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伟仁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9,26(10):505-508
胃癌一直是亚太区第2大致死癌病,而食管鳞状细胞癌也常发生在亚洲癌症高发带,包括东土耳其、伊拉克、伊朗、中国及日本等。晚期胃癌5年存活率仅20%~40%,食管鳞状细胞癌5年存活率更只有10%~20%。因为这些癌症发现时一般都在中晚期。Everett等曾报道世界上早期胃癌的5年存活率可高达90%以上。本文将回顾内镜对早期胃食管癌诊断的发展,以及黏膜切除术(EMR)和黏膜下剥离术(ESD)对早期胃食管癌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结合内窥镜在诊断早期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中崭露头角并取得满意的结果.由于EC进展快、预后差,其早期发现和诊断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目前AI已应用于早期EC的筛查,并显示出其优势;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准确性高于缺乏经验... 相似文献
3.
2020年日本胃肠内镜学会制定并发布了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内镜黏膜切除术指南。该指南基于已发表的大量临床研究证据,针对18个临床问题提出建议,问题涉及食管癌的术前诊断、内镜切除适应证、内镜切除方案、可治愈性评估以及术后监测5个方面,旨在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并提高临床实践质量,主要内容包括食管鳞癌和食管腺癌2个部分,本文主要就食管鳞癌部分的指南内容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超声内镜诊断价值及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术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 61例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行超声内镜检查探测病变浸润深度,位于黏膜层及黏膜肌层的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术(EMR),位于黏膜下层的食管早期癌行外科手术治疗。EMR术28例,外科手术33例。比较超声内镜和术后病理判断病变浸润深度。结果超声内镜判断食管黏膜内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94.1%(48/51)、98.0%(48/49);黏膜下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80.0%(8/10)、72.7%(8/11);鉴别黏膜内癌及黏膜下癌浸润深度准确率为91.8%(56/61)。28例EMR术后病理:14例食管早期癌和12例食管黏膜中重度异型增生完全切除,完全切除成功率为92.9%(26/28),观察3~45个月无复发。结论超声内镜能较准确鉴别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浸润深度,黏膜切除术治疗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内镜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7.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长期生存率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长期生存率.方法 随访前期154例经EMR治疗的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患者,分别于术后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进行内镜复查,如发现有可疑局部复发,则立即进行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术后1年后,每年随访1次,随诊率100%.结果 术后5年内发现病变复发6例,复发率为3.9%(6/154),其中4例接受食管切除手术治疗,1例采用APC治疗,另1例凶复发癌转移死亡.本组共发生4例死亡,包括1例因复发癌转移死亡和3例非癌死亡,5年生存率为97.4%(150/154).其巾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和黏膜内癌共125例,发牛2例非癌死亡和1例复发癌转移死亡,5年生存率为97.6%(122/125);中度异型增牛29例,发生1例非癌死亡,5年牛存率为96.6%(28/29).结论 EMR适合于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治疗,特别是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和黏膜内癌,其创伤小、痛菏少,儿乎无后遗症,有很好的长期生存效果. 相似文献
8.
染色内镜及放大内镜下胃肠早期癌的现代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泊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1,6(4):1-6
随着电子内镜的改善与发展,分辨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电子放大内镜的发展及诊断技术的成熟,使胃肠道肿瘤的早期诊治成为可能,早期癌的发现率明显提高。通过采用放大内镜和粘膜染色技术已经使胃肠道微小病变的诊断及内镜下治疗成为现实,结合粘膜染色技术在放火内镜下不但可以判断是否有早期癌的发生,同时还可以判断早期癌的浸润深度即时作出治疗方法的选择,当癌浸润深度位于粘膜层或粘膜下层时,大多数可以在内镜下行EMR或EPMR切除,更深层的癌则选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10.
彭贵勇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3,18(1):23-26
本文介绍了普通内镜、色素内镜、荧光内镜、超声内镜和窄带成像技术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同时重点评述了内镜下黏膜切除或剥离术对早期食管癌的治疗效果和经验,颇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消化内镜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行内镜下治疗已成为趋势。根据治疗原理分为机械性切除及以物理化学技术为主的治疗技术,前者包括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等,后者包括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光动力治疗等[1-4]。RFA用于治疗消化道病变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微创治疗技术,在欧美国家广泛开展。鉴于我国食管鳞癌高发,我们对内镜下RFA在食管早期鳞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应用作一全面的总结。 相似文献
12.
内镜筛查及切除息肉病理检查在早期大肠癌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为探讨临床内镜筛查及切除息肉病理检查在早期大肠癌诊断中的价值,总结分析了北医大三院1978年至1996年9月所有大肠镜检查的资料。18年间行大肠镜检查18123例、内镜下息肉切除2345例,共发现早期大肠癌80例、86个癌灶,占同期发现大肠癌总数的15.1%(86/569)。早期大肠癌的诊断率呈上升趋势,特别是1987年开展临床内镜筛查以来升高尤为显著。相关分析显示早期大肠癌的诊断率与内镜检查特别是内镜下息肉切除后的病理检查密切相关,提示该两项方法为诊断早期大肠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早期大肠癌内镜下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5年10月~1995年10月经结肠镜下息肉除,粘膜切除或手术切除经病理证实局限于粘膜(M)和粘膜下层(SM)的大肠早期癌72例,其中M型63例,SM型9例。男性38,女性34,老年期>60岁23例,老年前期34例,<45岁15例。以直、乙结肠最多见54例(75%)。病变以直径1~2cm最多有38例(52.7%)。内镜下形态Ⅰ型隆起型有48例(66.6%)。结肠镜肉眼确诊癌仅12例(16.6%)。活检病理确诊癌占58.8%。72例中12例作根治性手术,其中1例SM癌有淋巴结转移。58例在内镜下除,2例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后随访4年,其中1例Is型3月后复发,追加手术有淋巴转移,术后4年肝转移死亡。另有10例(13.8%)又发现新生腺瘤再除。本结果提示结肠镜对发现早期癌有很大价值,但肉眼判断及活检诊断价值不大,主张内镜下作病变除或切除,全瘤病理检查最有价值:如是M癌无需追加手术,SM癌主张作根治性手术。所有早期癌均应作全结肠检查和手术后继续结肠镜随访,可发现多发癌和新生腺瘤。大肠早期癌若经合理治疗预后良好,本组4年生存率为98.7%.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C)及癌前病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后切缘阳性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预后情况。[方法]对因早期ESCC和(或)癌前病变行ESD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术后病理组织切缘是否阳性,分为切缘阳性组和切缘阴性组,收集2组患者临床、内镜、病理学结果,分析术后切缘阳性发生的危险因素和预后情况。[结果]共纳入患者88例,切除病灶99处,切缘阴性85处,切缘阳性14处,切缘阳性率为14.14%(14/99),局部复发率为1.01%(1/99)。单因素分析提示,2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标本长度、环周面积、钳检组织学异同、病理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切缘阳性组内镜随访,追加手术3例,术后病检均未发现淋巴结转移;1例在随访9个月后发现复发并有新发病灶,再次行ESD。[结论]标本长度和病理类型是ESCC及癌前病变ESD术后切缘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医生需严格把控适应证,加强ESD术中、术后的质量管理。 相似文献
15.
<正>1引言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是起源于食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全球范围内食管癌的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居第8位,死亡率为第6位[1]。我国是食管癌最高发的国家之一[2],每年食管癌新发病例超过22万例,死亡约20万例。提高我国食管癌诊疗水平是艰巨而紧迫的医学研究难题。目前,超过90%的食管癌患者确诊时已进展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分析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食管癌患者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方法]选取我院2015-05—2016-10行ESD治疗的早期食管癌患者58例,分析病变切除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单因素分析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的危险性因素。[结果]58例患者全部一次性整块切除,手术时间30~90min,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为44.83%(26/58)。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时间≥50min、病变环周比≥3/4及创伤面积≥8cm^2是术后发生食管狭窄的危险性因素(P<0.05),而术后发热症状与食管狭窄的发生无关。[结论]早期食管癌患者行ESD治疗安全有效,有整块切除率高、术中出血量少、穿孔率低等优势,但术后易出现食管狭窄并发症,需操作者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把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浅表食管鳞状细胞癌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后追加治疗(放化疗或外科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2014年7月—2019年4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接受食管鳞状细胞癌ESD治疗,病理证实肿瘤浸润至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的97例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9.
食管癌是全球第6位癌致死疾病,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8位。亚洲以鳞癌多见,而欧美以腺癌更常见。食管癌为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食管鳞癌病死率在全国恶性肿瘤死亡总数中占22.34%,仅次于胃癌。食管癌的治疗是临床上的一大挑战,大多数食管癌患者就诊时已是中晚期,5年生存率低于10%。食管癌变的发生是一个缓慢的、多阶段、多步骤的演变过程,因此早期治疗食管癌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早期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发生食管狭窄的特征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以2011年1月—2018年12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ESD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病历、随访获取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Cox回归分析发生食管狭窄的相关因素。结果 接受ESD治疗的654例患者中79例(12.1%)出现术后食管狭窄,从接受ESD到发生狭窄的中位时间为27(17,43)d。病变形态和病变环周比例是狭窄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其中Ⅱa型病变狭窄发生率是Ⅱc型病变的6.601倍(95%CI:1.518~28.709,P=0.012),环周比例75%~<100%和100%者狭窄发生率分别是环周比例<75%者的17.408倍(95%CI:8.009~37.839,P<0.001)和52.439倍(95%CI:23.905~115.029,P<0.001)。79例狭窄患者中27例为严重狭窄,病变环周比例是严重狭窄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环周比例75%~<100%和100%者严重狭窄发生率分别是环周比例<75%者的7.775倍(95%CI:1.977~30.577,P=0.003)和70.062倍(95%CI:19.879~246.926,P<0.001)。结论 早期食管癌病变形态和病变环周比例是ESD术后狭窄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病变环周比例是严重狭窄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