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餐前或餐后运动干预对2型糖尿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32例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未给予药物治疗,均采用饮食疗法及运动疗法进行控制。实验组患者于早餐后1h及晚餐后1h每天各运动1次,对照组患者于早餐前30min及晚餐前1h每天各运动1次。2组患者运动方式均为慢跑。于入选时及干预4个月后分别对2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BMI)、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及低密度脂蛋白(LDL)等进行检测。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BMI、TC、TG、LDL及HDL等指标均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改善;通过组间比较发现,实验组餐后2h血糖[(7.2±0.5)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8.4±0.7)mmol/L],而BMI[(21.5±0.6)kg/m2]则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19.4±0.4)mmol/L],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餐前或餐后适度有氧运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控制均具有一定疗效,餐后运动对于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可能更具积极意义,而餐前运动减重效果较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抗阻运动对糖尿病前期(PDM)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 方法选取PDM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抗阻组、有氧组、对照组,每组20例。抗阻组采用抗阻运动进行训练,每周3次,共12周;有氧组采用有氧运动处方进行训练,每周3次,共12周;对照组设置为空白对照组,不予以其它特殊干预。训练前、训练3个月后,抽血测定3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水平,并测定患者的体重指数(BMI)、腰围、血压。 结果训练中,3组患者各有1例退出研究。训练前,3组患者各指标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组内训练前比较,抗阻组训练3个月后空腹血糖[(5.52±0.52)mmol/L]、HbA1c[(5.92±0.36)%]及甘油三酯[(1.65±0.92)mmol/L]水平降低(P<0.05)。有氧组训练3个月后腰围[(79.11±9.75)cm]、舒张压[(75.68±7.70)mmHg]、空腹血糖[(5.67±0.62)mmol]及HbA1c[(5.98±0.49)%]水平降低(P<0.05)。与训练前比较,对照组训练3个月后餐后2h血糖[(9.96±4.87)mmol/L]、低密度脂蛋白水平[(2.98±0.79)mmol/L]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抗阻组比较,有氧组、对照组训练3个月后餐后2h血糖明显较高(P<0.05)。与有氧组比较,对照组训练3个月后餐后2h血糖[(9.96±4.87)mmol/L]明显较高(P<0.05)。 结论抗阻运动和有氧运动均能有效降低PDM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及HbA1c含量,对患者BMI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影响均不明显,抗阻运动对降低餐后2h血糖水平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脊髓电刺激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在上述干预基础上辅以脊髓电刺激。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观察2组患者心肌缺血改善情况。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3个月治疗后,发现实验组患者收缩期峰值速度[(9.23±1.96)cm/s]、收缩期速度积分[(1.60±0.47)cm]及收缩期时间[(267.5±49.73)s]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 结论脊髓电刺激可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病情,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该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运动视觉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1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31例)及对照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以神经发育疗法及运动再学习技术为主),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针对痉挛上肢辅以运动视觉反馈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4周治疗后,发现治疗组患者上肢FMA评分[(52.32±8.22)分]、屈肘肌群肌力[(1.3±0.5)级]、前臂旋前肌群肌力[(1.3±0.6)级]及对照组患者上肢FMA评分[(40.31±8.04)分]、屈肘肌群肌力[(1.7±0.4)级]、前臂旋前肌群肌力[(1.7±0.5)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运动视觉反馈训练,能进一步减轻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痉挛、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松弛训练治疗中青年女性焦虑症患者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6例中青年女性焦虑症患者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松弛训练。于入选时、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经4周治疗后,发现研究组HAMA评分[(16.7±5.3)分]及GQOLI-74评分[(73.5±8.9)分]、对照组HAMA评分[(19.3±6.7)分]及GQOLI-74评分[(69.7±6.9)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上述指标均以研究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辅以松弛训练,能进一步缓解中青年女性焦虑症患者病情,提高其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步态联合平衡训练对原发性帕金森病(PD)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PD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训练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PD药物治疗,训练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步态训练及平衡功能训练。于训练前、训练8周后应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运动功能检查(UPDRS-Ⅲ)、10 m行走速度及6 min行走距离评定患者运动功能改善情况;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患者平衡能力变化,并记录跌倒次数。 结果经治疗8周后发现训练组10 m行走速度[(1.43±0.32 )m/s]、6 min行走距离[(380.65±96.55)m]、BBS评分[(49.61±5.14)分]均较对照组[分别为(0.89±0.41)m/s,(291.67±115.74)m、(41.53±3.62)分)]显著增加,UPDRS-Ⅲ评分[(23.89±6.83)分]及跌到次数[(2.78±7.55)次]均较对照组[分别为(27.52±7.56)分和(5.78±9.45)次]显著降低(P<0.05)。 结论在传统药物干预基础上辅以步态及平衡功能训练,能进一步改善PD患者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减少患者跌倒次数,抑制相关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可调式肘关节固定器在脑卒中上肢屈肌痉挛患者康复训练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共选取脑卒中偏瘫并出现上肢屈肌痉挛患者4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以神经肌肉促进技术为主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可调式肘关节固定器训练,共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上肢部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8周后发现治疗组肱二头肌痉挛评分[(2.25±0.48)分]、腕屈肌群痉挛评分[(2.36±0.32)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上肢FMA运动功能评分[(51.36±6.01)分]、MBI评分[(62.09±8.65)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可调式肘关节固定器训练,能进一步缓解脑卒中患者上肢屈肌痉挛程度,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配合推拿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中药熏洗和推拿治疗,所有治疗均持续4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Clonus分级法、Fugl-Meyer量表(FMA)及Barthel指数(BI)对2组患者小腿三头肌的痉挛程度、踝阵挛评分、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MAS、Clonus、FMA及BI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MAS[(1.68±0.59)分]、Clonus评分[(1.05±0.49)分]较组内治疗前降低(P<0.05),FMA[(30.24±1.86)分]、BI评分[(64.41±6.02)分]较组内治疗前增高(P<0.05);对照组患者MAS[(2.98±1.13)分]、Clonus评分[(2.48±0.53)分]较组内治疗前降低(P<0.05),FMA[(26.89±2.12)分]、BI评分[(50.12±4.84)分]较组内治疗前增高(P<0.05)。与治疗组治疗后比较,对照组MAS、Clonus评分较高(P<0.05),FMA、BI评分较低(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中药熏洗及推拿治疗,可显著减轻脑卒中患者的足内翻状态,改善其运动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疗法(SET)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2例LDH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干扰电、超短波及湿热敷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同时辅以SET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疼痛VAS评分、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对2组患者腰痛及腰椎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4周治疗后,发现治疗组疼痛VAS评分[(3.22±0.94)分]、腰椎功能评分[(23.6±5.8)分]、对照组疼痛VAS评分[(4.66±0.92)分]、腰椎功能评分[(15.4±6.5)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治疗组患者腰椎功能评分改善率[(90.3±16.5)% vs(79.3±24.9)%]及治愈显效率(87.5% vs 73.3%)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SET训练可显著减轻LDH患者腰痛症状,促其腰椎功能改善,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认知功能训练对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运动及执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认知功能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治疗后)分别采用汉诺塔(TOH)测试、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WCST)及Sroop-3测试对2组患者执行功能情况进行评定,采用Fugl-Meyer评分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及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对2组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经2个月治疗后,治疗组患者WCST保持反应率[(22.1±4.2)%]及错误率[(47.2±5.5)%]均显著下降,WCST完成分类数(4.81±0.39)显著增加,TOH测试时间[(120.74±19.34)s]和TOH步数(12.34±1.98)显著减少,Stroop-3错误率[(3.4±0.3)%]明显下降,与治疗前及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FMA评分[(79.34±8.45)分]、BBS评分[(48.13±4.75)分]、MBI评分[(68.45±5.79)分]及MWS[(44.58±5.27)m/min]、对照组FMA评分[(73.21±5.78)分]、BBS评分[(45.43±6.74)分]、MBI评分[(65.65±7.48)分]及MWS[(42.23±6.09)m/min]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差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与工作记忆有关的认知功能训练可显著提高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执行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早期运动功能康复路径管理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SD)的疗效。 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Bobath等神经促通康复技术为主的传统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早期运动功能康复路径管理训练。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Barthel指数(BI)对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抑郁状态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MA、HAMD、BI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4周后FMA、BI评分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4周后FMA[(65.37±5.28)分]、BI[(69.22±7.05)分]优于对照组FMA[(47.16±4.92)分]、BI[(55.67±6.21)分](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HAMD评分下降(P<0.05),对照组患者HAMD评分升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4周后[(15.72±9.86)分]比较,治疗组HAMD[(9.25±3.76)分]评分显著较低(P<0.05)。 结论在传统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早期运动功能康复路径管理训练,可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有效缓解其抑郁情绪,改善ADL能力,有利于患者的功能恢复,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的疗效。 方法选取DEACMP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高压氧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2组患者均给予改善微循环及康复治疗,高压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高压氧治疗。治疗前、治疗35d、治疗70d,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BI评分(BI)、年龄相关的白质改变量表(ARWMC)对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及脑白质损伤程度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高压氧组和对照组MMSE、BI、ARWMC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高压氧组治疗35d及70d后MMSE、BI评分均有显著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压氧组治疗70d后ARWMC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5d后,高压氧组MMSE评分[(10.78±4.41)分]高于对照组[(2.54±1.50)分](P<0.05),BI评分[(48.75±11.85)分]高于对照组BI评分[(9.46±6.43)分](P<0.05),其ARWMC评分与对照组ARWMC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70d后,高压氧组MMSE评分[(23.69±3.79)分]高于对照组[(2.89±1.64)分]( P<0.05),BI评分[(75.78±16.37)分]高于对照组BI评分[(12.14±8.65)分](P<0.05),其ARWMC评分[(7.13±3.22)分]低于对照组[(15.79±4.70)分](P<0.05)。 结论在改善微循环治疗及康复训练基础上,高压氧能够改善DEACMP患者的认知功能及运动功能,治疗70d后可显著减轻患者脑白质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运动想象疗法联合头皮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头皮针组、运动想象组及综合治疗组,每组4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及康复训练,头皮针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头皮针治疗,运动想象组辅以运动想象疗法,综合治疗组在头皮针组基础上增加运动想象疗法。治疗前、治疗6周后对患者进行10m最大步行速度(10m MWS)、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FAC)、“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评分。 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10m MWS、BBS、FAC评分、TUGT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经6周治疗后,3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综合治疗组10m MWS[(0.67±0.23)m/s]、BBS评分[(46.03±7.38)分]、FAC评分[(4.00±0.96)分]、TUGT[(16.73±7.62)s]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头皮针组及运动想象组(P<0.05)。 结论运动想象疗法联合头皮针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且其疗效优于单纯头皮针治疗及运动想象疗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虚拟情景互动训练结合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和作业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虚拟情景互动训练。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健康调查简易量表(SF-36)对2组患者的上肢功能、ADL能力及生存质量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MA、MBI及SF-36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2组患者FMA、MBI及SF-36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FMA评分[(56.63±11.57)分]、MBI评分[(75.6±12.2)分]及SF-36评分[(83.5±12.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FMA评分[(42.32±10.43)分]、MBI评分[(65.1±11.8)分]及SF-36评分[(68.3±1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性分析后,发现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与ADL能力(r=0.882,P<0.01)和生存质量(r=0.715,P<0.05)改善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 结论虚拟情景互动训练结合作业疗法有助于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对其ADL能力和生存质量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联合康复干预对痉挛性斜颈患者痉挛病情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8例痉挛性斜颈患者分为联合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局部肌肉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治疗组于A型肉毒毒素注射1周后给予康复干预。于治疗前、A型肉毒毒素注射1周后及注射8周后分别采用多伦多痉挛性斜颈评定量表(TWSTRS)、Tsui量表对患者疗效进行评定,采用健康调查量表(SF-36)对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进行评估。 结果经A型肉毒毒素注射8周后,发现联合治疗组TWSTRS量表病情严重程度评分[(9.5±2.6)分]、残疾程度评分[(5.9±4.1)分]、躯体疼痛评分[(3.7±1.5)分]、SF-36量表生理职能评分[(68.3±19.5)分]、生理机能评分[(80.6±19.1)分]、活力评分[(76.3±20.3)分]、精神健康评分[(74.3±22.5)分]及Tsui量表评分[(3.2±1.6)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其中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精神健康及Tsui评分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仅发现病情严重程度评分[(11.4±3.6)分]、Tsui量表评分[(5.8±1.7)分]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应用肉毒毒素基础上辅以康复训练治疗痉挛性斜颈具有协同疗效,能进一步缓解疼痛、降低伤残评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治疗师徒手辅助下肢步行训练,观察组则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简式Fugl-Meyer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及10m最大步行速度(10m MWS)对2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BBS、FMA评分及FAC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BBS评分[(45.00±4.47)分]、FMA评分[(28.67±3.66)分]、FAC分级[(3.55±0.94)级]及10m MWS[(0.83±0.23)m/s]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MBI评分(除大便控制以外)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观察组患者如厕评分[(7.50±2.02)分]、转移评分[(13.06±1.65)分]、步行评分[(12.55±2.04)分]、上楼梯评分[(8.20±1.48)分]及MBI总分[(74.60±7.74)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红外/红光局部照射联合综合康复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积极治疗原发病并给予综合康复干预,包括良肢位摆放、主动及被动训练、向心性缠绕、冰水刺激、运动意念训练等,治疗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辅以红外/红光局部照射。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上肢部分及Barthel指数(BI)对2组患者患侧上肢水肿、疼痛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分别经4周治疗后,其患侧上肢水肿评分[分别为(1.77±0.54)分、(2.65±0.82分)]、疼痛评分[分别为(1.69±0.49)分、(2.49±0.71分)]、上肢FMA评分[分别为(22.11±3.85)分、(19.98±2.72)分]及BI评分[分别为(76.11±3.99)分、(73.23±4.67)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红外光或红光局部照射具有协同治疗作用,能进一步缓解肩手综合征患者水肿及疼痛病情,促进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基于虚拟游戏的下肢运动控制训练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及核心稳定性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基于虚拟游戏的下肢运动控制训练。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MBI)、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及10m最大步行速度(MWS)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MA、BBS、MBI评分、MWS及FAC分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分别经8周治疗后,发现观察组患者FMA评分[(27.81±4.52)分]、BBS评分[(49.08±5.15)分]、MBI评分[(70.64±16.15)分]、MWS[(45.33±13.27)m/min]及FAC分级(评级达4~5级者共有25例,占83.3%)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 结论基于虚拟游戏的下肢运动控制训练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和电针疗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体质指标的影响。 方法将6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针组和Acu-TENS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分别进行为期2个月,每日1次,每次30min,每周5次的电针治疗和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2个月(随访时)对2组患者进行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质指数(BMI)、腰臀比、体脂百分比等指标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治疗后,电针组患者的餐后2h血糖(9.36±2.21)、糖化血红蛋白(6.76±1.01,mmol/L)、BMI(23.96±1.85,%)、腰臀比(0.88±0.01,%)、体脂百分比(26.68±3.16,%)等指标与Acu-TENS组的餐后2h血糖(8.99±1.82)、糖化血红蛋白(7.14±1.13)、BMI(23.73±1.28)、腰臀比(0.89±0.02,%)、体脂百分比(26.60±2.40,%)等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随访时,除电针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7.46±1.71%)与治疗前及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外,电针组患者的餐后2h血糖(9.36±2.21,mmol/L)、BMI(25.96±1.98,%)、腰臀比(0.93±0.02,%)、体脂百分比(29.09±3.10,%)等指标与Acu-TENS组的餐后2h血糖(10.32±2.33,mmol/L)、糖化血红蛋白(7.87±1.72,%)、BMI(25.55±1.38,%)、腰臀比(0.93±0.01,%)、体脂百分比(28.78±2.48,%)等各项指标相比,虽有反弹,但是较治疗前仍有下降(P<0.05);2组患者各时间点的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在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体质指标方面与电针治疗相比,具有相同甚至略优于电针治疗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干预防治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SHS)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心理干预、肢体训练及水肿预防治疗。于治疗8周后观察2组患者SHS发病情况,并对2组患者患肢疼痛、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观察组患者SHS发生率为24.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SHS发生率(64.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上肢FMA评分[分别为(29.73±4.51)分、(24.38±3.65)分]、BI指数评分[分别为(78.13±6.79)分、(65.48±6.16)分]及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63±1.88)分、(4.50±1.41)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综合康复干预能有效预防脑梗死后SHS发生,同时还能进一步缓解肢体疼痛及肿胀,改善患肢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