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疗法(SET)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2例LDH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干扰电、超短波及湿热敷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同时辅以SET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疼痛VAS评分、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对2组患者腰痛及腰椎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4周治疗后,发现治疗组疼痛VAS评分[(3.22±0.94)分]、腰椎功能评分[(23.6±5.8)分]、对照组疼痛VAS评分[(4.66±0.92)分]、腰椎功能评分[(15.4±6.5)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治疗组患者腰椎功能评分改善率[(90.3±16.5)% vs(79.3±24.9)%]及治愈显效率(87.5% vs 73.3%)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SET训练可显著减轻LDH患者腰痛症状,促其腰椎功能改善,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分期康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根据患者病情给予不同方案治疗,如重症期患者给予骶管注射、中医推拿治疗,并强调卧床休息及起床后佩戴腰带等;轻症期患者给予牵引、短波、调制中频电、中医推拿及运动训练等干预。对照组患者则统一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包括牵引、短波、调制中频电、中医推拿等。于治疗前、治疗20 d后采用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对2组患者进行腰椎功能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20 d治疗后,发现治疗组腰椎功能评分[(28.04±2.67)分]及对照组腰椎功能评分[(20.15±3.21)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并且以治疗组患者腰椎功能评分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的治愈率(78.0%)及治愈显效率(96.0%)亦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分别为38.0%和74.0%),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不同时期给予针对性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腰椎功能,缩短病程,抑制病情复发,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短期正念行为训练对髋部骨折固定术后老年患者负性情绪及免疫机能的影响。 方法将60例符合条件的髋部骨折固定术后老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训练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早期运动康复训练;训练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正念行为训练,每周1次,每次90min,共5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5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采用心境状态量表(POMS)评测患者心境状态,采用正念注意觉知量表(MAAS)评测患者的正念水平;并采用EXPO32-ADC流式分析软件实施免疫荧光的数据分析,对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数目进行免疫机能评测。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POMS和MAAS评分及血清T细胞CD3+、CD4+、CD8+数目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POMS和MAAS评分及血清T细胞水平明显优于组内治疗前(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训练组中患者正念水平MAAS评分(58.00±4.78 vs 54.00±4.89)及POMS各项评分中的紧张-焦虑(13.14±3.36 vs 15.90±4.28)、忧郁-沮丧(18.10±6.24 vs 20.06 ±5.42)、疲惫-惰性(16.53±3.50 vs 18.98±4.88),活力-好动(26.68±5.22 vs 22.43±5.2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愤怒-敌意(9.94±2.48 vs 10.38±2.30)和困惑-迷惑(13.60±3.48 vs 13.78±3.50)两项指标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对照组相比,训练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T细胞CD3+、CD4+、CD8+数目升高(75.75±5.40 vs 69.91±4.42;39.54±3.29 vs 34.44±4.21;39.82±3.55 vs 36.82±3.55),训练组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短期正念训练可改善髋部骨折固定术后老年患者心境情绪状态,提高患者免疫机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前后腰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特征及其疗效。 方法邵逸夫医院康复医学科收集38例诊断明确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19例,对照组仅接受2周常规牵引理疗治疗,训练组在接受2周常规牵引理疗治疗后,再进行2周腰背肌核心稳定性训练。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时(治疗后)进行VAS评分、JOA下背痛评分及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治疗后,对照组VAS评分[(1.11±0.74)分]和JOA评分[(21.05±3.08)分]及训练组VAS评分[(0.95±0.62)分]和JOA评分[(23.47±2.04)分]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1),组间对比,治疗后,训练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训练组患侧竖脊肌中位频率值[(84.84±12.78)分]、患侧竖脊肌平均振幅值[(108.94±24.70)分]和患侧多裂肌的中位频率值[(95.63±16.35)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提高(P<0.05),健患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组间对比,训练组患侧竖脊肌[(84.84±12.78)分]与多裂肌[(95.63±16.35)分]中位频率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治疗前后2组平均振幅值比较,除患侧竖脊肌[(108.94±24.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余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可进一步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部症状、改善腰背部核心肌群耐疲劳性和两侧多裂肌肌功能不平衡性,但训练对于腰部整体肌肉力量的改善程度有待于进一步延长治疗时间后的研究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龙氏治脊疗法结合颈肌训练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CSR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2例,治疗组采用龙氏治脊疗法及颈肌训练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单纯的颈肌训练治疗。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后)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颈椎病评分(JOA)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分别评定患者的临床功能和疼痛程度,并评定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JOA评分和VAS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JOA评分和VAS评分分别为(25.10±1.89)分和(1.10±0.69)分,与对照组治疗后的(23.10±1.71)分和(1.56±0.77)分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治愈、显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龙氏治脊疗法联合颈肌训练治疗CSR具有协同作用,可进一步改善临床功能和疼痛程度,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治疗师徒手辅助下肢步行训练,观察组则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简式Fugl-Meyer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及10m最大步行速度(10m MWS)对2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BBS、FMA评分及FAC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BBS评分[(45.00±4.47)分]、FMA评分[(28.67±3.66)分]、FAC分级[(3.55±0.94)级]及10m MWS[(0.83±0.23)m/s]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MBI评分(除大便控制以外)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观察组患者如厕评分[(7.50±2.02)分]、转移评分[(13.06±1.65)分]、步行评分[(12.55±2.04)分]、上楼梯评分[(8.20±1.48)分]及MBI总分[(74.60±7.74)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腰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6例腰椎病患者分为观察组(58例)及对照组(58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同时辅以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2周为1个疗程。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疗程结束时及治疗结束3个月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量表(ODI)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其疼痛程度、腰椎功能障碍情况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疗程结束时2组患者疼痛VAS、ODI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结束3个月后其ODI评分较疗程结束时明显升高(P<0.05),MBI评分较疗程结束时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结束3个月后其疼痛VAS评分[(1.88±0.93)分]、ODI评分[(26.7±11.4)分]及MBI评分[(86.2±7.4)分]与疗程结束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疗程结束时观察组患者ODI评分[ (21.8±10.6)分]较对照组ODI评分[(29.6±12.3) 分]明显降低(P<0.05);治疗结束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疼痛VAS、ODI及MB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腰椎病复发率(13.8%)亦显著低于对照组(29.3%)。 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较常规康复干预能更显著改善腰椎病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同时还能预防短期(治疗结束3个月内)内腰痛症状复发,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及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早期常规综合康复治疗,每次40min,1次/日,每周治疗6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步态训练与评估系统A3)进行下肢强化训练,每次20min,1次/日,每周训练6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 评定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 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进行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测,记录和分析患者患侧的皮质电位P40波幅和P40潜伏期。 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下肢运动FMA评分[(13.24±5.47)和(13.75±5.31)分]和MBI评分[(31.61±6.45)和(32.25±6.23)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具有可比性;经8周治疗后,2组患者的下肢运动FMA评分[(18.37±5.49)和(23.93±5.63)分]和MBI评分[(47.36±7.19)和(65.67±8.39)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下肢P40波幅[(1.47±0.35)和(1.42±0.37)μV]和P40潜伏期[(39.12±2.31)和(39.25±2.23)ms]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患者的下肢P40波幅[(1.77±0.41)和(2.13±0.43)μV]和P40潜伏期[(34.57±2.74)和(29.87±2.16)ms]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恢复(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步态训练与评估系统A3)可明显改善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恢复,SEP可以作为一项良好的康复疗效评价指标,能准确、客观、定量地反映患者神经功能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的疗效。 方法选取DEACMP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高压氧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2组患者均给予改善微循环及康复治疗,高压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高压氧治疗。治疗前、治疗35d、治疗70d,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BI评分(BI)、年龄相关的白质改变量表(ARWMC)对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及脑白质损伤程度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高压氧组和对照组MMSE、BI、ARWMC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高压氧组治疗35d及70d后MMSE、BI评分均有显著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压氧组治疗70d后ARWMC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5d后,高压氧组MMSE评分[(10.78±4.41)分]高于对照组[(2.54±1.50)分](P<0.05),BI评分[(48.75±11.85)分]高于对照组BI评分[(9.46±6.43)分](P<0.05),其ARWMC评分与对照组ARWMC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70d后,高压氧组MMSE评分[(23.69±3.79)分]高于对照组[(2.89±1.64)分]( P<0.05),BI评分[(75.78±16.37)分]高于对照组BI评分[(12.14±8.65)分](P<0.05),其ARWMC评分[(7.13±3.22)分]低于对照组[(15.79±4.70)分](P<0.05)。 结论在改善微循环治疗及康复训练基础上,高压氧能够改善DEACMP患者的认知功能及运动功能,治疗70d后可显著减轻患者脑白质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配合推拿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中药熏洗和推拿治疗,所有治疗均持续4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Clonus分级法、Fugl-Meyer量表(FMA)及Barthel指数(BI)对2组患者小腿三头肌的痉挛程度、踝阵挛评分、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MAS、Clonus、FMA及BI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MAS[(1.68±0.59)分]、Clonus评分[(1.05±0.49)分]较组内治疗前降低(P<0.05),FMA[(30.24±1.86)分]、BI评分[(64.41±6.02)分]较组内治疗前增高(P<0.05);对照组患者MAS[(2.98±1.13)分]、Clonus评分[(2.48±0.53)分]较组内治疗前降低(P<0.05),FMA[(26.89±2.12)分]、BI评分[(50.12±4.84)分]较组内治疗前增高(P<0.05)。与治疗组治疗后比较,对照组MAS、Clonus评分较高(P<0.05),FMA、BI评分较低(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中药熏洗及推拿治疗,可显著减轻脑卒中患者的足内翻状态,改善其运动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2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推拿、中频电疗、腰椎牵引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辅以常规腰腹肌力训练,治疗组患者则辅以核心稳定性训练(CSE)。于治疗前、治疗12周及治疗结束1年后分别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 评定2组患者疼痛程度,采用Roland-Morris失能问卷评定患者生活质量,另详细记录治疗前、后2组患者无痛行走距离情况。 结果治疗12周时及治疗结束1年后随访时,发现治疗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13±1.11)分和(1.48±0.82)分]、Roland-Morris失能问卷评分[分别为(11.58±4.77)分和(5.42±2.31)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4.49±1.38)分和(2.49±1.32)分]、Roland-Morris评分[分别为(13.90±5.57)分和(8.74±4.05)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且上述时间点治疗组患者疼痛VAS评分、Roland-Morri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经12周治疗后,2组患者无痛行走距离均较治疗前明显延长(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结束1年后随访时发现,2组患者无痛行走距离均较治疗前持续改善(P<0.05),并以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CSE训练能进一步缓解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疼痛程度,提高生活质量,增加无痛行走距离,从而延缓甚至避免手术治疗,并且该疗法还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患者依从性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高压氧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Bobath创立的神经发育疗法进行常规物理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高压氧治疗。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下肢部分)及最大步行速度(MWS)对治疗组及对照组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NIHSS评分、FMA评分及MWS分别为(4.17±1.4)分、(31.2±3.3)分和(54.3±16.2)m/min,对照组则分别为(6.81±1.2)分、(26.2±2.2)分和(45.6±18.3)m/min,2组各项指标与组内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FMA评分及MWS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步频、步幅、患侧步长、步态周期、双腿支撑期分别为(98.97±10.11)步/min、(106.46±11.64)cm、(55.29±7.71)cm、(1.58±0.44)s、(39.16±10.61)%,对照组的步频、步幅、患侧步长、步态周期、双腿支撑期分别为(95.63±10.70)步/min、(100.58±12.66)cm、(51.49±7.87)cm、(1.39±0.45)s、(43.22±11.0)%,2组各项指标与组内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各项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高压氧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体外治疗性超声(ETUS)治疗冠状动脉慢血流型心绞痛(CSFA)的近期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8例CSFA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包括硝酸酯类、地尔硫卓、阿司匹林、他汀类及降糖、降压类药物)治疗,治疗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同时辅以ETUS治疗。于治疗前、治疗14 d后检测2组患者冠脉血流速度及血液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一氧化氮(NO)和血管内皮素(ET-1)含量变化,同时对2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对比。 结果治疗组患者近期显效率(91.8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冠脉血流速度[冠脉远端舒张期峰值流速为(26.76±4.52)cm/s,平均流速为(20.41±5.24)cm/s]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液中hs-CRP含量[(3.51±1.11)mg/L]及ET-1含量[(97.75±7.12)ng/L]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NO含量[(86.45±7.24)μmol/L]则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 结论ETUS治疗能明显提高CSFA患者冠脉血流速度,改善微循环环境,缓解临床症状,其治疗机制可能与下调血液中hs-CRP、ET-1水平、提高NO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患者采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其下肢功能进行强化训练,对照组患者则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牵张训练、躯干肌控制训练、髋关节控制训练、膝关节控制训练、踝背屈诱发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及简式Fugl-Meyer下肢功能量表(FMA-LE)对2组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8周治疗后,发现其BBS评分及FMA-LE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BBS评分[(48.2±5.7)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FMA-LE评分[(27.9±4.4)分]与对照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平衡能力,对促进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超短波对接受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影响。 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及无创正压通气的基础上加用超短波治疗,微热量,每日1次,每次15 min,共15 d;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无创正压通气。对所有患者进行血氧饱和度监测,治疗前、后检测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肺的通气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0),记录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机械通气时间治疗组为(6.2±2.6)d,对照组为(8.1±3.0)d,住院时间治疗组为(17.8±2.5)d,对照组为(19.2±3.0)d,上述指标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肺功能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超短波辅助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减少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缺氧状态及肺的通气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常规康复治疗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40例)及对照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对症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干预,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运动想象疗法。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对2组患者10 m最快步行速度(10m MWS)、跨步长、步频进行检测,同时采用Fugl- 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部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对2组患者步行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各项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分别经6周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各项指标[该组10m MWS为(0.53±0.20)m/s,跨步长为(78.91±20.46)cm,步频为(78.10±12.03)步/分钟,FMA下肢评分为(24.13±5.77)分,FAC分级为(3.60±1.01)分]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该组10m MWS为(0.42±0.15)m/s,跨步长为(69.75±18.31)cm,步频为(71.14±9.29)步/分钟,FMA下肢评分为(20.65±4.70)分,FAC分级为(2.93±0.89)分],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常规康复干预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可进一步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磁脉冲热疗联合肌力训练治疗中老年膝骨性关节炎(KOA)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8例中老年KOA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磁脉冲热疗,治疗组则于磁脉冲热疗前辅以肌力训练。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对2组患者患部疼痛程度及临床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8周治疗后,发现治疗组患部疼痛评分 [(2.15±0.74)分]及对照组疼痛评分[(3.97±0.86)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疼痛评分也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另外治疗组优良率(61.54%)亦较对照组优良率(38.46%)明显提高(P<0.05)。 结论磁脉冲热疗联合肌力训练治疗中老年KOA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提高膝关节功能,并且该疗法还具有简单易行、患者依从性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训练结合透明质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老年患者的影响。 方法选取KOA老年患者4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2例)和治疗组(23例),2组患者均给予透明质酸钠膝关节腔注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本体感觉训练。治疗前、治疗5周后及治疗3个月后,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量表对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5周后及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增高(P<0.05)。与组内治疗5周后比较,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的膝关节功能评分[(84.39±9.51)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的膝关节功能评分[(84.39±9.51)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3.5±9.6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透明质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基础上增加本体感觉训练,可提高KOA老年患者的膝关节运动功能,是一种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膝踝足矫形器(KAFO)训练联合外周磁刺激对脑卒中重度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下肢严重瘫痪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基于运动再学习技术)及KAFO训练,治疗组则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针对偏瘫侧髂腰肌进行磁刺激治疗,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下肢功能量表(FMA-LE)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对患者平衡功能进行评定,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对患者步行功能进行评定,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经8周治疗后,发现治疗组患者FMA-LE、BBS、MBI评分分别由治疗前(7.50±2.16)分、(5.57±1.91)分和(21.77±5.50)分提高至(13.63±3.13)分、(19.63±2.91)分和(51.10±9.09)分;对照组上述指标则分别由治疗前(7.53±2.05)分、(5.87±1.43)分和(21.53±5.44)分提高至(11.30±2.49)分、(15.50±2.90)分和(42.97±6.24)分;并且治疗组患者上述疗效指标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FAC分级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FAC分级改善幅度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KAFO训练联合外周磁刺激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重度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ADL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经骶尾关节奇神经节阻滞联合激光治疗尾痛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共选取尾痛症患者3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给予经骶尾关节奇神经节阻滞及激光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骶部硬膜外阻滞治疗。2组患者经治疗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障碍指数(PDI)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进行疗效评定,同时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组每次治疗时平均操作时间[(6.52±1.25)min]及疼痛缓解50%所需时间[(12.72±1.73)min]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PDI评分及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治疗组患者治疗后24h及治疗结束1个月、6个月时其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42±0.75)分、(2.53±0.78)分、(2.60±0.96)分]、PDI评分[分别为(23.82±4.73)分、(26.34±5.94)分、(27.18±4.78)分]及PSQI评分[分别为(5.47±1.26)分、(5.21±1.17)分、(5.15±1.09)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经骶尾关节奇神经节阻滞联合激光治疗尾痛症具有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少等优点,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提高其日常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