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对去卵巢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雌二醇、生长素和骨密度的影响。 方法选取60只3月龄SD健康雌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手术组和假手术组,手术组40只,假手术组20只。采用双侧卵巢切除法复制成质疏松大鼠模型,造模3个月后经双能X线法检测BMD,手术组大鼠腰椎和股骨的骨密度较假手术组明显降低(P<0.01),表明骨质疏松模型造模成功。造模成功后,从假手术组选取10只大鼠设为对照组,从手术组选取3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针刺组和雌激素组,每组10只。其中,针刺组给予电针刺激,雌激素组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对照组和模型组不作任何处理。连续干预3个月后行骨密度(BMD)检测,然后处死大鼠,摘除眼球取血,检测血清雌二醇、生长素等指标。 结果血清生长素:针刺组[(399±163)pg/ml]和雌激素组[(276±92)pg/ml]与模型组[(546±98)pg/ml]比较,均有明显降低(P<0.01);血清雌二醇:针刺组[(128.02±62.28)pg/ml]和雌激素组[(182.89±42.01)pg/ml]与模型组[(72.10±19.83)pg/ml]比较,均有明显提高(P<0.05);腰椎骨密度:针刺组[(0.212±0.019)g/cm2]和雌激素组[(0.231±0.021)g/cm2]与模型组[(0.191±0.012)g/cm2]比较,均有明显提高(P<0.05),但针刺组对生长素和腰椎骨密度的作用不及雌激素组(P<0.05)。 结论针刺疗法能明显提高去卵巢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腰椎骨密度和血清雌二醇的水平,下调血清生长素的水平,但整体作用不及雌激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电针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黑质内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信号通路及γ-干扰素(IFN-γ)的影响。 方法选取雄性健康SD大鼠32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及电针组,每组8只。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经颈背部注射鱼藤酮[1mg/kg,溶于一定比例二甲亚砜(DMSO)和生理盐水中,浓度0.25mg/ml],假手术组经颈背部注射同剂量的DMSO和生理盐水混合液,正常组不进行特殊干预。PD大鼠造模成功后,在电针组大鼠“风府”、“太冲”穴位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4组大鼠进行行为学观察及敞箱实验。采用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4组大鼠脑内酪氨酸羟化酶(TH)、磷酸化c-Jun和IFN-γ的表达情况。 结果模型组大鼠表现出明显的PD综合征,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敞箱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水平运动[(19.12±2.34)分]、垂直运动活性[(5.27±1.04)分]较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治疗后,大鼠运动活性较模型组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黑质区TH蛋白(0.183±0.021)表达显著减少,磷酸化c-Jun(0.388±0.028)和IFN-γ蛋白(0.453±0.033)表达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电针组大鼠黑质区TH蛋白(0.324±0.054)表达有所减少,磷酸化的c-Jun(0.207±0.059)和IFN-γ蛋白(0.239±0.022)表达有所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黑质区TH蛋白明显增加,磷酸化的c-Jun和IFN-γ蛋白表达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电针刺激可降低大鼠黑质区c-Jun及炎症因子IFN-γ的表达水平,对PD模型大鼠体内JNK信号通路及疾病进展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针干预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细胞线粒体凋亡途径的影响。 方法选取SD大鼠6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20只。模型组、电针组大鼠采用Zea Longa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缺血2h后,再灌注3d。模型组与电针组各有18只大鼠造模成功。术后2h,在电针组大鼠“曲池”、“足三里”穴进行电针治疗,假手术组及模型组不作特殊干预。采用Zea Longa 5分评价法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程度;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计算脑梗死体积;应用TUNEL试剂盒检测皮质区缺血周围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免疫组织化学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脑组织中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Bax蛋白、胱天蛋白酶(caspase)的表达水平。 结果与组内术后2h、1d及2d比较,模型组[(1.67±0.58)分]、电针组[(1.14±0.37)分]术后3d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低(P<0.05)。与假手术组同时间点比较,模型组、电针组大鼠术后2h、1d、2d及3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高,电针组术后2d及3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模型组(P<0.05)。术后3d,电针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明显减小(P<0.05)。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大鼠大脑皮质缺血半暗带区神经细胞的凋亡百分比分别为(1.07±0.02)%、(39.4±10.1)%、(15.1±4.2)%。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凋亡细胞数量百分比明显较低(P<0.05)。术后3d,模型组大鼠大脑皮质Bcl-2蛋白(0.11±0.02)、mRNA的相对含量(0.13±0.04)较假手术组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Bcl-2蛋白(0.36±0.11)、mRNA的相对含量(0.41±0.15)较高(P<0.05)。术后3d,模型组、电针组大鼠大脑皮质Bax蛋白、mRNA的相对含量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大脑皮质Bax蛋白(0.51±0.14)、mRNA的相对含量(0.37±0.13)较高(P<0.05)。术后3d,电针组活化型胱天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免疫阳性细胞明显少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电针刺激“曲池”及“足三里”穴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线粒体凋亡途径蛋白的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针刺对快速老化小鼠P8(SAMP8)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及谷氨酸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唑丙酸(AMPA)受体表达的影响。 方法选取雄性9月龄SAMP8 19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10只)和针刺组(9只),另选取雄性同月龄抗快速老化小鼠(SAMR1)9只作为对照组。针刺组给予“百会”、“涌泉”穴位针刺治疗,每日1次,7 d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相隔2 d,共治疗4个疗程。第4疗程内每次治疗后,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应用透射电镜观察治疗后小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突触的超微结构变化,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海马AMPA受体亚基谷氨酸受体1(GluR1)及谷氨酸受体2(GluR2)的含量。 结果定位航行实验中,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逃避潜伏期延长(P<0.05),针刺组较模型组缩短(P<0.05)。空间探索实验中,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小鼠穿越有效区的次数分别为(5.33±2.29)次、(2.30±0.82)次、(5.22±2.05)次,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穿越有效区的次数减少(P<0.05),针刺组较模型组增加(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海马CA1区神经元PSD[(39.83±9.30)nm]变薄(P<0.05)、突触间隙[(19.98±5.21)nm]增宽(P<0.05)、突触界面曲率(1.12±0.05)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小鼠突触PSD[(46.78±11.37)nm]增厚(P<0.05)、突触间隙[(15.68±4.03)nm]缩小(P<0.05)、突触界面曲率(1.14±0.09)增大(P<0.05)。模型组小鼠海马GluR1含量较对照组下降(P&rt;0.05),针刺组较模型组GluR1含量增加(P&rt;0.05),模型组GluR2含量较对照组下降(P<0.05),针刺组较模型组GluR2含量增加(P<0.05)。 结论针刺可显著提高SAMP8的学习记忆能力及突触可塑性,并促进其海马AMPA受体GluR2亚基表达,提示针刺可能是促进神经康复、改善学习记忆能力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穴位电针刺激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α)/CXC类趋化因子受体4(CXCR4)信号轴的影响。 方法选取SD大鼠98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8只)、模型组(50只)和电针组(40只),根据造模后观察时间点的不同,将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细分为第1、3、7、14、21天5个亚组。采用线栓法对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进行造模,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在电针组大鼠双侧合谷穴采用电针刺激,对照组和模型组不作特殊处理。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模型组与电针组大鼠CXCR4阳性细胞的数目,第3、7、14天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反应法(RT-PCR)检测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SDF-1α mRNA及CXCR4 mRNA的表达量。 结果造模后,模型组大鼠缺血区大脑皮质SDF-1α mRNA的表达水平随再灌注时间延长呈单峰样增加,造模后3d(0.971±0.058)明显升高,7d(1.057±0.054)达峰值,随后逐渐下降(P<0.05)。造模后3d、7d、14d,电针组大鼠SDF-1α mRNA表达亦呈单峰样变化,造模后7d达峰值(P<0.05),且电针组大鼠SDF-1α mRNA水平较模型组同时间点高(P<0.05)。模型组与电针组造模后7d、14d的CXCR4 mRNA相对值均高于组内造模后3d(P<0.05),造模后14d时的CXCR4 mRNA相对值亦高于组内造模后7d(P<0.05),与模型组同时间点比较,电针组大鼠CXCR4 mRNA相对值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CXCR4阳性细胞于造模后1d[(5.60±1.18)个/HP]开始增加,7d[(18.93±1.38)个/HP]达峰值,14d[(8.20±1.08)个/HP]开始回落,21d[(5.80±1.01)个/HP]的表达量仍然较高(P<0.05)。电针组大鼠CXCR4阳性细胞计数的变化趋势与模型组相似,但电针组的增加趋势更加明显(P<0.05)。 结论穴位电针刺激可激活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区大脑皮质的SDF-1α/CXCR4信号轴,促进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电针对β淀粉样蛋白25-35(Aβ25-35)所致的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CA1区N-乙基马来酰亚胺敏感蛋白(NSF)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防治AD的作用机制。 方法 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模型组与电针组双侧海马注射寡聚态Aβ25-35制备AD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在相同部位同法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造模成功后第1天开始,电针组选取双侧“肾俞”、“百会”穴进行治疗,每日1次,每周6次,共治疗2周。在电针组大鼠行电刺激时,正常组、模型组和假手术组仅给予同样的抓取和固定动作。电针治疗结束后第2天,采用Morris水迷宫测试对各组大鼠进行学习记忆能力检查,测试结束后第2天,取海马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A1区NSF表达的累计光密度值(IOD)。 结果 电针组大鼠逃避潜伏期[(42.09±2.24)s]明显低于模型组大鼠[(61.70±3.02)],电针组大鼠穿越平台次数[(7.70±0.67)次]显著多于模型组[(3.50±0.85)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大鼠NSF表达的IOD(1734.26±264.65)与模型组(771.50±195.2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电针能有效改善AD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电针增加海马CA1区NSF的表达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治疗对β-淀粉样蛋白(Aβ)25-35所致拟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的改变及其海马神经元凋亡情况的影响。 方法选取健康成年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4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HBO治疗组,每组12只。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其余各组大鼠给予10%水合氯醛(4ml)腹腔注射麻醉,假手术组大鼠每侧海马注射5μl生理盐水;造模大鼠(模型组和HBO治疗组)每侧海马注射5μl的Aβ25-35制备拟AD大鼠痴呆模型。造模成功后,模型组大鼠不做任何治疗处理;HBO治疗组大鼠造模2周后,常规HBO治疗,每日1次,10d为1个疗程,中间休息3d,共2个疗程。采用Morris水迷宫法观察各组大鼠空间记忆能力的改变,TUNEL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情况的改变,同时检测海马组织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的mRNA、蛋白表达的改变。 结果水迷宫实验中,第5天和第6天HBO治疗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与模型组比较显著缩短[(33.4±4.5)s比(48.1±2.7)s,(20.8±1.7)s比(40.5±1.9)s,P<0.05],空间探索实验中HBO治疗组大鼠在原平台所在象限的时间及穿过原平台的次数较模型组显著增加[(35.8±5.6)%比(21.1±3.8)%,(4.8±1.1)次比(3.1±1.2)次,P<0.05]。TUNEL染色中,模型组海马神经元中胞核呈现棕色凋亡形态的较多,而HBO治疗组则见少数凋亡的海马神经元。海马组织凋亡基因检测中,HBO治疗组Bcl-2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其Bax mRNA和蛋白的表达则相应地降低。 结论HBO可能通过抑制Aβ25-35诱导的海马神经元凋亡而改善AD大鼠模型的认知和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动态观测气虚血瘀证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变化以及海马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探讨针刺疗法对气虚血瘀证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新生的影响。 方法将50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选取10只设为正常组,其余40只用大黄灌胃7d以建立气虚血瘀证模型大鼠,然后随机挑选10只设为假手术组,剩下30只大鼠采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剔除因造模麻醉死亡及造模后脑缺血再灌注导致死亡的大鼠,将造模成功的2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造模成功后次日,对电针组进行针刺治疗,其余三组不做任何治疗。分别于造模后第1、3和7天,采用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运动功能评分法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定,并采集大鼠外周血进行流式细胞仪计数检测EPCs的数量,第8天处死大鼠取脑,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中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 结果①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大鼠BBB运动功能评分均为(21.00±0.00)分;造模后第1、3和7天,模型组大鼠BBB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3.83±0.75)、(5.67±0.82)和(6.83±1.47)分,电针组分别为(4.50±1.05)、(13.67±1.21)和(20.00±0.89)分,2组评分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且模型组评分亦低于同时间点电针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BBB运动功能评分均逐渐升高,且电针组大鼠各时间点BBB运动功能评分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造模后第1、3和7天,模型组外周血EPCs数量[(26.83±6.05)、(33.67±5.39)和(32.83±5.04)]明显少于同时间点正常组[(45.50±9.40)、(42.17±4.62)和(41.33±5.50)]、假手术组[(58.00±8.05)、(59.67±4.84)和(53.83±5.38)]及电针组[(66.17±4.36)、(127.50±73.75)和(55.00±35.15)],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外周血EPCs数量均呈现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且各时间点电针组数量均高于同时间点的模型组(P<0.05)。③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海马区VEGF阳性细胞表达数[(21.17±3.19)%和(27.80±2.39)%]明显多于正常组[(14.20±3.70)%],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电针组亦明显多于模型组(P<0.05)。 结论电针治疗能够上调脑海马区VEGF蛋白表达,增加外周血中EPCs含量,促进血管新生和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脑缺血后及电针治疗后大鼠脑组织中电压门控型钠通道亚型Nav1.6表达,探讨电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机制。 方法选取144只健康SD大鼠用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脑缺血组、电针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每组48只大鼠,另取24只健康SD大鼠作为假手术组,分别于脑缺血后6h、1d、2d、3d四个不同观察时间点取材后,应用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Nav1.6表达,荧光法检测钙离子浓度,氯化三苯四唑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 结果假手术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Joshua评分均为0分,余3组缺血后6h、1d和2d时的Joshua评分均呈逐渐增高趋势,但在缺血3d时的Joshua评分与组内缺血2d时比较均有所降低,且各组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大鼠脑缺血后不同时间点,电针治疗组Nav1.6表达先上调然后逐渐下调,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钙离子浓度亦是早期升高,后期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增大明显,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大鼠脑缺血3d时为例,在大鼠脑缺血后相同时间点与假手术组、脑缺血组和药物治疗组相比,电针治疗组的Joshua评分[(2.55±0.42)分]最低,Nav1.6表达[光密度值(0.387±0.023)]下调最明显,钙离子浓度[(448.4±12.4)nmol/L]最低,脑梗死体积百分比[(22.27±1.34)%]最小,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电针治疗脑缺血后大鼠可抑制缺血脑组织Nav1.6的表达,减少细胞Na+内流,减少细胞内Ca2+浓度,减轻缺血脑损伤;电针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Nav1.6的表达来实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跑台运动对轻度脑外伤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3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假手术+非运动训练)、运动组(手术+运动训练)、对照组(手术+非运动训练),每组10只。按照Feeney自由落体脑外伤模型制作方法,对运动组和对照组大鼠制作自由落体脑外伤模型,假手术组除不进行自由落体打击外,其他操作同对照组大鼠。运动组大鼠术后第3天(48h后)按照跑台训练方案开始为期4周运动训练,假手术组和对照组大鼠仅置于跑台上但不转动跑台,运动均安排在每周的第1~5天进行;并于每周的第6天、第7天采用Morris水迷宫对三组大鼠分别进行定位航行实验和空间探索实验,以检测三组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运动后第4周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并取大脑海马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大鼠海马CA1区BDNF的阳性细胞进行染色,并测其阳性细胞表达数,以比较大鼠海马中BDNF表达情况。 结果①定位航行试验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均逐渐缩短。与对照组相比,从运动第2周开始,运动组大鼠逃避潜伏期(88.54±5.73 s)已短于对照组(91.45±8.91 s)大鼠,至运动第4周,运动组大鼠逃避潜伏期(55.33±6.77 s)较对照组(74.53±6.85 s)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1~4周,假手术组大鼠逃避潜伏期(88.44±7.79 s, 79.52±8.02 s, 69.54±10.14 s和62.49±7.22 s)始终短于对照组(98.99±6.84 s,91.45±8.91 s,79.65±12.47 s和74.53±6.85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空间探索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假手术组大鼠穿越平台次数(3.00±0.54,3.38±0.74,4.38±1.06和6.00±0.76)明显多于对照组(1.25±0.71,1.50±0.54,2.13±1.25和3.00±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第2周起,运动组大鼠穿越平台次数(3.25±1.28,5.00±0.93和5.88±0.99)较对照组(1.50±0.54,2.13±1.25和3.00±0.54)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至运动第四周运动组大鼠海马BDNF阳性细胞数(128.56±7.93)分别较对照组(96.38±5.71)和假手术组(94.81±5.49)表达数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跑台运动能够提高轻度脑外伤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推测其机制可能与海马内BDNF的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FNS)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的影响。 方法选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FNS组及模型组,采用线栓法将FNS组及模型组大鼠制成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MCAO/R)模型。FNS组大鼠于制模3h后给予FNS治疗,模型组仅将针电极置于大鼠小脑顶核部位,但不给予电刺激。分别于制模1d、3d及7d时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并于上述时间点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脑梗死部位GAP-43 mRNA表达。 结果制模后1d、3d及7d时模型组与FNS组大鼠Morris水迷宫逃避潜伏期均较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明显延长(均P<0.05);FNS组大鼠上述时间点逃避潜伏期[分别为(25.72±0.42)s,(24.27±0.55)s和(23.82±0.63)s]则较模型组显著缩短(均P<0.05)。在制模后1d、3d及7d时正常组与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中仅存在少量GAP-43 mRNA表达;模型组及FNS组GAP-43 mRNA表达在上述时间点均较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显著增多(均P<0.05);并且上述时间点FNS组GAP-43 mRNA表达[分别为(1.54±0.34),(2.03±0.56)和(2.78±0.81)]亦显著强于模型组(均P<0.05)。 结论FNS干预有助于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治疗机制可能与上调脑梗死部位神经元GAP-43 mRNA表达、从而促进脑梗死灶周围神经轴突再生及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刺激Meynert基底核(NBM)对血管性痴呆(V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以及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和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并初步探讨电刺激NBM对VaD大鼠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及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VaD组及电刺激组,选用双侧颈动脉永久性结扎术将VaD组及电刺激组大鼠制成VaD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仅分离双侧颈动脉。电刺激组大鼠于制模后埋入颅内电极并给予NBM电刺激,电刺激每次持续30min,共治疗14d。于电刺激治疗结束后1~3d期间每天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大鼠制模后学习记忆能力,于最后1次水迷宫检测结束后分别采用尼氏染色及NGF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变化情况。 结果实验进行1,2及3d时,发现假手术组、电刺激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均较VaD组明显缩短(P<0.05),并且上述时间点均以假手术组逃避潜伏期缩短幅度较显著,与电刺激组间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刺激组尼氏染色结果与假手术组相似,可见神经元排列较整齐,存活神经元数量较多,且细胞体积较大,尼氏小体丰富,但数量不及假手术组。另外电刺激组NGF阳性细胞百分比[(15.133±2.735)%]及假手术组阳性细胞百分比[(19.964±4.065)%]均较VaD组[(6.592±2.970)%]明显增大(P<0.05)。 结论电刺激NBM可改善VaD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其治疗机制可能与上调海马CA1区尼氏小体与NGF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EA)对慢性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和海马组织头蛋白(Noggin)mRNA表达的影响。 方法选取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120只,采用改良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法制作慢性脑缺血模型。将造模成功的104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大鼠52只,每组再根据取材的时间点分为造模成功后第1、2、4、6周4个亚组,每个时间点取13只大鼠。电针组采用电针治疗,模型组仅常规饲养。2组大鼠均于取材前5d行Morris水迷宫检测,并在对应的时间点(造模成功后第1、2、4、6周)按随机数字表法各亚组抽取6只大鼠。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半定量检测大鼠海马中Noggin mRNA的表达情况。 结果造模成功后第2、4、6周,电针组的逃避潜伏期分别为(23.8±4.16)s、(23.7±7.28)s、(22.26±4.90)s,与模型组同时间点的(32.21±7.91)s、(32.91±11.68)s、(30.11±5.76)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成功后第2、4、6周,电针组的各时间点第一象限内游泳时间与模型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造模后各时间点的Noggin mRNA水平均高于模型组同时间点(P<0.05);造模后第6周,电针组Noggin mRNA的表达显著低于组内各时间点(P<0.05)。 结论电针可改善慢性脑缺血大鼠空间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提高慢性脑缺血大鼠海马Noggin 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跑台训练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骨骼肌中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的表达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12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普通训练组和强化训练组,每组30只。通过线栓法建立大鼠左侧大脑缺血再灌注(MCAO)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不阻断大脑中动脉,不给于跑台训练;模型组大鼠MCAO造模成功后,未给予跑台训练;普通训练组大鼠MCAO造模成功后,每日给予30min的跑台训练(普通训练);强化训练组大鼠MCAO造模成功后给予每日早晚各1次的30min跑台训练(强化训练)。分别于训练第1、3、7和14天,采用Zausinger六分法评分检测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情况并加以比较。于实验第3、7和14天三个时间点,每组各取5只大鼠灌注后分别取两侧腓肠肌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腓肠肌纤维横截面形态,镜下每个视野取10个轮廓较为完整的肌纤维,计算每根肌纤维平均横截面积及其横截面积维持率。将各组实验第3、7和14天三个时间点剩余的大鼠取患侧腓肠肌,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分析其p-Akt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①给予跑台训练第1、3和7天后,普通训练组和强化训练组的Zausinger行为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但跑台训练第14天后,强化训练组行为学评分明显高于普通训练组(P<0.05)。②跑台训练第3天,各组大鼠腓肠肌横截面积维持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而在跑台训练第7天和第14天时,假手术组大鼠腓肠肌横截面积维持率[(96.67±2.76)%和(94.34±6.17)%]均明显高于同时间点模型组[(70.35±2.21)%和(64.89±2.45)%]、普通训练组[(78.68±3.46)%和(71.39±5.72)%]和强化训练组[(83.31±2.89)%和(78.78±3.67)%],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强化训练组大鼠腓肠肌横截面积维持率均明显大于同时间点的普通训练组(P<0.05)。③跑台训练第7天和第14天,强化训练组p-Akt蛋白表达水平[(0.749±0.042)和(0.689±0.064)]明显高于普通训练组[(0.578±0.072)和(0.433±0.106)],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跑台训练可促进p-Akt蛋白的表达;强化训练比普通训练更加有利于p-Akt蛋白的表达,更能防止肌肉萎缩和改善患侧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高压氧(HBO)处理和慢性束缚对大鼠行为学及海马区糖皮质激素受体(GR)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HBO对慢性束缚大鼠的干预作用。 方法将60只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单纯束缚组、单纯HBO组、HBO联合束缚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5只。单纯束缚组给予行为限制3h/d,共21d;单纯HBO组给予2.0ATA HBO治疗每日1次,共21d;HBO联合束缚组,每日先后给予HBO处理和束缚处理,共21d;空白对照组单纯饲养21d,不做任何干预处理。分别于第1天、第11天和第21天,观察大鼠旷场试验中运动能力(水平得分)及探索行为(垂直得分)的变化,检测第21天海马区GR的表达水平。 结果旷场试验显示,干预第11天,单纯束缚组的水平得分[(131.0±20.6)分]和垂直得分[(26.5±4.6)分]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与单纯束缚组比较,HBO联合束缚组在第1天到第11天 的得分升幅减小(P<0.05)。免疫组织荧光染色显示,单纯束缚组海马区GR表达[(0.2187±0.0184)%]较空白对照组[(0.2203±0.0140)%]显著减少(P<0.01),HBO联合束缚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P&rt;0.05)。 结论慢性束缚导致大鼠行为能力改变和海马区GR表达减少,HBO能够减轻慢性束缚对大鼠行为学和海马区GR表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经针刺治疗前、后其颈部肌肉表面肌电中位频率值(MF)的变化,并探讨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7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给予针刺治疗,对照组给予颈椎牵引及中频电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颈痛程度进行评定,同时对其颈部肌肉进行表面肌电图检查。 结果治疗2周后对照组疼痛VAS评分[(1.87±0.99)分]、颈部前屈持续时间[(67.4±16.1)s]、后伸持续时间[(86.1±10.8)s]及治疗组疼痛VAS评分[(2.00±0.95)分]、颈部前屈持续时间[(68.5±23.1)s]、后伸持续时间[(91.6±19.7)s]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对照组患侧颈伸肌MF值[(70.77±10.44)Hz]及治疗组患侧颈伸肌MF值[(73.21±9.41)Hz]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并以治疗组患侧颈伸肌MF值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刺可通过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部肌肉功能获得良好临床疗效,其短期疗效与颈椎牵引、中频电联合疗法类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负重游泳运动对膝骨性关节炎大鼠关节软骨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影响,探讨负重游泳运动防治膝骨性关节炎的机制。 方法将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20只)和模型组(30只),模型组大鼠采用木瓜酶注射法制作膝骨性关节炎模型,造模成功后,在空白组和模型组中各抽取10只大鼠进行以下测定:①肉眼及光镜下观察大鼠膝关节软骨形态及病理学改变并评分;②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膝关节软骨中的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阳性细胞数量;③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中SOD和MDA的含量。将剩余的20只模型组大鼠随机分为负重游泳组(10只)和对照组(10只)。空白组剩余的10只大鼠和对照组的10只大鼠不予任何干预,负重游泳组的10只大鼠则接受6周的负重游泳运动,然后对这3组大鼠亦进行上述3项指标的测定。 结果(1)负重游泳训练前(干预前),负重游泳组和对照组大鼠关节软骨面大体观分值[3.00(2.00,3.25)和3.00(2.00,3.25)]、关节软骨Mankin′s评分的分值[9.00(7.00,11.25)和9.00(7.00,11.25)]以及关节软骨中MMP-13细胞百分数[(36.40±3.22)%和(36.40±3.22)%]分别较空白组相应的分值[0.00(0.00,0.00)、0.00(0.00,0.25)和(1.90±0.53)%]明显增加,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负重游泳训练后(干预后),负重游泳组大鼠关节软骨面大体观分值[2.00(2.00,2.25)]、镜下观Mankin′s评分的分值[8.00(6.00,9.25)]及软骨中MMP-13阳性细胞数[(35.20±3.64)%]均较对照组[3.00(3.00,4.00)、11.00(8.50,13.25)、(47.70±4.06)%]明显减少(P<0.05)。(2)干预前,负重游泳组和对照组大鼠血清SOD含量均明显低于空白组(P<0.05),而2组血清MDA含量均高于空白组(P<0.05)。干预后,负重游泳组大鼠血清SOD含量[(3.43±0.52)μg/ml]分别较组内干预前[(2.66±0.68)μg/ml]和对照组干预后[(2.44±0.76)μg/ml]有明显增加(P<0.05);负重游泳组和对照组大鼠干预后的血清MDA含量[(1.95±0.65)和(1.97±0.64)μg/ml]均较组内干预前[(1.73±0.50)和(1.73±0.50)μg/ml]有所增加,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rt;0.05),而2组大鼠干预后的血清MDA含量分别与空白组[(1.25±0.43)μg/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负重游泳训练能够延缓膝骨性关节炎模型大鼠膝关节软骨细胞的进一步破坏,并能增加膝骨性关节炎模型大鼠血清SOD的含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NSC)移植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血管生成的影响。 方法选取90只健康成年SD大鼠,其中60只采用改良Allen′s打击法制成脊髓损伤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NSC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经尾静脉分别给予NSC和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PBS),另30只未造模大鼠经尾静脉给予NSC设为正常组。分别移植前、移植后第7天和第14天,采用BBB(Basso,Beattie and Bresnahan)运动功能评分法对各组大鼠后肢功能进行评定,并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免疫荧光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Western Blot分析。 结果正常组各时间点BBB评分均为21分。NSC组和对照组大鼠移植前BBB评分均为0分;随着时间的推移,2组大鼠BBB评分逐渐提高,至移植后第7天,NSC组的BBB评分[(2.76±0.86)分]与对照组[(2.44±0.75)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移植后第14天,NSC组大鼠的BBB评分[(6.72±1.07)分]较对照组[(5.23±0.97)分]有明显提高(P<0.05)。移植后第7天和第14天,正常组大鼠的vWF阳性血管数[(70.34±5.74)、(71.51±7.84)个/HP]明显多于NSC组[(52.07±6.30)、(58.37±5.75)个/HP]和对照组[(37.11±5.59)、(40.82±4.42)个/HP],而NSC组的vWF阳性血管数较对照组多,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的VEGF蛋白表达[(0.295±0.009)、(0.293±0.009)]明显低于NSC组[(0.643±0.015)、(0.691±0.021)]和对照组[(0.532±0.008)、(0.421±0.011)],对照组VEGF蛋白表达亦较NSC组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NSC移植可能通过诱导VEGF的表达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的血管生成,并能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他克莫司后处理联合康复训练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效应。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分为后处理组、康复训练组、序贯治疗组及模型组。采用经股动脉置管球囊扩张术将各组大鼠制成脊髓缺血模型,模型组在脊髓缺血20 min后行再灌注;后处理组及序贯治疗组在再灌注即刻经左颈总动脉按每千克体重0.5 mg一次性注射他克莫司;康复训练组与序贯治疗组于再灌注1 d时开始进行康复训练。于再灌注2 d时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各组大鼠脊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于再灌注7 d、14 d及28 d时采用BBB评分对各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于再灌注7 d时观察各组大鼠受损脊髓病理改变。 结果再灌注2 d时序贯治疗组脊髓组织内SOD活性为(139.94±13.41)U/mg prot,明显高于其他各组水平(均P<0.05),其中后处理组SOD活性为(122.42±10.36)U/mg prot,显著高于康复训练组[(102.67±13.86)U/mg prot]和模型组[(99.72±12.77)U/mg prot](P<0.05);序贯治疗组MDA含量为(7.01±0.93)nmol/mg prot,明显低于其他各组水平(均P<0.05),其中后处理组和康复训练组MDA含量分别为(8.38±1.03)nmol/mg prot、(8.40±0.55)nmol/mg prot,均显著低于模型组水平[(9.87±1.32)nmol/mg prot](均P<0.05)。再灌注28 d时序贯治疗组、后处理组及康复训练组BBB评分分别为(18.23±1.14)分、(16.11±1.03)分和(14.80±1.83)分,均显著优于模型组水平[(11.62±1.92)分](均P<0.01),其中序贯治疗组BBB评分亦显著优于后处理组及康复训练组(均P<0.05)。序贯治疗组大鼠受损脊髓病变程度较轻,后处理组及康复训练组次之,模型组病变程度最严重。 结论序贯应用他克莫司后处理与康复训练治疗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协同效应,能进一步抑制机体脂质过氧化,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对脑小血管病(CSVD)模型大鼠脑皮质及海马区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及乙酰胆碱(Ach)表达的影响,同时观察治疗前、后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改善情况,并探讨高压氧治疗CSVD的可能机制。 方法选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采用颈外动脉注射粒径为48~74μm大鼠同种异体血栓制成CSVD大鼠模型。选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CSVD模型大鼠分为高压氧组、尼膜同组及对照组。高压氧组大鼠于制模12h后给予高压氧治疗,尼膜同组大鼠于制模12h后给予尼膜地平片-混悬液灌胃,对照组大鼠制模后不给予任何特殊干预。各组大鼠分别于制模7d、14d及28d时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其学习记忆功能改变;于制模28d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脑皮质及海马区BDNF、Ach含量。 结果制模14d、28d时高压氧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分别为(28.5±6.6)s和(15.8±4.7)s]均显著短于尼膜同组及对照组(P<0.05),穿越平台次数[分别为(3.4±1.2)次/分钟和(4.5±1.9)次/分钟]均较尼膜同组及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另外制模14d、28d时尼膜同组逃避潜伏期及穿越平台次数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高压氧组大鼠脑皮质、海马中Ach含量[分别为(175.1±23.5)μg/g和(158.8±25.5)μg/g]及BDNF含量[分别为(105.1±7.9)μg/g和(172.1±23.1)μg/g]均较尼膜同组和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尼膜同组脑皮质、海马部位Ach及BDNF含量亦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 结论高压氧干预能促进CSVD大鼠BDNF释放,有助于保护及修复神经元线粒体,维持脑皮质及海马区神经递质Ach处于稳定水平,对改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其疗效优于尼膜同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