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目的  探讨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2型糖尿病患者全死因死亡风险的关联。 方法  研究对象为江苏省苏南、苏北地区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的17 638名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基线时不同BMI组人群在随访期间的全死因死亡风险(hazard ratio,HR)值及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 结果  研究对象累计随访77 451人年,平均随访4.39年,随访期间共死亡1 274人,低体重组BMI < 18.5 kg/m2、正常体重组(18.5 kg/m2 ≤ BMI < 24.0 kg/m2)、超重组(24.0 kg/m2 ≤ BMI < 28.0 kg/m2)、肥胖组(BMI ≥ 28.0 kg/m2)死亡人数分别为39人、575人、484人和176人,相应的死亡率分别为15.6%、9.5%、6.2%、5.1%。调整混杂因素后,以正常体重组为参照,低体重组、超重组、肥胖组死亡风险的HR值(95%CI)分别为1.66(95%CI:1.20~2.30),0.68(95%CI:0.61~0.77),0.58(95%CI:0.48~0.68)。 结论  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与正常体重人群相比,低体重人群的全死因死亡风险最高,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死亡风险较低,超重和肥胖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四川省西昌市居民的中心性肥胖流行现况与影响因素,为后续当地相关的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持。方法 综合考虑经济水平、民族构成、地理位置等因素,在西昌市选择6个调查点,根据调查点社区人口数确定抽样比例,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8周岁及以上的成年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与体格检查,对所得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单因素χ2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纳入874名居民,中心性肥胖率为39.2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饮酒情况(χ2=4.914,P<0.05)、高血压患病情况(χ2=15.869,P<0.001)、BMI(χ2=300.521,P<0.001)的成年居民中心性肥胖率不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饮酒者(OR=1.545,95%CI:1.028~2.322)、高血压患者(OR=1.684,95%CI:1.093~2.592)发生中心性肥胖的风险所增加;相较于正常体重(18.5kg/m2≤BMI<23.9kg/m2)的居民,BMI<18.5kg/m2组别人群(OR=0.114,95%CI:0.015~0.843)发生中心性肥胖的风险更低,而BMI≥24.0kg/m2组别人群(OR=12.196,95%CI:8.630~17.234)则风险更高。 结论 西昌市成年居民中心性肥胖率较低。BMI<18.5kg/m2为中心性肥胖的保护因素,而饮酒、高血压患病、BMI≥24.0kg/m2为中心性肥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韩延柏 《中国公共卫生》2015,31(10):1342-1346
目的评价腰围身高比(WHtR)结合体质指数(BMI)预测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效果, 为心血管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辽宁省沈阳市东北大学1 327名职工2010年的体检资料, 将WHtR(非中心性肥胖<0.5、中心性肥胖≥0.5)按BMI(正常体重<24.0 kg/m2、超重24.0~27.9 kg/m2、肥胖≥28.0 kg/m2)分层, 比较不同组别人群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代谢综合征(MS)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病率。结果单独采用BMI指标, BMI<24.0 kg/m2者中有22.8%的中心性肥胖者被漏诊;单独采用WHtR指标, WHtR<0.5者中有15.0%的超重/肥胖者被错误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WHtR预测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和MS的OR值分别为1.63、1.43、1.45和3.27, 均大于BMI预测OR值的1.31、1.19、1.28和1.74;与BMI<24.0 kg/m2且WHtR<0.5的人群比较, BMI<24.0 kg/m2且WHtR≥0.5的人群患高血压、血脂异常和MS的风险分别为1.68、2.08和20.10倍, BMI 24.0~27.9 kg/m2且WHtR<0.5的人群患高血糖和MS的风险分别为2.88和9.25倍, BMI24.0~27.9 kg/m2且WHtR≥0.5的人群患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和MS的风险分别为2.57、3.09、2.94和61.70倍, BMI≥28.0 kg/m2且WHtR≥0.5的人群患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和MS的风险分别为5.94、3.33、4.91和183.33倍。结论WHtR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联强度大于BMI, WHtR结合BMI能够高效识别心血管病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孕期体重管理对孕前超重及肥胖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在苏州市母子医院建卡的BMI≥24.0 kg/m2的1 110名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超重者(24.0 kg/m2≤BMI≤27.9 kg/m2) 880人,将其随机分为超重管理组(440人)和超重对照组(440人);肥胖者(BMI≥28.0 kg/m2) 230人,将其随机分为肥胖管理组(115人)和肥胖对照组(115人)。对照组孕妇只进行常规健康管理,超重和肥胖管理组孕妇在常规健康管理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化体重管理,分析比较各组孕妇妊娠结局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超重管理组与对照组孕妇孕期体重增加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52,P<0.05);肥胖管理组与对照组孕妇孕期体重增加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8,P<0.05)。超重管理组孕妇剖宫产、妊娠期糖尿病、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20.15、12.26和16.63,P值均<0.05)...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婴儿期BMI峰值与6岁儿童超重/肥胖的关联。方法 基于2013年建立的“马鞍山优生优育队列(Ma’anshan Birth Cohort,MABC)”,对队列儿童连续追踪随访至6岁、定期体格测量收集相关信息,绘制BMI生长曲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婴儿期BMI峰值与6岁儿童超重/肥胖之间的关联。结果 婴儿期BMI峰值时点时的BMI水平男童高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56kg/m2 vs. 18.14kg/m2,t = 5.155,P<0.01),峰值年龄性别之间无统计学差异(7.10月龄 vs. 7.19月龄,t = Symbolm@@1.084,P>0.05)。婴儿期峰值时的BMI水平高是6岁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超重OR=1.58, 95%CI: 1.37~1.83;肥胖OR=1.38, 95%CI: 1.13~1.69)。峰值年龄与6岁儿童超重/肥胖之间无统计学关联。结论 峰值时的BMI水平越高,6岁儿童患超重和肥胖症的风险越高,对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预防可从生命早期提供干预措施,以减轻学龄前儿童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山东省济南地区35~75岁人群肥胖类型与血脂促动脉硬化指数的相关性。方法2011年6月-2013年7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山东省济南地区35~75岁人群 10 079人,测量受试者腰围、身高、体重、颈-股动脉的脉搏波速度(cfPWV)及空腹血脂指标,并计算体质指数(BMI)及血脂促动脉硬化指数(PAI)。结果BMI<28 kg/m2+非腹型肥胖组cfPWV及PAI分别为(9.15±1.62)m/s和(2.27±0.96),BMI<28 kg/m2+腹型肥胖组分别为(9.82±1.78)m/s和(2.56±1.18),BMI≥28 kg/m2+非腹型肥胖组分别为(9.45±1.82)m/s和(2.44±1.19),BMI≥28 kg/m2+腹型肥胖组分别为(10.99±1.91)m/s和(3.21±1.71)。与BMI<28 kg/m2+非腹型肥胖组比较,其余各组cfPWV及PAI明显升高(P<0.05)。与BMI<28 kg/m2+腹型肥胖组比较,BMI≥28 kg/m2+非腹型肥胖组cfPWV明显升高(P<0.05)。与BMI≥28 kg/m2+非腹型肥胖组比较,BMI≥28 kg/m2+腹型肥胖组cfPWV及PAI明显升高(P<0.05)。BMI及腰围对cfPWV及PAI共同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61.366、42.682,P<0.001)。以BMI<28kg/m2非腹型肥胖组为参照,在校正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FPG等因素后,BMI≥28 kg/m2非腹型肥胖组PAI>4及cfPWV>10m/s的OR值分别为1.649(95%CI=1.154~2.144)和1.551(95%CI=1.117~1.985),P均<0.001;BMI<28kg/m2腹型肥胖组OR值分别为1.764(95%CI=1.370~2.158)和1.577(95%CI=1.264~1.890),P均<0.001;BMI≥28 kg/m2腹型肥胖组OR值分别为5.666(95%CI=3.726~7.606)和4.631(95%CI=2.615~6.647),P均<0.001。结论在山东济南地区35~75岁人群中,单纯性肥胖及腹型肥胖均是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腰围及BMI增加在致动脉硬化中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饮食知识健康教育和运动干预方式对中国城市初中生体质指数(BMI)和肥胖水平的干预效果,为青少年肥胖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15年9月,在天津、内江、大连抽取初一和初二1 491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720人)和对照组(771人),对干预组进行综合干预(健康教育和运动干预),对照组进行普通干预(发放健康手册和知识讲座),为期10月,干预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  结果  干预组肥胖学生BMI由干预前的30.1 kg/m2 下降为28.9 kg/m2,对照组肥胖学生BMI由干预前的29.9 kg/m2 下降为29.4 kg/m2,干预组肥胖学生BMI下降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干预组肥胖男生BMI由干预前的30.0 kg/m2 下降为28.6 kg/m2,对照组肥胖男生BMI由干预前的29.5 kg/m2 下降为28.9 kg/m2,干预组肥胖男生BMI下降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在肥胖女生中干预不显著(P > 0.05)。干预组学生工作日久坐行为时间由干预前的4.2 h下降为4.1 h,对照组学生干预前后均为4.4 h;干预组学生每周吃水果蔬菜天数由干预前的4.5 d增加为5.1 d,对照组学生干预前后均为4.8 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健康教育和运动干预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体力活动水平,明显降低肥胖学生尤其是男生肥胖水平,但干预效果仍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糖尿病家族史和超重/肥胖对育龄女性高血糖的交互作用。方法 将2013-2018年参加深圳市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199037例育龄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基本人口学特征、糖尿病家族史、身高、体重、空腹血糖、血压等信息,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家族史、超重/肥胖对育龄女性高血糖的影响,使用相加模型评价二者对高血糖的交互作用。结果 育龄女性中高血糖者占4.20%,糖尿病家族史者占6.78%,超重/肥胖者占14.8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家族史、超重/肥胖为育龄女性高血糖的危险因素,OR分别为1.208(95% CI:1.115~1.307)和1.915(95% CI:1.809~2.026)。相加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家族史与超重/肥胖对育龄女性高血糖存在协同作用(RERI=0.519,95% CI:0.133~0.904;AP=0.207,95% CI:0.080~0.334;SI=1.525,95% CI:1.154~2.015)。结论 糖尿病家族史和超重/肥胖对育龄女性高血糖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济南市社区老年人超重、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为采取健康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3年1-5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济南市主城区六个行政区中社区732名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人口学特征(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文化程度、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否患有慢性病)、生活习惯(包括吸烟、饮酒、饮食习惯、身体活动、静坐时间及睡眠时间)等情况,通过身高及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BMI)。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人超重、肥胖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 济南市老年人BMI中位数为25.10 kg/m2,男性BMI中位数为24.78 kg/m2,女性BMI中位数为25.39 kg/m2;低龄老年人的BMI中位数为25.09 kg/m2,高龄老年人的BMI中位数为26.13 kg/m2。70.31%(502/714)的老年人BMI处于异常范围,消瘦率为1.96%(14/714),超重率为48.32%(345/714),肥胖率为20.03%(143/7...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胎次与孕前BMI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影响。方法以2011年2月-2012年12月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孕产期检查并分娩的1 633名孕妇为研究对象, 采用 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胎次和孕前BMI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关系。结果孕妇孕前BMI均数为(20.20±2.418)kg/m2, 消瘦367人(22.5%), 正常1 153人(70.6%), 超重或肥胖113人(6.9%);第一胎936人(57.3%), 第二胎及以上697人(42.7%);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 孕前超重或肥胖的孕妇第一胎、二胎及以上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风险均升高(OR=2.722, 95%CI=1.074~6.900;OR=4.356, 95%CI=1.865~10.171);调整混杂因素孕妇实足年龄、文化程度、工作性质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 胎次是孕前超重或肥胖孕妇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危险因素(第2胎及以上:OR=3.535, 95%CI=1.472~8.491, P=0.005)。结论孕前超重及肥胖妇女妊娠胎次越多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海宁市不同年龄与性别食源性疾病患者的可疑暴露食物差异,以期为食源性疾病原因食物的调查提供线索。方法 收集2012年1月1日-2019年8月31日浙江省海宁市监测点所有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报告的病例档案信息,采用N(%)描述不同性别和年龄组可疑食物分布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人群各类型食物的暴露风险。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0525例食源性病例患者。前五位可疑暴露食物类别为水产品及制品、肉及其制品、水果及其制品、主食、蔬菜及其制品,其中,男性暴露风险更高的食物类别包括水产品及其制品(OR=1.320,95%CI:1.187~1.469),酒类(OR=5.695,95%CI:3.613~8.977)和包装饮用水(OR=3.790,95%CI:1.327~11.880)。各年龄组具有不同高危暴露食物,与19-49岁年龄组相比,≤5岁年龄组更易暴露于乳制品(OR=6.096,95%CI: 4.452~8.328)、蛋类 (OR=6.096,95%CI: 4.452~8.328)、水果类(OR=3.488,95%CI: 2.858~4.257)、包装饮用水(OR=3.488,95%CI: 2.858~4.257);6-18岁年龄组更易暴露于乳类(OR=2.325,95%CI: 1.616~3.352);≥50岁年龄组更易暴露于蔬菜类(OR=2.091,95%CI: 1.789~2.445)、蛋类(OR=1.874,95%CI: 1.454~2.416)和主食类(OR=1.332,95%CI: 1.152~1.547)。结论 不同年龄和性别人群对各类别食物具有不同暴露风险等级,提示在进行食源性疾病调查时可依据病例年龄和性别分布差异提出针对性的病因食物假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体质量指数(BMI)女性进行自然周期和促排卵周期供精人工授精(artificial insemination by donor,AID)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7年4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中心行AID助孕的1 707例女性患者资料,按BMI分为正常组1 314例(其中自然周期1 162例,促排卵周期152例,18.5 kg/m2≤BMI<24 kg/m2)、超重组320例(其中自然周期270例,促排卵周期50例,24 kg/m2≤BMI<28 kg/m2)和肥胖组73例(其中自然周期54例,促排卵周期19例,BMI≥28 kg/m2),评估3组自然周期和促排卵周期AID的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和活产率。结果:正常组中促排卵周期AID的流产率高于自然周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03%,9/31 vs. 11.45%,30/262,χ2=0.589,P=0.014),而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组中自然周期AID 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分别为23.33%,63/270和21.48%,58/270)高于促排卵周期(分别为10%,5/50和8%,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82,P=0.034;χ2=4.908,P=0.027),促排卵周期生化妊娠率和流产率与自然周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中自然周期AID 的妊娠结局与促排卵周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然周期AID临床结局可能优于促排卵周期AID;尤其是超重女性,自然周期AID可能获得更高的妊娠结局。对条件合适的患者,应积极提倡自然周期AID。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淮安地区妊娠期并发症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为预防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制定合理有效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5月在淮安市妇幼保健院常规产检的2826例孕妇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X2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妊娠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被调查孕妇中妊娠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和妊娠期贫血的患病率分别为13.02%、6.19%和23.7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236, 95%CI:1.163~1.518)、文化程度(OR=0.867, 95%CI:0.746~0.960)、孕前BMI(OR=2.106, 95%CI:1.892~2.403)、居住地(OR=1.293, 95%CI:1.240~1.420)是妊娠糖尿病的影响因素(P<0.05);孕前BMI(OR=0.793, 95%CI:0.631~0.922)、居住地(OR=0.603, 95%CI:0.561~0.695)和年龄(OR=1.238, 95%CI:1.129~1.375)是妊娠期贫血的影响因素(P<0.05...  相似文献   

14.
雷婷婷  陈玲 《现代预防医学》2020,(13):2480-2486
目的 用Meta分析法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反流性食管炎(RE)的关系。方法 检索中外文电子数据库,按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利用Stata 12.0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文献23篇,RE患者8754人。(1)RE发生与Hp感染相关(I2=90.4%;OR=0.62;95%CI=0.47~0.83;P=0.001)。(2)亚组分析结果:亚洲地区RE发生与Hp相关(OR=0.60;95%CI=0.44~0.82;P<0.001),欧洲地区不相关(OR=0.86;95%CI=0.50~1.46;p=0.645);对照组为正常、NERD或其他消化道疾病时,结果均显示RE发生与Hp感染相关(OR=0.588,95%CI=0.396~0.874,P<0.001;OR=0.947,95%CI=0.380~2.360,P=0.024;OR=0.401,95%CI=0.466~0.876,P=0.041)(3)RE发生与性别无关(I2=94.9%;OR= 1.325;95%CI= 0.876~2.003;P=0.183)。(4)RE分级与Hp感染无关(OR=1.59;95%CI=0.94~2.69;P=0.083)。结论 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与性别无关。不同地区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不同,反流性食管炎病情程度不受幽门螺杆菌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杨晶  李素军 《现代预防医学》2020,(13):2356-2358
目的 了解阿勒泰市哈萨克族5~7岁儿童的身体成分状况,为这一少数民族群体的健康发育提供数据基础。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阿勒泰市随机抽取1004名5~7岁哈萨克族儿童进行身体成分的测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阿勒泰市5~7岁哈萨克族儿童超重率为4.18%,肥胖率为2.29%。男女生BMI值在7岁年龄段存在统计学意义(T=2.606,P<0.05)。男生和女生上下肢肌肉量和躯干及肌肉总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加。5岁年龄段男女生右下肢、躯干部位的肌肉重量存在统计学意义(T=3.878、2.49,P<0.05);男女生6岁年龄段右上肢肌重量也存在差异(T=-2.751,P<0.05);男女生在7岁年龄段,四肢和躯干肌重量及肌肉总重量均存在统计学意义(T=1.996、5.025、2.272、5.048、2.506、3.671,P<0.05)。6岁年龄段女生的骨量高于男生(T=-3.944,P<0.05)。7岁年龄段男女生在去脂体重、蛋白质总量方面存在统计学意义(T=2.782、4.835,P<0.05)。结论 阿勒泰市5~7岁哈萨克族不同性别儿童身体成分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应将年龄和性别作为这一群体营养和健康研究的重要因素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北京市朝阳区成人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朝阳区18~79岁32668名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慢性疾病病史资料等,也进行体格测量。通过方差分析、偏相关分析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BMI、WC与高血压的关系。结果 调查人群新检出高血压患病率为19.80%(标化率为16.30%);不同性别人群BMI、WC组间血压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不同性别人群BMI、WC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呈正相关(P<0.050);随着BMI、WC增加,男女人群的高血压患病危险性均上升,且BMI和WC每增加一个标准差,男性人群高血压患病危险性分别增加0.66(OR=1.66,95% CI:1.57~1.75)和0.56(OR=1.56,95% CI:1.48~1.65),女性人群分别增加0.50 (OR=1.50,95% CI:1.42~1.57)和0.57(OR=1.57,95% CI:1.49~1.66)。结论 BMI、WC与高血压患病危险性密切相关,且BMI对男性人群患病危险性影响更大,WC对女性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豫北地区老年卒中后抑郁(PSD)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其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高分辨率溶解曲线 (HRM)的方法检测我院诊治的300例老年卒中患者血浆中BDNF rs2030324单核苷酸多态性,比较PSD组及非PSD组(NPSD)BDNF rs2030324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布差异,并对患者发生PSD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PSD发生率为41.7%(125/300)。与NPSD组相比,PSD组BDNF rs2030324 TT及CT基因型比例较高(〖XC小五号.EPS;P〗=6.946、5.034,P=0.008、0.025),而CC基因型比例较低(〖XC小五号.EPS;P〗=29.114,P<0.001),T等位基因分布频率高于C等位基因频率(〖XC小五号.EPS;P〗=13.336,P<0.001)。与NPSD组相比,PSD组在年龄、经济状况、梗死部位、梗死面积、抑郁症家族史、NIHSS评分、mRS评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C小五号.EPS;P〗=7.849、9.138、10.835、14.378、18.182、8.336、13.173,P=0.005、0.003、0.001、<0.001、<0.001、0.015、<0.001)。年龄≥70岁(OR=1.637,95%CI:1.028~2.879)、经济状况较差(≤2000元/月)(OR=2.344,95%CI:1.203~4.866)、梗死部位为脑干延髓基底核(OR=1.659,95%CI:1.113~3.106)、大梗死(OR=2.317,95%CI:1.047~4.590)、伴抑郁症家族史(OR=2.554,95%CI:1.277~4.956)、NIHSS评分≥14分(OR=2.418,95%CI:1.007~4.679)、mRS评分≥3分(OR=1.878,95%CI:1.217~2.539)及BDNF rs2030324 CT(OR=1.429,95%CI:1.067~2.036)及TT(OR=1.314,95%CI:0.911~1.822)基因型是PS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经济状况、梗死部位、梗死面积、抑郁症家族史、NIHSS评分、mRS评分是PSD发生的危险因素,BDNF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PSD有关,有望成为早期诊断、预防PSD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睡眠质量与肌少症之间的关系,旨在为肌少症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相关理论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对泸州市3所三甲综合医院的内分泌科收治的325名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肌少症筛查量表等进行问卷调查,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受试者睡眠质量与肌少症关系。结果 在325名受试者中,筛查为肌少症的人数为78人(24%),睡眠质量差的受试者为168人(51.7%);肌少症总分与睡眠质量得分呈正相关(r=0.246,P<0.001);未纳入混杂因素前睡眠质量是受试者筛查为肌少症的危险因素(粗OR=1.11,95%CI:1.052~1.172,P<0.01);在该模型基础上,自变量增加了性别、年龄段、职业等变量后睡眠质量仍然是受试者筛查为肌少症的危险因素(调整后OR=1.083,95%CI:1.018~1.152,P<0.001)。结论 睡眠质量得分是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筛查为肌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尤其重视睡眠质量差的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肌少症的预防与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妊娠糖尿病(GDM)的发病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制定GDM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5-2018年北京某地区分娩的5 659例孕妇为研究对象,收集北京市妇幼保健信息系统中相关围产资料,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X2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GDM发病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研究对象共纳入5 659人,其中GDM发病人数为858人,发病率为15.2%。不同户籍、年龄的孕妇GDM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26.66、76.0,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外地户籍是GDM发病的保护因素(OR=0.76,95%CI:0.64~0.90);高龄(OR=1.72,95%CI:1.44~2.06)、孕前BMI超重(OR=1.96,95%CI:1.60~2.39)和肥胖(OR=3.41,95%CI:2.18~5.32)、有糖尿病家族史(OR=2.05,95%CI:1.42~2.96)、瘢痕子宫(OR=1.25,95%CI:1.03~1.52)、孕期甲状腺功能异常(OR=1.50,95%CI:1.22...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水平及动态变化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共病发生的风险, 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共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数据来自2010年建立的贵州省自然人群队列,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 对12个县(市、区)的48个乡镇共9 280人进行调查。2016-2020年, 完成了随访调查。排除基线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共病和随访时数据缺失的调查对象, 最终4 688例进入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BMI值、不同BMI变化值及BMI变化情况(保持正常BMI、持续超重肥胖、正常BMI变为超重肥胖、超重肥胖变为正常BMI)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共病之间的关系, 计算HR值和95% CI 结果  不同地区、性别、年龄、民族、教育水平、吸烟、饮酒、膳食得分人群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共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共病发生风险随着BMI值的升高而增加(HR=1.046, 95% CI: 1.031~1.061), 且超重(HR=1.293, 95% CI: 1.124~1.487)、肥胖(HR=2.130, 95% CI: 1.706~2.658)人群发生风险高于BMI正常人群。BMI减少1.0 kg/m2以下时共病发生风险降低21.3%, BMI增加5.0 kg/m2及以上时, 共病发生风险增加42.9%(HR=1.429, 95% CI: 1.108~1.845)。持续超重肥胖(HR=2.301, 95% CI: 1.962~2.697)、正常BMI变为超重肥胖(HR=1.698, 95% CI: 1.451~1.987)人群共病发生风险较保持正常BMI的人群分别增加2.301倍、1.698倍。 结论  BMI水平及动态变化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共病密切相关, 控制和降低BMI至正常水平是预防3种疾病共病必要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