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目的探讨第三代双源CT全脑灌注在慢性缺血性脑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32例单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或闭塞病人行CT平扫和一站式全脑CT灌注成像(CTP)检查,脑CTP检查获得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排空时间(TTD)、流入时间(TTS)及Tmax灌注伪彩图,同时获得动态CT血管成像(CTA),并根据CTA中MCA狭窄或闭塞后侧支循环状况,将32病人分成侧支丰富组和侧支减少组,比较两组CTP参数,并统计CT平扫和全脑CTP检查的辐射剂量。结果 32例单侧MCA狭窄或闭塞病人,患侧与健侧比较,CBF降低,CBV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支丰富组病人患侧与健侧比较,CBF降低,CBV增高,MTT、TTD、TTS、Tmax延长,患侧与健侧的CBF、CBV、M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与健侧TTD、TTS、Tmax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侧支减少组患侧CBF降低,CBV增高,患侧与健侧的CBF、CB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TT、TTD、TTS、Tmax均延长,患侧与健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T平扫和全脑CTP总的辐射剂量均值为(2.41±0.11)mSv。结论第三代双源CT全脑灌注MCA狭窄或闭塞可提供有价值的脑血流动力学信息和全面显示灌注异常范围,并且重建CTA可以显示血管狭窄或闭塞及侧支循环状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使用第三代双源CT"一站式"全脑CT灌注(CTP)联合4D-CT血管成像(CTA)探讨颅内外动脉旁路移植术(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病人的病例资料。所有纳入病人均于术前、术后行全脑CTP联合4D-CTA检查,然后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划定特定区域作为感兴趣区(ROI),取得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灌注时间(TTD)、起始时间(TTS)以及达峰反应时间(TMax)的参数值。采用t检验比较手术前后CTP参数的差异。利用4D-CTA图像直观观察血管吻合口及侧支循环形成状况。结果 25例病人手术前后全脑CT灌注成像结果显示,术前患侧ROI的灌注参数值CBF较健侧明显减少(P0.01),MTT、TTD、TTS、TMax均较健侧明显延长(P0.01),CBV则与健侧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侧病变区CBF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MTT、TTD、TTS、TMax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CBV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D-CTA可清楚显示桥血管及吻合口。结论全脑CTP联合4D-CTA检查可对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手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对术前及手术效果的评估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赵星辉 《山东医药》2015,(10):72-74
目的从影像学角度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临床效果,探讨脑CT灌注成像检查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方法对19例因颅内外动脉狭窄导致的ICVD患者行颅内外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颈内动脉放置支架15枚、大脑中动脉M1段放置支架4枚。术前及术后1周内行脑CT灌注成像检查,记录相对脑血流量(r CBF)、相对脑血容量(r 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 MTT)。结果与术前比较,19例患者术后r CBF升高、r MTT降低(P<0.05),r 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明显改善ICVD的脑血流灌注,CT灌注成像检查是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手术效果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大脑中动脉狭窄脑卒中患者CT灌注成像(CTP)与复发及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年大脑中动脉狭窄脑卒中患者98例,均行CTP检查,将患者灌注数据传至GE工作站处理数据,按照时间-密度曲线计算生成脑血流量(CBF)和脑血容量(CBV)。认知功能评估采用中文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以MoCA评分≥26分示认知功能无障碍,以MoCA评分<26分示认知功能障碍。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记录复发情况。比较认知功能障碍组与非认知功能障碍组CBF和CBV变化,复发组与非复发组CBF和CBV变化,分析CBF和CBV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性,分析CBF和CBV与复发相关性。结果根据MoCA评分评估,其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27例,非认知功能障碍患者71例。认知功能障碍组CBF和CBV显著低于非认知功能障碍组(P<0.05)。随访6个月,复发患者13例,非复发患者85例。复发组CBF和CBV显著低于非复发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CBF和CBV与认知功能障碍呈线性负相关(P<0.05),CBF和CBV与复发呈线性负相关(P<0.05)。结论老年大脑中动脉狭窄脑卒中患者CTP检查CBF和CBV与复发及认知功能障碍呈线性负相关,具有重要临床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颅内外动脉支架植入术前后脑灌注CT成像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接受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的脑缺血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支架植入前颈内动脉狭窄侧脑血流容积(CBV)和对侧CBV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颈内动脉狭窄测的脑血流量(CBF)明显比对侧CBF低,平均通过时间(MTT)明显比对侧长(P<0.05);50例患者支架植入后,41例患者术后血流明显改善,9例患者没有明显的MTT恢复,分别占总数的82%和18%。术后对应供血区的rCBF明显比术前高,rMTT明显比术前短(P<0.05);所有患者的脑组织血流灌注均显著改善。结论脑灌注CT成像能够对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脑血学流改变进行敏感检测,在对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的评价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CTP)联合CT血管造影(CT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临床诊断TIA的患者行常规头颅CT平扫、CTP及CTA检查,分析平扫及灌注成像表现,测量脑内感兴趣区的灌注参数值,并重建颈段和脑内动脉CTA图像。结果36例TIA患者中有26例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区,表现为达峰时间延迟;另外10例未发现灌注异常区。26例患者病变侧及对侧的达峰时间分别为(12.04±4.05)s和(9.89±2.68)s,经配对t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病变侧脑血流量值较对侧略低,脑血容量值较对侧略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重建CTA图像显示26例患者大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结论头颅CT平扫可排除其他脑内疾病,CTP提供脑血流动力学信息,CTA可明确血管有无狭窄,对TIA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脑灌注短期变化。方法采用CT灌注成像(CTP)检查单侧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35例,有19例完成随访,根据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分为中度狭窄组10例(狭窄率50%~69%)和重度狭窄组9例(狭窄率70%~99%)。分别在基底节区,放射冠区、半卵圆中心选择感兴趣区,测量感兴趣区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将狭窄侧参数值比对侧相对正常侧参数值,即获得各感兴趣区相对灌注参数值(rCBF、rCBV、rMTT、rTTP),3个月后复查CTP,比较CTP前后参数值,并比较2组脑灌注差异。结果19例患者中,脑CTP参数好转7例(36.8%),无变化7例(36.8%),恶化5例(26.3%),其中rTTP延长5例,rCBF下降4例。中度狭窄组好转、无变化和恶化分别为6、3、1例,重度狭窄组好转、无变化和恶化分别为1、4、4例,2组脑灌注好转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0%vs 11.1%,P=0.040)。结论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CTP检测脑灌注下降患者短期脑灌注可发生变化,部分患者脑灌注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模式CT检查对脑缺血后侧支循环的评估价值。方法对39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3 d内行多模式CT检查,包括CT平扫、CT灌注(CTP)成像、CT血管成像(CTA),采用德国西门子64层螺旋CT系统的后处理软件,对受检者脑组织灌注状态及脑血管情况进行评估。对侧支循环良好者与侧支循环不良患者的CTP参数[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平均达峰时间(TTP)]及出院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39例患者中,多模式CT检查阴性者2例,其中1例随访头部MRI,证实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为腔隙性脑梗死;阳性者37例。多模式CT检查发现病灶侧责任血管闭塞或狭窄24例,其中11例病灶侧可见侧支循环生成,另外13例患者病灶侧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病灶侧与健侧比较,侧支循环良好患者表现为CBF降低(t=-5.92),MTT、TTP延长(t值分别为4.27、3.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侧支循环不良患者CBV、CBF均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14.27、-14.82),MTT、TTP延长(t值分别为7.26、7.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患者病灶侧CBF、CBV、TT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4、4.11、-2.34,均P0.05)。侧支循环良好与不良患者90 d mRS评分分别为(1.3±0.6)、(4.0±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9,P0.01),有侧支循环形成的患者预后良好。结论多模式CT检查对于评估脑血流灌注状态、了解脑侧支循环建立或开放情况、判断临床预后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伟志  范国光 《山东医药》2012,52(4):85-87,123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联合CT血管成像(CTA)诊断脑缺血疾病及评估介入治疗效果的价值。方法对107例脑缺血患者进行联合成像,将灌注异常患者分为颈动脉狭窄组和脑动脉狭窄组,应用配对t检验比较狭窄侧与健侧灌注值的差异。其中81例患者接受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评价CTA联合CTP诊断脑缺血疾病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对5例患者行介入治疗后1周内复查CTP和CTA,将术前后图像进行对比。结果颈动脉狭窄与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狭窄侧与健侧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狭窄侧较健侧最大峰值时间(TTP)延长(P<0.01)。81例有DSA对照的病例,CTA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0.78%(128/141)9、9.66%(892/895)、90.46%(1 020/1 036)。5例手术患者术后异常灌注区范围缩小,TTP缩短,支架显示清晰,狭窄血管通畅。结论对脑缺血患者行联合成像,可为明确病因、选择疗法、评估手术效果提供快速、准确的综合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28排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在老年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溶栓治疗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例行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给予128排容积CT进行全脑灌注扫描,应用后处理软件重建生成全脑灌注3D图像,分析患侧病灶区与健侧对照区脑血容量(r CBV)、脑血流量(r 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差异及治疗后1、7、14 d患侧病灶区r CBV、r CBF、MTT变化。结果两组患侧病灶区r CBV、r CBF、MT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侧病灶区治疗后1、7、14 d与治疗前比较,r CBV、r CBF增高,MTT降低(均P0.05),治疗后1、7、14 d各指标呈逐渐改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128排CT全脑灌注成像准确快速地诊断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可敏感反映老年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溶栓治疗后的脑血流改善情况,为治疗提供有力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双排螺旋CT脑灌注成像在超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双排螺旋CT脑灌注成像技术在超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  对1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行头部CT平扫,选择基底核区或感兴趣区行CT脑灌注成像,获 取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和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图;出院时复查CT,与 入院时CT片比较。对同一例患者脑灌注后资料作统计学分析。 结果 患者发病90min后,CT 脑灌注即可显示出病灶区域血流灌注异常,与对侧相比CBF、CBV下降,MTT延长。对于CT平 扫未见病灶的患者,可预示有无梗死灶的存在、位置及范围;对于已有梗死灶的患者可预示病灶 的发展趋势。12例CT脑灌注异常的同一例患者,左、右两侧半球脑实质内CBF、CBV及MTT差 异均具有显著意义(P<0.05~0.01),6例无CT脑灌注异常者,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0.01)。 结论 CT脑灌注成像技术可超早期预示脑梗死病灶及其发展趋势,有重要的临床应用 价值。统计学分析可作为诊断脑血流灌注异常的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患者延迟性脑缺血(DC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015年1至8月诊治的52例a SAH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发病6~8 d接受头部CT平扫、CT血管成像(CTA)及CT灌注成像(CTP)一站式检查。采用CTA观察颅内大血管的形态。CTP检查低灌注区域或a SAH周围及其镜像脑实质区域的灌注参数值,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计算低灌注区域或a SAH周围脑实质及其镜像脑实质区域的各参数比值,获得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及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根据有无发生DCI,将患者分为DCI组(12例)及非DCI组(40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低灌注区域或a SAH周围脑实质的rCBF、rCBV及r MTT相对均值的差异。结果 CTA可以显示脑血管痉挛(CVS)。CTP显示DCI组低灌注区域或aSAH周围脑实质的rCBF、rCBV及rMTT分别为0.75±0.22、0.96±0.23及1.6±0.4;非DCI组的r CBF、rCBV及rMTT分别为0.93±0.21、1.01±0.32及1.1±0.3。与非DCI组相比,DCI组rCBF降低、rMTT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_(rCBF)=-3.038,P_(rCBF)=0.004;t_(rMTT)=4.679,P_(rMTT)0.01);两组间r 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CBF和rMTT值在a SAH后的DCI患者中分别显著降低和延长,对诊断DCI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诊断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共35例,回顾性分析经胸超声心动图的检查结果;并与增强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TTE、CTA对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诊断率分别为91.3%、100%。TTE还能观察主动脉瓣损害、心包积液、心脏功能等情况。结论 TTE是诊断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可靠方法,为临床急救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急性Stanford A型(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单侧颈动脉闭塞患者手术治疗中,通过改进传统手术、体外循环插管等方式,实施患者术中双侧颈动脉前向血流灌注、行闭塞侧颈动脉人工血管置换,以探索减少此类高危患者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有效措施。方法本队列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2月,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同期行主动脉夹层矫治以及颈动脉人工血管置换的5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单侧颈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均行Bentall或Wheat合并主动脉弓部血管岛状吻合、术中降主动脉直接植入、患侧颈总动脉灌注及人工血管置换术(两例为右、三例为左侧颈总动脉闭塞),体外循环均行右腋动脉、股动脉、病变闭塞侧颈总动脉远端(近端颈总动脉结扎、远端颈总动脉与人工血管端-端吻合后直接与体外循环一分支动脉灌注)插管,后行患侧颈总动脉人工血管近端与升主动脉人工血管吻合完成主动脉-患侧颈总动脉血运重建;术中持续行双侧脑灌注,降主动脉支架植入过程暂停经股动脉血流灌注,待支架释放、固定后于人工支架内植入隔离球囊恢复全身循环。分析此5例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单侧颈动脉闭塞的患者基本资料及临床数据。结果 5例患者中4例为男性,年龄(52±12.4)岁,体质量(65.9±11.9)kg,发病至手术时间(9.6±7.1)d,体外循环时间(262.6±37.3)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48.2±27.1)min,下半身停循环时间(19.2±10.2)min,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82±56.1)h,术后重症监护病房停留时间(8.4±4.0)d,术后住院时间(不包括重症监护病房停留时间)(22.6±10.3)d;术后随访时间(17.6±7.4)个月。患者经计算机断层扫描复查显示血运重建良好,无神经系统及其他主要并发症发生。结论急性A型夹层合并单侧颈动脉闭塞患者外科治疗风险、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高,经过早期针对闭塞颈总动脉行双侧脑灌注的体外循环和手术策略的改进,可以使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手术效果得到提高,是针对此类患者安全有效的外科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CT血管造影(CTA)联合CT灌注成像(CTP)方法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所致脑血管痉挛(CVS)与迟发性脑缺血(DCI)的相关性。方法利用CTA与CTP技术分析116例SAH病人,CTP指标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等,在病人入院时、病情恶化时间段及入院后14 d记录CTA图像显示的脑血管痉挛程度和迟发性局灶脑缺血的发生情况,评估发生痉挛的脑血管支配区域与脑灌注图上血流灌注面积间的相关性及不同程度脑血管痉挛导致脑血流灌注和DCI发生之间的差异。结果 45例病人无脑血管痉挛,占38.8%;51例病人发生中等程度脑血管痉挛,占44.0%;20例病人发生严重脑血管痉挛,占17.2%。61.2%脑血管痉挛病人,最少的脑缺血灌注区域与痉挛严重血管的血流区域一致,无血管痉挛区域与严重脑缺血区域CBF明显不同。20例发生严重脑血管痉挛病人中14例出现迟发性局灶脑缺血;51例发生中等程度的脑血管痉挛病人中7例出现迟发性局灶脑缺血;45例无脑血管痉挛病人中4例出现迟发性局灶脑缺血。血管痉挛降低脑血流灌注,但只有66.67%病人脑血管痉挛与乏血供的灌注区域相一致,33.33%严重脑血管痉挛的病人无迟发性脑缺血。结论虽然严重脑血管痉挛能降低脑血流的灌注水平,但血管痉挛不会直接导致迟发性脑缺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口服乙酰唑胺CT灌注显像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病变血管分布区脑血流储备力的变化。方法1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首先行常规脑CT灌注检查(基础态),结束后即刻口服乙酰唑胺1.0g,延时2h后再次行脑CT灌注检查(激发态)。比较激发前后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Y)、负荷前后双侧相对值(rCBF、rCBV、rMTr)及CBF变化率(RCBF)。结果负荷试验:基础态:病变侧MCA供血区CBF较对侧明显减低,CBV轻度增加,MTT明显延长(P均〈0.05)。激发态:健侧CBF明显升高、MTY明显缩短、CBV无明显改变;病变侧CBF、CBV及MTT均无显著变化;病侧与健侧负荷前后RCBF、RMTT及rCBF、rMTT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而RCBV及rCBV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口服乙酰唑胺负荷试验CT灌注显像是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流储备能力的简单有效方法,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改良式回顾性心电门控对老年Stanford A2、A3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方式选择的指导价值。方法对10例经过主动脉CTA扫描确诊为Stanford A2、A3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iCT扫描参数及CTA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8例经过改良的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的患者动脉管腔对比剂充盈良好,不仅能够准确定性,还能准确判断真假双腔及内膜破裂口的位置及主动脉瓣膜的受损情况。2例常规主动脉CTA扫描的患者主动脉管腔对比剂充盈较差,仅可显示主动脉夹层的存在,无法准确判断真假双腔及内膜破裂口。结论改良后的回顾性心电门控主动脉CTA扫描检查能够清楚显示Stanford A2、A3型主动脉夹层破裂口的位置及大小,对手术方式的选择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CTP)联合CT血管造影(CTA)对超早期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均于发病6 h内行CT平扫、CTP及CTA检查,分析平扫及灌注成像表现,测量缺血区的脑灌注参数值,并重建颈段和脑内动脉CTA图像。结果30例患者中10例头颅CT平扫发现早期脑梗死征象,20例常规CT平扫未发现异常,CTP均发现灌注异常区。CTP表现为脑血流量及脑血容量减低、达峰时间延迟;梗死区的脑血流量、脑血容量与对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半暗带区脑血流量、达峰时间与对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脑血容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重建CTA图像显示17例脑梗死患者一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13例一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结论CTP能够早期快速、准确反映缺血部位及程度,预测半暗带;CTA可以显示病变血管的部位和程度,对早期诊断缺血性脑卒中和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置入术后可再发Stanford A、B型夹层,预后不良。为了解这类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回顾性分析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置入术后再发主动脉夹层11例,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7年9月至2011年4月于我院经主动脉CT血管成像(CTA)确诊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1例,男9例,女2例,平均年龄(43±19)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比分析TIA患者40例CT灌注成像和CT血管造影资料。结果对比镜像区检查结果,患侧MTT增高,CBF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CTA显示责任血管狭窄患者中,CTP异常阳性检出率高于CTA显示血管无狭窄患者(80.6%vs25.0%)。结论 CT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在TIA诊断中特异性、敏感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