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主动脉缩窄合并其他心脏病手术的方法仍然存在争议。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经胸骨正中切口一期升主动脉-降主动脉转流+心脏畸形矫治术治疗主动脉缩窄合并其他心脏畸形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于2009年4月至2017年6月,应用经胸部正中切口行升主动脉-降主动脉心包内转流术,同期行合并心脏畸形矫治手术的患者13例,女性3例,男性10例,平均年龄35岁(19~59岁)。其中3例bentall术,8例主动脉瓣置换,1例二尖瓣置换,1例二尖瓣成形术。结果: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主动脉阻断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分别是(81±33) min、(123±47) min。术后上肢血压明显改善(P0.001),有术前的(159±34) mmHg(1 mmHg=0.133 kPa)将至术后(122±17) mmHg,截止最后一次随访,患者上下肢血压无明显压差。结论:一期升主动脉-降主动脉转流治疗主动脉缩窄合并心脏畸形远期效果显著,可以作为主动脉缩窄合并其他心脏畸形的患者选择此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先天性主动脉缩窄合并严重主动脉瓣病变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升主动脉—腹主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 +主动脉瓣置换术一次性治疗患者 9例 ,其中 4例对手术方法和体外循环技术进行了改进。结果 :术中死于体外循环意外 1例 ;术后部分肠梗阻 1例 ,8例患者痊愈出院。上肢收缩压术后较术前下降〔平均12 2 /78mmHgvs .178/6 5mmHg( 1mmHg =0 133kPa)〕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术后上、下肢血压无明显压差。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术后较术前缩小 ( 4 9 40± 6 88mmvs .6 7 33± 17 2 9mm)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该类患者采用升主动脉—腹主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 ,在常规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即简便又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成人型主动脉缩窄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总结成人型主动脉缩窄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自2007年2月至2007年6月,我们采用胸-腹主动脉转流治疗5例成人型主动脉弓缩窄。结果:本组患者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术后上肢血压明显下降,上下肢血压差由术前平均72 mmHg(1 mmHg=0.133 kPa)降至-4 mmHg。未见人工血管并发症。结论:成人型主动脉缩窄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病变的具体情况和术者经验而定;胸-腹主动脉转流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升-降主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治疗成人复杂主动脉缩窄的手术效果并总结其临床经验。方法:2015年10月和2018年7月,应用升主动脉-降主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成人复杂主动脉缩窄2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未22岁和46岁。两例病人均经桡动脉、足背动脉穿刺测压,根据术前、术后,桡动脉、足背动脉平均压差变化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术后均治愈出院。术前桡动脉足背动脉平均压差48mmHg和55mmHg;术后桡动脉足背动脉平均压差6mmHg和9mmHg,较术前明显缩小。术后主动脉CTA复查示转流人工血管通畅。结论:升-降主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是治疗成人复杂主动脉缩窄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保留二叶主动脉瓣升主动脉置换术的近期疗效。方法:自2008年2月至2018年5月,来我院手术的主动脉瓣二叶畸形(BAV)合并升主动脉扩张主动脉瓣轻度病变患者共有43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26例,均行保留主动脉瓣升主动脉置换术,对所有患者随访至2018年12月,随访时间6~129个月,平均(34±4)个月。评估其30 d死亡率,术后主动脉瓣病变进展情况,再次手术率。结果:所有患者围手术期无死亡,住院期间无二次手术,无脑梗死,血栓栓塞并发症,术后痊愈出院。随访到41例,1例患者死于恶性肿瘤,1例患者复查超声心动图显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进展为中度,但患者无胸闷憋气等不适,左心室未扩大,尚需进一步随访,其余患者一般状况均良好,术后复查主动脉瓣返反流及关闭不全情况未再进展。结论:保留主动脉瓣升主动脉置换术对于BAV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瓣膜轻度病变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中期随访显示术后患者主动脉瓣病变情况未再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180例65岁以上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的手术风险及手术并发症。方法 2008年2月—2013年6月,180例65岁以上患者接受心脏瓣膜手术,行主动脉瓣置换术65例,二尖瓣置换术30例,二尖瓣成形术25例,双瓣置换术25例,主动脉瓣置换+二尖瓣成形术28例,主动脉瓣置换+升主动脉成形术4例,Bentall手术3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6例,三尖瓣成形术33例,房颤消融术34例,左心房取血栓术5例,室缺修补术1例。使用生物瓣153例(85%),机械瓣27例(15%)。结果全组患者住院死亡9例,其余171例患者治愈出院。结论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日益成熟,术前详细评估手术风险,术中加强心肌及肾功能的保护,可以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分析采用经房间隔切口,或者经主动脉切口对主动脉根部瘤合并二尖瓣病变进行二尖瓣置换的病例,对比两种二尖瓣手术入路的临床效果,探讨最佳的手术方式。方法: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50例主动脉根部瘤合并二尖瓣病变的患者接受Bentall+二尖瓣置换术,其中经主动脉切口置换二尖瓣的患者25例(主动脉切口组),经右心房和房间隔切口置换二尖瓣的患者有25例(房间隔切口组)。主动脉切口组中,男性22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37.8±3.0)岁,二次开胸手术1例;房间隔切口组中,男性18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49.6±3.5)岁。结果:主动脉切口组患者手术后ICU停留时间为(27.5±4.5)h,与房间隔切口组(36.3±10.78)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术后死亡,无恶性心律失常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均顺利出院。主动脉切口组随访8~56个月,平均(34.3±18.6)个月,有1例出现二尖瓣瓣周漏和左冠状动脉吻合口漏;房间隔切口组随访8~56个月,平均(31.6±14.4)个月,有1例出现二尖瓣瓣周漏。结论:经主动脉切口对主动脉根部瘤合并二尖瓣病变行二尖瓣置换术在手术时间、心脏损伤,二尖瓣暴露以及二次开胸手术等方面较之房间隔切口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足够的主动脉窦部内径及主动脉瓣环径是对主动脉根部瘤合并二尖瓣病变的患者应用这一技术行二尖瓣置换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策略、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外科治疗35例老年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60~77岁,平均(64.9±4.6)岁;男性28例,女性7例;按Debakey分型,Ⅰ型14例,Ⅱ型1例,Ⅲ型20例。结果:全组死亡3例,死亡率8.6%。行降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18例,杂交手术(即先行主动脉头臂血管转流术,同期行主动脉夹层腔内覆膜支架置入术)3例,均无死亡。开胸手术14例,包括升主动脉置换术2例(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1例),升主动脉+半弓置换5例(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2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1例),升主动脉置换+支架象鼻术2例,升主动脉+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术3例,降主动脉置换术2例,共死亡3例,死亡原因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多脏器功能不全、心跳骤停及纵隔感染。结论:老年主动脉夹层病情凶险,外科开胸手术治疗死亡率较高,采取杂交手术及微创腔内修复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的特点和外科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的特点和外科治疗.方法:共手术治疗6例冠状动脉开口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其中5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直接扩大冠状动脉开口;同期行升主动脉-腹主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1例,Bentall主动脉根部替换术2例,Cabrol主动脉根部替换术和二尖瓣替换术1例.结果:无手术死亡.发生围术期心肌梗死和低心排综合征1例.结论: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的同时,常合并主动脉及其分支的狭窄,也常同时合并升主动脉壁增厚、扩张和(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明显增加了同期手术的难度.由于锁骨下动脉常受累,乳内动脉不适于作为旁路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再手术治疗的效果,总结其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7年5月16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首次手术包括升主动脉替换术1例,Wheat手术 (升主动脉+主动脉瓣替换术)1例,升主动脉+次全弓替换+主动脉瓣成形术1例,升主动脉替换+孙氏手术(全弓替换及降主动脉支架象鼻人工血管置入)2例,升主动脉替换+孙氏手术+主动脉窦部成形术4例,Bentall手术(带瓣人工血管升主动脉替换替换术)3例,Bentall+孙氏手术4例。再次手术方式包括孙氏手术5例,全主动脉置换术1例,全胸腹主动脉替换2例,主动脉瓣周漏修补术1例,主动脉根部吻合口漏修补术2例(其中1例并行主动脉根部假性动脉瘤切除术),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7例。结果:1例患者在围术期死亡,术后并发症共8例。其中再次开胸2例,伤口感染2例,低心排综合症1例,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肺部感染2例,以上并发症均于出院前治愈。结论: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再手术临床效果满意,因弓部病变再次行孙氏手术亦安全、有效;孙氏术后远端主动脉病变行常温非体外循环下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科策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主动脉根部瘤合并二尖瓣病变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2009年2月至2011年12月,我科实施主动脉根部替换手术合并二尖瓣置换/成形术38例。主动脉根部2例行Wheat术,其余均行Bentall术;二尖瓣6例行二尖瓣成形术(MVP),32例行二尖瓣置换术(MVR)。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2例,孙氏手术4例。结果:围手术期死亡1例,病死率2.6%(1/38);1例患者发生Ⅲ°房室传导阻滞,术后植入永久起搏器;1例患者接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2例患者接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1例患者并发真菌感染。2例患者因术后引流多行二次开胸探查术。术后超声心动图: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5±11)mm(36-83mm),较术前明显缩小。结论:主动脉根部联合二尖瓣手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对于主动脉瓣环较大的患者,经主动脉瓣口行二尖瓣手术能够取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主动脉缩窄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患者预后不佳,合并其它先天心血管畸形于婴幼儿期即可死亡,单纯主动脉缩窄患者平均自然寿命仅40岁。既往此类患者的唯一治疗方式是外科手术,然而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非常高。本报道探讨球囊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治疗主动脉缩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自2005年4月至2010年2月,共对14例患者(男8例)实施主动脉缩窄球囊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年龄(17±9)岁。所有患者入院后常规进行心电图、胸部摄片、超声心动图和必要的化验检查。主动脉弓发育不良型缩窄,合并其它必须外科手术矫治的心血管畸形和严重肺动脉高压存在手术禁忌证者除外。根据患者年龄和主动脉缩窄解剖形态选择介入治疗方式。结果单纯主动脉缩窄9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5例;膜状主动脉缩窄12例,管状缩窄2例。合并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先天性二叶主动脉瓣并中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各1例。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介入治疗。年龄小于14岁者4例,跨缩窄段压力阶差为(45±9)mm Hg,球囊成形术后2例压力阶差消失,2例存在10 mm Hg以内压力阶差。主动脉缩窄支架植入术10例,跨缩窄段压力阶差为(51±18)mm Hg。8例植入覆膜支架,2例植入非覆膜支架。使用支架大小为8zip×(3.8±0.7)cm,球囊外囊直径(19.7±3.9)mm。5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患者中,4例行覆膜支架植入术,1例主动脉缩窄段高度迂曲,狭窄远心端主动脉显著扩张,动脉导管未闭直径为9.0mm,实施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和裸支架植入术。术后2例患者存在少量压力阶差。1例为外科术后主动脉缩窄患者,采用10 atm压力仍无法将支架彻底扩张,跨缩窄段压力阶差由术前50 mm Hg降至15 mm Hg;另1例为同时实施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和裸支架植入术患者,术后压力阶差由49 mmHg降至9 mm Hg。所有患者无?  相似文献   

13.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指自无名动脉至第一对肋间动脉之间的主动脉管腔狭窄,多为局限性,也可为长管状[1] 。临床上,如收缩期上下肢之间动脉压力阶差>2 0mmHg(1mmHg =0 133kPa) ,结合相应的影像学改变即可诊断为先天性主动脉缩窄[2 ] 。主动脉缩窄占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1 0 %~3 0 % ,本病可单独存在,但常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如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3 ] 。长期以来,治疗主动脉缩窄以外科手术为主。术式包括:(1)缩窄部切除,主动脉对端吻合;(2 )左锁骨下动脉与缩窄后主动脉吻合;(3)缩窄部切开补片加宽手术;(4)人工血管转流术或人…  相似文献   

14.
由于外科、麻醉、体外循环灌注、心肌保护及围手术期管理技术的进步,瓣膜手术的病死率显著下降,手术疗效明显提高〔1〕。现报道我们的诊治体会。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993年8月~2006年12月老年瓣膜病瓣膜替换术患者43例,均经临床检查、X线、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证实诊断,近8年的21例术前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男29例,女14例,年龄60~78岁,平均(65.41±3.25)岁,体重42~81kg。1.2术前情况病因诊断:(1)风湿性瓣膜病38例,其中单纯二尖瓣病变10例,单纯主动脉瓣病变5例,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病变10例,二尖瓣合并三尖瓣继发性改变11例,二尖瓣、主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单纯主动脉缩窄外科治疗的经验,评价手术时机和方法。方法1990年6月至2005年8月,手术治疗单纯主动脉缩窄17例,其中行主动脉缩窄切除对端吻合术5例,人工血管移植术3例,补片成形术7例,Vosschulte成形术1例,左锁骨下动脉-降主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1例。结果术毕上下肢平均动脉压的压差<10mmHg者13例,上肢平均动脉压仍高于下肢10~30mmHg者4例。术后早期高血压者14例。随访5个月至10年,下肢血压高于上肢者13例,无明显差异者3例,下肢血压仍明显低于上肢者1例,仍有高血压者5例;成形部位动脉瘤样扩张1例,再缩窄1例。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生存率和减少术后高血压的关键。手术方法应根据患者年龄、病理特征和术者经验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一期矫治主动脉弓阻塞合并心脏畸形的诊治经验。方法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一期矫治18例主动脉弓阻塞合并心脏畸形。其中主动脉弓中断(IAA)6例,主动脉缩窄(COA)12例。手术均为正中开胸低温体外循环下一期畸形矫治术。结果手术采用降主动脉与主动脉弓端端吻合11例,端侧吻合6例,Gore-Tex片加宽弓成形1例。围术期死亡1例,总死亡率5.56%。喉返神经损伤2例,术后左主支气管受压1例。随访1~11个月,1例上下肢压差25mmHg,6例压差小于20mmHg,7例端侧吻合无压差。存活者无症状,生长发育良好。结论正中开胸一期矫治COA及IAA合并心脏畸形可获得满意的近期疗效。手术成功的关键是充分游离降主动脉,尽可能行端侧吻合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主动脉缩窄(CoA)合并症及CoA外科术后并发症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2009年6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6例Co A合并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或CoA外科术后并发假性动脉瘤患者接受介入治疗。男5例,女1例;年龄44~56(50.3±5.01)岁。患者术前均经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确诊。根据患者主动脉解剖及病理生理特点制定介入治疗方案,4例患者(2例主动脉缩窄合并B型主动脉夹层,1例主动脉缩窄合并穿通性溃疡,1例外科术后缩窄复发合并假性动脉瘤),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1例患者Co A外科术后吻合处假性动脉瘤形成采用TEVAR,并对外科姑息的缩窄进行栓塞;1例CoA合并B型主动脉夹层,外科先行升主动脉至降主动脉人工血管转流,再对缩窄处进行封堵。结果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100%。围术期无并发症发生。随访10~60个月,无主动脉相关死亡和再次介入或外科手术干预治疗。结论解剖条件合适的Co A合并症或Co A外科术后并发假性动脉瘤患者可首先尝试TEVAR治疗。解剖条件不合适的Co A合并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可行复合手术。此类患者应根据解剖及病理生理特点个体化选择手术方式及介入器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扩张患者升主动脉成形术后的中期疗效。方法入选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扩张患者34例,在全麻下行主动脉瓣置换同时行升主动脉成形术并对升主动脉应用人工血管外包裹,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手术前、出院前及随访(3~60)月的升主动脉直径,以观察升主动脉成形术后的中期疗效。结果围手术期无患者死亡。出院时升主动脉直径较术前减少[(29.4±5.1)mmvs.(46.2±7.2)mm,P〈0.05]。术后随访3~60个月,升主动脉直径(30.3±5.2)mm,较出院时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的患者,升主动脉成形术同时应用人工血管外包裹的手术中期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后升主动脉内径的变化。方法:检索2000-01至2001-12年阜外医院行主动脉瓣置换术(AVR)或主动脉瓣联合二尖瓣置换术(BVR)病历及与其匹配的超声心动图报告,检索条件是主动脉瓣结构为机械瓣且随访超声心动图资料累计在9年及以上,采集患者临床资料和术前、术后随访经胸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报告。超声随访时长分为≤3年、3年~≤6年、6年~≤9年、9年,统计分析各随访时间段患者升主动脉内径的变化。以基线升主动脉内径分为35 mm患者和≥35 mm患者来观察升主动脉事件发生率。结果:141例患者入选[男75例,平均年龄(45.5±11.2)岁],共检索595份超声报告,平均超声随访年数(7.59±3.38)年。各随访时间段的升主动脉内径随访值与基线值比较,≤3年和3年~≤6年时间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年~≤9年,9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升主动脉内径≥35 mm患者行二次手术的比例为24.0%,高于基线升主动脉内径35 mm患者的12.9%。5例升主动脉事件均发生在基线升主动脉内径≥35 mm患者中,发生率达20.0%。结论: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后升主动脉内径呈渐进性增宽,增宽者的所占比亦增大,基线升主动脉内径≥35 mm患者行再次手术和发生升主动脉事件的风险较高。临床上需慎重考虑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的主动脉瓣瓣膜疾患的手术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瓣膜性心脏病伴缺血性心脏病手术治疗的早期效果和经验 ,以期提高疗效。方法 :11例患者中 ,行主动脉瓣置换术 4例 ,二尖瓣置换术 2例 ,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 1例 ,主动脉带瓣管道置换 2例 ,二尖瓣成形术 1例和三尖瓣成形术 1例 ;搭 1支桥 4例 ,搭 2支桥 1例 ,3支桥 3例 ,4支桥 3例 ,平均 (2 .5±1.3)支。结果 :11例无手术早期死亡 ,痊愈出院 ;随访 2~ 16 (平均 6 .3)个月 ,心绞痛症状消失 ,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对年龄 >5 0岁瓣膜病患者或具有冠心病高危因素患者 ,应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彻底纠正心脏病变 ,加强心肌保护 ;妥善处理术后并发症 ,手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