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人体内存在数量庞大的肠道菌群,在肠易激综合征(IBS)等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以宏基因组学为代表的培养非依赖性技术方法为全面准确地分析肠道菌群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肠道菌群在IBS发病中的作用已逐渐被阐明,益生菌干预成为调节肠道菌群的重要手段。此文对上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食物过敏(food allergy,FA)是指机体针对摄入的食物蛋白产生的一种有害的免疫反应.2007年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数据显示,年龄在18岁以下儿童发生食物过敏者超过3百万(3.9%),5岁以下发病率更高.本文阐述了健康的肠道菌群对促使免疫系统成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食物过敏与非过敏婴儿间肠道菌群组成确实不同.儿童食物过敏与肠道黏膜屏障的破坏、黏膜屏障成分的发育不成熟、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紊乱密切相关.益生菌(probiotics)作为肠道微生态的平衡者和肠黏膜免疫系统调节者,对防治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可能具有适度的作用,但需要更进一步的、更多的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3.
李媛媛  吴禹佳  郑玲玲 《山东医药》2021,61(20):105-108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常见的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多动、冲动和注意力不集中.该病病因和病理机制尚未明确.已有研究表明,ADHD患儿的肠道菌群发生变化,异常的肠道菌群可能通过代谢途径、迷走神经途径和免疫途径调节ADHD患儿的中枢神经系统、胃肠生理、免疫状态,继而导致ADHD相关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人体肠道内的菌群参与了许多生理功能的维持和疾病的发生。作为大脑和胃肠道功能相互调节的重要桥梁,脑-肠轴功能的正常发挥是肠道菌群维持稳定的条件。脑-肠轴紊乱可激活肠黏膜免疫,对肠道菌群产生影响,使菌群结构发生改变。反之,肠道菌群结构改变亦会影响神经系统发育,导致脑-肠轴功能紊乱,其中迷走神经和血清代谢物质在脑-肠轴功能的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肠道菌群与脑-肠轴功能相互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21,29(17):1020-1025
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是一类以胃肠动力异常为主要发病机制的临床常见病,包括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糖尿病胃轻瘫等.近十余年来随着微生物测序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肠道菌群的了解日益深入,普遍发现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存在肠道菌群的紊乱.关于肠道菌群与胃肠动力的相关性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就肠道菌群与胃肠动力的关系及二者相互作用的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与应激关系十分密切。其中,脑肠轴对应激反应的不同环节失调,以及应激所致免疫激活和持续是IBS已得研究确证的重要病理机制。近年来肠道菌群和应激的相互作用对IBS的影响也得到重视。IBS与应激关系的研究进展对IBS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有益的提示。  相似文献   

7.
肠道菌群是指存在于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数目超过1014,基因数约为人类的150倍,其对人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骨质疏松症关系密切,肠道菌群可通过免疫机制、内分泌、脑肠轴以及代谢产物影响机体骨代谢,肠道菌群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新靶点。  相似文献   

8.
肠易激综合征与肠道菌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体肠道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以专性厌氧菌为主的微生态系统,约400种细菌定植在肠道内,仅类杆菌和双歧杆菌就占细菌总数的90%以上。肠道菌群根据定植部位的不同可进一步分为肠腔菌群和黏膜菌群两类,肠腔菌群占主要部分,参与对肠道食物的分解消化过程。黏膜菌群则形成肠黏膜屏障,调节肠道免疫状态。在健康状况良好的情况下,机体与正常菌群之间保持着生态平衡,各微生物之间维持着稳定的比例,并作为机体的屏障,拮抗外来致病微生物的入侵。一旦这种平衡受到破坏,机体就会容易发生变化而导致肠道疾病的出现。  相似文献   

9.
目前认为肥胖以及与其相关的代谢紊乱疾病可以视为机体的一种炎症状态,而肠道菌群很可能参与此状态的发病和调节过程.此文对肠道菌群与肥胖炎症状态的关系和可能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寻找出能够控制肥胖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慢性便秘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失调与慢性便秘的发生存在相关性,肠道微生态制剂对慢性便秘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该文就慢性便秘患者的肠道菌群改变、肠道菌群失调与慢性便秘的发生以及基于肠道微生态的治疗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肠道菌群已成为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功能复杂,在多种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均具有重要作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复杂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肠道菌群在IB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备受关注.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IBD之间存在着密切又复杂...  相似文献   

12.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其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近年来肠道菌群与IBD发病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多项证据表明IBD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此文就IBD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益生菌在IBD中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慢性心力衰竭(CHF)治疗难度较大,目前普遍认为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CHF的发生、进展紧密相关。本文将重点阐述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与CHF的关系,为CHF的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骨骼肌在人体日常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肿瘤、慢性肾脏病及营养不良等疾病时,由于骨骼肌能量消耗过多,患者最终表现为骨骼肌萎缩.对"肠-肌"轴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通过多种途径参与骨骼肌消耗,影响骨骼肌萎缩.肠道菌群与骨骼肌消耗之间的关系,使得通过干预肠道菌群来预防和治疗骨骼肌萎缩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5.
过量酒精摄入可引起肠、肝、脑等靶器官的损伤,促进酒精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但目前具体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酒精摄入可通过引起粪便pH值升高,影响胆汁酸的分泌和合成等因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继而通过肠-肝轴和肠-脑轴引起相应靶器官损伤,促进酒精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现综述近年来酒精摄入导致的肠道菌群失调,及其靶器官损伤的分子机制以及酒精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的干预策略,以期为酒精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肠道和肝脏在解剖学和生理学上是相互连接的,并且这种"肠-肝轴"对肝脏病理学产生各种影响.随着对该轴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通过改善肠道菌群已成为预防性治疗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一个新前沿.肠道渗漏和营养不良通过多种机制促进肝病的进展和HCC的发展,探讨肠道菌群与HCC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肠道菌群-肠-脑轴在神经、精神发育和胃肠道疾病的生物和生理学基础研究领域中越来越受关注。肠道菌群和大脑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免疫系统、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胆汁酸和支链氨基酸)等多种途径相互交流。影响宿主菌群组成的因素众多,包括遗传、分娩方式、感染、抗生素的使用、营养状况、环境压力源、生活习惯和昼夜节律等。焦虑症、抑郁症...  相似文献   

18.
关于肠道菌群与健康和疾病的相关性研究是现代医学中动态发展的新领域,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强调了肠道菌群在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SD)发病机制和治疗的重要性。肠道菌群和大脑可能通过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迷走神经和炎症反应等多种途径相互作用,涉及短链脂肪酸等微生物代谢物,通过上述途径影响PSD预后发展。综述肠道菌群在探讨PSD发病中作用机制及调节肠道菌群对改善PSD的研究进展,探讨肠道菌群治疗PSD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以反复发生的肠道溃疡为特征的疾病,以腹泻、血便、腹痛等症状为主.UC的发病被认为与宿主遗传易感性、黏膜免疫和肠道菌群有关.与正常人相比,UC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菌群失调,主要表现在益生菌数量的减少和条件致病菌数量的增多.本文就UC患者肠道菌群分布、潜在致病菌和益生菌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正>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irtonitis,SBP)是指在没有明确腹腔感染灶存在时发生的腹水感染,是肝硬化常见并发症之一。目前肝硬化是全球第14大最常见的死亡原因[1],在肝硬化腹水住院患者中SBP发生率为10%~30%[2],病死率高达30%。过去的10年中,很多研究证明肠道菌群失衡参与了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进程[3],细菌通过肠壁从肠腔转移到肠系膜淋巴结造成肠道细菌过度生长、肠道黏膜屏障通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