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1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另选30例老年普通肺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是否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将重症肺炎患者分为MODS组及非MODS组,并根据转归将重症肺炎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R)及血小板计数(PLT)。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重症肺炎组PT、APTT及TT明显延长,PLT及FIB降低,DDR则明显升高。重症肺炎患者中,MODS组PT、APTT及TT较非MODS组明显延长,PLT及FIB低于非MODS组,DDR高于非MODS组;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PT、APTT及TT明显延长,PLT及FIB降低,DDR则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监测凝血功能有助于评估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病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1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另选30例老年普通肺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是否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将重症肺炎患者分为MODS组及非MODS组,并根据转归将重症肺炎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小板计数(PLT)。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重症肺炎组PT、APTT及TT明显延长,PLT及FIB降低,D-D则明显升高。MODS组PT、APTT及TT较非MODS组明显延长,PLT及FIB低于非MODS组,D-D高于非MODS组;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PT、APTT及TT明显延长,PLT及FIB降低,D-D则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监测凝血功能有助于评估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病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老年心力衰竭(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病人的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病人126例为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组,选取单纯老年重症肺炎病人52例为重症肺炎组,另选取老年普通肺炎病人26例为对照组。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组病人根据其临床转归分为存活亚组87例与死亡亚组39例。检测并比较各组病人的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并分析各指标与老年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病人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重症肺炎组相比,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组病人的TT、APTT、PT、D-D显著升高,FIB、PLT显著降低(P0.05),且重症肺炎组病人的TT、APTT、PT、D-D显著高于对照组,FIB、PL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组病人中,死亡亚组病人的TT、APTT、PT、D-D显著高于存活亚组,FIB、PLT显著低于存活亚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TT、APTT、PT、D-D与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病人的预后呈负相关,FIB、PLT与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病人的预后呈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病人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凝血功能指标与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病人的预后存在显著相关性,可用于判断病人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脓毒症休克患者凝血功能紊乱与病情严重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该院收治的100例脓毒症休克患者,按照临床预后分为存活组48例,死亡组52例,收集两组患者脓毒症发病原因、器官功能不全数、转归及住院时间和ICU入住时间等临床资料,并抽取入院当日外周静脉血进行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AT)-Ⅲ、血小板计数(PLT),并对比两组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结果存活组患者PT较死亡组低、AT-Ⅲ、PLT水平较死亡组高(P0.05),两组APTT、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APACHEⅡ评分共分三组,其中低分组28例,中分组44例,高分组28例;高分组的PT较低分组和中分组高,AT-Ⅲ和PLT水平较低分组和中分组低(P0.05),而三组APTT、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脓毒症患者行PT、AT-Ⅲ及PLT监测有助于判断患者预后并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食管癌患者血小板参数及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治疗的68例老年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TNM分期将其分为食管癌早期组、中晚期组,并选取5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三组研究对象及不同分化程度食管癌患者的血小板(PLT)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进行比较;对PLT计数、MPV、FIB、D-D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食管癌早期组、中晚期组PLT计数、MPV、FIB、D-D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T、APTT、T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癌中晚期组PLT计数、MPV、FIB、D-D较早期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有升高趋势,TT有下降趋势,但与早期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化程度食管癌患者比较,PLT计数、MPV、PT、APTT、TT、FIB、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计数、MPV、FIB、D-D两两之间呈正相关(P0.01)。结论老年食管癌患者存在血小板参数及凝血功能异常,PLT计数、MPV、FIB、D-D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预测老年食管癌患者病情进展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背景 COVID-19病情严重程度与凝血指标、炎症指标异常等存在一定关系。目的探讨凝血指标、炎症指标与COVID-19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20年1—5月收治的COVID-19患者280例作为观察组,根据预后将其分为存活亚组(n=231)和死亡亚组(n=49)。另选取2020年3—9月本院健康体检者12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存活亚组与死亡亚组一般资料、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炎症指标[包括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探讨COVID-19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凝血指标、炎症指标对COVID-19的诊断价值及其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PT长于对照组,血浆FIB、D-D水平及血清CRP、PCT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存活亚组年龄小于死亡亚组,冠心病发生率和血浆FIB、D-D及血清CRP、PCT水平低于死亡亚组,PT短于死亡亚组(P <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2.869,95%CI(1.497,5.500)]、冠心病[HR=3.796,95%CI(1.680,8.579)]、PT[HR=2.596,95%CI(1.703,3.957)]、血浆D-D水平[HR=2.289,95%CI(1.473,3.557)]及血清CRP[HR=2.542,95%CI(1.607,4.021)]、PCT[HR=2.596,95%CI(1.724,3.910)]水平是COVID-19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T、血浆FIB水平、血浆D-D水平、血清CRP水平、血清PCT水平诊断COVID-19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92[95%CI(0.542,0.641)]、0.665[95%CI(0.616,0.711)]、0.680[95%CI(0.631,0.725)]、0.690[95%CI(0.642,0.735)]、0.632[95%CI(0.583,0.680)];PT、血浆D-D水平、血清CRP水平、血清PCT水平预测COVID-19患者预后的AUC分别为0.536[95%CI(0.479,0.596)]、0.593[95%CI(0.533,0.651)]、0.603[95%CI(0.543,0.660)]、0.637[95%CI(0.577,0.693)]。结论年龄、冠心病、PT、血浆D-D水平及血清CRP、PCT水平是COVID-19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而凝血指标、炎症指标对COVID-19诊断及其预后预测并无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重症肺炎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86例老年CHF合并重症肺炎患者,确诊重症肺炎后次日清晨采集静脉血检测血小板(PLT)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同时评估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记录患者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多器官衰竭综合征(MODS)的发生情况,存活或死亡情况。结果 APACHEⅡ评分与PLT计数(r=-0.389,P=0.019)、FIB(r=-0.341,P=0.036)呈显著负相关,与PT(r=0.637,P=0.004)、APTT(r=0.480,P=0.022)、TT(r=0.556,P=0.010)、D-D(r=0.524,P=0.001)水平呈正相关;ICU住院时间与PT(r=0.472,P=0.043)、APTT(r=0.396,P=0.027)呈正相关,与FIB(r=-0.526,P=0.030)呈负相关;机械通气时间与PLT计数(r=-0.626,P=0.039)呈负相关,与APTT(r=0.615,P=0.016)、D-D(r=0.490,P=0.041)呈正相关。MODS患者、死亡患者分别较无MODS患者和存活患者的PLT计数、FIB水平下降,而PT、APTT、TT、D-D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老年CHF合并重症肺炎患者凝血功能与病情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同时对患者MODS的发生及死亡的预测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背景血流感染(BSI)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但其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是目前危重症领域的重点和难点,寻找预测BSI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对合理制定治疗策略及降低患者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降钙素原(PCT)水平及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对BS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BSI患者142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受试者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血清sTREM-1、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血肌酐(Scr)、血乳酸(LAC)水平〕及APACHEⅡ评分。根据入院后30 d内预后将BSI患者分为存活组108例、死亡组34例,比较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及APACHEⅡ评分。BSI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sTREM-1、PC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对BS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1)观察组患者血清sTREM-1、PCT、hs-CRP水平及Scr水平、LAC水平、APACHEⅡ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性别、年龄、血清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血清sTREM-1、PCT水平及Scr水平、LAC水平、APACHEⅡ评分高于存活组(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TREM-1〔OR=1.164,95%CI(1.068,1.269)〕、PCT〔OR=1.383,95%CI(1.191,1.605)〕水平及APACHEⅡ评分〔OR=1.929,95%CI(1.261,2.952)〕是BSI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4)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血清sTREM-1水平预测BSI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98〔95%CI(0.836,0.943)〕,血清PCT水平为0.863〔95%CI(0.796,0.915)〕,APACHEⅡ评分为0.812〔95%CI(0.768,0.873)〕。结论血清sTREM-1、PC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是BSI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且三者对BSI患者预后均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心肺复苏(CPR)后目标温度管理患者早期凝血功能监测对神经系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40例CPR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并行目标温度管理的患者,根据ROSC后3个月大脑功能评分(CPC)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CPC 1~3分,18例),预后不良组(CPC 4~5分,22例)。比较2组患者ROSC后24 h(T1)、48 h(T2)、72 h(T3)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结果:T1、T2、T3时间点2组患者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良好组T1时间点与T2时间点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2时间点与T3时间点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不良组T1时间点与T2时间点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2时间点与T3时间点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凝血功能对CPR后目标温度管理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预后具有评估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凝血水平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24例老年ACS患者,根据治疗后的结局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对两组治疗前凝血水平进行比较,并观察相关凝血指标水平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224例老年ACS患者经治疗6个月内生存188例,死亡36例。生存组入院时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明显高于死亡组,而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明显低于死亡组(均P<0.05);D-D与PT均与患者预后负相关(P<0.05);D-D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0.719,当D-D水平为1 796μg/L时判断患者死亡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分别为52.4%和88.7%;PT的ROC下面积为0.733,当PT水平为16.25 s时判断患者死亡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分别为54.9%和83.7%。结论早期血D-D和PT水平对判断老年ACS患者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心肺复苏(CPR)后目标温度管理患者早期凝血功能监测对神经系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40例CPR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并行目标温度管理的患者,根据ROSC后3个月大脑功能评分(CPC)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CPC 1~3分,18例),预后不良组(CPC 4~5分,22例)。比较2组患者ROSC后24 h(T1)、48 h(T2)、72 h(T3)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结果:T1、T2、T3时间点2组患者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良好组T1时间点与T2时间点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2时间点与T3时间点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不良组T1时间点与T2时间点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2时间点与T3时间点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凝血功能对CPR后目标温度管理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预后具有评估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背景小儿危重症病例评分(PCIS)、血清学指标等常用于重症肺炎患儿的预后评估,但单一指标预测价值有限,多项指标联合已成为当前研究趋势。目的分析PCIS联合血清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涎液化糖链抗原-6(KL-6)对重症肺炎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5月三二〇一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的重症肺炎患儿120例,根据其随访3~6个月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75例和预后不良组45例。比较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呼吸频率、心率、PICS及血清sTREM-1、KL-6水平;重症肺炎患儿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ROC曲线以评价PCIS及血清sTREM-1、KL-6水平对重症肺炎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1)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心力衰竭发生率、呼吸频率及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患儿脓毒血症发生率及血清sTREM-1、KL-6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疾病严重程度轻于预后不良组,PICS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CIS〔OR=0.758,95%CI(0.657,0.875)〕及血清sTREM-1〔OR=1.129,95%CI(1.060,1.202)〕、KL-6〔OR=1.687,95%CI(1.090,2.612)〕水平是重症肺炎患儿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3)ROC曲线显示,PCIS预测重症肺炎患儿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90〔95%CI(0.705,0.874)〕,血清sTREM-1水平为0.803〔95%CI(0.722,0.885)〕,血清KL-6水平为0.764〔95%CI(0.674,0.853)〕,三者联合则为0.921〔95%CI(0.873,0.969)〕。结论 PCIS及血清sTREM-1、KL-6水平是导致重症肺炎患儿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且三者联合对重症肺炎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在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应用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及凝血功能检验的效果。方法 选用计算机随机法抽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我院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组)及同期78例来我院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为观察对象,对其均施行Cys C及凝血功能检查,比较Cys C及凝血功能检查结果。结果 (1)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均较对照组更少,且Cys C、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较对照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完全型组患者PT、APTT、TT均较进展型组更少,且Cys C、FIB水平较进展型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死亡组PT、APTT、TT均较存活组更少,且Cys C、FIB水平较存活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疾病类型、预后均为影响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检查结果独立危险因素(P...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96例临产孕妇与68例育龄非妊娠妇女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D-二聚体(D-Dimer)等指标进行检测,将两组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临产孕妇组血清D-Dimer和Fib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T、APTT、TT时间短于对照组;PLT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临产孕妇进行凝血功能检查,掌握凝血与纤溶功能及状态对预防产科并发症、保护母婴健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对热射病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8年9月于我科就诊的63例热射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短期(入院28天内)预后将其分为存活组45例和死亡组1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和入院1h内血清生物标志物检查结果。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指标对热射病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其血清胱抑素C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死亡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降钙素原、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酐(SCr)、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心率均高于存活组,PLT计数和Glasgow昏迷评分均低于存活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胱抑素C、CK-MB、SCr、PT、APTT均对热射病患者的预后有一定预测价值(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热射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与SCr、PT均呈中度相关,与APTT呈弱相关(P<0.05),与CK-MB无相关性(P>0.05)。结论 血清胱抑素C对热射病患者的短期预后具有重要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深静脉穿刺术后管腔内血栓形成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在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住院凝血功能正常的深静脉穿刺置管重症肺炎患者19例,术前抽血测定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imer)、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置管>48 h入组,拔管后肉眼判断管腔内是否有血栓形成,有则送病理检验,同时抽血查CRP、D-Dimer、PLT、PT、APTT.统计分析深静脉置管前后的检验结果,分析深静脉置管前后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结果 19例发生深静脉导管内混合血栓.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前后CRP、D-Dimer、PT和PL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APTT置管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CRP、D-Dimer和PLT可作为监测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后导管内血栓形成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水平与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98例老年AIS病人为AIS组,根据入院时NIHSS评分分为神经功能轻度缺损组(n=28)、中度缺损组(n=29)、重度缺损组(n=41),6个月后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不良组(n=38)和预后良好组(n=60);另选取同期45例老年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sTREM-1、IL-6、TNF-α、S100B蛋白水平,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AIS病人血清sTREM-1与IL-6、TNF-α、S100B、NIHSS和mRS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IS病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并采用ROC曲线分析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IS组血清sTREM-1、IL-6、TNF-α、S100B水平均升高(P<0.01)。轻、中、重度缺损组血清sTREM-1、IL-6、TNF-α、S100B水平依次升高(P均<0.01)。AIS病人血清sTREM-1水平与IL-6、TN...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检测脑梗死患者的血同型半胱氨酸(Hcy)、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D-二聚体(D-D)等指标,在脑梗死预防及治疗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120例同期住院的非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测量两组人员的Hcy、PLT、PDW、MPV、PCT、FIB、APTT、TT、PT及D-D等指标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Hcy、MPV、PDW、FIB及D-D水平较高,PLT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回示:Hcy、MPV、FIB及D-D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通过ROC曲线发现Hcy、MPV、FIB及D-D对脑梗死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结论临床动态监测Hcy、血小板参数及凝血功能对脑梗死的防治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KX-21N)和全自动血凝仪(CA-6000)测定430例肝硬化患者和65例健康对照者的血小板及其参数(PLT、MPV、PDW、 PCT)和凝血指标(PT、APTT、TT、FIB)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PLT、PCT显著下降,MPV、PDW显著升高,PT、APTT、TT明显延长,FIB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肝功能分级检测结果显示,A、B、C级之间,其PLT、MPV、PDW 、PCT、PT、APTT、TT、FIB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肝硬化患者存在血小板及凝血异常,血小板及其参数和凝血指标可作为临床判定肝硬化损害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活肽素和凝血功能监测在重型颅脑外伤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83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将患者分别分为不同级别APACHEⅢ评分组、死亡组与存活组、发生器官衰竭组与未发生器官衰竭组,分别比较不同组患者的活肽素水平和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结果:并发MODS者其PLT明显低于未并发MODS者,而FDP、D-dimer明显高于未并发MODS者同时其PT、APTT明显延长,活肽素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MODS组;死亡组患者与存活组患者相比,其PLT明显下降,D-dimer明显增高同时PT、APTT明显延长,活肽素水平也明显增加;而且活肽素水平、PLT、PT、APTT、D-dimer异常者其APACHE III评分明显高于正常者(P<0.05)。 结论:活肽素和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水平可以帮助评估重型脑外伤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并判断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