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孕期和产褥早期妇女的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不同孕期妇女1 534例,根据孕周分为四组。妊娠12周360例为早孕组,妊娠12~28周454例为中孕组,妊娠28周~分娩前362例为晚孕组,分娩~产后96 h 358例为产褥期组。选择同期体检正常妇女168例为非孕组。比较五组妇女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析发生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妇女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 D-二聚体水平早孕组与非孕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中孕组、晚孕组、产褥期组与非孕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VTE发生率为0.13%(2/1 534),2例均为下肢静脉血栓,分娩方式均为剖宫产,均经B超、静脉血管造影确诊。孕晚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164.15、156.91 mg/L,为阳性。结论随着妇女孕期发展,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出现逐渐上升趋势。临床VTE孕妇无临床表现者,不推荐常规筛查血浆D-二聚体水平排除VTE,临床应结合B超等检测手段筛查VTE。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孕妇与非孕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及不同孕期妇女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采用胶乳凝集法分别测定健康育龄孕妇60例(早孕20例,中孕20例,晚孕20例),同年龄组段健康非孕妇女60例血浆胁二聚体水平,阳性标本经半定量稀释后用同样方法检测,观察各组D-二聚体水平并比较组间滴度的差异。结果孕妇组D-二聚体总阳性率为66.7%,3个不同孕期组中,早孕组阳性率45%,中孕组阳性率65%,晚孕组阳性率90%。非孕妇女阳性率为1.6%,孕妇组与非孕妇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半定量结果发现孕妇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高并随着孕期的增长其滴度明显增高,而非孕妇女则较低。结论孕妇血液环境处于高凝状态及继发性纤溶亢进状态,所以在孕期有必要监测凝血功能,可以早期发现凝血功能异常,对指导有危象的孕(产)妇进行抗凝治疗及预防和抢救产科一些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湖南地区孕晚期女性血浆D-二聚体的参考区间.[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在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做产前检查的678例单胎晚孕孕妇、418例双胎/多胎晚孕孕妇为研究对象,以同期208例健康非孕妇女为对照,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使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其D-二聚体浓度.[结果]晚孕孕妇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非孕妇女(P<0.05),且双胎/多胎组显著高于同期单胎组(P<0.05).孕晚期女性血浆D-二聚体(D-二聚体单位,DDU)的参考区间:单胎组:28~35周,<3.64μg/mL;36~39周:<6.12μg/mL;40~41周,<6.84μg/mL;双胎/多胎组:28~31周,<6.26μg/mL;32~35周,<7.13μg/mL;36~39周,<8.00μg/mL.[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了湖南省孕晚期妇女免疫比浊法血浆D-二聚体参考区间,适宜全省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正常孕妇在早、中、晚妊娠期PT、APTT、TT、FIB、OHP、OCP及OFP变化,探讨其对妊娠各期发生凝血功能异常的试验诊断意义。方法检测37例早孕期(孕期〈12周)女性、42例中孕期(孕期13-27周)女性、58例晚孕期(孕期≥28周)女性及50例正常非妊娠女性血浆PT、APTT、TT、FIB、OHP、OCP及OFP,比较不同孕期与正常对照之间各指标的差异及不同孕期各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早孕组、中孕组、晚孕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PT、APTT显著缩短,FIB、OHP显著升高,OFP显著降低,中、晚孕组OCP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TT无显著变化(P〉0.05)。早孕组、中孕组、晚孕组之间比较,PT、APTT、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孕组FIB与OHP较早孕组、中孕组显著升高。中、晚孕组OFP显著低于早孕组。OCP随孕期增长而不断升高(P〈0.01)。结论 OHP、OCP及OFP可反映妊娠期机体凝血能力增强及纤溶能力的降低,其敏感性优于PT、APTT、TT、FIB。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6):1002-1003
目的探究D-二聚体浓度的测定在诊断孕产妇DIC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110名孕产妇作为对象,将之分成早孕组、中孕组、晚孕组和DIC组,另选取我院同期体检正常的非怀孕妇女30名作为参照组。结果参照组、早孕组、中孕组、晚孕组和DIC组妇女的D-二聚体浓度分别为57.2±3.1μg/L、190.7±7.6、185.4±6.9、285.3±37.5和634.8±73.1μg/L,各组间均存在差异P0.05。早、中、晚孕组及DIC组D-二聚体浓度均要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且DIC组妇女的D-二聚体含量也要显著高于其他四组(P0.05),D-二聚体是反映孕产妇血液凝聚情况及诊断DIC的敏感指标指标。结论孕产妇妊娠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孕产妇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测定对其DIC的早期诊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孕妇微量元素铁缺乏情况,为孕期保健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应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对642名孕妇进行血液微量元素铁测定,并对血红蛋白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本组348例微量元素铁缺乏孕妇中有198例(56.9%)贫血,而微量元素铁正常的孕妇294例中有24例(8.2%)贫血,两者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晚孕组微量元素铁缺乏发生率最高,其次是中孕组、早孕组;贫血的发生率也是晚孕组最高,其次是中孕组、早孕组。结论微量元素铁缺乏孕妇常伴有贫血发生。随着孕周的增加,缺铁性贫血孕妇比率升高,孕期及时补充铁剂,降低和减少贫血对母婴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孕期正常孕妇血脂变化趋势,初步建立妊娠期血脂正常参考值范围。方法运用前瞻性研究,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在重庆市涪陵区妇幼保健院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492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156例非孕健康体检妇女作为对照,建立孕妇血脂正常参考值范围。孕妇血脂采用酶法及免疫比浊法检测,参考值范围采用中位数及双侧限值表示。采用t检验研究其变化趋势。结果 (1)孕妇血脂水平在孕期随妊娠时间逐渐上升,至晚孕期达峰值,孕中期和孕晚期均明显高于早孕妇女和非妊娠妇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孕与非妊娠妇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孕期妇女胆固醇(TC)是非妊娠妇女的1.5倍,三酰甘油(TG)是非妊娠的4倍。(2)采用中位数及双侧限值表示孕期血脂参考值,其范围TC早孕3.20~6.93mmol/L、中孕3.04~8.83 mmol/L、晚孕3.54~9.83 mmol/L;TG早孕0.12~4.53 mmol/L、中孕0.17~5.30mmol/L、晚孕0.13~6.12mmol/L。结论孕妇血脂水平在孕期随妊娠时间逐渐上升,早、中、晚孕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至晚孕期达峰值。建立正常孕妇早、中、晚孕期的血脂参考值范围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梯度弹力袜标准作业流程(SOP)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拟行TURP的病人,经筛选将符合标准的100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应用我科DVT防治小组制定的梯度弹力袜SOP,对照组应用梯度弹力袜,但未执行SOP。观察两组病人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下肢静脉血流速度、足背皮肤温度、血浆D-二聚体水平以及腓肠肌疼痛发生率等。[结果]术后观察组发生DVT(1例)低于对照组(7例,P0.05)。观察组下肢股浅静脉和腘窝静脉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足背皮肤温度低于观察组(P0.001),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腓肠肌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梯度弹力袜SOP有效预防了TURP后DVT的发生,同时规范了临床弹力袜使用流程,降低了术后腓肠肌疼痛的发生率,有效改善下肢静脉血流和足背皮肤温度,同时有效降低TURP病人血浆D-二聚体含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调查各孕期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变化特征,初步建立排除妊娠期静脉血栓相应的临界值.方法 以非孕适龄健康女性为对照(30例),选择解放军总医院2011年3~8月体检孕妇(90例)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20~40岁健康孕妇,未接受肝素和华法令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无静脉血栓史.根据孕龄分为旱(12 w)、中(24 w)、后期(36w)三组各30例,分别测定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以各组95%分位数初步建立cutoff并随访调查有无静脉血栓发生,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比较与非孕女性的差异.结果 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随着妊娠期的延长逐渐升高,早孕期D-二聚体浓度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l.33,P=0.19),妊娠中期、后期与对照组相比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1,P<0.01和t=3.96,P<0.01).而妊娠后不同时期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显著地渐进性增高,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2,P<0.01;t=4.56,P<0.01和t=8.92,P<0.01),非孕和妊娠后三组D-二聚体浓度低于传统临界值(0.5 mg/L)的比例分别为:93.3%,90%,25%和3.3%,提示妊娠中后期D-二聚体己不具备特异性,不能作为排除诊断依据.结论 中西方女性妊娠期D-二聚体的渐进性升高特点存在差异,以0.54,1.38和3.78 mg/L作为各孕期的临界值对排除静脉血栓更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65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肿胀、肿痛.查体:左下肢肿胀,腹股沟区压痛明显,表面皮肤温度增高,有明显压痛.超声所见:左侧大隐静脉内径增宽,内可见强弱不等回声(图1).于大隐静脉股部中上段仅见零星血流信号(图2左),中下段多处局限性增宽,最宽处内径约1.3 cm,内可见强弱不等回声,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图2右).双下肢股静脉、月国静脉内径增宽,内膜不光滑,血流充盈尚可,血流速度缓慢.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南京地区晚孕期孕妇子宫螺旋动脉的超声多普勒正常值范围.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榆测600例孕龄为28~40周正常晚孕期孕妇子宫螺旋动脉的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与舒张末期速度之比(S/D)值.结果 正常晚孕期孕妇子宫螺旋动脉血流呈低阻状态,各血流参数在不同孕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晚孕期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子宫螺旋动脉血流,为临床早期诊治高危妊娠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D-二聚体对老年人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D-二聚体对老年人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诊断意义.[方法]分析183例可疑出现DVT的骨科大手术后老年患者D-二聚体值的变化,同时行多普勒超声或下肢静脉造影检查,确诊有无DVT.[结果]D-二聚体正常的病人全部被多普勒超声或下肢静脉造影排除了DVT.31.7%D-二聚体升高的病人被证实出现了DVT,68.3%D-二聚体升高的病人被排除了DVT.[结论]D-二聚体对DVT具有非常高的阴性预测值,可用于排除老年人骨科大手术后DVT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妊高征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应用。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非孕和正常孕妇各80例、妊高征孕妇83例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妊高征组与正常妊娠组及非孕妇女组比较,三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在妊高征组中血浆D-二聚体随病情的加重而升高。结论:妊高征妇女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在孕期进行D-二聚体的检测,对高危孕妇预防出血及避免DIC发生等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3D-STE)及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通过与适龄孕妇对比分析,研究高龄孕妇在早孕、中孕、晚孕期左室心肌应变能力、左室形态及功能的变化特点,试图及早发现高龄孕妇的亚临床心肌损伤,为临床及时干预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3月于我院产检的高龄(妊娠年龄≥ 35岁)单胎孕妇40例,匹配同期适龄(妊娠年龄25-29 岁)单胎孕妇35例,分别于早孕(妊娠第 12~14 周)、中孕(妊娠第 24~27 周)、晚孕(妊娠第 36~39 周)期采集超声心动图数据,对比两组受试者不同孕期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以及三维应变指标。结果:同组间、不同孕周相比较:适龄组,与早孕、中孕期相比,晚孕期结构、功能指标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与早孕期相比,中孕及晚孕期结构、功能指标LAD、LVEDV、SV、CO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室间隔舒张末厚度(IVSd)、左室后壁舒张末厚度(LVPWd)、左室射血分数(LVEF)于两组各孕周均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同孕周比较三维应变参数,高龄组左室整体纵向率(GLS)、左室整体环向应变率(GCS)均低于适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孕妇在妊娠期间,心脏结构、功能变化发生较适龄孕妇早,且可观察到心肌应变指标下降,运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可更早发现高龄孕妇的心肌结构、功能障碍,是监测高龄孕妇孕期心功能变化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15.
不同孕期孕妇凝血指标和血脂及脂蛋白水平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孕期孕妇凝血指标和血脂及脂蛋白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日立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106例不同孕期的孕妇和30例健康非孕女性凝血指标和血脂及脂蛋白水平,测定计算体质量指数(BMI)。结果中孕、晚孕组血浆纤维蛋白(FIB)、D-二聚体(D-D)、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血清载脂蛋白B(ApoB)、BMI水平显著高于早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晚孕组仅D-D水平显著高于中孕组(P0.01)。妊娠各组指标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阳性率高低依次为FIB、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TG,早孕期TC和HDL-C敏感性最高,中孕期FIB和TG最高,晚孕期FIB、D-D和血小板聚焦率(PAgT)最高。各种联合检测对判断高凝状态的敏感性增加,敏感性可高达100%。结论凝血指标和血脂及脂蛋白水平可以有效辅助判断孕妇体内高凝状态的程度,对监测血栓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素钠联合压力泵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 155例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77例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观察组78例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压力泵治疗,疗程1周。观察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股静脉血流速度和凝血功能变化。结果治疗后1周后,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5.13%)低于对照组(15.58%),左、右股静脉血流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较对照组下降(P0.05),而PT及APTT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素钠联合压力泵能够明显降低妇科恶性肿瘤术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加速下肢静脉血液回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正常孕妇的血浆D-二聚体(D-D)水平,观察其在不同孕期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222名不同孕期妇女及60名正常非孕妇女(正常非孕组)血中D-D质量浓度,并分析结果。结果:早孕组与正常非孕组比较,血浆D-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孕组、晚孕组及产褥期组与正常非孕组比较,血浆D-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孕组与早孕组、晚孕组与中孕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孕期发展,妊娠妇女血中D-D水平呈上升趋势,检测D-D有助于预测和判断高凝状态和纤溶活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活动在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机械通气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作用。[方法]将某三级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2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给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常规护理,试验组在给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早期活动方案,分别在干预前及干预后第10天测量血浆D-二聚体水平、两组病人股静脉血流速度及观察有无DVT相关症状发生。[结果]试验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试验组股静脉血流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试验组DVT相关症状发生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活动方案能降低血浆D-二聚体水平、提高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安全、有效地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病人下肢DVT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D-二聚体阴性肺血栓栓塞症(PTE)病例与D-二聚体升高者进行对比分析。方法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确诊的42例PTE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性别、年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心电图、血气分析、下肢静脉及心脏超声、D-二聚体值测定、发病至就诊时间等。结果 D-二聚体值:D-二聚体阴性组(313.91±132.96)ng/L,D-二聚体升高组为(1 711±2 182.76)ng/L。发病至就诊时间:D-二聚体阴性组(9.73±3.80)d,D-二聚体升高组(5.10±2.90)d,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各种表现对比两组无明显差异,均以呼吸困难为最常见表现,达80%以上。危险因素对比:D-二聚体阴性组高龄增多。辅助检查结果对比:D-二聚体阴性组超声心动图阳性发现率高。结论 D-二聚体测定应该与临床表现等相结合,如高度怀疑肺栓塞,特别是超声心动图发现基础病难以解释的右心负荷加重,则应进一步做CTPA等相关检查,以减少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20.
吴利  周才  黄瑞玉  刘艳 《检验医学》2014,(10):992-994
目的探讨正常孕妇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特点,建立本实验室正常孕妇血浆D-二聚体的参考区间。方法选取正常孕妇664例、非孕正常女性对照者100名(正常对照组),产后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或静脉血栓患者18例。将正常孕产妇按孕周分为5组:(1)孕20周(127例);(2)孕20~32周(86例);(3)孕32周至临产≥32周(191例);(4)产后第1天(130例);(5)产后第2天(130例)。采用SYSMEX CA7000全自动凝血仪检测所有正常孕妇及正常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浓度,确定相应的参考区间。孕妇D-二聚体浓度呈偏态分布,采用百分位数(P95)表示参考区间的单侧上限。采用建立的参考区间评估18例产后发生DIC或静脉血栓孕产妇的D-二聚体水平,验证该参考区间的有效性。结果 D-二聚体随着妊娠期的延长逐渐升高,从20周开始至32周逐渐上升,32周以后升高幅度最大,孕20周组、孕20~32周组及孕≥32周组D-二聚体参考区间分别为1.54 mg/L、3.46 mg/L及4.96 mg/L;分娩过程中D-二聚体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化,产后第l天急剧升高,至产后第2天明显下降,基本恢复至妊娠末期水平。产后第1天及产后第2天参考区间分别为11.76 mg/L、5.87 mg/L。5组间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正常对照组和孕妇组D-二聚体浓度低于排除DVT临界值(0.5 mg/L)的比例分别为92.3%、55.1%、7.0%、1.0%、0.2%和0.7%。采用上述参考区间评估18例产后发生DIC或静脉血栓孕产妇的D-二聚体水平,均为阳性结果。结论初步建立本实验室正常孕妇血浆D-二聚体参考区间,妊娠中后期D-二聚体已不具备特异性,不能作为排除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