结论体外循环(CPB)是刺激机体应激反应产生AVP最强有力的诱因。术后早期血浆AVP浓度的升高程度与体外循环时间呈正相关。心脏停跳手术方式更能刺激机体在术后早期产生高水平的血浆AVP。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方式能减少对机体的损伤,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9.
深低温停循环下行主动脉手术后所发生的急性肾损伤可增加心脏手术术后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由于各项研究所采用的诊断标准不一,应用深低温停循环技术的心脏手术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为11%~55%不等,且有1.2%~11%的患者需要肾脏替代治疗。既往临床研究表明,深低温停循环下心血管手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与多种围术期危险因素相关,可通过控制危险因素来降低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而目前,由于模型建立困难等原因,深低温停循环所导致急性肾损伤的基础研究极度匮乏,且损伤机制尚未明确,需完善模型后深入分子层面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20.
浅低温心脏跳动下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应用前景.方法应用浅低温心脏跳动下心内直视手术方法,对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15例及室间隔缺损(室缺)41例患者施行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结果全部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中未出现心室颤动,术后胸腔引流量少,未发生严重心律失常、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空气栓塞等并发症.结论本方法避免了主动脉阻断所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和再灌注损伤以及心脏局部冰屑及冷停跳液所致的物理性损伤,是一种较接近生理状态的心肌保护法,能较好地保护心肌功能,手术操作简单,能清楚地发现隐匿及多发性室缺,降低残余漏;避免传导系统的损伤;在做好排气措施下,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