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原发性胃淋巴瘤多排螺旋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淋巴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21例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的CT表现,观察病变部位、范围、胃壁厚度、强化程度、胃腔、黏膜及浆膜改变特征、胃周淋巴结及其他器官侵犯特点.结果 本组21例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19例为多发病灶,2例为单发病灶.CT表现为胃壁不均匀增厚(8 ~62 mm),其中弥漫性增厚10例,节段性增厚9例,局限性增厚2例;19例呈均匀强化,2例内见片状低密度坏死;12例胃壁黏膜线完整,9例黏膜破坏;胃壁浆膜面模糊2例,浆膜面清晰19例;12例胃腔无明显狭窄;6例胃周淋巴结肿大,未发现肝脏侵犯.结论 原发性胃淋巴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多排螺旋CT对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ANN)分析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MSCT影像学信息,建立胃癌淋巴结转移判断模型。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175例,患者术前均接受MSCT检查,术前未接受抗肿瘤治疗,未发现远处转移。根据手术病理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分为有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观察测量治疗前MSCT显示的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癌肿、淋巴结及临床相关指标。以统计学单因素分析筛选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一步建立ANN和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判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结果 175例胃癌患者中,手术病理证实共134例存在淋巴结转移,41例无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癌肿浆膜浸润、大体类型、最大径线、厚度、强化方式、淋巴结数目、分站、最大淋巴结短径共8项指标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其作为输入指标建模,ANN模型判断淋巴结转移的总敏感度、总特异度和总准确率分别为90.30%(121/134)、82.93%(34/41)和88.57%(155/175),而Logistic回归判断淋巴结转移的总敏感度、总特异度和总准确率为85.82%(115/134)、70.73%(29/41)和82.29%(144/175)。结论 采用ANN模型,利用MSCT反映的胃癌生物学行为相关信息,可帮助术前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其效能优于Logistic回归分析。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AGC)与原发性胃淋巴瘤(PGL)中上腹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且有中上腹淋巴结转移的61例AGC和17例PGL患者的中上腹CT表现,对比分析转移淋巴结的部位、大小、数目、形态、密度及强化方式。结果 AGC中上腹淋巴结转移以肝胃韧带(44/61,72.13%)、贲门周围(28/61,45.90%)、腹腔干周围(27/61,44.26%)、胃结肠韧带(18/61,29.51%)和肝十二指肠韧带及胰头周围(18/61,29.51%)发生率较高,PGL则以肝胃韧带(15/17,88.24%)、肝十二指肠韧带及胰头周围(9/17,52.94%)、胃结肠韧带(8/17,47.06%)、腹腔干周围(8/17,47.06%)和腹主动脉周围下部(8/17,47.06%)发生率较高;PGL腹主动脉周围下部淋巴结转移率较高(χ2=4.606,P=0.032),转移淋巴结最大短轴径(MSAD)≥2.5cm的比例高于AGC,强化较均匀,坏死少见(P均<0.001)。结论与AGC相比,PGL更易引起腹主动脉周围下部淋巴结肿大,MSAD≥2.5cm的淋巴结比例较高,强化较均匀而坏死较少。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37岁.以"左侧腰背部及腹部持续性隐痛10余天"就诊.体格检查:左上腹轻压痛,左肾区叩击痛可疑阳性;全身浅表淋巴结无明显肿大.实验室检查: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醇升高;EB病毒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能谱CT(GSI)定量参数鉴别诊断原发性胃淋巴瘤(PGL)和胃癌(GC)的价值。方法 收集PGL患者16例(PGL组)、GC患者24例(GC组),行平扫和GSI双期增强扫描。测量两组肿瘤病灶的单能量CT值、碘(水)基物质浓度和有效原子序数(Zeff),计算标化碘浓度(NIC)、能谱曲线斜率(λHU)、标化原子序数(Zeff-c)。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各定量参数进行比较分析,运用ROC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 PGL组增强双期40~90 keV图像λHU均低于GC组(t=2.90、3.69,P=0.008、0.001)。PGL组动脉期40 keV、静脉期40~120 keV单能量CT值均低于GC组(P均<0.05);PGL组70 keV增强双期NIC、动脉期标化水浓度均低于GC组,PGL组静脉期Zeff-c高于GC组(P均<0.05);静脉期70 keV单能量图像以λHU=2.63 mg/cm3为阈值鉴别诊断PGL和PC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2.5%和100%。结论 GSI定量参数对PGL和GC的鉴别诊断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病例 例1,女.33岁,腰背部持续性疼痛2月,进行性加重1月。查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病变处脊柱压痛,叩击痛,疼痛明显,CT示胸9 椎体右侧较组织肿块,向上,下侧梭形延伸,椎体骨质未见明显异常,无压缩,附件骨质未见异常(图1a)。CT诊断:恶性肿瘤,MRI示胸9椎体周软组织肿块,以右侧明显,向上、下侧梭形延伸。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分析52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MSCT表现,评价MSCT对该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52例做回顾性分析,部分病例给予MSCT增强扫描.结果 肿瘤位于胃部23例,小肠18例,大肠5例,肠系膜4例,食管2例.恶性GIST 31例,主要CT表现:肿块直径≥5 cm 27例,29例瘤体内有低密度坏死,肿块边缘分叶状9例.良性21例,肿块直径<5 cm,边界清晰,密度均匀.CT检查的敏感性为100%,定位准确率为88.5%(46/52),定性准确率为86.5%(45/52).内生性生长23例,外生性生长18例,内外性生长11例.结论 CT可作为GIST的常规检查方法,对GIST的准确定位、定性的判断,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MSCT诊断毛母质瘤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度强化,右颞浅动、静脉血管分支分布至病变部位 图3镜下见患者女,20岁,半年前发现右额部皮下绿豆大小结节,后增大至鸡蛋大小.专科检查:右额部包块约4.0 cm×4.5 cm×4.5 cm,质硬,包块外皮肤发红,稍有压痛,活动可,与皮肤稍粘连.MSCT示软组织密度包块位于皮下脂肪层内,在皮肤与颞肌筋膜间,边界清,内见点状高密度影(图1);增强后轻中度强化,并见右颞浅动、静脉分支分布于病灶处(图2).行右额部皮下肿物切除术,术中见包块位于皮下,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完整切除病变.病理结果:毛母质瘤(图3).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MSCT碘水造影及三维重建技术对食管癌术后胸胃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食管癌术后胸胃瘘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吞服碘水后MSCT造影特征。结果 8例为单个瘘口,1例有2个瘘口;6例瘘口位于胃底部,3例瘘口位于胃体部;瘘口直径2~10 mm,瘘道长2~6 mm。MSCT碘水造影三维重建可以清晰、直观地显示胸胃瘘的瘘口与瘘道,明确瘘的确切位置、瘘口直径以及瘘的毗邻关系。结论 MSCT碘水造影结合三维重建是一种有效的确诊食管癌术后胸胃瘘的手段,可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详细资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PGML)的诊断、治疗与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2008年收治的29例经术后病理确诊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29例患者中仅6例术前经胃镜活检确诊,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26 例患者术后辅以化疗,手术切除率为89.7%.免疫组化证实B细胞型淋巴瘤27例,T细胞型淋巴瘤2例.25例获得随访,5年生存率为56%,其中Ⅰ期+Ⅱ期5年生存率为61.9%(13/21);Ⅲ+Ⅳ期5年生存率为25 %(1/4).结论 PGML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容易漏诊.胃镜活检是术前诊断该病的主要方法,手术切除联合应用化疗是治疗PGML的重要手段.免疫组化及临床分期对PGML的分类以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肺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MALT)淋巴瘤多层螺旋CT(MS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认识和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肺穿刺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肺MALT淋巴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 一侧肺孤立病变1例,一侧肺多发病变1例,双侧肺多发病变3例;2例行CT增强扫描均表现为轻度均匀强化.结论 肺MALT淋巴瘤的影像表现多样,结节、片状实变内分枝样细小支气管扩张充气征或肿块周围合并磨玻璃样影具有一定的提示性.  相似文献   

13.
胃异位胰腺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70岁。1个月前爬山时突发气促、呼吸困难,休息后缓解。现再次发作,出现眼睑浮肿,迅速扩散至整个面部,伴活动后气促、呼吸困难,轻咳,晨起时咳嗽加重,咳少量白色黏痰,少尿,色黄。查体:脉搏104次/分,血压100/60 mmHg,面部浮肿,双颊部红肿明显,无颈静脉怒张。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量湿啰音。心律不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实验室检查:WBC 12.7 g/L,RBC 5.94 T/L,HGB 173 g/L,GRAN 10.1 G/L,LYM%9.1%,GRAN?.2%,尿检:pH5.0,尿液蛋白( ),白细胞( ),红细胞( );生化:PCO23.87 kPa,PO 29.46 kPa,pH 7.449,Hb 91…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低张充气多层面CT三期增强扫描对胃肠道淋巴瘤与癌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17例胃肠道淋巴瘤、30例胃肠癌患者行低张充气16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并进行后处理观察,对比分析其相关CT表现.结果 与胃肠癌相比,淋巴瘤累及胃肠的范围较癌广泛,病变段外缘光滑、自然,相邻脂肪间隙清晰,在低张充气的情况下,淋巴瘤病变段胃肠腔窄而不闭或扩张,76.47%病变与相邻胃肠壁无截然分界,病变腔面线样强化的黏膜与相邻胃肠黏膜相延续,可清楚显示淋巴瘤的黏膜下生长特点.结论 胃肠低张充气MSCT对比剂增强三期扫描结合后处理技术可对胃肠道肿瘤及时发现、鉴别诊断提供更多、更全面的信息,可反映胃肠肿瘤的病理特点,有助于胃肠淋巴瘤诊断.  相似文献   

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