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目的探讨引导式教育疗法与Bobath疗法对脑性瘫痪儿童的运动发育的影响。 方法将92例脑性瘫痪儿童,随机分为引导式教育疗法组(观察组)和Bobath疗法组(对照组),每组46例。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采用运动发育指数和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88项)进行综合评定。 结果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运动发育指数和GMFM88项的5个能区测试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的运动发育指数和GMFM88项测试结果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引导式教育疗法和Bobath疗法对脑瘫儿童运动功能的康复具有同等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医院-社区-家庭康复模式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在我院就诊的103例脑瘫患儿分为康复组52例和对照组51例;康复组实行医院-社区-家庭康复模式治疗,对照组不采取干预措施(患儿家长因经济困难等原因放弃康复治疗或不规则治疗)。两组患儿分别在入组时、第3个月和第6个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88项(GMFM-88)评定量表对粗大运动功能进行评估。 结果两组患儿入组时粗大运动功能总百分比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3个月和6个月后两组组内比较,康复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总百分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的粗大运动功能总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3个月和6个月后两组间比较,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月增长幅度、月相对增长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月时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总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6个月时总百分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月和6个月后2组间各年龄段月增长幅度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6个月~2岁、2~4岁、4~6岁各年龄段均P<0.01,6~12岁年龄段P<0.05。 结论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医院-社区-家庭康复模式可以明显促进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改善,脑瘫患儿应积极给予康复治疗,早干预早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应用高压氧(HBO)辅助治疗的康复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71例,年龄为6个月~2岁,根据年龄和粗大运动功能分层后,用抽签法随机分为HBO组35例和对照组36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HBO组另外给予40次HBO治疗,治疗氧浓度为85%~90%,治疗压力为1.4 ATA(0.04 MPa),每次1 h。2组疗程均为8周。分别在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应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定患儿粗大运动发育情况,用婴幼儿发育量表(CDCC)的精神运动发育指数(PDI)评定患儿整体运动情况,用智能发育指数(MDI)评定患儿智能水平。另外HBO组治疗结束后复查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了解患儿听力受累情况。 结果2组患儿治疗后,GMFM、PDI和MD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对照组GMFM的 A区评分提高水平高于HBO组(P<0.05),其余各区评分及GMFM总得分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PDI、MDI评分变化在2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rt;0.05)。HBO组中有8例患儿出现听力损伤。 结论高压氧治疗无助于促进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的运动和智能发育,同时其治疗的副作用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2(PDMS-2)与Gesell发育量表在12~30个月脑性瘫痪患儿中的平行效度及PDMS-2在评估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12~30个月的脑性瘫痪患儿84例,均接受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与Gesell发育量表评估,定量资料评价其平行效度时采用秩相关计算PDMS-2中粗大运动商与Gesell发育量表大运动发育商、PDMS-2精细运动商与Gesell发育量表精细运动发育商的相关系数,定性分类来评价其平行效度时计算kappa值。 结果PDMS-2粗大运动商与Gesell发育量表大运动发育商相关系数为0.89(P<0.01)、PDMS-2精细运动商与Gesell发育量表精细运动发育商的相关系数为0.87(P<0.01)。根据PDMS-2粗大运动商分类与Gesell发育量表大运动发育商分类、PDMS-2精细运动商分类与Gesell发育量表精细运动发育商分类计算的kappa值分别为0.28、0.41。 结论本研究显示,PDMS-2可用于评估12~30个月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但其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2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分为治疗组(17例)及对照组(15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患儿在此基础上辅以核心稳定性训练。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对2组患儿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3个月后,发现治疗组及对照组患儿GMFM评分[分别为(71.85±16.60)分、(59.38±12.64)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患儿GMFM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核心稳定性训练,能进一步改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在脑瘫康复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引导式教育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和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进行康复治疗的脑瘫患儿9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引导式教育。比较2组患儿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评估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和发育诊断量表(gesell developmental scales,Gesell)评分。结果 2组患儿干预前GMFCS及Gesel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GMF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8.126,P<0.001),Gesell量表中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言语能力、社会交往、适应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传统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引导式教育可以更加有效地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和智能发育。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系统的医院-家庭综合康复模式对早产儿发育的影响。 方法将符合标准的早产儿256例分成早期干预组(148例)和常规对照组(108例)。早期干预组除接受常规育儿指导外,还进行早期评估、定期随访和医院-家庭康复治疗;对照组只接受常规育儿指导。采用小儿神经心理发育量表定期对2组患儿的粗大运动、精细运动、适应能力、语言、社交能力发育商和总体发育商进行评估。 结果经早期系统的医院-家庭综合康复干预后, 早期干预组在生后第6、12、18和24个月后时,以上各项评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期干预组出现脑瘫1例,其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为III级,脑瘫发生率为0.71% (1/148);对照组出现脑瘫5例,GMFCS分级III级1例、Ⅳ级4例,脑瘫发生率为5.1% (5/9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516,P<0.05)。 结论早期医院-家庭综合康复模式能有效地提高早产儿的发育商,降低脑性瘫痪的发生率,减轻神经行为缺陷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运动平板训练对学龄期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速度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学龄期脑瘫患儿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运动平板训练,每周3次,共12周。训练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88(GMFM-88)、步行速度及改良Ashworth量表(MAS)对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步行速度及肌张力进行评定。 结果训练前,2组患儿GMFM-88评分、步行速度、MAS评分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训练12周后(训练后),2组患儿GMFM-88站立项目(D)、走跑跳项目(E)、步行速度、伸膝肌群MAS评分、屈膝肌群MAS评分、跖屈肌群MAS评分均较组内训练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训练后比较,训练组患儿GMFM-88站立项目(D)[(33.60±2.22)分]、走跑跳项目(E)[(47.40±5.35)分]、步行速度[(29.95±6.21)m/min]较对照组改善较为明显(P<0.05)。 结论运动平板训练可显著提高学龄期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速度,对改善下肢痉挛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虚拟情景循环踏车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痉挛型脑瘫患儿6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4例,对照组33例,2组均给予神经发育促进技术、推拿及物理因子治疗等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虚拟情景循环踏车训练,每次20min,每天1次,每周5天,共治疗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患儿下肢内收肌、腘绳肌及腓肠肌的肌张力,利用关节量角器对其内收肌角、腘窝角及足背屈角进行测量,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评定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对患儿运动功能进行综合评定和观察。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内收肌、腘绳肌及腓肠肌的肌张力均显著低于组内治疗前(P<0.05);治疗组患儿治疗后的内收肌、腘绳肌及腓肠肌的肌张力评分[(1.79±0.54)、(1.00±0.60)和(2.29±1.77)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1.82±0.53)、(1.15±0.44)和(2.52±1.89)分],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的内收肌角、腘窝角及足背屈的角度均大于组内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内收肌角、腘窝角及足背屈角的角度[(97.06±19.03)°、(53.38±12.54)°、(8.38±9.11)°]均大于对照组治疗后[(98.94±21.42 )°、(56.52±12.90 )°、( 5.30±14.30)°],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治疗后的GMFM总分均大于组内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GMFM总分(138.18±54.86)大于对照组治疗后(112.21±62.44),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虚拟情景循环踏车训练可以有效地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张力,增加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踝足矫形器(AFO)不同的佩戴时间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52例痉挛型脑瘫儿童随机分为训练佩戴组16例、日间佩戴组19例和日夜佩戴组17例。3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训练佩戴组仅在运动训练时佩戴AFO;日间佩戴组平日运动时亦佩戴AFO,每日佩戴6~8 h;日夜佩戴组除清洗及进行部分训练项目时取下AFO外,其余时间均佩戴。3组患儿总疗程均为2个月。分别在康复治疗前、后测定患儿踝关节被动活动范围(APROM),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患儿痉挛情况,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中的D区及E区评定患儿的站立和步行能力。 结果3组患儿的APROM、MAS评分和GMFM评分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日间佩戴组、日夜佩戴组患儿的APROM、MAS评分和GMFM评分均高于训练佩戴组(P<0.05),日间佩戴组和日夜佩戴组的APROM、M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日间佩戴组GMFM评分明显高于日夜佩戴组(P<0.05)。 结论日间佩戴AFO 6~8 h对于缓解痉挛型脑瘫儿童踝跖屈肌群痉挛并提高其运动能力,较仅训练时佩戴AFO或日夜佩戴AFO更有效。  相似文献   

11.
引导式教育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曹志芳  黄卫平 《中国康复》2001,16(3):190-191
目的观察引导式教育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对30名4-8岁脑瘫患儿采用引导式教育原则和方法进行训练6个月,记录并比较训练前后粗大运动功能评估的得分情况.结果训练6个月后,所有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均比训练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粗大运动功能评估>得分明显增高,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HTH〗结论引导式教育原则和方法对改善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具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轻度听力障碍婴幼儿言语、语音、认知发育的特征及早期言语康复治疗的影响。 方法采用Gesell发育量表分别对59例轻度听力障碍患儿及34例正常儿童进行言语、认知功能评估。18例听力障碍患儿安装了助听器,并进行了6个月的言语康复治疗。比较患儿言语康复治疗前后以及患儿与正常儿童间在言语及认知发育方面的差异;采用普通话语音测试对患儿治疗前后语音状况进行评估。 结果入选的59例轻度听力障碍患儿中,言语能DQ值正常者37例(62.71%),可疑者14例(23.73%),异常者8例(13.56%);言语能DQ值异常患儿听力损失程度较言语能发育商(DQ)值正常患儿严重(P<0.05)。听力障碍组言语能及应人能DQ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水平(P<0.01)。18例患儿经早期言语康复治疗后,其言语能及应人能DQ值均显著提高(P<0.01);6例患儿有辅音发音异常表现,声调均未发现异常,经早期言语康复治疗后患儿发音功能均得到显著改善。听力障碍组粗大动作、精细动作及应物能DQ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rt;0.05)。 结论轻度听力障碍婴幼儿言语及环境适应、交流能力均明显落后于正常儿童;部分患儿有发音异常表现;经早期言语康复治疗后,患儿言语、语音以及环境适应、交流能力均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不同程度粗大运动功能脑瘫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表现,明确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之间的关系。 方法共有来自上海三家康复机构、年龄为18~90个月的脑瘫患儿118例参加此项研究。采用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进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评估,用能力低下儿童评定量表(PEDI)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比较不同GMFCS级别间PEDI各项分值之间的差异,分析GMFCS和GMFM各项分值与PEDI分值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不同GMFCS级别间的PEDI分值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PEDI的分值大多会随着GMFCS级别的降低而增高,其中移动能力最为低下;PEDI尺度化分与GMFCS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s=0.50~0.85,P<0.001);与GMFM各项分值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r=0.54~0.85,P<0.001),其中移动能力与GMFCS和GMFM各项分值之间的相关性略高。 结论不同粗大运动功能的脑瘫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存在明显差异。粗大运动功能越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也越强。通过改善粗大运动功能可能可以改善脑瘫患儿的移动能力,同时还应该兼顾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的训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不同康复模式对小儿脑性瘫痪产生的经济学效果。 方法将153例脑瘫患儿分为医院-社区-家庭康复组(n=52)、医院内康复组(n=50)和无干预措施组(n=51),分别施行医院-社区-家庭康复模式、医院内康复模式和无干预措施治疗。3组均于入组时、第3和第6个月采用粗大运动功能-88评估表(GMFM-88)、费用统计表进行评估。 结果入组时,3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各项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第3和第6个月,医院-社区-家庭康复组与医院内康复组患儿和无干预措施组比较,其粗大运动功能的总百分比、月百分比和月相对百分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无干预措施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3和第6个月后医院-社区-家庭康复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每提高1分的费用分别为(101.87±97.59)元,(75.11±45.75)元,而医院内康复组为(387.21±54.76)元,(170.31±123.16)元,前者比后者低2~3倍,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医院内康复适用于脑瘫患者的早期康复,而医院-社区-家庭康复适用于脑瘫患儿的长期康复,且可减少患儿康复费用的支出,是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脑瘫康复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运动学习法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60例脑瘫患儿随机配对设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疗法,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疗法+运动学习法。2组疗程均为3个月。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66),以盲法测评2组患儿训练前、后的粗大运动功能。 结果2组患儿训练后的粗大运动功能均较训练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P<0.01,对照组P<0.05);但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常规康复疗法配合运动学习法能更有效地提高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下肢痉挛肌群联合运动疗法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站立姿势平衡控制功能的影响。 方法67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BTX-A组35例,对照组32例。BTX-A组患儿采用BTX-A注射下肢痉挛肌群和康复训练,对照组患儿仅接受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每天1次,每次约90 min,每周治疗5次,连续2周,每隔3个月治疗2周,共治疗20次。指导家长于其它时间实施家庭康复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采用平衡测试仪对患儿进行站立平衡功能评定。 结果2组患儿睁眼、闭眼状态下的身体重心动摇大小的幅度(轨迹长和外周面积)和身体稳定性(摆幅指数),在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分别与治疗前比较,身体重心动摇的幅度均有减小,身体稳定性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组间比较,BTX-A组患儿身体重心动摇的幅度减小更明显,身体稳定性的提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对照组比较,在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下肢痉挛肌群给予BTX-A注射,能明显提高患儿的站立姿势平衡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产脑性瘫痪(脑瘫)儿的脑瘫类型、胎龄、粗大运动功能水平、共患疾病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脑瘫康复中心住院治疗的早产脑瘫儿进行智力评测、眼科检查、语言-言语功能检查、听觉诱发电位检查、脑电图检测及粗大运动功能分级评估等,分析早产脑瘫儿共患病、粗大运动功能分级水平、出生胎龄和脑瘫类型之间的关联性。 结果258例早产脑瘫儿中,痉挛型双瘫183例,占70.93%。共患病的发生以视觉障碍(48.06%)、语言-言语障碍(46.90%)和智力低下(39.92%)为主。脑瘫类型不同,共患病发生率明显不同,粗大运动功能水平也不同。其中痉挛型双瘫的粗大运动功能水平优于痉挛型四肢瘫、不随意运动型及混合型脑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胎龄组早产脑瘫儿的视觉障碍、语言-言语障碍、智力低下共患病分布及粗大运动功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单就痉挛型双瘫而言,胎龄不同,患儿的视觉障碍、语言-言语障碍、智力低下共患病及粗大运动功能水平分布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早产脑瘫儿的共患病发生率及粗大运动功能水平与脑瘫类型有关,而与出生胎龄无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头部交变电磁场(AEMF)联合低频电刺激(LFES)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 方法按随机数字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22例)、LFES组(23例)和综合组(23例)。对照组只接受常规康复疗法,LFES组在常规康复疗法的同时加用LFES仪治疗,综合组则在常规康复治疗和LFES治疗的基础上加用AEMF治疗,3组患者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治疗后),采用发育商(DQ)评分及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对3组患儿的神经行为及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①治疗前、后3组患儿DQ值及GMFM评分的组内比较:治疗后,对照组患儿的适应行为和个人社交行为的DQ值分别为(56.77±11.3 0)和(58.50±10.19)分,分别均较组内治疗前的[(53.82±8.19)和(54.91±9.95)分]有明显改善(P<0.05),且大运动行为的DQ值亦显著高于组内治疗前(P<0.01),但精细动作行为和语言行为的DQ值与组内治疗前比较[(58.73±11.28)vs(55.09±8.50)和(55.23±11.40)vs(54.36±12.3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LFES组患儿治疗后的适应行为、大运动行为、精细动作行为、语言行为和个人社交行为的DQ值[(61.23±11.29)、(59.51±8.31)、(61.99±7.19)、(63.92±7.61)和(66.88±11.12)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综合组患儿治疗后的上述DQ值指标[(74.96±9.72)、(69.57±5.55)、(76.56±7.02)、(74.96±7.54)及(76.48±8.24)]亦显著高于组内治疗前(P<0.01);治疗后对照组、LFES组和综合组患儿的GMFM评分值分别为(57.52±18.06)、(68.11±11.29)和(79.84±5.11)分,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②治疗后,3组患儿DQ值及GMFM评分的组间比较:综合组DQ评分的各项指标及GMFM评分均明显优于LFES组及对照组(P<0.01);LFES组的大运动行为、语言行为、社交行为及GMFM评分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LFES组的适应行为及精细动作行为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③治疗后,3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综合组有效率(91.30%)明显高于LFES组(65.22%)和对照组(40.9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FES组的有效率虽高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AEMF联合LFES治疗脑瘫可有效地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发育商水平及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评价脑瘫患儿髋关节发育的敏感指标,研究不能独立行走的痉挛型双瘫患儿髋关节发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比较57例脑瘫患儿(脑瘫组)及30例正常儿童(对照组)的髋关节X线片,测量髋臼指数(AI)、股骨头偏移百分比(MP)、中心边缘角(CE角)、颈干角(NSA),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各年龄组不能独立行走的痉挛型双瘫患儿的髋关节半脱位患病率,并进行比较。 结果脑瘫组MP、NS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能独立行走的痉挛型双瘫患儿的髋关节半脱位患病率为20.45%,其中3~5岁年龄组髋关节半脱位患病率高于<3岁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MP可作为评价髋关节发育的敏感观察指标,5岁以内不能独立行走的痉挛型双瘫患儿的髋关节半脱位患病率为20.45%,年龄是影响其髋关节发育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尖足畸形脑瘫患儿下肢痉挛的疗效。 方法选取因下肢痉挛导致尖足的脑瘫患儿47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注射组(24例)和对照组(23例),2组均给予康复训练,注射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超声引导下BTX-A注射。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1个月后、3个月后、6个月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踝关节被动活动度(PROM)和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GMFM-88)对患儿下肢痉挛程度进行综合评定。 结果治疗前,注射组患儿MAS评分[(3.31±0.76)分]、PROM值[(108.27±11.38)°]、GMFM-88评分[(54.31±10.31)分]与对照组患儿MAS评分[(3.40±0.65)分]、PROM值[(106.10±11.44)°]、GMFM-88评分[(55.62±10.22)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注射组治疗2周后、1个月后、3个月后、6个月后各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除治疗2周后外,剩余时间点各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注射组同时间点比较,对照组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注射BTX-A联合康复训练可快速改善尖足畸形脑瘫患儿的下肢痉挛,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