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毛鞘囊肿与表皮样囊肿的临床及超声声像图特点。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4例毛鞘囊肿与276例表皮样囊肿的临床资料及超声声像图结果,比较两者的性别、年龄、病变分布、累及层次、大小、边界、形态、内部回声、后方回声及血流情况。结果 两组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包括:(1)年龄,毛鞘囊肿年龄均值(47.56±13.88)岁,表皮样囊肿年龄均值(37.30±19.29)岁;(2)病变分布,位于头皮的毛鞘囊肿31个团块(70.45%),表皮样囊肿7个(2.54%);(3)团块内部钙化灶:毛鞘囊肿38个团块(86.36%),表皮样囊肿29个(10.51%);(4)团块内部液性区:毛鞘囊肿40个团块(90.91%),表皮样囊肿20个(7.25%)。而在性别、累及层次、大小、边界、形态、后方回声及血流分级情况方面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毛鞘囊肿与表皮样囊肿其超声表现均为好发于皮肤及皮下层的弱回声团块,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后方回声多有增强,内部及周边常无明显血流信号,但毛鞘囊肿发病年龄稍大,病变常累及头皮,团块内部常伴钙化灶及液性区,掌握这些特点有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外毛根鞘囊肿特征性高频超声表现,提高超声对外毛根鞘囊肿的诊断正确率。方法从位置、边界、形态、回声、血流等方面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6例外毛根鞘囊肿的高频超声表现。结果高频超声显示36例病变均起自真皮层,并下延至皮下软组织层;34 (94.4%)例边界清晰,呈椭圆形;30(83.3%)例病变内部回声呈"靶环"征,表现为周边为低回声或无回声、中心或一侧为相对高回声;22 (61.1%)例病变内有点状或斑块状钙化灶;32 (88.9%)例后方回声增强;34 (94.4%)例病变周边及内部未见血流信号。结论外毛根鞘囊肿的高频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密切结合患者病变发生部位、家族史等临床特征,能提高超声对外毛根鞘囊肿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毛鞘囊肿二维及彩色多普勒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毛鞘囊肿的二维和彩色多普勒图像特征。结果 43例毛鞘囊肿患者,女18例(41.86%),男25例(58.14%),年龄21~68岁,平均(47.6±13.9)岁,二维超声:42例为单发(97.67%),1例为多发(2.33%)(2个团块),共44个团块,均表现为位于皮肤及皮下层的弱回声团块,其中31个团块(70.45%)位于头皮,13个团块(29.55%)位于除头皮外的其他部位,团块最大径线3~41mm,平均(14.10±7.17)mm,边界清楚43例(97.73%),形态规则41例(93.18%),内部回声不均匀42例(95.45%),内部见小片状无回声区40例(90.91%),内部见点状或斑片状强回声38例(86.36%),CDFI示0级42例(95.45%),Ⅰ级2例(4.55%),Ⅱ级及Ⅲ级0例(0%)。结论毛鞘囊肿为好发中年人毛发茂盛区的结节,其超声图像具有一定特点,表现为皮肤及皮下层弱回声团块,边界多清楚,形态多规则,内部回声多不均匀,多有液性区及钙化,多无血流信号,当破裂伴感染时,形态可不规则,血流信号增多,增生性毛鞘囊肿表现为均匀回声结节。掌握其超声特征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正毛鞘囊肿又称毛根鞘囊肿、毛鞘峡部-退行性囊肿,是一种起源于外毛根鞘的皮肤良性病变,发病率5%~10%[1],可通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临床表现与表皮样囊肿类似,仅靠临床表现很难鉴别毛鞘囊肿与表皮样囊肿。高频超声对于浅表包块的鉴别有重要价值,可观察包块的位置、大小、边界、形态及血流情况等重要信息,本组比较了毛鞘囊肿与表皮样囊肿在临床及超声上的差异,旨在提高对二者超声诊断的准确性。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表皮样囊肿的声像图表现和高频超声在表皮样囊肿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98个表皮样囊肿病灶的临床资料及超声声像图资料,并与皮脂腺囊肿、炎性包块、神经鞘瘤及脂肪瘤对比分析。结果 98个病灶中,术前超声正确诊断91个,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3%(91/98),误诊7个(其中误诊为皮脂腺囊肿3例,皮下炎性包块2例,神经鞘瘤1例,皮下脂肪瘤1例)。发生部位:位于全身表皮或皮下,其中以臀部、颈背部以及四肢关节周围多见。形状:肿物多呈圆形、椭圆形。肿物回声及边界:根据肿物回声特点可分为内部回声均质型(39%,38/98)、内部回声不均质型(55%,54/98)、肿物内部呈螺旋状或洋葱皮样外观的混合型(6%,6/98);肿物有完整包膜,边界清晰,后方回声增强,探头加压可形变,内部无血流信号显示。表皮样囊肿的形状、边界与皮脂腺囊肿和神经鞘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21、0.21和1.53、0.00,P值分别为0.65、0.65和0.11、1.00;与皮脂腺囊肿和神经鞘瘤的后方回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81和32.35,P值分别为0.004和0.000;表皮样囊肿的形状、边界与炎性包块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2,P=0.00,炎性包块后方回声增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P=0.65;表皮样囊肿的形状、边界、后方回声与脂肪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3.50、55.19、46.30,P值均为0.00。结论表皮样囊肿具有较典型的声像图表现,高频超声可以准确诊断及鉴别诊断表皮样囊肿。  相似文献   

6.
正增生性外毛根鞘囊肿,又称增生性外毛根鞘瘤(proliferating trichilemmal tumors,PTTs)[1],该肿瘤向外毛根鞘颊部分化,所以囊壁缺乏颗粒层,其角化形式为毛角化而非表皮角化。本病属良性病变,但少数也会发生恶变,称为恶性增生性外毛根鞘瘤。临床上,增生性外毛根鞘囊肿少见,女性发病率高,男女发病之比为1∶6,90%以上发生于头皮。肿瘤生长缓慢,多为单发、结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睾丸表皮样囊肿的声像图表现,总结其声像图特征并分型。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睾丸表皮样囊肿的声像图特征并进行分型。结果 21例睾丸表皮样囊肿患者21个病灶声像图表现不一,大致可分为5型:(1)洋葱环征型(12例):呈同心圆状高回声与低回声相间分布的层状洋葱环样排列。(2)周边钙化型(蛋壳样钙化型)(3例):周边为薄层环状强回声,内部为均质或不均质的低回声。(3)类实性团块型(3例):呈边界清楚的低回声团块,内部回声均质。(4)混合回声型(2例):内部回声混杂,以低回声为主,可见钙化及小囊样回声。(5)整体钙化型(1例):整个结节呈现强回声,后方伴有明显声影。21例肿块内部均未探及血流信号。本组超声检查与病理结果相符者20例,诊断符合率为95.2%(20/21)。结论洋葱环征型及周边钙化型为睾丸表皮样囊肿的特征性超声表现,正确识别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对浅表表皮样囊肿的诊断价值.方法 从边界、形态、回声、血流、与皮肤关系等几个方面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8例浅表表皮样囊肿高频超声表现.结果 所有病例均表现为不均匀低回声结节,其中39例(36.1%)呈囊实性;99例(91.7%)病灶内可见不规则分布的点块状或条索样强回声;105例(97.2%)伴有后方回声增强;105例(97.2%)与皮肤关系密切.未发生破裂者多数表现为边界清晰、形态规则的椭圆形结节,内部及周边未见血流信号;发生破裂或合并炎性反应者多表现为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结节,周边可见血流信号;1例合并癌变者为低回声结节内伴条索状强回声分隔,周边及分隔内见少量血流信号.结论 浅表表皮样囊肿的高频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结合临床,超声容易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对毛母质瘤和表皮样囊肿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超声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31例毛母质瘤患者(毛母质瘤组)和35例表皮样囊肿患者(表皮样囊肿组)的临床和超声资料。对比分析两组的病灶部位、大小、形状、纵横比、周边特征、内部回声、后方回声特征及血流分布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病灶部位、大小、形状及纵横比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年龄、性别、周边特征、内部钙化灶、后方回声特征及血流分布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毛母质瘤超声表现为内部伴或不伴钙化灶的皮下浅层低回声病灶,周边可见低回声晕征,部分病灶可见血流信号;表皮样囊肿超声表现为皮下浅层较均匀低回声病灶,边界清晰,后方伴回声衰减。结论高频超声有助于毛母质瘤和表皮样囊肿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诊断表皮样囊肿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表皮样囊肿患者的超声表现。结果本组63例患者共计66个病灶,其超声表现可分为3型,分别为均质回声型18个、不均质回声型40个、混合回声型8个。彩色多普勒显示所有病灶内均未见血流信号,4个混合回声型病灶在囊周可见较丰富点、条状血流信号。结论高频超声对诊断表皮样囊肿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腺表皮样囊肿的高频超声图像特征。方法:对18例因乳腺肿块就诊,经术前超声及手术病理证实为表皮样囊肿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灰阶声像图上观察肿块位置、形状、大小、边界、内部回声及后方回声。应用彩色多普勒成像(CDFI)观察病灶内部及周围血流分布和供应情况。结果:灰阶声像图显示肿块多位于乳腺皮下或皮下脂肪层;16例呈圆形或椭圆形,2例形态不规则;肿块最大长径8~55mm;14例边界清晰,可见薄的包膜回声,4例边界部分不清;15例肿块内部回声不均匀,呈高低回声相间,可伴无回声(2例肿块内见微小钙化),3例为相对均匀低回声;15例肿块后方回声增强,3例后方回声无明显改变。CDFI检查,16例肿块内部及周边均未探及血流信号,2例肿块边缘可探及血流信号。结论:乳腺表皮样囊肿声像图有一定的特征性,高频超声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浅表器官表皮样囊肿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对41例浅表器管表皮样囊肿的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声像图特征对其进行分型,并与病史及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肿块多位于皮下,边界清晰,有包膜,呈椭圆形,无1例肿块内部呈典型囊肿无回声暗区,均充满光点,根据肿块内部声像图表现分为均匀细弱光点型11例(11/41,27%),均匀光点夹杂小暗区或暗带型5例(5/41,12%),均匀光点夹杂短线状光带型8例(8/41,20%),不均匀型13例(13/41,32%),"洋葱征"型4例(4/41,10%)。结论:表皮样囊肿具有特征性声像图表现,其分型与病理基础相关,超声在表皮样囊肿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对乳腺囊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高频超声,探头频率采用7~10 MHz或13~20 MHz,对75例乳腺囊肿位置、形态、大小、边界、内部回声特征进行观察,先常规用二维超声检查,然后用高频超声扫查,两组检查后再用CDF1超声显像技术观察囊肿内外血供情况,同时进行低频与高频超声检查结果对照,分析超声诊断价值.结果 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检查所证实,低频超声检出率66.7%(50/75)高频超声检出率97.3%(73/75),其中单纯性乳腺囊肿58例,占77.3%(58/75)、乳汁潴留性囊肿10例,占13.3%(10/75)、非典型性乳腺囊肿5例,占6.7%(5/75),漏诊2例,占2.7%(2/75).结论 乳腺囊肿具有声像图特征,高频超声检查方法简便、迅速、安全,对识别囊肿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增生性外毛根鞘肿瘤(PT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组织发生。方法对3例PTT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免疫组化研究,其中2例做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原位杂交。结果1例组织学良性,肿瘤位于真皮内,不与表皮相连,伴有外毛根鞘囊肿,肿瘤小叶及囊壁上见散在挖空细胞,HPV原位杂交挖空细胞核阳性;2例组织学恶性,头皮蕈样肿块,均在多处与其上覆盖的表皮相连,其中1例伴有外毛根鞘囊肿及外毛根鞘分化。镜下PTT最重要病理特征为棘细胞样鳞状细胞形成多小叶结构及其中央的外毛根鞘型角化,常伴有1个至数个外毛根鞘囊肿。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D34(-),AE14弥漫(+)。结论PTT为真皮及皮下结节或皮肤表面外生性肿块,其病理形态存在从良性到恶性的一个连续的形态学谱系,生物学行为与其组织学表现不完全一致。HPV感染与肿瘤发生有关。鉴别诊断主要包括皮肤分化好的鳞状细胞癌(SCC)和外毛根鞘癌等,AE14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鉴别PTT和SCC。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腕背部囊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136例经手术及术后病理结果证实为腕背部囊肿的超声图像资料,分析其发生部位与声像图特征。结果高频超声诊断腕背部囊肿136例,根据发生解剖层次的不同可分为伸肌支持带囊肿、伸肌腱滑液鞘囊肿和骨间背侧韧带囊肿,所占百分比分别为1.5%(2/136)、24.3%(33/136)和74.2%(101/136)。囊肿具体发生部位排在前3位的是舟月背侧韧带、指伸肌腱及示指伸肌腱滑液鞘、桡侧腕长及腕短伸肌腱滑液鞘,所占百分比分别为60.3%(82/136)、8.1%(11/136)和6.6%(9/136)。腕背部囊肿具有典型的声像图表现:二维灰阶超声显示伸肌支持带囊肿体积较小,呈椭圆形无回声区,边界清晰,位于水肿增厚的伸肌支持带内,与伸肌腱无联系,多同时合并舟月背侧韧带囊肿;伸肌腱滑液鞘囊肿位于伸肌腱旁,呈椭圆形或茄形包绕肌腱,与骨间背侧韧带及伸肌支持带无联系,骨间背侧韧带呈正常的条索状回声,表面光滑、平整;骨间背侧韧带囊肿呈不规则形无回声区,位于受损韧带浅方,受损韧带增厚、回声减低,表面不光整,内部条索状回声连续性完全中断或部分中断致局部变细。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示腕背部囊肿内均无血流信号。结论高频超声能够对腕背部囊肿作出准确的定位诊断,可作为指导临床治疗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提高对睾丸表皮样囊肿的认识,探讨睾丸部分切除术在睾丸表皮样囊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3例睾丸表皮样囊肿病例资料,观察和分析其临床特征及其病理学特点.结果 睾丸表皮样囊肿壁较光滑,界限清晰.内部无血流信号,超声可表现有:靶征(中央高回声伴周边低回声晕)或强、弱回声环交替的洋葱样改变.术后随访1~3年,无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 睾丸表皮样囊肿是少见的睾丸良性肿瘤,主张采用保存患侧睾丸的肿瘤切除术.  相似文献   

17.
睾丸表皮样囊肿的声像图表现及与病理改变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睾丸表皮样囊肿的不同声像图表现及与病理组织学关系,总结其特异性声像图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睾丸表皮样囊肿的超声图像特点、声像图类型及其与病理改变的关系,并与同期手术的47例其他睾丸占位性病变的声像图表现进行对比。结果14例睾丸表皮样囊肿患者16个病灶具有多种超声表现,可分为4类。①螺纹征型(6个病灶):呈"洋葱皮样"强弱回声交替排列,与病理层状分布的致密角质层和坏死鳞状上皮细胞相一致。②周边回声增强/钙化型(4个病灶):声像图表现肿物中央回声减低而周边呈环行回声增强,病理显示肿物中央为坏死鳞状上皮,周边为致密的纤维层并可伴钙化。③混合型(4个病灶):肿物呈形态不规则的中低回声,其内有斑块状强回声伴或不伴声影,无明显包膜,病理表现为囊肿纤维包膜不完整,周边呈较厚的瘢痕,内部可见杂乱的钙化灶。④致密钙化型(2个病灶):为边缘清晰的不规则密集强回声伴声影而无明显肿物结构,相应病理改变为大量钙化的角质层和骨样组织。以上四种超声表现与同期其他睾丸肿瘤声像图特点比较,其中螺纹征型、周边回声增强/钙化型仅见于表皮样囊肿,为其特异性超声表现。结论睾丸表皮样囊肿具有比较典型的超声表现,并且声像图类型与不同病理组织学改变相对应。其中,螺纹征及周边回声增强/钙化型表现是表皮样囊肿的特征性声像图类型。  相似文献   

18.
表皮囊肿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表皮囊肿的超声声像图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的表皮囊肿的超声图像资料。结果:9例皮下表皮囊肿表现为低回声至中等回声,边界清晰,有包膜,内部多见管道样结构,压迫后有形变,放松后复原。3例睾丸表皮囊肿中2例表现为低回声光团,内部见散在高回声,1例表现为睾丸内实质不均质光团,高低回声相间(洋葱征)。3例深部表皮囊肿表现为液性暗区或低回声型。彩超显示表皮囊肿内无彩色血流。结论:表皮囊肿具有一定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尤其对睾丸表皮囊肿的声像图认识,有助于避免不必要的睾丸切除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浅表部位皮样囊肿临床及超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浅表部位皮样囊肿临床及超声表现。结果98例浅表部位皮样囊肿患者,男49例(50%),女49例(50%),平均年龄(10.30±14.11)岁,单发96例(97.96%),多发2例(2.04%),位于眶周及头颈部中线区74例(75.51%)。二维超声:98个肿物均表现为皮下结节,最大径3~52mm,平均(15.68±8.09)mm,边界清楚95个(96.94%),形态规则88个(89.80%),内部回声均匀74个(75.51%),回声不均匀24个(24.49%),后方回声增强37个(37.76%),深面骨质凹陷18个(18.37%)。CDFI:0级92个(93.88%),Ⅰ级4个(4.08%),Ⅱ级1个(1.02%),Ⅲ级1个(1.02%)。结论浅表部位皮样囊肿具有一定的临床、超声特征,掌握其特点并与相关疾病鉴别,有助于提高超声诊断率。  相似文献   

20.
高分辨力超声检查浅表表皮样囊肿27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表皮样囊肿的声像图特征.方法 本组27例,先用二维高分辨超声仔细观察肿块位置、形态、边界、内部回声等,再用彩超观察肿块内部血供情况.结果 全部病例超声均发现病变,其中9例(9/27)诊断为黏稠囊性肿块,12例(12/27)被误诊为实性包块,3例诊断为囊实混合性肿块(3/27),2例(2/24)无法判断囊性或实性,1例(1/24)仅提示大片钙化灶.多数肿块边界清楚,内部回声不均匀,肿块内部未见血流信号.结论 当我们发现肿块位于皮下,边界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少数具有葱皮样回声,内部无血流信号时要考虑到表皮样囊肿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