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阴道微生态状况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和宫颈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5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311例妇女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阴道微生态(五联酶法)、宫颈液基细胞学(TCT)及高危型HPV检测(HRHPV)。将其中84例HPV阳性者、77例宫颈病变者作为研究组,与227例HPV阴性者及234例宫颈正常者进行对比,分析其阴道微生态状况。结果乳酸杆菌少或无者感染HPV及发生宫颈病变的可能性明显高于乳酸杆菌中量者;阴道清洁度3~4度者感染HPV及发生宫颈病变的可能性明显高于清洁度1~2度者;阴道有念珠菌感染者感染HPV及发生宫颈病变的可能性明显高于无念珠菌感染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酸杆菌是维持阴道微生态正常的保护性因素,而阴道清洁度差及有念珠菌感染可能增加感染HPV及发生宫颈病变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女性不同阴道微生态状态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现状,并分析HPV感染与阴道微生态之间的关联。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4月于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门诊就诊同时进行HPV与阴道微生态检测的752例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结果752例患者中,阴道微生态正常率为56.91%;阴道微生态失调率为43.09%,其中细菌性阴道病(BV)中间型7.71%、BV12.77%、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5.85%、滴虫性阴道炎(TV)1.86%、阴道混合感染1.86%、无明确感染的阴道微生态失调13.03%。HPV感染率24.20%,所检测的HPV 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6、68、8215个基因型均有检出,感染率排前4位的是52型(5.85%)、16型(5.59%)、58型(3.99%)、18型(2.66%)。阴道微生态、pH、乳杆菌、BV异常组HPV感染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计数(WBC)、VVC、TV异常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微生态、pH、BV异常组HPV16/18感染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乳酸杆菌、VVC、TV异常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pH值异常、BV阳性HPV感染率增加(OR_(pH)=1.589、OR_(BV)=2.328),乳杆菌数量减少、BV、VVC阳性HPV16/18感染率增加(OR_(乳杆菌)=3.152、OR_(BV)=14.260、OR_(VVC)=5.403)。结论妇产科门诊就诊患者HPV感染与阴道pH、BV有关联,HPV16/18感染与乳杆菌数、BV、VVC有关联。此研究属于横断面资料,难以揭示阴道微生态变化与HPV感染孰先孰后的问题,关于这两者之间的因果发展顺序,还需队列研究方法进行阐明。  相似文献   

3.
阴道微生态是研究女性阴道内微生物和微环境的一门科学,是由阴道解剖结构、阴道微生物、周期性内分泌变化、局部免疫系统共同组成,微生态的核心问题是微生态平衡与失调,各种内在或外在的因素都可能造成微生态失调,阴道微生态的平衡是保证和维持女性生殖健康的主要屏障之一。人乳头瘤病毒(HPV)作为宫颈部位常见的病毒感染类型,是导致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发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阴道微生态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及宫颈癌预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2-12月在云南省肿瘤医院妇科行手术治疗的102位宫颈癌患者的术前阴道微生态、HPV检测结果及术后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02例患者中,HPV阳性率为92. 16%(94/102)。不同p H值患者HPV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且p H值越高,HPV阳性率越高。不同阴道内球菌含量患者HPV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且球菌越少,HPV阳性率越高。将阴道微生态各指标与宫颈癌预后影响因素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不同菌群密集度患者之间淋巴结转移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菌群密集度异常者淋巴结转移阳性率较高;不同白细胞酯酶含量患者之间癌间质浸润深度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且白细胞酯酶越少,浸润深度越浅。结论宫颈癌患者术前阴道微生态指标中,阴道p H值、球菌含量与HPV感染有相关性,p H值升高、球菌含量减少,HPV感染风险增加;菌群密集度与淋巴结转移阳性率有相关性,菌群密集度异常或可增加患者淋巴结转移率;白细胞酯酶与癌间质浸润深度有相关性,白细胞酯酶增多或可增加癌间质浸润深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育龄期女性阴道分泌物微生态评价和基本信息评估,探讨HPV感染与阴道微生态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6月就诊于苏州九龙医院妇科门诊的育龄期女性300例,根据HPV筛查结果分为HPV阳性组和HPV阴性组各150例,通过采集病人基本信息、阴道分泌物检测,比较两组受试者阴道分泌物的pH、清洁度、病原体及微生态情况。 结果 HPV阳性组孕产次、性生活频次、性伴侣个数均多于HPV阴性组,而初次性生活年龄低于HPV阴性组,而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高于HPV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PV阳性组阴道分泌物pH、清洁度异常比明显高于阴性组,且阳性组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感染率明显高于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微生态指标H2O2、SNa阳性率HPV阳性组高于HPV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HPV感染女性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衡,积极治疗阴道感染和保持阴道微生态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HPV感染。  相似文献   

6.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阴道微生态与人乳头瘤病毒(HPV)阳性相关性及其诊断预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1-01-01-2021-03-31于甘肃省妇幼保健院行阴道微生态及HPV检测的1 79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检测结果分为HPV阳性组(n=535)、HPV阴性组(n=1 256)。分析2组阴道微生态的差异并建立阴道微生态与HPV阳性的临床诊断预测模型,根据该模型的预测因子构建列线图。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HL检验、临床决策曲线(DCA),分别评估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临床实用度。结果 与HPV阴性组比较,多孕多产、阴道微生态失衡(如细菌性阴道病、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混合性阴道炎)、H2O2浓度、唾液酸苷酶、白细胞酯酶、Β-葡萄糖醛酸苷酶、菌群多样性与密集度的改变,均增加HPV感染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细菌性阴道病、混合性阴道炎、白细胞酯酶、菌群密集度作为预测因子,纳入临床诊断预测模型并制作列线图。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8(95%CI为0.66...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宫颈高危型HPV持续感染与细菌性阴道病和阴道微生态的相关性。方法在2018年4月-2019年4月于该院妇科进行体检的318例女性中,根据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测、高危HPV检测及阴道微生态的结果,将纳入研究的女性分为HPV阳性组与HPV阴性组,对HPV阳性组患者持续回访并分析HPV持续感染与阴道微生态的相关性。结果HPV阳性组患者的细菌性阴道病与不同类型阴道炎例数显著高于HPV阴性组(P<0.05);阴道微生态四项指标中,两组患者p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V阳性组患者白细胞酯酶、唾液酸苷酶、H2O2三项指标的阳性例数与四项指标全部阳性均显著高于HPV阴性组(P<0.05),HPV阴性组阴道微生态正常例数显著高于HPV阳性组(P<0.05);HPV阴性组无病变与不典型鳞状细胞例数显著高于HPV阳性组(P<0.05),两组患者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V阳性组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与鳞状细胞癌例数显著高于HPV阴性组(P<0.05)。结论阴道微生态指标的异常变化与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呈现相关性,控制微生态的动态平衡,是预防女性生殖道疾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和阴道微生态状况对妇女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SIL)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浙江萧山医院接受治疗的SIL患者共计113例,根据患者病变程度分为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患者32例,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患者81例。分析患者HPV分型情况,并评估阴道微生态与SIL的关系。结果 113例SIL患者共检出HPV阳性患者80例,占70.80%;HPV阳性患者中占比最高的4种亚型分别为HPV16(31例,占38.75%)、HPV52(14例,占17.50%)、HPV58(8例,占10.0%)、HPV18(8例,占10.0%);HSIL患者HPV阳性率(83.95%)显著高于LSIL患者(37.5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628,P=0.004);HSIL组患者阴道分泌物pH值高于LSIL组患者(t=2.743,P=0.017);HSIL组患者过氧化氢浓度阳性率及乳酸杆菌阳性率显著低于LSIL组(P<0.05),白细胞酯酶阳性率显著高于LSIL组患者(P<0.05);高危HPV(HR-HPV)患者菌群密集度分级、菌群多样性、乳酸菌分级、需氧菌性阴道病(AV)、细菌性阴道病(B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检出率与低危HPV(LR-HPV)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微生态与HR-HPV感染关系密切,阴道菌群失调会导致宫颈HR-HPV的感染,HR-HPV可能会导致SIL进一步发展为HSIL甚至宫颈癌,提示临床对HSIL应该及时纠正阴道微生态平衡,提高患者的宫颈局部免疫,对宫颈癌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是全球第四大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严重威胁妇女生命健康,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持续感染是导致宫颈上皮内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以及CC的原因[1]。随着对宫颈病变及HPV感染研究的深入,阴道微生态的变化与宫颈HR-HPV持续感染及宫颈病变间有较明确的相关性,本文就目前关于阴道微生态与HPV感染及宫颈病变相关的研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妊娠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佳聪  任慕兰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9):4535-4538
目的:探讨不同妊娠期妇女的阴道微生态状况及影响阴道微生态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健康妊娠期妇女91例,进行问卷调查,采集阴道分泌物和脱落细胞,进行阴道微生态评价。结果:不同孕期妊娠妇女之间阴道pH值、乳酸杆菌优势率、致密核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妊娠期健康妇女阴道pH值与阴道上皮细胞致密核指数(KI)负相关,与乳酸杆菌优势率负相关;与阴道pH值相关的因素有年龄、产次、既往阴道炎病史及性伴侣文化程度;与阴道乳酸杆菌优势率有关的因素有年龄、产次及性伴侣文化程度;16例无阴道自觉症状、阴道清洁度正常的"健康"妊娠期妇女,微生态评价处于失调状态。结论:不同妊娠期健康妇女脱落细胞致密核指数、乳酸杆菌优势率、阴道pH值无明显差异;妊娠期妇女阴道微生态的影响因素有年龄、产次、既往阴道炎病史及性伴侣文化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阴道微环境改变和HPV16感染在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作用及其交互效应。方法 研究对象来源于课题组前期在山西省建立的宫颈病变研究队列,包括623例正常宫颈(NC)妇女、303例低度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患者和93例高度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Ⅲ)患者。在收集其人口学特征和宫颈上皮内瘤变相关因素资料的同时,采用导流杂交技术检测HPV16感染状况,应用需氧菌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联合检测试剂盒检测阴道分泌物中的H2O2、β-葡萄糖醛酸苷酶、凝固酶、唾液酸酐酶和白细胞酯酶,以及阴道pH值和清洁度。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和资料分析。结果 随着宫颈病变的进展,HPV16感染率(趋势性χ2=55.45,P<0.001)、H2O2 (趋势性χ2=26.19,P<0.001)、pH值(趋势性χ2=5.06,P=0.024)、阴道清洁度(趋势性χ2=19.55,P<0.001)、β-葡萄糖醛酸苷酶(趋势性χ2=17.52,P<0.001)、唾液酸酐酶(趋势性χ2=14.90,P<0.001)的异常率均逐渐升高,而凝固酶和白细胞酯酶异常率未见相应趋势。广义多因子降维模型交互作用分析显示,在CINⅠ组,HPV16感染与H2O2、β-葡萄糖醛酸苷酶、凝固酶、唾液酸酐酶异常呈交互作用,在CINⅡ/Ⅲ组,HPV16感染与阴道清洁度、H2O2、β-葡萄糖醛酸苷酶、唾液酸酐酶异常呈交互作用。结论 阴道微环境改变和HPV16感染均可增加宫颈病变的发病风险,且在宫颈上皮内瘤变中具有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3.
陈清冉  李娟  陈琳  孟龙 《中国妇幼保健》2018,(23):5356-5358
目的调查与分析十堰市妊娠期糖尿病孕产妇阴道微生态状况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6月在该院住院分娩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50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在该院分娩的健康妊娠期妇女11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与记录两组的阴道微生态状况,调查妊娠结局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孕妇的阴道微生态状况异常发生率为(70.0%)明显高于对照组(10.0%)(P<0.05)。观察组孕妇的早产、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产褥感染等发生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围生儿的胎儿窘迫、新生儿感染、新生儿黄疸与低出生体质量儿等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直线相关性分析显示,观察组孕妇的阴道微生态状况异常与早产、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产褥感染、胎儿窘迫、新生儿感染呈现明显正相关性(r=0.432、0.384、0.552、0.384、0.392、0.362,P<0.05)。结论十堰市妊娠期糖尿病孕产妇多表现为阴道微生态状况,可影响孕妇与围产儿的健康,且与妊娠结局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281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宫颈局部阴道微生态研究,揭示其发病特点,为药物干预,恢复宫颈局部阴道微生态平衡、阻断CIN发展演化提供依据。方法:取患者阴道分泌物行PH值测定、革兰染色后进行微生态评价(观察假丝酵母菌孢子及菌丝、阴道毛滴虫、线索细胞、加德纳菌、脓细胞、乳酸杆菌及菌群的多样性、密集度),同时取宫颈管分泌物检测支原体及沙眼衣原体,进而了解CIN患者宫颈局部阴道微生态特点。结果:CIN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调的总检出率为68.68%,线索细胞在CIN患者阴道分泌物涂片中的检出率最高,滴虫次之。沙眼衣原体(CT)在宫颈管病原体中检出率最高,解脲脲原体(Uu)次之,说明线索细胞、滴虫、沙眼衣原体及解脲脲原体感染导致的阴道微生态失衡极有可能与CIN发病有关,假丝酵母菌及人型支原体感染与CIN关系不大。CIN患者阴道乳酸杆菌总检出率不高,PH值呈异常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武汉地区女性HPV感染状况及其基因型分布。方法采用流式荧光杂交法检测在本院妇科就诊的1095例女性的HPV宫颈脱落细胞标本,分析受检女性中HPV感染情况及基因型分布规律。结果在1095例女性脱落细胞临床标本中,检出HPV阳性231例,总感染率为21.10%,检出HPV基因型24种,其中高危型有19种(比重88.31%),低危型有5种(比重11.69%)。在所有检出的HPV的基因型中16型、52型、58型感染率最高。另外查出单一、双重、三重和四重亚型感染模式,其中单一亚型感染最多,比重高达76.62%,并且单一高危占绝大比例。不同年龄段女性随着年龄增长,HPV阳性率有增加的趋势,但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χ2 =5.688,P>0.05)。HPV高危型16型、52型和58型在40~49岁年龄段阳性例数较多。结论武汉地区女性HPV感染并不少见,单一亚型感染居多,HPV高危型16、52和58亚型为优势感染基因亚型,且多集中在40~49岁年龄段。了解女性HPV感染者病毒基因型流行病学特征,对武汉地区女性宫颈疾病的筛查、治疗及HPV疫苗的研制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匡多秀  李萍  匡敏  梅晗  谢小兵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6):1110-1111,1107
目的分析宫颈脱落上皮的HPV-DNA表达情况与TCT及宫颈组织病理活检之间的关系,旨在探讨出一种更为敏感与合理的宫颈病变筛查方案。方法 HPV-DNA的检测采用PCR体外扩增和DNA反向杂交相结合的DNA芯片技术,宫颈脱落细胞病变程度检测采用薄层细胞学检测系统(TCT),宫颈组织病理活检采用经典方法;将HPV-DNA表达结果与TCT结果进行阳性率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行×列χ2检验及χ2分割检验。结果炎症组HPV-DNA阳性率分别与ASC-US组及上皮内瘤变(SIL)组的HPV-DNA阳性率相比,炎症组低于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HPV联合TCT方案组的敏感性分别与HPV方案组及TCT方案组的敏感性相比,联合组的敏感性高于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结论宫颈癌前病变的HPV感染率高于宫颈炎症的感染率,HPV-DNA检测联合TCT检测是最有效的宫颈癌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17.
1169例宫颈癌患者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状况分析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目的分析宫颈癌患者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状况及其分布规律。方法以2007年1月~2008年12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就诊并经病理学确诊的1169例浸润性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其宫颈脱落细胞标本,用导流杂交方法(HybriMax)进行21种HPV基因型的分型检测。结果21种HPV基因型中检测到19种,常见的5种基因型为HPVl6、18、58、52、33型;HPV基因型单一感染为77.16%;多重感染为14.54%;其中二重感染12.23%,三重感染1.28%,四重感染0.77%,五重感染0.26%。结论宫颈癌患者常见HPV基因型的分布既符合亚洲地区的分布规律,又有一定的区域性;宫颈癌患者HPV分型检测对HPV疫苗开发、应用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