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甲状腺术后出血原因分析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后出血的原因及防治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2006年我院16例甲状腺术后出血的原因和防治措施。结果:出血原因有血管结扎线脱落、残留腺体创面渗血、漏扎出血的血管、肌群断端出血、凝血功能障碍、引流不畅以致局部积血。16例均经再次手术抢救成功。结论:血管结扎线脱落、残留腺体创面渗血、漏扎出血的血管、肌群断端出血、凝血功能障碍、引流不畅以致局部积血是引起甲状腺术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早期发现、及时手术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本院收治的28例接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胃癌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接受常规开腹胃癌根治术的3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 2组各时间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值(INR)均无显著差异,但2组术后24 h的PT水平均较术前显著缩短,而术后0、24 h的APTT和INR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研究组术后0、24 h的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物(DD)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升高,对照组术后24 h的FIB及术后0、24 h的DD水平较术前显著升高;研究组术后24 h的FIB水平及术后0、24 h的DD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腹腔镜和开腹胃癌根治术均可对患者的凝血功能造成明显影响,而腹腔镜手术的影响更为明显,应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凝血功能异常导致的术后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手术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71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腹腔镜手术组(n=34)和开腹手术组(n=37)。分别于手术前、手术结束即刻以及术后24 h测定2组患者的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并计算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值(INR),观察2组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腹腔镜手术组和开腹手术组手术结束即刻及术后24 hAPTT、INR较术前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24 h PT显著低于术前(P<0.05),但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即刻及术后24 h 2组患者FIB以及D-D较术前均显著升高,且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在进行腹腔镜胃癌手术及常规开腹手术后,血液均呈高凝状态,有术后发生血栓的风险,且腹腔镜胃癌手术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更为明显,应在围术期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4.
高燕红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24):2491-2492
2000年1月~2005年12月,我们对30例患者行胰、十二肠切除术,术后密切观察早期并发症并给予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21例,女9例,43~70岁,平均61.5岁。其中胆管癌7例,胰头癌11例,壶腹癌12例。术后1~2周有并发症发生15例,其中胰瘘4例,胆瘘3例,上消化道出血2例,腹腔出血1例,肺部感染5例,肺炎合并心衰1例。2早期并发症观察与护理2.1腹腔出血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出血发生率约占10%,其死亡率占1/3[1],多发生在术后24~72h左右。术中腹腔创面广泛渗血,结扎线脱落及肝脏功能损害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可能是主要原因。护理:术后严…  相似文献   

5.
总结了2006年7月至2013年7月期间于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151例甲状腺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生术后创面出血的共12例,发生率为1.04%。包括术后颈前静脉出血者3例,甲状腺包块摘除术后甲状腺残面出血3例,颈前肌群出血4例,甲状腺上动脉出血1例,皮下血肿1例,所有病例经及时治疗处理或再手术止血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无一例死亡。认为引起甲状腺手术术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有血管结扎不牢固、漏扎出血血管、引流不畅、凝血功能障碍等。故术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术中严格执行手术操作规程,提高操作水平,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并嘱患者减少颈部活动等,以降低术后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巴替非班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及术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 53例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巴替非班组29例和安慰剂组24例,术中及术后24h分别给予巴替非班或安慰剂,比较2组用药前、用药后4h、用药后1d血小板聚集功能,观察术后30d内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2组术前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4h和1d后,巴替非班组血小板聚集率较安慰剂组明显降低(P<0.05),血小板聚集抑制率较安慰剂组明显升高(P<0.05);2组术后30d内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及术后应用巴替非班疗效肯定,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胃癌脱落细胞的影响因素及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D2胃癌根治术患者142例,术中均行腹膜腔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142例患者中25例(17.6%)脱落细胞检查术前阳性,术后阴性,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区域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性别、年龄、组织分化程度、脉管癌栓、HER2表达、术前CEA、CA199血清浓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分析提示患者预后不良,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脱落细胞阳性提示患者预后不良,为个体化治疗提供进一步指导。  相似文献   

8.
1肝移植患者出血发生的机制肝移植受体在术前有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障碍和出血倾向。出血是引起死亡的最常见的原因,肝移植术中或术后1周,多数患者有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 count,BPC)减少、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postpancreatectomy hemorrhage,PPH)的危险因素及处理方法,以提高手术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68例采用Child方式重建消化道,常规留置胰管内硅胶引流管,消化道吻合口附近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手术时间4.5~8.0 h,术中出血量为300~3000 ml,术中平均输血量为600 ml。术后发生PPH 18例(10.7%),其中腹腔出血10例(早期7例、晚期3例),消化道出血8例(早期5例、晚期3例)。早期出血原因为术中结扎线脱落、凝血机制障碍、胰腺残端出血及吻合口出血;晚期出血主要原因为胰肠、胃肠吻合口瘘及腹腔感染。结论术前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合理行减黄治疗,手术时可靠的手术操作、警惕"前哨出血",术后及时发现、准确治疗,是PPH防治的要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甲状腺患者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与最佳护理对策,以便于运用恰当的措施护理不同原因导致的甲状腺术后出血患者,降低出血导致的不良后果,使病人尽早康复。方法:对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我院住院手术治疗的1048例甲状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出血原因及相应的最佳护理对策。结果:1048例甲状腺手术中发生术后出血8例,发生率0.76%,因血管结扎线脱落出血3例,占术后出血病例的37.5%创面渗血4例,占50%;因漏扎出血血管至出血1例,占12.5%。其诱因为术后过度咳嗽、呕吐,颈部活动频繁,血压过高等。对于因血管结扎线脱落引起的活动性出血的病例,敞开引流术止血;对于创面渗血出血的病例进行压迫止血;所有病例经对症治疗或加强护理均一期愈合,康复出院。结论:创面渗血、血管结扎线脱落、术后患者过度咳嗽、呕吐,颈部活动频繁,血压过高是甲状腺术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根据不同的出血原因采取不同的治疗及护理对策,并严密观察,精心护理,这样方可将术后出血的危险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11.
食管癌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120例食管癌择期手术患者,观察术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人数并分析其原因。结果:120例患者中发生认知功能障碍16例,发生率为13.33%,年龄越大的患者术后认知障碍发生率越高,合并糖尿病慢性病的患者认知障碍发生率高于其他患者,术前嗜酒患者术后认知障碍发生率高。结论:年龄、术前嗜酒、合并糖尿病等慢性病是引起老年人术后认知障碍的主要因素,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可预防患者认知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术后消化道漏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12月我院接受胃癌根治术治疗的160例胃癌患者,记录术后消化道漏发生情况,将术后发生消化道漏的患者纳入发生组,将术后未发生消化道漏的患者纳入观察组。统计所有入选者临床资料,分析可能引起术后发生消化道漏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接受胃癌根治术治疗的160例患者,有12例患者发生消化道漏,发生率为7.5%;经单因素分析显示,有饮酒史、术前血清白蛋白(ALB)水平30g/L、合并糖尿病与胃癌患者术后消化道漏发生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有饮酒史、术前血清ALB水平30g/L、合并糖尿病均为胃癌患者术后消化道漏发生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部分胃癌患者术后会发生消化道漏,有饮酒史、术前血清ALB水平30g/L、合并糖尿病均可能引起术后发生消化道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经过腹膜透析植管术治疗14d后,其凝血功能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患者腹膜透析导管植入术前及术后14d的凝血功能各项指标水平的变化,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腹膜透析导管植入术前后凝血功能的改变差异有显著性,术后PT、APTT明显缩短,Fib、D-二聚体显著地增高。结论:腹膜透析导管植入术后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4.
每年数百万的创伤病员中,因出血导致创伤相关病死率达40%,病死率较高的原因为出血难以控制[1]。而最近有报道显示,严重创伤24 h 内约有16.3%的患者发生凝血功能障碍[2]。这种凝血功能障碍不同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等创伤相关凝血功能障碍,故有研究者提出了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cute traumatic coagulopathy, ATC)的概念[3]。为能更好地控制出血,提高救治成功率,纠正这种凝血功能障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 ATC 的影响因素、发生机制、诊断检测方法和救治策略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在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2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ASAⅠ-Ⅲ级)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1例。治疗组术前30 min肌内注入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2 KU;对照组手术开始后静脉滴注氨甲环酸0.25 g至术毕。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渗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术前及术后24 h凝血功能指标,记录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渗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2组术前及术后24 h凝血功能指标值、术后再发出血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具有显著的止血作用,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对凝血功能无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明确恶性梗阻性黄疸手术患围术期出血的诱因和规律。方法 对269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手术患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该类患术后出血诱因、部位及其时间规律。结果 各种吻合口出血是最常见的出血部位;腹腔内出血是第二大常见出血部位;其次是胃或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结论 (1)术后注意改善患全身凝血功能和抑制胰液分泌.是减少吻合口出血的重要措施;围术期及时发现患各种凝血异常并迅速补充各种所需凝血或抗凝物质,是减少腹腔内出血的主要举措;保持胃肠减压通畅,预防性用药可有效减少溃疡出血发生率。(2)术后早期注意观察和预防腹腔内出血,术后1周重点预防和观察吻合口出血和溃疡出血,术后2周注意迟发性胆道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导致脑室出血术后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上海市东方医院2007年至2010年脑室出血病例142例,其中男性77例,女性65例,年龄19~86岁,平均63.3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90例(63.4%),糖尿病史者66例(46.5%).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证实脑室内出血,入院时GCS评分≥7分76例(53.5%),<7分66例(46.5%).所有患者均在入院24 h内急诊行双侧侧脑室外引流术.对142例脑室出血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与术后死亡相关的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与脑室出血术后死亡相关的因素有高龄、高血压病史、低GCS评分、弥漫性脑室内出血、术前并发梗阻性脑积水、术前凝血功能异常、术后中枢性高热及尿崩、术后并发消化道出血及肺部感染、术后引流时间≥7d(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则表明与脑室出血术后死亡独立相关的因素包括术后中枢性高热、术前并发梗阻性脑积水(P<0.01)、术后引流时间≥7d、术后并发肺部感染、高龄、低GCS评分、弥漫性脑室出血及高血压病史(P<0.05).结论 脑室出血患者的一般情况及CT表现与死亡密切相关,积极防治术后各种并发症是降低术后病死率和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对比研究腹腔镜胃癌手术与开腹手术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腹腔镜胃癌手术(腔镜组)及开腹手术(开腹组)患者各15例.分别于手术前、手术结束及术后24 h采用凝固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采用INR法计算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值(INR);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定量测定血浆中D-二聚体(D-D)的含量.结果:腔镜组和开腹组手术结束及术后24 h APTT及INR较术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FIB及D-D于手术结束及术后24 h均显著升高,且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PT于术后24 h亦明显降低,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腹腔镜胃癌手术及开腹手术均可使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增加术后血栓发生风险.且腹腔镜胃癌手术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更大.应在围手术期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传统治疗和血浆辅助治疗颅脑外伤术后凝血功能障碍疗效及两者对预后影响的比较。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3年5月本院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109例为研究对象,其中52例患者给予血浆辅助疗法(血浆辅助组),57例患者给予传统治疗(对照组),并在术前、术后72h检测凝血相关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lT)、D-二聚体(DDI)、血浆纤维蛋白原(Wbg),于120d后观察预后,进行GOS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血浆辅助治疗组PT、TT、APlT、DDI及再出血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临床疗效也有很明显的改善,但预后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辅助治疗颅脑外伤患者术后凝血功能障碍的疗效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改善,但对预后的影响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郭振元  杨雪华 《临床荟萃》2020,35(2):144-147
目的 分析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24小时内出血并发症和相关风险因素。方法 收集我科在时间窗内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200例患者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病史、不良嗜好、血压、血糖、血脂、肝肾功能、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等,分析溶栓后出血并发症情况和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200例溶栓患者中发生系统和颅内出血41例,出血率为20.5%(41/200),脑内出血转换率仅为1.5%(3/200)。包括牙龈出血21例、舌部出血9例、舌部+牙龈出血2例、皮下出血1例、消化道出血3例、泌尿道出血1例、梗死灶内出血2例、舌部+梗死灶内出血1例、脑室内出血1例;所有出血患者中无严重致残、致死病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房颤动是患者溶栓后发生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出血转换率非常低,心房颤动是患者溶栓后发生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是有效、安全的,但治疗要个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