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生活方式与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关联,为其情绪与行为问题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5年4-5月分层整群抽取7所幼儿园儿童,对其父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儿童生活方式、家庭环境信息和《长处与困难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使用x2和logistic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获得有效问卷2525份。学龄前儿童SDQ困难总分异常检出率为6.4%,同伴交往问题最突出(17.8%)。女童(7.3%)情绪问题检出率高于男童(4.3%)(x2=10.74,P=0.005)。男童多动、同伴交往、亲社会行为、品行问题(16.4%、21.0%、12.4%、7.5%)检出率均高于女童(10.5%、14.2%、6.7%、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18、25.19、37.55、12.33,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视屏暴露时间长、户外运动少、睡眠质量差等不良生活方式是男[OR(95%CI)=1.445(1.064~1.965 )、2.060(1.190~3.565)、1.498(1.163~1.930),P < 0.05]、女童[OR(95%CI)=1.575(1.096~2.262)、2.526(1.429~4.465)、1.793(1.326~2.423),P < 0.05]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共同高危因素。 结论 学龄前儿童不良生活方式和情绪与行为问题问题关系密切,且二者皆有可能持续至成年期,应予重视,及时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了解3~6岁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为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自拟儿童基本情况调查表、儿童长处和困难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对1 280名3~6岁儿童进行调查评估。 【结果】 3~6岁儿童困难问题检出率为11.6%。情绪或行为异常检出率为33.9%。SDQ各因子异常检出率分别为情绪问题2.3%,品行问题7.1%,多动注意不能11.5%,同伴交往问题3.9%,亲社会行为18.6%。男童SDQ因子异常检出率,多动注意不能为13.4%、同伴交往问题4.9%及亲社会行为20.9%均显著高于女童8.8%、2.4%及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88~6.288,P<0.05)。儿童不同年龄间SDQ困难总分、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亲社会行为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35~19.206,P<0.001~0.05)。与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有关的影响因素为儿童性别及生活状况、父亲外出务工、母亲文化程度。 【结论】 3~6岁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应重视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柳州市学龄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情绪和行为特征,为制定科学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以符合DSM-IV诊断标准的468例ADHD儿童为病例组,采用长处与困难量表(SDQ)父母版比较ADHD儿童与1 404例正常健康儿童的情绪行为特征。结果两组SDQ得分比较,ADHD儿童情绪、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同伴交往以及困难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儿童(P=0. 000),亲社会因子得分对照组高于ADHD组(P=0. 000)。不同性别ADHD儿童SDQ得分比较,女童亲社会行为得分高于男童(P=0. 022)。品行问题和多动注意不能因子得分在不同年级ADHD儿童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ADHD儿童多伴随情绪、品行问题、注意力集中不能等问题,ADHD男童的困难总分高于女童。ADHD儿童的干预训练要根据儿童行为特征及性别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扬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状况,探讨家庭因素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7所幼儿园共2 531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一般人口统计学特征及家庭环境情况,运用SDQ量表(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家长版)收集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结果  学龄前儿童心理异常检出率为6.4%,同伴交往问题最为突出(17.8%),其次为多动注意不能(13.7%),亲社会行为(9.4%)、品行问题(7.0%)、情绪问题(5.7%)。除情绪问题外,男童问题检出率高于女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母亲文化程度低(OR=1.85,95%CI:1.04~3.29)及组合家庭(OR=1.81,95%CI:1.19~2.75)为其危险因素,而女童为保护性因素(OR=0.71,95%CI:0.51~0.98)。  结论  扬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异常检出率虽不高,但男孩的多动问题、女孩的情绪问题较为突出,尤其要关注母亲文化程度低的及组合家庭。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昆山地区托幼机构6~7岁儿童的行为问题现状,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相关决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arent Symptom Questionnaire,PSQ),对昆山地区托幼机构的7 149名6~7岁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调查,并将结果与Conners国内常模进行比较。【结果】昆山地区托幼机构6~7岁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症状阳性总检出率为3.43%,男童的检出率(4.48%)高于女童(2.25%),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26.63,P0.01);不同年龄组间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等因子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童的品行问题、冲动-多动、多动指数等因子得分均高于女童(P值均0.05);男童冲动-多动因子得分较国内常模较低、多动指数因子得分较国内常模较高(P值均0.05);女童的品行问题、心身问题、冲动-多动、焦虑以及多动指数得分均较国内常模高(P值均0.05)。【结论】昆山地区学龄前儿童多动等行为问题明显,应早期预防、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兰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现状,初步探讨兰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分层抽样法抽取兰州市部分幼儿园大、中、小班3~6岁学龄前儿童1 292名;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兰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5.63%,男童和女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21.71%和8.94%,男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女童(P0.05)。不同年龄组女童学习问题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男童学习问题、心神障碍、多动-冲动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儿童多动-冲动检出率高于非留守儿童(P0.05);非母乳喂养儿童多动指数异常率高于母乳喂养儿童(P0.05)。结论兰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值得关注,不同人群心理行为问题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坪山区3~6岁流动儿童的行为问题发生现状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坪山区3~6岁流动儿童999例,对看护人进行统一的问卷调查。结果①行为问题总检出率11. 6%,男童(15. 4%)高于女童(7. 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②同伴关系困难检出率最高27. 8%,依次是多动注意缺陷19. 4%、亲社会行为13. 8%、品行问题11. 5%、情绪症状8. 5%;③行为问题发生的保护因素分别为女童、年龄越大、与父亲的亲密程度高、很少被母亲打骂、3岁前的主要照顾者为母亲、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及参加过心理筛查(P 0. 05)。结论坪山区流动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建议采取干预措施促进儿童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孕期双酚A(BPA)暴露对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的远期影响效应。方法 研究样本源于中国安徽出生队列研究(China-Anhui Birth Cohort Study)的前瞻性随访人群。采用课题组编制的调查表收集孕妇和儿童的基本信息,运用固相萃取-同位素内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母亲孕期血清中游离的BPA含量。应用长处和困难问卷评估学龄前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最终纳入1 713对母子。运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期BPA暴露与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的病因关联。结果 1 713名学龄前儿童中,情绪症状异常检出率为6.48%,品行问题异常检出率为8.11%,多动/注意缺陷异常检出率为8.35%,同伴交往异常检出率为2.86%,亲社会行为问题异常检出率为11.38%,困难总分异常检出率为7.94%。按血清游离BPA浓度(ng/ml)三分位数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低暴露组(≤ 0.120)、中暴露组(0.120OR=1.876,95% CI:1.161~3.029),且在男童中表现更明显(OR=2.291,95% CI:1.126~4.661)。结论 母亲孕期高水平BPA暴露可能增加学龄前儿童品行问题异常的发生风险,且在男童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镇江市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现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保持儿童良好的情绪行为状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镇江市2 928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使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trength and Difficulty Questionnaire, SDQ)(家长版)、自编儿童基本情况调查问卷,收集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及相关信息。主要采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镇江市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0.41%,男童(11.99%)问题检出率高于女童(8.72%)(χ2 = 12.473,P = 0.002)。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危险因素有男童(OR = 1.345,P = 0.026)、隔代带养(OR = 1.405,P = 0.022)、母亲偶尔饮酒(OR = 1.369,P = 0.033),父亲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OR = 3.061,P = 0.001)、高中/中专(OR = 2.115,P = 0.014)、大专(OR = 1.918,P = 0.033);儿童没有吸二手烟(OR = 0.516,P<0.001)是其保护性因素。结论 部分学龄前儿童存在严重的情绪行为问题,且存在多种影响因素,需更进一步研究综合干预方法改善儿童情绪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0.
湛江市900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湛江市900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状况。方法分层随机抽取湛江市900名3~6岁学龄前儿童并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对其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本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5.78%;其中男童8.00%,女童7.78%,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童在品行问题、冲动-多动及多动指数方面得分方面高于女童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6岁组儿童焦虑因子得分明显高于3~5岁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严重,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及夜间睡眠时间与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关联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资料源自2015年3-6月中国长江中下游4个城市部分3~6岁学龄前儿童问卷调查。采用自编的"学龄前儿童发育问卷"调查学龄前儿童夜间睡眠时间和质量,通过长处与困难量表(SDQ)了解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发生情况,有效问卷共8 900份。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夜间睡眠时间及睡眠质量与情绪和行为问题之间的关联。结果 学龄前儿童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SDQ困难总分、亲社会行为异常率分别为9.0%、13.9%、18.9%、25.5%、13.6%和16.2%,除情绪症状异常率女童高于男童,其余各项异常率男童全部高于女童。睡眠质量好、较好和较差/很差分别为3.9%、52.9%和43.2%。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控制性别、年龄、分娩方式、出生体重、出生身长和父母文化程度等混杂因素后,与夜间睡眠较短的儿童相比,夜间睡眠较长的儿童发生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SDQ困难总分、亲社会行为异常的风险较低,OR值(95%CI)分别为0.86(0.77~0.95)、0.85(0.78~0.93)、0.85(0.79~0.92)、0.87(0.81~0.93)、0.83(0.76~0.91)和0.82(0.76~0.89);与睡眠质量好的儿童相比,睡眠质量较差/很差的儿童发生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SDQ困难总分、亲社会行为异常的风险升高,OR值(95%CI)分别为3.26(2.40~4.42)、2.86(2.16~3.78)、2.60(2.00~3.38)、1.96(1.52~2.54)、4.02(3.06~5.27)和2.56(1.96~3.35)。结论 夜间睡眠时间短和睡眠质量差对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探讨合肥地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为早期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在合肥市农村和城市地区共抽取8所幼儿园2 407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采用自编问卷收集研究对象基本信息,采用Conners父母用量表收集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情况.结果 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9.40%(467/2 407).心理行为问题各子项目均有检出,其中学习问题和心身问题检出率最高,分别为10.51%,9.31%,品行异常检出率为3.49%,多动异常检出率为2.83%.农村地区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城市地区(x2=44.35,P<0.01),男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女童(x2=155.18,P<0.01).结论 合肥地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与国内其他地区相近,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低龄儿童独生子女和大孩社会性发展的现状,为促进低年龄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蚌埠市2所幼儿园和2所小学的一至三年级共734名3~9岁独生子女和大孩儿童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儿童及父母的一般情况及儿童社会性评定。  结果  大孩情绪症状异常检出率(27.8%)高于独生子女(17.6%)(χ2=9.45,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独生子女和大孩的社会性发展多动注意不能异常率均随着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升高而降低(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独生子女发生多动注意不能异常的风险低,发生同伴交往问题的风险高(P值均<0.05)。独生子女和大孩的社会性发展亲社会行为方面均为女童的亲社会行为好于男童(OR值分别为1.70,2.85,P<0.05)。对于独生子女,主要带养人为父母时发生困难异常的风险较祖辈等为主要带养人低(OR=1.63,P<0.05);对于大孩,核心家庭发生困难异常的风险较三代家庭低(OR=2.14,P<0.05)。独生子女男童出现多动注意不能、亲社会行为异常的风险高于女童(OR值分别为2.24,1.70,P值均<0.05),出现情绪异常的风险低于女童(OR=0.57,P<0.05)。不同年级间独生子女的社会性发展有差异,随着年级的增加,亲社会行为异常风险低(P<0.05)。  结论  较高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有助于提升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水平,但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父母也应避免过多的物质与精神宠爱。父母应加强自身学习提升社会化教养水平,对待子女一视同仁,提高亲子陪伴质量,促进儿童社会化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安徽省学龄前儿童多动行为检出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为儿童行为问题早期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 于2020年6—7月选取安徽省5个地市30所幼儿园, 使用Conners父母症状量表(PSQ)和相关因素调查表对7 982名3~6岁在园儿童家长进行调查。  结果  共检出多动行为儿童126名, 检出率为1.6%。男童检出率(2.2%)高于女童(0.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51, P < 0.01)。在126名多动行为儿童中, 40名(31.7%)共患1种行为问题, 82名(65.1%)共患至少2种行为问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男童(OR=2.85, 95%CI=1.88~4.30)、睡眠时间不足(OR=1.87, 95%CI=1.31~2.68)和母亲职业为农民或其他(OR=1.81, 95%CI=1.11~2.94)的学龄前儿童多动行为检出率较高, 近半年主要抚养人为父母(OR=0.61, 95%CI=0.40~0.92)的儿童多动行为检出率较低(P值均 < 0.05)。  结论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早期干预应重点关注男童, 保持合理睡眠时间, 增加父母代养。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困境家庭学龄儿童心理困难和亲社会行为状况并与普通儿童比较,评估困境家庭儿童心理健康需求,为开展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2018年8—9月,针对困境家庭儿童进行的全国抽样调查数据,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项有序秩和检验(Matel-Haenszelχ2检验)等统计分析方法,比较2 099名困境家庭儿童和666名对照普通儿童长处和困难量表各因子得分及异常率并分性别分析。结果 6~9岁困境家庭儿童情绪因子[(2.107±1.977)分](异常检出率15.5%)和同伴交往因子[(3.449±1.497)分](异常检出率8.5%)得分及异常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儿童(P 0.05);10~15岁困境家庭儿童多动[(3.459±1.691)分](异常检出率3.7%)、情绪[(2.121±1.987)分](异常检出率7.4%)、品行[(2.214±1.563)分](异常检出率8.7%)、同伴交往因子[(3.352±1.445)分](异常检出率8.1%)得分及异常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儿童(P 0.01),亲社会行为因子[(5.570±2.337)分]得分明显低于对照儿童(P 0.001),异常检出率(28.3%)明显高于对照儿童(P 0.001)。6~9岁困境家庭女童亲社会行为因子[(5.229±2.366)]明显低于对照女童。10~14岁困难家庭男童[(5.630±2.372)分]和女童[(5.500±2.295)分]亲社会行为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男、女童(P 0.01)。结论困境家庭儿童各项心理困难发生风险高、亲社会行为表现较差;年龄较大、女性困境家庭儿童应是心理健康干预措施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适应行为情况及其家长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调查,为提高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适应行为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在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专科门诊诊断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儿童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对儿童父母进行儿童适应行为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适应行为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对516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家长进行调查,儿童年龄6~14岁,以6~9岁为主,占69.0%。以男童为主,占72.9%,女童占27.1%。适应行为正常儿童202例,发生率为39.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OR=1.960)、家长对注意缺陷多动症知识知晓(OR=3.800)、管教儿童方式以教育为主(OR=3.161)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适应行为正常的可能性较大,父母关系一般(OR=0.674)、父母关系不和(OR=0.610)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适应行为正常的可能性较小。儿童父母有252人知晓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知识,知晓率为48.8%。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病因中知晓比例最好的为遗传因素,占68.8%,最低为心理因素,为20.3%。临床表现上知晓比例均较高,知晓多动的比例达99.2%。主要教育儿童方式上比例最高为情绪管理,占69.0%。结论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适应行为能力与儿童年龄、父母关系、管教方式、家长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相关。正确认识该疾病,尽早采取行为或药物治疗,改善注意缺陷多动儿童生长发育及人格健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学龄前功能性构音障碍儿童行为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功能性构音障碍儿童的行为问题,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对58名功能性构音障碍儿童及60名正常儿童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病例组儿意行为问题检出率为37.9%,明显高于对照组检出率13.3%(x^2=9.411.P〈0.01)。熏度功能性构音障碍组行为问题检出率为60.0%,高于轻度构音障碍组检出率20.0%(F=4.167.P〈0.05)。男童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社交退缩、幼稚不成熟、违纪及总分异常;女童行为问题表现为抑郁、焦虑、社交退缩、攻击、多动及总分异常。【结论】功能性构音障碍儿奄行为问题发生率高于正常儿煮。积极矫治其错误发音是预防行为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中国7省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父母版),对随机选择的3944名农村4~7岁留守儿童看护人进行问卷凋查.结果 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检出率为43.6%;其中,情绪问题检出率8.3%,品行问题检出率9.5%,多动注意不能榆出率8.7%,同伴交往问题检出率18.9%,亲社会行为检出率16.8%.男性留守儿童困难总分、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和亲社会行为等异常检出率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年龄组留守儿童SDQ困难总分和各因子异常检出率相对较高,其中,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和亲社会行为等异常榆出率,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留守儿章得到照顾程度、看护人文化程度、看护意愿以及其父母是否按时寄抚养费等因素与其情绪和行为问题有关.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中国7省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父母版),对随机选择的3944名农村4~7岁留守儿童看护人进行问卷凋查.结果 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检出率为43.6%;其中,情绪问题检出率8.3%,品行问题检出率9.5%,多动注意不能榆出率8.7%,同伴交往问题检出率18.9%,亲社会行为检出率16.8%.男性留守儿童困难总分、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和亲社会行为等异常检出率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年龄组留守儿童SDQ困难总分和各因子异常检出率相对较高,其中,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和亲社会行为等异常榆出率,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留守儿章得到照顾程度、看护人文化程度、看护意愿以及其父母是否按时寄抚养费等因素与其情绪和行为问题有关.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中国7省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父母版),对随机选择的3944名农村4~7岁留守儿童看护人进行问卷凋查.结果 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检出率为43.6%;其中,情绪问题检出率8.3%,品行问题检出率9.5%,多动注意不能榆出率8.7%,同伴交往问题检出率18.9%,亲社会行为检出率16.8%.男性留守儿童困难总分、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和亲社会行为等异常检出率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年龄组留守儿童SDQ困难总分和各因子异常检出率相对较高,其中,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和亲社会行为等异常榆出率,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留守儿章得到照顾程度、看护人文化程度、看护意愿以及其父母是否按时寄抚养费等因素与其情绪和行为问题有关.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