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2020年3月4日至2021年10月31日以来中国大陆地区境外COVID-19输入病例的流行特点,为输入性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国家和地方卫生健康委员会(简称卫健委)官方网站上疫情通报信息,提取境外输入确诊病例、输入性病例的来源国家和地区以及流向省份等数据。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输入性病例在不同来源国家和地区及流入省份的差异。结果  2020年3月4日至2021年10月31日,中国每月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与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大致呈现“W”型变化趋势。研究期间,中国境外输入病例共来自15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来自缅甸、美国、菲律宾、俄罗斯四国的输入病例占了27.6%。流向上海市、广东省、云南省、四川省、福建省5个地区的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70.59%。结论  中国输入性疫情呈现较大波动趋势可能与全球疫情变化及国内防控政策相关。针对输入性病例来源地及流入地分布的不均衡现象,政府应针对重点来源国家和地区及输入省份采取针对性措施,各省市应根据输入国及地区特点、病毒变异特征动态调整“外防输入”政策。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中国内地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评估境外输入风险和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国家及各省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确诊病例活动轨迹建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数据库;对确诊病例的三间分布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境外输入病例在各地级市的时间及空间分布均表现出一定的区域性,截至5月20日中国内地有9个地级市境外输入病例超过50例。输入国主要为俄罗斯、英国、美国、法国及西班牙。输入病例中留学生及外籍人员分别占40%、10%。结论境外输入疫情时空表现存在明显差异,且与各地市自身特点及管控政策辐射有关;相关政策对境外输入疫情的调控效果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2020年2月26日-4月21日期间国内本土以及境外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VID-19)病例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了解不同类型病例的时相差别,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获取病例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累计新增境外...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境外输入疫情流行病学特征,评价疫情的防控效果,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进一步开展COVID-19境外输入疫情防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20年3月15日至2020年4月15日24时广州市公开发布的COVID-19病例网报数据,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 分析其流...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COVID-19病例临床症状,为早期识别病例和调整防控措施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子模块"传染病管理信息系统"中获取数据,并结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对截至2020-02-27四川省报告的COVID-19确诊病例临床症状进行统计学描述和分析。结果四川省463例COVID-19确诊病例中,以发热(71.49%)、呼吸道和全身症状为主;有病例报告消化道症状,以恶心(8.42%)和腹泻(7.34%)较多。有发热症状的病例中仅62.32%体温高于38.0℃,其中56.49%伴咳嗽,16.38%伴咽痛;不发热但伴干咳和/或咳痰症状的病例构成比高于发热病例(P<0.001);四川省2月发病的病例,单一症状构成比较1月明显上升,且发热(χ^2=41.52,P<0.001)、乏力(χ^2=4.70,P=0.03)等症状构成比较1月有明显下降;咳嗽(χ^2=0.86,P=0.35)、咽痛(χ^2=0.51,P=0.48)和流涕(χ^2=0.03,P=0.87)症状构成比2月较1月有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体温筛查病例会有遗漏风险;不能通过流感样病例哨点监测有效发现COVID-19病例;应重视不发热但咳嗽和/或咳痰病例的发现与管理;随疾病传播,病例全身中毒症状逐步减轻,但数据有限,需持续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福建省境外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以期为调整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福建省2020年3月19日-2021年5月31日报告的境外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325例,运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开展特征分析.结果 2020年3月19日-2021年5月31日,福建省共报告境外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  相似文献   

7.
<正>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可经过多种途径传播,其中飞沫和接触传播是其主要传播途径[1]。最新研究表明,SARS-CoV-2可在气溶胶中和物体表面上存活数小时至数天时间不等,阴暗的条件下在钞票和手机等物品上存活甚至长达28 d之久[2-3]。国内多次报道,从进口的商品或外包装样本中检测出SARS-CoV-2病毒,并证实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可能导致相关感染[4-6]。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OVID?19疫情常态化防控时期开设儿童发热门诊的价值和意义。方法:因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就诊的学生急剧增加,我院于5月19日开设儿童发热门诊,将患者分为:5月19日以前组和5月19日以后组。2020年3月30日至5月31日期间,共1 70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5月19日以前组449例,5月19日以后组1 254例。结果:5月19日以前组和5月19日以后组的人均就诊费用为747.7 ± 298.8元和355.6 ± 294.2元(P<0.001)。随着低年级学生和幼儿园的开学,因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就诊的学生人数呈暴增趋势,且年龄呈下降趋势。结论:开设儿童发热门诊不但可以为学生群体提供快捷、高效的就医途径,还可以针对学生群体的特殊性,给予个性化的筛查和诊疗,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COVID-19流行初期和常态化防控阶段大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疫情相关知信行(knowledge, attitudes and practices, KAP)状况,为企业复工复产和日常生产生活中园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于2020年2月1日―4月30日和2022年1月2日―2月15日采用电子问卷对深圳市某大型劳动密集企业在职员工进行调查。结果  15 107名研究对象完成了两轮调查,平均年龄(32.42±6.02)岁。与流行初期相比,常态化防控阶段研究对象疫情相关知识(72.3% vs. 84.9%)和态度(82.7% vs. 89.1%)得分有所提升。知识方面,不同阶段病毒传播途径和物理防护措施各条目正确率较高,感染者主要临床症状和感染后果以及预防/治疗知识大多数条目正确率较低;态度方面,不同阶段研究对象能够意识到疫情的重要影响并积极寻求治疗,但对感染者能够被治愈的信心和能够判断自己是否具有相关症状的报告率较低。常态化防控阶段研究对象疫情防控行为总体执行程度有所下降(92.37% vs. 88.21%),主要表现为大多数行为条目报告“完全做到”的比例降低。结论  应针对不同阶段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疫情相关KAP薄弱环节,在后续健康教育中给予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瑞丽市境外陆路输入COVID-19病例的流行特征和基因组特征,为云南省边境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21年7月至11月瑞丽市境外陆路输入SARS-CoV-2感染者相关信息,对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筛选40例阳性样本使用Illumina公司二代测序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基因分型情况及变异特征。结果  研究期间瑞丽市累计报告SARS-CoV-2感染者796例,年龄范围1~85岁, 年龄M(IQR)为28.5(10)岁;男女性别比4.61∶1;职业以商业服务49.75%(396/796)为主;轻型、普通型占比95.60%。获得的34例测序结果按照Nextstrain分型法可分为3个型,24例属于21A(Delta)分支,9例属于21I(Delta)分支,1例属于20I(Alpha, V1)分支。结论  本研究中的病例病毒基因分型主要分为三大支系且互相之间有一定差异,其中大部分为Delta株。应继续落实好边境管控措施,持续对境外输入病例进行病毒变异监测,以评估变异株对云南省疫情防控现状的威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掌握COVID-19疫情的空间格局和时空变化特征,探索其分布和扩散规律,有助于更好地防控COVID-19疫情扩散。方法  本文以2020年1月22日-5月26日中国COVID-19疫情省级逐日发病率数据为数据源,利用空间自相关技术分析COVID-19疫情的空间格局,并利用重心轨迹迁移算法对其进行时空演化分析。结果  在研究时间段范围内,中国COVID-19疫情在省级尺度上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2020年1月22日-5月26日,中国COVID-19疫情的全局空间关联程度呈由强变弱再增强的发展趋势,Moran's I在(-0.04,-0.02)区间内,均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小;疫情总体呈现以湖北省武汉市为中心,向周围城市蔓延扩散且随机分布的空间格局,国内疫情主要以高-低集聚为主,高-高集聚集中在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而湖北省一直处于高-低集聚模式,并且在研究时间段内高-低集聚模式只有湖北省一个省份,低-低集聚模式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和西藏自治区;T1-T3时间段疫情以武汉市为中心向西北方向急剧扩散,T4-T6时间段范围内疫情逐渐转为向西南方向发展扩散,T7-T9时间段内疫情向东北方向扩散蔓延。结论  在今后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应更注重疫情空间扩散模式的研究,探索影响扩散的因素,为后期精准防疫措施的制定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四川省COVID-19密切接触者中转归为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讨论,了解密切接触者转归为确诊患者的影响因素,为做好预防COVID-19密切接触者转归为确诊病例提供指导意义。方法收集四川省截至2020-03-04 COVID-19密切接触者病例资料。对密切接触者的人口学特征和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进一步对密切接触者中转归为确诊患者的情况进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检验,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截至2020-03-04四川省追踪到位COVID-19密切接触者15 388例,其中男女比例接近(男性51.90%,女性48.10%);年龄集中在16~44岁之间(45.82%);与患者接触频率为单日多次接触居多(41.42%),接触地点在家中最多(51.71%)。最终转归为确诊病例占2.14%。接触频率和接触地点为密切接触者转归为确诊患者的危险因素。接触地点为家中(OR=5.103)和公共场所(娱乐和工作场所)(OR=4.485),接触频率为多日接触(OR=4.271)和单日多次接触(OR=1.669)的密切接触者更易转归为确诊患者。结论四川省密切接触者中家庭聚集仍为主要感染方式,多日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同时也应注意接触地点为公共场所(娱乐和工作场所)和接触频率为单日多次接触的密切接触者,也是转归为确诊患者的风险因素,为复工复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鼻咽拭子核酸检测多次阴性后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方法筛选2020年2月5日-2月25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隔离病房住院患者,选取73例多次新型冠状病毒鼻咽拭子核酸检测阴性,疑似或者临床诊断为COVID-19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三组(排除COVID-19组、核酸阴性组和核酸阳性组),收集其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胸部CT影像学。结果与排除COVID-19组比较,核酸阴性组发病到住院时间较长(P=0.002),淋巴细胞计数较低(P=0.047),更容易出现乏力(P0.05)。与核酸阳性组比较,核酸阴性组重型及危重型患者较多(P=0.012),更容易出现乏力(P0.05)。白细胞总数排除COVID-19组较核酸阴性组、核酸阳性组明显升高(P0.05)。4例患者痰液核酸检测阳性,1例患者同时出现粪便及痰液核酸检测阳性。临床诊断为COVID-19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抗体检测呈阳性,排除COVID-19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抗体检测呈阴性。临床诊断为COVID-19的58例患者影像学均呈典型COVID-19影像学改变。结论 COVID-19诊断一定要结合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点、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及病程发展、治疗反应等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14.
如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仍在全球扩散蔓延,我国COVID-19疫情防控已经进入常态下精准防控阶段。肺结核是经呼吸道传播的慢性传染病,目前仍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学校是人员相对密集且接触频繁的场所,出现COVID-19或肺结核病例后极易发生聚集性疫情。肺结核和COVID-19在呼吸道临床表现方面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学校出现肺结核病例会增加COVID-19疫情防控的复杂性。此外,做好学校结核病防控,有助于提高呼吸道传染病防控意识。及时处理从健康监测中发现的可疑肺结核症状者,既有助于精准防控肺结核疫情,又能提升COVID-19疫情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阶段性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境外输入性病例的形势和特点,为制订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0-02-26/11-30网络公开新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各省(市、区)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公布的境外输入性新冠肺炎病例情况并进行统计学描述。结果 2020-02-26/11-30共公布境外输入性病例3 866例。4月出现月累计病例数量环比峰值,俄罗斯输入疫情明显。8月出现新增病例数量环比峰值。病例主要集中在上海市、广东省、黑龙江省、四川省、陕西省和内蒙古(70.28%)。数据显示输入来源国主要是俄罗斯、英国、美国、菲律宾、西班牙、法国和阿联酋(56.62%)。英国输入主要流向上海市、北京市和广东省,俄罗斯输入主要流向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和山西省。埃及输入主要流向四川省。美国输入主要流向上海市、北京市和广东省。上海市境外输入病例数居高,陕西省和四川省境外输入病例上升较快,北京市和黑龙江省疫情趋于缓和。结论国家出台相应防控政策有效缓解疫情,但是全球疫情形势严峻,境外输入性病例持续增多。众多调控因素造成境外输入性疫情在省份之间形势差异较大。输入性病例引起的国内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不容忽视,疫情风险较大的地区应继续严格落实就地集中隔离和核酸检测等措施,防范疫情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武汉市境外输入性疟疾疫情特征,探讨现症病例的处置机制,为消除疟疾后大城市境外输入性疟疾处置积累经验。方法 收集消除疟疾阶段(2010—2019年)武汉市境外输入性疟疾的流行病学资料,对病例性别、年龄、职业、重症相关因素等进行分析;根据疫情特征,结合防控现状,探讨“市-区联动24-7”病例现场处置机制的内容与经验。结果 因武汉市医疗资源在中部地区最优,导致收治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数较多,2010—2019年共报告474例(占湖北省总病例数的40.79%),其中恶性疟359例,重症36例,死亡1例,病死率0.28%;病例以20~49岁中青年男性为主(占97.26%),外地转诊病例较多(占40.30%),报告无季节聚集性;恶性疟首诊未明确诊断比例为44.85%,且发病-诊断时间4d及以上病例占61.00%,重症发生与首诊未明确诊断(χ2=35.46,P<0.001)及发病-诊断时间相关(Z=-6.49,P<0.001)。结论 武汉市境外输入性疟疾发生频繁,以恶性疟为主,但“市-区联合24-7”病例现场处置机制有效遏制了重症死亡病例发生,为类似城市的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境外输入性COVID-19感染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病毒基因特征,为境外输入疫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20年3月1日―2022年3月31日广西境外输入性COVID-19感染者的相关信息,使用CLC Genomics Workbench软件进行序列拼接,MEGA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广西累计报告输入性感染者1 662例,纳入分析1 643例,平均年龄为37.4岁,男女比例为6.4∶1,68.4%接种过疫苗。输入性感染者来源国以越南为主(92.5%),入境口岸以凭祥友谊关为主(87.4%)。2020年输入性感染者主要为B.1.351和B.1.1分支,2021年主要为Delta分支,2022年主要为Omicron分支。结论  广西持续存在从东南亚疫情高风险国家通过口岸输入疫情的风险,输入感染者的病毒主要为当年的关切变异株(variants of concern,VOC),口岸疫情防控形势严峻,需要持续关注输入性病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COVID-19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系统职工心理健康现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4所CDC共538名职工开展心理健康状况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对象抑郁、焦虑、人际孤独得分分别为10(3, 20)分、7(2, 15)分、4(0, 12)分。不同学历、婚姻状况、职业、有无基础性疾病、不同单位、不同工作班制组的抑郁得分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有P < 0.05),不同学历、职业、有无基础性疾病、不同单位、不同工作班制组的焦虑及人际孤独得分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有P < 0.05)。职工自我判断抑郁、焦虑、人际孤独来源主要是常规工作与疫情工作并存带来的双重压力、疫情进展不明确、不知何时结束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单位、基础性疾病、轮班制(多班、倒班制)、学历、近两周最长工作时长是职工抑郁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单位、基础性疾病、轮班制(多班、倒班制)、近两周最长工作时长是职工焦虑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单位、轮班制(多班、倒班制)是职工人际孤独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系统职工中抑郁、焦虑、人际孤独三个维度的得分及影响因素各不相同,应结合抑郁、焦虑、人际孤独自我判定来源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河南省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简称新冠感染)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指导疫情防控。方法 将河南省境外输入新冠感染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测等信息,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截至2022年3月14日,河南省共报告新冠感染境外输入感染者752例,入境人员罹患率为1.20%。确诊病例196例(26.06%),无症状感染者556例(73.94%);轻型105例,占确诊病例的53.57%,普通型91例,占确诊病例的46.43%,无重型和死亡病例;初筛阳性ORF1ab基因Ct值M(P25,P75)为34.15(24.08,37.09),N基因Ct值M(P25,P75)为34.19(24.04,36.75);入境到首次检出阳性时间间隔M(P25,P75)为0(0,2)d,入境超14 d首次检测阳性的共20例(2.93%),其中18例入境解除隔离后存在跨省活动;境外输入病例复阳率为1.99%,复阳病例未造成二代病例;2022年境外输入疫...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2020年3月1日—4月7日浙江省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流行特征,为完善COVID-19境外输入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20年3月1日—4月7日浙江省境外输入COVID-19病例及境外输入关联本地病例资料,结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对境外输入COVID-19病例的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临床分型、输入来源及境外输入关联本地病例接触史等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3月1日浙江省报告首例境外输入COVID-19病例,截至4月7日累计报告91例,其中确诊病例48例,占52.75%;无症状感染者43例,占47.25%。确诊病例中普通型32例,占66.67%;轻型16例,占33.33%;无重型、危重型病例报告。无死亡病例报告。确诊病例中,入境后发病41例,入境至发病间隔时间中位数为3 d,其中4例间隔时间≥14 d。浙江省11个市均有境外输入病例报告,丽水市和温州市报告较多,分别为24例和21例,占26.37%和23.08%。病例年龄以10~49岁为主,81例占89.01%;职业以留学生、商业服务人员和餐饮食品业人员为主,分别为31例、21例和19例,占34.07%、23.08%和20.88%。69例境外输入病例来自欧洲国家,占75.82%,以意大利、英国和西班牙为主。3月26日报告1例与境外输入COVID-19病例乘同一国内转机航班的境外输入关联本地确诊病例。结论浙江省境外输入COVID-19病例相对年轻,以无症状感染者及普通型居多;集中于丽水市和温州市,以留学生、商业服务人员和餐饮食品业人员为主;主要来自意大利、英国和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对所有入境人员在入境检疫、转运和隔离观察等环节应实行全程严密管控,防止输入疫源引起本地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