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一平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1,(2):42-43
目的:总结原发性心脏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0年1月-2010年6月手术治疗的93例原发性心脏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病理分型为:良性粘液型77例,占82.8%,良性非粘液型6例,占6.5%,恶性肿瘤10例,占10.7%。88例患者患者仍存活,2例患者于术后8个月、12个月死亡,3例患者于术后2年10个月后死亡。结论:原发性心脏肿瘤临床少见,一旦明确诊断,应立即手术,良性肿瘤效果较好,恶性肿瘤手术效果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左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效果的影响.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成功植入CRT起搏器/除颤器(CRT-P/D)患者41例.根据逆行心脏静脉多体位造影确定左心室导线起搏部位,按照右前斜位30°心脏长轴造影分为基底部组(n=15)、室中部组(n=26)和心尖部组(n=0);按照左前斜位45°心脏短轴造影分为前壁组(n=9)、前侧壁组(n=10)、侧壁组(n=12)、后侧壁组(n=10)和后壁组(n=0).随访记录并比较各组基线(术前),术后7d,3、6、12、18、24个月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QRS时限、心功能(NYHA分级)、6 min步行试验、明尼苏达(Minnesota)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CRT参数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①41例患者无应答率为19.5%(8/41);术后各随访时间点与基线时相比,所有患者LVEF升高、LVEDD下降、QRS时限缩短、心功能改善、6 min步行试验距离增大、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下降(P<0.05);②随访3个月后各时间点,非前壁(前侧壁、侧壁或后侧壁)组在LVEF、心功能、6 min步行试验及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改善均优于前壁组(P<0.05);LVEDD下降各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侧壁、侧壁和后侧壁组间相比,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各随访时间点,基底部与室中部组间相比,LVEF、LVEDD、QRS时限、心功能、6 min步行试验及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所有患者术后随访CRT参数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工作正常,无心力衰竭再入院、导线脱位、膈肌起搏、囊袋感染等不良事件.结论 ①CRT可使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长期获益;②左心室导线起搏部位前壁者CRT疗效可能较前侧壁、侧壁或后侧壁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心脏肿瘤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方法:本院1997年5月至2010年5月,手术治疗原发性心脏肿瘤34例。其中良性肿瘤28例,恶性肿瘤6例。术前均经彩色超声心动图并结合CT、MRI明确诊断。结果:所有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施行肿瘤切除,33例痊愈出院,1例死亡。痊愈患者28例良性肿瘤,随访6个月至10年未见复发。5例心脏恶性肿瘤,随访3个月至6个月,3例术后复发,2例死亡。结论:原发性心脏肿瘤,因随时可能发生栓塞,甚至猝死。由于恶性肿瘤进展较快,应早期手术并结合综合性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21岁,以"咳嗽、咳痰10余天,皮肤出血5d"入我院血液内科。体检:全身皮肤可见瘀点、瘀斑,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肝脾未及。入血液内科后行血常规及骨髓穿刺等检查,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肺部感染。行胸部CT检查提示:右房多发性占位,考虑错构瘤或脂肪瘤(图11)。心脏彩超:右房内两个强回声团块,形态欠规则,考虑右房肿物性质待定(图12)。心电图提示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左心室室壁瘤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左心室室壁瘤切除,同时行射频消融心脏手术的结果资料进行临床分析,评价其手术疗效。方法:入选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间,接受左心室室壁瘤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心脏手术6例。心律失常均为药物无法控制的顽固性心律失常,心电图术前证实。结果:6例患者手术后均痊愈出院,治愈率100%。单纯行左心室室壁瘤切除的同时,2例施行左心室室壁瘤颈部内膜射频消融术,4例施行左心室室壁瘤颈部外膜射频消融术。体外循环时间(100.7±48.6)min,循环阻断时间(67.9±36.1)min。本组病例的术前与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为(35.3±10.2)%与(51.6±10.4)%,术前和术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的左心室舒张末径大小分别为(60.5±4.5)mm与(51.2±5.5)mm,术前和术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呼吸机辅助时间为(1.2±0.4)d,ICU时间为(1.5±0.8)d,住院时间为(23.3±10.2)d。心电图恢复窦性心律,无各种心律失常出现。随访5例,随访时间3~14个月,治疗效果良好,心电图显示为窦性心律,无心律失常复发,心脏超声示心功能正常,心功能均达Ⅰ~Ⅱ级,生活质量较术前明显提高。结论:左心室室壁瘤患者进行左心室室壁瘤切除,同时进行射频消融术,使患者摆脱心脏疾病症状,这种心脏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缬沙坦对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及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原发性高血压并左心室肥厚患者48例,随机分为缬沙坦治疗组和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组(对照组),治疗6个月,控制收缩期血压低于或等于140 mm Hg(1mm Hg=0.133kPa),舒张期血压低于或等于95 mm Hg。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6个月作体格检查、血生化及心脏超声检查,记录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射血分数、舒张早期和晚期最大速度比值(E/A比值),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结果 调整用药后两组患者血压均达目标值;治疗3个月后两组病人左心室重量指数和E/A即显示差异,但缺乏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后缬沙坦治疗组的左心室重量指数和E/A比值较对照组改善明显,而两组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相对于硝苯地平缓释片,缬沙坦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肥厚和左心室舒张功能有更明显的改善,这种受益是独立于其降压作用之外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报道18例特别巨大左心室心脏手术及围手术期处理经验和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8例合并特别巨大左心室心脏手术后临床资料,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90~112,平均(95.9±11.7)mm。其中,施行主动脉瓣与二尖瓣双瓣膜置换术13例,动脉导管未闭经肺动脉缝闭同时行二尖瓣置换术和主动脉瓣置换术各2例,瓦氏窦瘤破裂修补加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本组同期行三尖瓣环缩成形术12例,二尖瓣置换术均保留全部或部分瓣膜和瓣下结构。术后住重症监护室1~35,平均(9.8±3.5)d。结果:手术早期死亡率33.3%(6/18),死亡原因:猝死2例(33.3%,2/6),肝功能衰竭2例(33.3%,2/6),低心输出综合征1例(16.7%,1/6),呼吸衰竭1例(16.7%,1/6)。存活12例,术后1月复查超声心动图,LVEDD平均(60.6±16.1)mm,较术前显著缩小(P<0.01),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合并特别巨大左心室心脏手术风险大,死亡率高,完善的手术以及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可减低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心脏外科手术患者行延续性护理对其心脏康复的护理效果.方法:在我院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所有心脏外科手术患者中随机选择80例为研究对象,按数字随机方法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方案,研究组患者行延续性护理方案,分别就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的下降值,术后疼痛值、ICU治疗时间以及平均...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分析原醛患者左心室肥厚的相关因素。方法对93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组)患者及同期住院的84例原发性高血压(原高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与原高组患者相比,原醛组患者血钙水平更低(P〈0.05),但脂代谢异常程度较轻。(2)原醛组患者左心室肥厚较原高组患者严重,相关分析显示,原醛组患者的左心室质量与低血钾病程(r=0.983,P〈0.01)、立位醛固酮水平(r=0.993,P〈0.01)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血钾(r=-0.993,P〈0.01)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原醛组患者与原高组患者相比血钙水平更低,左心室肥厚更严重,但脂代谢异常程度较轻;原醛组患者的左心室质量与低血钾病程、立位醛固酮水平和血钾水平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报道单纯慢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外科治疗方法和远期随访结果。方法:自1988年4月至2000年9月,我院共对45例单纯慢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进行了二尖瓣置换术(mitral valve replacement,MVR),其中男性28例,女性17例,年龄13~58岁,平均年龄(33.8±10.5)岁。病例入选标准:术前诊断为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左心室舒张内径(left ventricle diastole diameter,LVDD)70mm者。该组患者中,病因为风湿性心脏病者36例(占80%),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者9例(占20%)。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13例,Ⅲ~Ⅳ级32例。胸X线片C/T示:0.64±0.12(范围0.47~0.84)。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m,UCG)示所有患者均患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巨大左心室,LVDD为(76.3±4.1)mm(范围:70.2~89.6mm),射血分数(EF)为(45.7±6.3)%(范围:30.0%~66.3%);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接受MVR。结果:全组45例患者中,围术期死亡2例,病死率为4.4%,术后2w UCG示LVDD减小为(65±5.2)mm(与术前相比P0.01)。随访至2012年9月,37例患者得到随访,占总数的82.2%,平均随访时间为(13.8±0.12)年(144~264个月),至今存活患者23例,占62.2%,其中5例患者心功能Ⅰ级,14例患者心功能Ⅱ级,2例患者心脏功能Ⅲ级2例心功能Ⅳ级。随访期间死亡12例,随访病死率为32.4%,失访2例,失访率为5.4%。因心脏原因死亡9例,占死亡例数的75%,主要原因慢性心功能不全和为抗凝并发症或合并肾功能不全。存活患者LVDD进一步减小达(60.0±6.1)mm,与术后围术期LVDD相比有明显缩小(P0.001)。结论:对于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行MVR是一种远期疗效好的外科治疗方法,术后患者左心室能够进一步缩小。远期和慢性心功能不全和抗凝并发症为主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万玮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4,2(9):505-50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病人左心室肥厚(LVH)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采用24 h动态心电图(DCG)、超声心动图(UCG)对156例EH病人进行检查并分组分析.结果LVH组室性心律失常和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LVH组(P<0.01);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室性心律失常(P<0.01).结论左心室肥厚是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合并巨大左心室的心脏瓣膜病行手术矫治后的远期疗效及左心室重构情况, 为临床诊治提供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17例合并巨大左心室的心脏瓣膜病的住院资料及门诊、电话随访结果,男性71例,女性46例,平均年龄(54.2±17.1)岁,术前左心室舒张末直径(left ventricular diastolic diameter, LVEDD)为(76.2±7.4)mm,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为(41.5±8.2)%。 结果 行二尖瓣置换术48例,二尖瓣成形术11例,主动脉瓣成形术2例,主动脉瓣置换术31例,主动脉瓣二尖瓣联合瓣膜置换术25例。围手术期死亡率6.8% (8/117),室性心律失常19例(16.2%),多器官功能不全11例(9.4%),低心排血量综合征46例(39.3%)。随访时间9年-17年(中位数11年),失去随访6例,死亡12例,存活的91例中,临床心功能I-II级85例,III级6例。术后一月时平均LVEDD为(68.4±5.4)mm,术后一年时为(60.7±8.4)mm,最近一次随访为(62.3±9.4)mm,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均<0.05)。LVEF在术后早期为(36.5±4.7)%,较术前降低(t=3.02, P=0.005),术后一年时恢复至术前水平(43.2±7.9)%。 结论 合并巨大左心室的心脏瓣膜病手术风险高,但远期预后可,术后左心室功能基本能得到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14.
心脏外科手术后脑梗死的临床分析和影像学特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通过分析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心脏外科手术后脑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将心脏外科手术术后脑梗死患者45例分为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2组。非体外循环组30例,体外循环组15例。比较2组术后脑梗死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非体外循环组拔管时间及ICU时间明显短于体外循环组〔P0.05,(22.8±16.6)h与(50.9±32.6)h,(25.6±14.0)h与(52.6±30.0)h〕;非体外循环组早发脑梗死、大面积脑梗死及双侧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体外循环组(P0.05,6.7%与40.0%,21.7%与64.3%,4.4%与35.7%);非体外循环组皮层脑梗死的发生率43.5%明显高于体外循环组的7.1%(P0.05);2组分水岭脑梗死及多发脑梗死的发生率均较高。结论:体外循环手术后易发生早发脑梗死,常为双侧与大面积脑梗死,症状较重;非体外循环手术后脑梗死常为迟发脑梗死,皮层梗死较多;2者分水岭梗死均较多。说明2者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不同,但均与栓塞和低灌注有关。 相似文献
15.
吕丽萍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12):1102-1102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的降压疗效及对原发性高血压病(EH)病人左心室肥厚(LVH)的影响。方法60例病人口服依那普利(5~15)mg,每日1次,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测血压观察降压效果,用超声心动图测量指标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结果依那普利治疗后血压、左心室质量指数均比用药前有下降(P<0.01);降压疗效:显效29例,有效2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0.0%。结论依那普利可有效降低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病人的血压,逆转LVH。 相似文献
16.
17.
常规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CRT)是通过将右心房、右心室和左心室导线分别放置在右心耳、右心室心尖部(或问隔部)及心脏后或侧后静脉内来实现的。新近左心室双部位起搏(dualsite left ventficular pacing)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开始应用于临床,国内尚罕见报道。现报道本中心植入的2例。 相似文献
18.
《心肺血管病杂志》2016,(5)
目的:探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在安贞医院高血压科诊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81例为研究对象,并行超声心动图测定心脏各腔室内径,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根据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125g/m~2(男),LVMI≥110g/m~2(女)分为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组和非肥厚组(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UA与LVMI的相关性分析。结果:1.肥厚组与对照组比较,肥厚组尿酸[(453.72±120.63)vs.(349.23±87.39)μmol/L,P=0.00],收缩压[(156.02±22.34)vs.(148.19±22.06)mm Hg,P=0.00)]、(1mm Hg=0.133k Pa)脉压[(52.86±14.08)vs.(47.20±15.52)mm Hg,P=0.00]、LVMI[133.51(124.79,146.26),P=0.00]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不同性别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比较:在肥厚组中,男性血尿酸水平高于女性(t=2.73,P=0.01),在对照组中,男性血尿酸水平也高于女性(t=4.57,P=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影响左心室肥厚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进一步校正了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程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结果显示血尿酸仍是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3,P=0.00),性别(OR=2.51,P=0.00)和脉压(OR=1.02,P=0.03)也与左心室肥厚密切相关(P0.05)。结论:尿酸与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存在相关性,随着高血压患者的尿酸水平增加,其左心室肥厚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9.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已经经循证医学证实其可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心力衰竭再住院率以及降低病死率。但是,仍有部分患者疗效不佳,其主要原因中左心室电极位置的选择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有重要影响,现从左心室电极目前的普遍选择位置、最延迟部位放置左心室电极、影响左心室电极植入位置的因素及受到的争议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巨大左心室重症心脏瓣膜病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本组105例,术前常规强心、利尿及扩血管治疗,并有针对性地营养心肌细胞,补充血浆或白蛋白,控制合并症;手术均在中浅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分别采用冷血停跳液及温-冷-温的心肌保护模式;本组行二尖瓣置换术(MVR)1例,MVR+三尖瓣成形术(TVP)44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MVR10例,AVR+MVR+1TvP4例,AVR29例,AVR+TVP5例,AVR+二尖瓣成形术(MVP)12例;其中二尖瓣置换59例,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41例,未保留瓣下结构18例。术后应用药物维持血压、控制室性心律失常,并选择性应用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延长呼吸机使用时间或气管切开。结果本组体外循环时间59~289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2—179min。术后发生并发症42例,对症治疗后康复29例、死亡13例。LVEDD≥80mm或LVESDI〉65mm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7.8%)及病死率(19.6%)明显高于LVEDD〈80mm及LVESD〈65mm的23.7%、6.8%,P〈0.05;术中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者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低于未保留瓣下结构者,但P〉0.05。结论术前周密准备,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尽量保留心内结构,术后及时正确处理各种并发症是巨大左心室重症瓣膜病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