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肠道菌群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领域,现有的研究结果提示:肠道菌群可能与代谢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认知与行为失常、癌症等多种疾病相关.本文检索和分析了近10余年来有关肠道菌群及其微环境与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关系的研究成果,从肠道菌群及其微环境与CRC的定义、健康与CRC状态下的肠道菌群构成、肠道菌群的失调方式、肠道菌群微环境与CRC的相关性、肠道菌群微环境与CRC的病理生理机制等5个方面进行了综述,期望能够为揭示肠道菌群微环境在CRC的发生与发展病理机制中的作用,以及以肠道菌群微环境为靶向的、新的CRC预防和治疗手段的研发提供思路和线索.  相似文献   

2.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目前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但其分期不同,预后差异较大,早发现早治疗能够明显改善预后.目前CRC主要筛查手段为肠镜检查,但部分患者不易接受.近期较多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群与CRC的发生有关,CRC的发生是一个多步骤的过程,在发生癌变前可能经过数十年...  相似文献   

3.
粪便钙卫蛋白(fecal calprotectin, FC)是一种由肠腔内炎性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蛋白,有抗微生物活性、抗感染等作用,通过其含量高低可反映肠道的炎症状态,其在炎性肠病中的作用已被应用于临床实践.近年来,关于FC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中的应用研究逐渐增多,相关研究结果显示FC可用于CRC的筛查以及和其他肠道器质性疾病的鉴别,同时, FC的浓度与CRC的分期、发生部位以及手术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仍需要进一步通过高质量、大样本研究以明确.本文就FC在CRC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结直肠癌(CRC)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肿瘤.在中国,CRC的发病率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居胃肠道肿瘤的第三位,而在国外,CRC的发病率是消化道恶性肿瘤的首位.有效的预防和治疗CRC成为了医疗工作者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益生菌和益生元有可能影响CRC的发生和发展,并可能在CRC的预防中发挥作用,为CRC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此文就肠道益生菌和益生元与CRC的预防和治疗的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诸多研究表明肠道细菌是结直肠癌(CRC)的致病因素。目前研究已发现可增加CRC风险的相关菌属。肠道细菌可通过对肠黏膜上皮细胞作用,如影响DNA完整性、调节免疫反应、诱导炎症反应、促进细胞增殖、改变干细胞动力学等,促进CRC发生。调整肠道菌群有望成为预防或治疗CRC的手段。本文就肠道菌群在CRC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肠道微生态在疾病中的作用日益得到关注,尤其是在作为肠道微生态载体的结直肠(大肠)中的研究,更是取得了一定进展,肠道微生态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 R 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逐步被阐明.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在临床已取得一定疗效的CRC相关精准治疗方式如肿瘤免疫疗法、肿瘤化学疗法、肿瘤益生菌干预等方法中发挥关键作用,其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探索.本文就CRC中与微生态相关的精准治疗方式及其潜在机制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7.
大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目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CRC的发生及发展与肠道微生态有密切的关系。肠道菌群对于肠道功能的维持及内环境的平衡具有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失调可通过多种途径促进CRC的发生。益生菌是调节肠道微生态的主要方法,并可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本文综合目前研究进展,从调节肠道代谢产物、保护肠道黏膜屏障完整性、抑制肠道炎症、调节宿主免疫反应、促进凋亡和细胞分化、抑制细胞增殖等方面总结益生菌对癌前病变及CRC的防治作用及机制,为临床肠道微生态的调节及CRC的防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CRC的发生是由环境、饮食及生活方式与遗传因素协同作用而引起的。近年来,肠道菌群在CRC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诸多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结肠黏膜从正常上皮到腺瘤及癌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肠道菌群与CRC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9.
肠道菌群在远端肠道中特别丰富和多样化,其在塑造炎症环境、促进肿瘤生长及转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信号传导通路参与激活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并在炎症诱发的疾病如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中起关键作用。尽管炎症是CRC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其确切的致病机制仍有待明确。因此,了解微生物组及免疫反应对癌症的影响,有助于增强癌症免疫治疗效果。本文对目前肠道菌群通过TLRs影响CRC发生发展的现状、潜在机制及相应研究作一概述,并讨论其在CRC预防和治疗中的未来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正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发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开始于细胞异型增生、异常隐窝进而发展成为腺瘤性息肉。因此,有效预防结直肠腺瘤(colorectal adenoma,CRA)的发生和发展能够预防CRC的发生。结肠也是人体最大的微生物库或发酵系统,国内外研究提示肠道微生态失调作为重要的环境因素在CRA及CR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CRA的危险因素、肠道微生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结直肠肿瘤(colorectal carcinoma,CR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每年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在对CRC的发生发展的研究中,脂代谢与CRC的关系受到人们的越来越多关注.目前研究发现高脂饮食更易导致CRC,而且血脂中的不同成分在CRC的形成和发展中,可能发挥了完全相反的作用,对于这些作用发生的机制有多种推测,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因此,对于脂代谢异常对结直肠肿瘤的形成和进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对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在大城市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大量研究表明,超重或肥胖与CRC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一定关联。肥胖可以增加CRC的患病风险,随着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或腰臀比的增加,在男性中患病风险更高,且患结肠癌比直肠癌风险更大。本文阐述了肥胖与CRC的关系,分别从肿瘤发生的可能机制,包括慢性炎症、肠道菌群失调和胰岛素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异常,肥胖与结直肠腺瘤和CRC的临床研究进展及预防进行探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和方向。  相似文献   

13.
<正>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可以影响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的发生与发展。在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可以作为肠道中其他病原体或感染的屏障,并通过影响宿主的免疫系统来调节炎症。肠道菌群与肿瘤相关的肠道炎症有关,还可以调节宿主对抗肿瘤药物的反应。本文讨论肠道菌群的作用,及其在抗癌治疗中的协同作用。背景CRC在所有癌症中发病率居第三,死亡率居第二。  相似文献   

14.
MicroRNAs(miRNAs)是一种短链(19-24个核苷酸)非编码RNA,可抑制蛋白质翻译或其靶基因mRNAs的降解,因而在基因表达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最近的研究发现存在于大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组织和血液中的miRNAs可较准确地诊断大肠癌的存在,并帮助判断CR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测疾病复发,特异miRNAs的过表达和沉默与CRC的发生发展相关,且其在CRC组织和血液中的差异表达为早期筛选和诊断CRC提供了应用前景.另外,miRNAs可能成为CRC基因治疗的重要靶点.本文将就miRNAs作为生物标志物在CRC诊治中的潜在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结直肠癌(CRC)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恶性疾病之一。约25%的CRC患者在初诊时已经发生远处转移,这类患者预后极差。高预测性能的生物标志物能早期精准检出CRC并精确预测疗效。近年来,多项研究指出炎性标志物、非编码RNA、肠道菌群、循环肿瘤细胞等指标具备CRC诊断及预后预测能力。本文就CRC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进行讨论,以期为CRC的诊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背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结直肠癌(CRC)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近年研究显示具核梭杆菌在CRC发生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但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具核梭杆菌与CRC发生的相关性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用野生型C57BL/6小鼠和肠道多发性腺瘤APC(Min/+)小鼠,分别予具核梭杆菌菌液灌胃、皮下注射致癌剂1,2-二甲基肼二盐酸盐(DMH)或两者联合等不同处理,观察结肠异常隐窝灶(ACF)(8周)或肿瘤(20周)生成情况。以Roche 454 GS FLX焦磷酸测序分析各组野生型C57BL/6小鼠肠道菌群结构,Bio-Plex ProTM技术检测肠黏膜免疫因子表达。结果:与无具核梭杆菌定植的DMH处理组野生型C57BL/6小鼠或APC(Min/+)小鼠相比,具核梭杆菌定植小鼠结肠内ACF或肿瘤数量显著增多(P0.05)。具核梭杆菌定植小鼠肠道菌群结构改变明显,表现为蓝藻菌门含量减少,软皮菌门、疣微菌门含量增加(P均0.05),肠黏膜肿瘤相关免疫因子IL-21、IL-22、IL-31、CD40L表达亦显著增高(P0.05)。结论:具核梭杆菌在肠道定植可促进小鼠结肠肿瘤发生,其机制可能主要为引起肠道菌群失衡和调控肠黏膜肿瘤相关免疫因子表达。  相似文献   

17.
肝癌是世界范围重大的公共卫生疾病。近来随着高通量测序及基因编辑技术的进步,肠道微生物群通过“肝-肠轴”途径在肝癌发生、进展及转移过程中的生物学机制被进一步揭示,特别是发现革兰阴性细菌外膜脂多糖可动员下游一系列致癌相关免疫级联反应。本文从肠道环境改变与肝癌发生的关系、脂多糖免疫调控、临床前治疗研究等方面,对肠道微生物脂多糖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结直肠癌(CRC)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自噬是真核细胞包括人体细胞内影响新陈代谢、维持内环境稳定的重要途径之一,被发现可能与肿瘤等疾病密切相关。近年来,多项研究均发现自噬与CRC具有相关性,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BECN1等自噬相关基因(ATG)可通过调控自噬对CRC的发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另外,自噬对于CRC的治疗可能具有重要的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19.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变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遗传易感因素和免疫系统异常所导致的一种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长期病程可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其中以结直肠癌变后果最为严重.UC导致结直肠癌变的机制十分复杂,从遗传物质到信号转导等的一系列改变可能在UC相关的癌变进程中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在发病机制方面,UC相关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与散发性CRC仍存在一定差异性,本文重点就上述方面阐述UC相关结直肠癌变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结直肠癌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常见的致命癌症之一。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显示肠道微生物群失衡与结直肠癌(CRC)之间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肠道微生物群在结直肠癌中的相关机制,通过一些突出的微生物如pks+大肠杆菌、产肠毒素脆弱拟杆菌(ETBF)、核梭杆菌(F.nucleatum)、粪球杆菌来讨论肠道微生物活动与致癌作用联系起来的具体机制如DNA损伤、炎症、免疫、氧化应激、代谢物调节等,对未来肠道微生物群临床干预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