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科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大左心房(左心房前后径≥60 mm)心脏瓣膜病并发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至2015-12在我院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并同期采用Medtronic双极消融系统按改良迷宫Ⅲ手术路线射频消融(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心房颤动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267例。根据左心房大小将患者分为左心房前后径60 mm组(n=182)和左心房前后径≥60 mm组(n=85)。术后进行系统随访至少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外科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心房颤动的疗效。结果:(1)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射频消融时间左心房前后径60 mm组18~32(24±4)min,左心房前后径≥60 mm组22~38(25±6)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恢复窦性心率患者的构成比:手术结束及出院时左心房前后径60 mm组分别为156例(86%)、152例(84%),左心房前后径≥60 mm组分别为56例(66%)、54例(64%);术后3个月、6个月,左心房前后径60 mm组分别为149例(81.6%)和146例(80.2%),左心房前后径≥60 mm组为48例(56.4%)和46例(5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267例患者,均无需安装永久起搏器,无手术死亡和射频相关并发症。结论: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左心房前后径≥60 mm组的疗效逊于左心房前后径60 mm组,但总体疗效仍是安全、简便,有一定的疗效。大左心房的心脏瓣膜病患者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风湿性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中于瓣膜置换术后同期实施心脏直视射频消融及左心房减容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风湿性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共95例的临床资料,将42例瓣膜置换术后同期行心脏直视射频消融术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将53例瓣膜置换术后同期行心脏直视射频消融及左心房减容术的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辅助呼吸时间、ICU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出院时及术后6个月心房颤动复发情况;手术前及术后6个月LVEF、左心房内径(LAD)、LVEDD及心胸比(C/T);手术前及术后6个月健康调查简表(SF-36)身体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健康状况及精力状况维度得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主动脉阻断时间及体外循环时间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辅助呼吸时间、ICU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总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患者心房颤动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心房颤动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LVEF高于对照组患者及手术前(P<0.05),LAD、LVEDD及C/T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及手术前(P<0.05);观察组患者SF-36量表身体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健康状况及精力状况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及手术前(P<0.05)。结论:在风湿性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中于瓣膜置换术后同期实施心脏直视射频消融及左心房减容术,不影响患者术后的恢复,且术式相对安全稳定,能够缩小患者左心房、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疾病症状、降低心房颤动复发率,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采用简化的左心房迷宫术治疗心房颤动的近期疗效.方法 60例以二尖瓣为主要病变的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患者,根据患者在实施瓣膜手术同时有无接受简化左房迷宫术分成迷宫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术后心律、心脏超声指标及心功能加以对比.结果 两组患者围术期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迷宫组患者随访期间90%维持窦性心律,对照组术后均为房颤心律.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迷宫组术后左房射血分数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提高(P<0.05),NYHA心脏功能评级迷宫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简化左房迷宫手术能有效地治疗房颤,改善术后心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RHD)伴永久性心房颤动(RAF)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7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86例RHD伴RAF病人,采用简单随机化法将病人分为单极组(42例)和双极组(44例)。单极组采用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单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双极组采用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心脏超声心动图指标:左心房内径(LAD)、右心房内径(RA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缩短分数(LVFS);术后6个月心房纤颤消除率、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结果两组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等术中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极组总住院时间短于单极组(P0.05);双极组术后3个月、6个月LAD、RAD低于单极组,LVEF高于单级组,术后6个月LVFS高于单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LV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与术前比较,LAD、RAD降低(P0.05),LVEF、LVFS升高(P0.05);双极组术后6个月与术后3个月比较,LAD降低(P0.05),LVFS升高(P0.05),两组术后6个月RAD、LVEF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极组心房纤颤消除率高于单极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单极组(P0.05),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可缩短RHD伴RAF病人住院时间,改善心功能,并且可消除心房纤颤情况,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同期行瓣膜替换术及双极射频消融迷宫术的近期手术效果.方法 选取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18例(消融组),同期行瓣膜替换术及双极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心房颤动.18例配对仅行心脏瓣膜替换术而未行双极射频消融迷宫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患者年龄36~65岁,平均53.5岁,房颤持续时间1~10年,平均5年,左心房内径为44~67 mm.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结果.结果 消融组18例患者术后窦性心律16例,房颤心律1例,结性心律1例;随访8个月,15例维持窦性心律,3例阵发性房颤心律.对照组13例术中心脏复跳后即为房颤心律,5例心脏复跳后为窦性心律,术后24 h内均转为房颤心律,应用胺碘酮不能持续恢复窦性心律.两组术后左房内径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消融组术后左房内径小于对照组[(33.06±2.88)mm比(36.16±2.43)mm,P<0.05].结论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在行瓣膜替换术的同时行附加的双极射频消融手术疗效良好,安全简便.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照观察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换瓣术)过程中直视下微创迷宫术法射频消融左心房后壁治疗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慢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128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风心病伴慢性房颤患者中,76例在换瓣术中直视下以微创迷宫术法射频消融左心房后壁,设计两条迷宫线路:一条为围绕4个肺静脉口外侧的环形线,另一条为连接左下肺静脉口下缘与二尖瓣后叶根部的最短直线.术中分次节段性消融,输出功率30~40W,放电时间45~60 S;术前3 d静脉应用胺碘酮,术后口服3个月停药;随访24个月.其余52例拒绝行射频消融微创迷宫术的风心病患者设为对照组,其换瓣术、胺碘酮应用及术后随访同射频消融微创迷宫术组(消融组).结果 随访24个月,消融组成功率81.58%(62/76),对照组成功率44.23%(23/52),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换瓣术中采用直视下在左心房后壁行射频消融微创迷宫术法能显著提高术后维持窦性心律的成功率,比传统的药物治疗疗效好,且方法简单,并发症少.胺碘酮有助于逆转心房电重构,减少房颤复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迷宫Ⅳ(Maze Ⅳ)术联合二尖瓣成形术在治疗二尖瓣病变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我院心脏外科因二尖瓣病变合并心房颤动治疗的患者217例临床资料。其中83例患者在Maze Ⅳ术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MVP组),134例患者在Maze Ⅳ术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MVR组)。其中MVP组男性56例、女性27例,年龄23~72岁,平均(45.9±8.5)岁, BMI:19.1~31.4 kg/m~2,平均(22.8±3.4) kg/m~2;MVR组男性85例、女性49例,年龄27~75岁,平均(46.3±5.7)岁,BMI:19.4~31.2 kg/m~2,平均(23.3±2.6) kg/m~2。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术前超声结果、围术期资料、术后出院时及随访(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复查心脏超声和心电图结果,分析Maze Ⅳ术联合MVP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VP组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操作时间较MVR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VP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低心排、肾功能不全、肺部感染、左心室破裂)、病死率、ICU滞留时间较MVR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术期引流量、住院时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MVP组出院时、术后3个月时窦性心律维持率较MVR组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时MVP组窦性心律维持率较MVR组明显改善(P0.05),MVP组术后6个月LAD回缩、LVEDD回缩、肺动脉收缩压下降、LVEF改善较MVR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Maze Ⅳ术联合二尖瓣成形术在治疗二尖瓣病变和并心房颤动患者中能够降低围术期并发症,优化和改善左心房及及左心室的重构,提高患者窦性心律的转复和维持率,有效改善和提高患者预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下行二尖瓣置换术与改良迷宫术同时行左房折叠术(LAP)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对33例二尖瓣病变合并巨大左心房与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二尖瓣置换术的同时,采用射频消融方式实施改良迷宫术,加行左房折叠术.结果 全组无院内死亡,术后心房颤动全部消失,无房室传导阻滞、出血.随访12~36个月,其中30例维持窦性心律,心房颤动复发3例,转复率为90.9%.复查心脏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房、左心室较术前明显缩小,心功能明显改善.无血栓复发.结论 应用心脏不停跳下改良迷宫术加左房折叠在二尖瓣病变合并巨大左心房瓣膜置换术中治疗慢性房颤,能有效消除房颤并长期维持窦律,改善左心房、室主动收缩功能,并发症少,安全简便且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环肺静脉消融(CPVI)联合连续心房碎裂电位(CFAE)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入选64例经药物治疗无效且有症状的持续性心房颤动(PeAF)患者,CPVI后分为转复窦性心律(A 组)及未转复窦性心律组(B 组),未转复窦性心律患者行左心房连续CFAE(CFE-mean≤70ms)标测与消融后,分为转复窦性心律组(B1 组)与未转复窦性心律组(B2 组).两者终点分别为消除所有肺静脉电位与连续CFAE 或转复窦性心律.结果 A 组年龄、术前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手术前后心房颤动周长(AFCL)明显高于B 组(P<0.05).B1 组术前LAD、LVEDD 及手术前后AFCL 明显高于B2 组(P<0.05).A 组15 例(23%)与B1组21 例(45%)直接转复为窦性心律,B1组患者中3 例(6%)二尖瓣峡部依赖与2 例(4%)三尖瓣峡部依赖心房扑动经线性消融后转为窦性心律,1 例(2%)二尖瓣环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患者消融后转为窦性心律,28 例(57%)维持心房颤动患者行体外直流电复律成功.随访(5.8±2.3)个月,36 例(56%)维持窦性心律,A 组发生3 例(20%)快速性房性心动过速,明显低于B 组25例患者(51%,P<0.01).B1组发生快速性房性心动过速,低于B2组患者(33%、64%,P<0.01).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CPVI 联合连续CFAE 指导持续性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术有效安全,CPVI及CFAE消融对于心房电解剖重构程度较低患者的消融效果可能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二尖瓣置换同期行优化的迷宫IV术,在治疗二尖瓣疾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01月至2020年12月,136例二尖瓣疾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在我科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其中63例患者二尖瓣置换术同期行经典的迷宫IV术(经典组),73例患者二尖瓣置换术同期行优化的迷宫IV(优化组)。经典组男28例,女35例,年龄38~70岁,平均(56.7±12.5)岁;优化组男33例,女40例,年龄42~72岁,平均(58.6±14.3)岁。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超声心动图结果、围术期资料、出院时及随访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结果,分析二尖瓣置换同期行优化的迷宫IV术,在治疗二尖瓣疾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中的临床疗效。结果:优化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和胸腔引流量均短于经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ICU滞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出院时、术后3、6、12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6个月LAD、LVEDD、L...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风湿性二尖瓣病变伴心房颤动(房颤)病例换瓣同期行心内微波消融术的近、中期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换瓣同期行心内微波消融术的风湿性二尖瓣病变伴房颤病例,患者平均年龄(49±12)岁;临床均确诊为风湿性二尖瓣疾病合并房颤,房颤病史平均(4.2±2.9)年。所有患者随访时间为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结果:58例心脏手术复跳后均为窦性心律(100%),微波消融时间平均(15±5.2)min。围手术期因重度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和呼吸衰竭死亡各1例。出院时51例患者为窦性心律,近期转复率为91.1%。术后6个月,2例复发转为房颤,49例为窦性心律(87.5%),术后12个月49例仍为窦性心率,总有效率87.5%。术后无血栓形成及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在风湿性二尖瓣病变伴房颤的病例换瓣同期行心内微波消融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且操作较“迷宫手术”和射频消融简单,手术时间短,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65岁以上患者行单极与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和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我院心外科2008年10月至2013年12月50例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的老年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单极射频消融组20例(单极组)和双级射频消融组30例(双极组).术后随访3个月、6个月、12个月,记录心电图,观察窦性心律的转复情况.根据心电图结果,将术后12个月随访患者(43例)分为窦性与非窦性心律组,比较两组相关因素的差异. 结果 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窦性心律转复率单极组分别为73.7%(14/19)、66.7%(12/18)、61.1%(11/18),双极组分别为82.8%(24/29)、85.2%(23/27)、88.0%(22/25).两组术后12个月转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单极组为55.0%(11例),双极组为26.7%(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心房颤动病史、左心房内径是影响窦性心律转复率的因素(P<0.05). 结论 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安全性高、并发症少、成功率高.术前心房颤动病史长和左心房大的患者转复率低,且易复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压力感知导管和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入选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首次行压力感知导管或二代冷冻球囊消融的持续性房颤患者201例,根据患者使用的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压力感知导管组(146例)和二代冷冻球囊组(55例)。观察两组患者术中X线曝光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术后1年房颤/心房扑动(房扑)/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各项基线资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代冷冻球囊组手术操作时间短于压力感知导管组[(127.9±35.1)min比(158.3±48.5)min,P0.001],而X线暴露时间长于压力感知导管组[(27.8±11.5)min比(12.1±6.3)min,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各种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压力感知导管组和二代冷冻球囊组患者术后1年房颤/房扑/房速的复发率分别为24.0%和25.5%,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无房颤/房扑/房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1)。结论使用压力感知导管或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疗效及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患者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的远期疗效。方法:318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合并持续性或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在充分抗凝治疗后,全部采用改良Inoue法行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并进行远期随访。结果:318例心房颤动患者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成功296例,成功率为93.1%。失败22例,其中仅1例患者术中发生脑动脉栓塞。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术后左心房平均压、左心房内径、二尖瓣口面积、跨瓣压差及肺动脉收缩压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108例患者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后平均随访75±26(12~146)个月,术后远期随访可见二尖瓣口面积仍明显大于术前,跨瓣压差及左心房内径明显小于术前,近期随访结果均与远期随访结果相近似,亦明显小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尖瓣狭窄合并持续性或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经过充分的抗凝治疗后,施行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是安全的;且其近期和远期疗效皆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冷冻球囊消融术(CBA)和射频消融术(RFCA)对心房颤动病人的近远期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2月—2017年7月药物治疗失败行射频消融治疗的心房颤动病人108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CBA组与RFCA组,每组54例。比较两组肺静脉隔离(PVI)成功率、术后复发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心功能。结果 CBA组PVI成功率为100.0%(54/54),RFCA组成功率为98.1%(53/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BA组手术和消融时间分别为(13.63±2.17)min和(8.25±1.13)min,均显著低于RFCA组的(15.82±2.64)min和(10.32±1.64)min(P0.05或P0.01)。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FCA组术后12个月复发率为41.5%(22/53),显著高于CBA组的25.9%(14/54)(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CBA组LVEF均显著高于RFCA组,LVDd、LVDs均显著低于RFCA组(P0.05或P0.01)。结论冷冻球囊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PVI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射频消融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冷冻球囊消融术后12个月心房颤动复发率显著低于射频消融术,冷冻球囊消融术对心房颤动病人的心功能改善作用也优于射频消融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本文通过对资料完整的 2 0例开胸状态下行射频迷宫术的患者资料的分析 ,以研究手术成功率的影响因素。方法 男性 13名 ,女性 7名 ,为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合并慢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者 ,平均年龄为 40 .1± 5 .7。在开胸状态下使用特制的射频消融探针按改良的迷宫线路线性消融 ,并观察病史 (X1 )、左心房大小 (X2 )、f波幅度 (X3)及射血分值 (X4)对手术成功率的影响。结果经多元回归的统计学分析 ,得标准回归方程为 Y =- 0 .6 6 873X2 0 .312 13X3P<0 .0 0 1,复相关系数0 .85 74。且 X2 对方程贡献最大 ,X3次之。结论 对于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并慢性房颤者射频迷宫术根治房颤的成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左心房大小 ,f波幅度次之 ,病史长短及射血分值与手术成功率无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单极或双极射频消融技术应用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并发心房颤动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差异,为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2012年11月至2017年6月期间,对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收治的80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并发心房颤动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均分为对照组(单极射频消融)和实验组(双极射频消融),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术前、出院时、出院后3个月、出院后6个月)超声功能参数(包括左心房横径、左心室收缩末期横径、左心室舒张末期横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心房颤动发病率及即刻心率情况(即刻心率包括窦性心率不齐、心房扑动、交界心律),心功能分级,围术期并发症(包括再开胸止血、顽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心律失常、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使用、传导阻滞、肺部感染等)的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组不同治疗时点左心房横径、左心室收缩末期横径、左心室舒张末期横径、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两组治疗出院3、6个月后左心室收缩末期横径、左心室舒张末期横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心房颤动发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即刻心率情况指标中窦性心律不齐、交界心律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院后6个月心功能分级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围术期并发症指标中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使用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单极还是双极射频消融治疗技术,对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并发心房颤动患者的心功能均有积极治疗和促进作用,同时双极射频消融治疗技术相对而言,更能降低患者心房颤动发病率、恢复正常的窦性心律,手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也相对更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评价二尖瓣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治疗慢性心房纤颤的疗效.方法:以具有二尖瓣置换手术指征并合并慢性心房纤颤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据不同疗法分为两组,瓣膜置换并行消融治疗68例为消融组,瓣膜置换后药物治疗82例为对照组.术后随访2年,比较两种方法对房颤的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术后随访2年,治疗组窦性心律恢复率(63.2%)明显高于时照组(13.1%).消融组心脏功能恢复情况.左房内径41.6mm±7.5mm,左室射血分数(57.3±9.6)%,肺动脉收缩压(35.7士5.1)mmHg,心功能≤Ⅱ级94.1%.对照组分别为46.7mm±11.4mm;(53.2±7.1)%;(39.1±6.8)mmHg;86.4%,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病死率、二次开胸率等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治疗慢性持续性心房纤颤转复率较高,严重并发症发生少,心功能恢复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心内直视术中射频消融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 瓣膜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术病例15例,年龄32~58(44±8)岁,临床确诊风湿性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心房颤动史1~7年.其中阵发心房颤动1例,持续性心房颤动14例,二尖瓣病变11例,双瓣病变4例,合并中度三尖瓣关闭不全7例.射频消融时间20~35(25.0±2.2)min.术后随访3~12月.结果 15例病人升主动脉开放后复搏心律均为非心房颤动.2例术后住院期间出现快速型房性心律,经抗心律失常药处理转为窦性;1例出院时为结性心律;术后3个月呈窦性心律12例,6个月呈窦性心律11例.术后无死亡病例,心功能均恢复为1~2级,未见出血及栓塞.结论 术中射频消融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安全有效、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心内直视术中射频消融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瓣膜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术病例15例,年龄32~58(44±8)岁,临床确诊风湿性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心房颤动史1~7年。其中阵发心房颤动1例,持续性心房颤动14例,二尖瓣病变11例,双瓣病变4例,合并中度三尖瓣关闭不全7例。射频消融时间20~35(25.0±2.2)min。术后随访3~12月。结果15例病人升主动脉开放后复搏心律均为非心房颤动。2例术后住院期间出现快速型房性心律,经抗心律失常药处理转为窦性;1例出院时为结性心律;术后3个月呈窦性心律12例,6个月呈窦性心律11例。术后无死亡病例,心功能均恢复为1~2级,未见出血及栓塞。结论术中射频消融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安全有效、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