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利用血管内超声(IUVS)评价增龄性冠状动脉钙化斑块的形态学特征并分析其在冠心病防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及IVUS检查的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三组不同年龄段男性冠心病患者103例,在介入治疗前对钙化病变血管进行IVUS检查,获取血管外弹力膜面积、斑块狭窄面积、管腔钙化斑块狭窄率,测量病变钙化弧度、钙化长度比与钙化指数,并进行年龄因素相关分析。结果①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组靶血管病变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和斑块面积均有逐步减少与升高的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钙化弧度、重度钙化率、钙化长度比随着年龄增长而呈现显著增加趋势,在老年组变化程度最明显(P<0.05)。③相关性分析发现钙化相关指标与增龄后的管腔斑块狭窄等指标有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斑块钙化的程度逐渐加重,且呈现向心性演变趋势。在IVUS辅助下进行钙化特征相关指标的测定对指导男性冠心病患者复杂钙化病变的介入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管内超声(intravenous ultrasound,IVUS)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的长期随访研究。方法:共入选经过冠状动脉造影(至少4体位造影)证实病变狭窄处于临界病变的患者90例。将入选者按照2∶1随机分为:血管内超声组(IVUS)60例,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组30例。通过血管内超声定量分析最小管腔直径、参考血管直径、最小管腔面积等参数指标;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分析最小管腔直径、最小管腔面积。同时依据两组检查方法不同特征确定斑块的性质进行定性亚组分析:纤维性斑块、钙化斑块及脂质斑块等,对于高危易损斑块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规律服用药物,观察两组术后住院期间、30d、3个月、9个月、1年和2年的主要心血管事件。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两组2年内免于心血管事件的差异。结果:IVUS和OCT进行亚组软斑块分析,两组测得最小管腔直径分别为[(1.84±0.06)vs.(1.84±0.13)mm,P=0.947]。另外,在最小管腔面积方面两组分别为[(4.7±0.98)vs.(4.8±1.17)mm2,P=0.853]。OCT组通过分析软斑块纤维帽厚度为(94±24.72)μm。通过COX回归模型显示,两组在免于心血管事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6)。结论:对于临界病变的患者,采用IVUS或OCT成像系统能够更好的分辨血管内斑块性质,尤其易识别易损斑块。对于临界病变的患者,采用介入影像学方法进行测量分析是安全的、可靠的,能更好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与血管内超声(IVUS)诊断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效果。方法:选择经我院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或疑似冠心病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CTA、IVUS检查,观察冠状动脉斑块特征、不同类型斑块CT值,以血管内超声为对照,评估冠状动脉CTA诊断效果。结果:两种检测方法在斑块面积、斑块负荷、管腔面积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钙化斑块CT值明显高于纤维斑块和脂质斑块[(725.68±68.42)Hu比(58.12±7.05)Hu、(60.21±6.78)Hu,P均<0.01];冠状动脉CTA诊断钙化斑块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86%、92.86%、92.86%、81.25%、97.50%。结论: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在冠状动脉钙化病变定性定量检测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果,可以作为筛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及血管内超声(IVUS)检测技术评价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并指导支架置入,检测血管对置入支架后即刻和中远期的反应.方法 选择2008年2-7月间的27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OCT及IVUS检查,共检查了30支血管,其中8处为药物支架植入术后血管,并对19处病变进行了支架置入.结果 除外支架置入的8例(置入6个月~4年)外,其余22例病变行OCT及IVUS检查,发现稳定性斑块5例,不稳定斑块17例,其中OCT检出内膜小撕裂4例(IVUS未检出,P>0.05),冠状动脉撕裂伴夹层病变5例(IVUS检出1例,P>0.05),血栓形成5例(IVUS检出1例,P>0.05),偏心斑块伴薄纤维帽12例(IVUS检出2例,P<0.01).8例曾经进行支架治疗的患者,造影、OCT和IVUS发现2例再狭窄;OCT显示支架内膜覆盖良好,IVUS小能精确看到内膜;OCT检测出1例患者有支架后瘤样扩张.对17例不稳定性斑块及2例支架再狭窄病例行支架置入术,术后支架膨胀不良发生率26.0%,OCT及IVUS检出率相同;支架贴壁不良发生率63.2%,IVUS榆出率低于OCT(10.5%比63.2%,P<0.01);支架近远端撕裂10.5%,IVUS均不能检出;内膜脱垂发生率52.6%,IVUS检出率低于OCT(10.5%比52.6%,P<0.05).结论 OCT与IVUS相比,在不稳定性斑块检测准确度方面明显优于IVUS,更能精确指导冠状动脉支架置人.IVUS在操作简便性及反映斑块负荷方面要优于OCT.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探讨其与冠状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5年8月梅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200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121例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79例。采用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检查斑块面积、面积狭窄率、血管平均径、管腔平均径、血管重塑指数、斑块偏心指数、斑块负荷、坏死核心(NC)面积、钙化部分(DC)面积、纤维脂质成分(FF)面积等冠状动脉斑块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查指标、冠状动脉斑块指标,并分析冠心病患者血清PCT、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斑块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空腹血糖及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患者血清PCT、hs-CRP水平高于SAP组(P0.05)。两组患者斑块面积、面积狭窄率、血管平均径、管腔平均径、斑块负荷、DC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患者血管重塑指数、斑块偏心指数、NC面积、FF面积大于SAP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血清PCT水平与血管重塑指数(r=0.612)、斑块偏心指数(r=0.658)、NC面积(r=0.688)呈正相关,与FF面积(r=-0.695)呈负相关(P0.05);血清hs-CRP水平与血管重塑指数(r=0.456)、斑块偏心指数(r=0.724)、NC面积(r=0.487)呈正相关,与FF面积(r=-0.616)呈负相关(P0.05)。结论与SAP患者相比,ACS患者血清PCT、hs-CRP水平升高,血管重塑指数、斑块偏心指数、NC面积、FF面积增大,且冠心病患者血清PCT、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斑块形成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IVUS)与64层双源螺旋CT(64-sCT)检查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判定的准确性。方法选择3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行64-sCT与IVUS检查,分别测定同一病变同一位置的血管横截面积、管腔横截面积、斑块负荷;采用IVUS判定斑块性质,64-sCT测定其CT值。结果 45支血管(左前降支23支;左回旋支15支;右冠状动脉7支)的72个不同截面行IVUS与64-sCT检查,在可用于评估的68个截面中,64-sCT对51个存在斑块的截面,正确显示49个存在斑块(敏感性96%),对提示17个无斑块的截面,正确显示16个无斑块存在(特异性94%)。脂质斑块(25±14)HU、纤维斑块(90±20)HU、钙化斑块(530±185)HU;混合斑块中,钙化-脂质斑块(540±175)HU、钙化-纤维斑块(540±195)HU、纤维-脂质斑块(91±22)HU。纤维-脂质斑块与纤维斑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钙化-脂质斑块、钙化-纤维斑块与钙化斑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靶血管外弹力膜截面积、管腔截面积、斑块负荷、狭窄程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比IVUS与64-sCT检查能够定性及定量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但其精确度仍有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参数与定量血流分数(QFR)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连续入选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接受QFR和IVUS检查的116例患者(117处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根据QFR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QFR≤0.80组(25处病变)和QFR>0.80组(92处病变),比较两组IVUS检查参数的差异。应用Poisson线性相关性分析以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IVUS与QFR的相关性,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QFR≤0.80的预测因素。结果IVUS检查发现,QFR≤0.80组最小管腔面积(MLA)[(3.1±0.8)mm2比(3.6±1.1)mm2,P=0.040]、最小管腔直径(MLD)[(1.8±0.3)mm比(2.0±0.3)mm,P=0.012]显著小于QFR>0.80组,而斑块负荷[(73.5±5.6)%比(68.0±8.4)%,P=0.002]、面积狭窄率[(69.8±8.8)%比(63.8±9.8)%,P=0.007]、斑块偏心指数[(0.83±0.12)比(0.73±0.19),P=0.008]及回声消减斑块比例(52.0%比23.9%,P=0.003)显著高于QFR>0.80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isson线性相关分析显示,MLA(r=0.259,P=0.005)、MLD(r=0.300,P=0.001)与QFR正相关,而斑块负荷(r=–0.357,P<0.001)以及斑块偏心指数(r=–0.247,P=0.008)与QFR负相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斑块负荷>70%(OR 4.531,95%CI 1.443~14.222,P=0.010)和斑块偏心指数(OR 1.066,95%CI 1.014~1.121,P=0.012)为QFR≤0.80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IVUS检查结果中斑块负荷>70%以及斑块偏心指数是QFR≤0.80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尿酸(SUA)水平与血管内超声(IVUS)特点的关系。方法测定133例UA患者(UA组)、54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及50例非冠心病(CAD)患者(对照组)的SUA水平,并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及IVUS定量分析,测量计算罪犯病变管腔处的外弹力膜横截面积、管腔面积、斑块面积、斑块负荷。比较各组患者SUA及IVUS定量指标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UA患者SUA水平与斑块面积、斑块负荷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UA组的SUA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对照组,且SAP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UA组管腔面积、斑块面积、斑块负荷均明显高于SAP组(P<0.05)。UA患者SUA与IVUS检查指标斑块面积(r=0.368,P=0.001)、斑块负荷(r=0.479,P=0.001)均呈正相关。结论SUA水平与罪犯病变斑块不稳定性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UA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破裂风险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9.
冠脉造影无明显狭窄患者斑块面积大小对血管重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用血管内超声(IVUS)探讨冠脉造影无明显狭窄患者的冠状动脉斑块面积大小对血管重构的影响。方法 临床拟诊冠心病(CAD)者,经冠脉造影(CAG)发现无明显狭窄(直径狭窄率〈50%)者22例行IVUS检查,根据CAG结果对罪犯血管行IVUS检查。分别分析血管面积与斑块面积之间、管腔面积与斑块面积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血管面积随斑块面积的增加而增加,成线性相关;(2)当斑块面积〈50%时,管腔面积与斑块面积成线性正相关(r=0.47,P〈0.01)。当斑块面积1≥50%时,管腔面积与斑块大小不相关(r=0.43,P〈0.05)。结论 冠脉造影无明显狭窄患者,冠状动脉血管面积、管腔面积与斑块面积存在一定相关性。斑块面积大小对血管重构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联合血管内超声(intravenous ultrasound,IVUS)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非靶血管病变进展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7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住院并行PCI治疗的ACS患者24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访1年是否出现非靶血管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28例)和对照组(213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间观察指标的差异。结果 ALP、病变长度、IVUS显示钙化、IVUS钙化分类、IVUS钙化长度、钙化弧度、钙化特征评分、最小管腔面积(minimum lumen area,MLA)≤4 mm2、斑块负荷(plaque load,PB)>70%均为PCI治疗后非靶血管斑块进展的危险因素(P<0.05)。钙化特征评分预测PCI治疗后非靶血管斑块进展灵敏度为69.44%,特异度为75.81%,曲...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稳定型心绞痛(SAP)与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IVUS)测定,进行斑块定性及定量分析,比较不同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斑块影像学特征性改变。方法:分别对37例SAP患者与34例UAP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及IVUS影像学检查;分析冠状动脉斑块性质,测定最小面积处外弹力膜面积(EEMA)、管腔横截面积、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重构指数等指标,并对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UAP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脂质斑块数明显多于SAP患者(P<0.05),而钙化斑块例数在两组间未见显著性差异;定量分析显示两组患者EEMA未见显著差异,而斑块负荷(PA/EEMA)的比较中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UAP患者病变处倾向于表现为正性重构,而SAP患者多为负性重构。结论:SAP与UAP冠状动脉病变斑块性质及血管重构存在差异,IVUS能有效反映冠状动脉病变斑块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血管内超声(rvos)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UAP)低、中及高危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点,评价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和64层螺旋CT(MDCT)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IVUS、MDCT和QCA分析61例UAP患者(低危组17例,中危组33例,高危组11例)71支病变血管.分析比较3组患者斑块的形态学特点.根据IVUS斑块回声的强度,将斑块分为软斑块、纤维斑块、钙化斑块、混合斑块,计算最小面积处斑块负荷,并分为≤50%、51%~74%及≥75%3类病变.以IVUS结果为标准,评价QCA计算血管狭窄程度的可信性,MDCT诊断3类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及对斑块成分诊断的可靠性.结果 QCA可估计低危组和中危组患者的斑块负荷(低危组r=0.768,P<0.01;中危组r=0.721,P<0.01).高危组患者血管重构明显(冠状动脉重构指数=1.21±0.31),QCA低估了IVUS的斑块负荷[分别为(67±14)%、(75±16)%,r=0.551,P<0.01].MDCT对冠状动脉病变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87.8%-96.3%),但无法区分典型粥样硬化斑块内的纤维帽(kappa=0.245)及脂质核(kappa=0.235).3组患者IVUS斑块特点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危险度程度的增加,软斑块比例、血管正性重构程度、血管外弹力膜面积、最小管腔面积、斑块负荷、斑块破裂及血栓发生率逐渐增加.结论 QCA可以相对准确地评价UAP低危和中危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同时会低估高危组患者的病变程度.MDCT对于冠心病的诊断有非常高的阴性预测值可用于排除冠心病,但是无法可靠地区分粥样硬化斑块内的纤维帽及脂质核.IVUS检查显示软斑块、正性血管重构和最小管腔面积<4mm~2者可能为UAP高危组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冠状动脉狭窄与血管内超声显像(IVUS)下的腔内斑块强度(IBS)存在一定关联,本研究旨在探讨IBS对IVUS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8月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与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冠状动脉狭窄病人54例,经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测量及IVUS检查共发现57处冠状动脉病变,使用IVUS对IBS进行分析,ΔIBS=(远端血管IBS)-(病变近端管腔IBS)。结果 FFR与ΔIBS(r=-0.50,P=0.000)和最小管腔面积(MLA)(r=0.55,P=0.000)显著相关。右冠状动脉和左下前降支冠状动脉的FFR与ΔIBS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0.60,P=0.02;r=-0.58,P=0.000)。MLA与FFR具有显著关联性(r=0.55,P=0.000)。ROC曲线分析显示,ΔIBS预测FFR≤0.80:曲线下面积=0.82,P=0.007,最佳截止值为6.78;MLA预测FFR:曲线下面积=0.83,P=0.006,最佳截止值为2.38;FFR降低与ΔIBS≥6.78且MLA≤2.38显著相关,且当二者组合时达极低值。结论右冠状动脉和左下前降支冠状动脉中,IBS与FFR显著相关,IVUS可为冠状动脉疾病病人提供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内斑块消蚀术(ELCA)治疗冠状动脉严重钙化病变的即刻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0年12月在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行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中因合并严重钙化病变导致常规治疗失败转行ELCA的患者资料,分析ELCA的即刻成功率和并发症情况,并通过血管内超声(IVUS)评估钙化角度和ELCA后支架膨胀情况。支架膨胀不全定义为最小支架面积4.5 mm~2且最小支架面积/参考血管面积70%。结果共有7例严重钙化转行ELCA患者,平均年龄(65.3±7.0)岁,激光导管通过率100%,其中1例冠状动脉严重成角患者ELCA导管通过后造影提示冠状动脉穿孔,后终止手术予小球囊封堵后纠正,IVUS测量平均最大钙化角度为298.33°±86.35°,术后平均支架面积为(5.56±2.35)mm~2,无支架膨胀不全发生,平均支架面积/参考血管面积为(87.64±9.39)%。结论 ELCA对冠状动脉内严重钙化病变常规介入治疗失败的患者,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并有良好的即刻支架膨胀效果,但需注意严重成角的病变有冠状动脉穿孔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定性、定量分析斑块钙化对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准确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后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224例,共375处明显狭窄病变,其中234处为钙化病变。比较斑块不同钙化程度、钙化斑块血管直径、钙化斑块长度和钙化斑块血管分布对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准确性的影响。结果对轻中度钙化斑块和重度钙化斑块,双源CT分别高估管腔狭窄6.8%(P=0.0028)和18.8%(P0.0001),且高估狭窄在重度钙化斑块中更明显(P=0.002)。对血管直径较小和血管直径较大的钙化斑块,双源CT分别高估管腔狭窄7.2%(P=0.0026)和17.1%(P0.0001),且高估狭窄在血管直径较大时更明显(P=0.001)。对不同长度的钙化斑块,双源CT的诊断准确性未见差异(P=0.792)。结论斑块钙化使双源CT高估冠状动脉管腔狭窄,且钙化程度重和血管直径较大时更易出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在轻中度冠脉病变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56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CHD)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及IVUS检查。结果 ①56例共83处血管段,CAG示钙化性斑块12处,IVUS示钙化性斑块42处(P<0.01)。CAG示偏心性斑块25处,IVUS示偏心性斑块58处(P<0.01)。CAG示面积狭窄率为(55.09%±6.74%),IVUS示面积狭窄率为(72.00%±5.87%),P<0.05。②IVUS与CAG示面积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63,P<0.01)。③CAG显示56例83处血管段均未达到支架置入指征,IVUS检测43处血管段需置入支架。④CAG显示43处血管段手术效果均理想,IVUS显示5例内膜撕裂严重者需进一步处理。结论 IVUS对于冠状动脉轻中度的诊断和介入治疗有较高的价值,且优于CAG。  相似文献   

17.
血管内超声分析斑块组成与冠状动脉重构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u HY  Qian JY  Zhang F  Fan B  Liu XB  Ge L  Lu Y  Wang QB  Ge JB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10):894-898
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应用血管内超声显像(IVUS)技术探讨斑块组成与冠状动脉重构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77例冠心病患者(男性53例,平均年龄58±10岁)的罪犯血管采用ClearView或Galaxy2 (美国波士顿科学公司)血管内超声显像仪进行IVUS检查,其中31例为稳定性心绞痛,46例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对病变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根据斑块组成回声的不同,分为软斑块、纤维斑块、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后三者统称为硬斑块.重构指数(RI)=病变处血管横截面积/平均参考血管面积.若RI>1.0为正性重构;RI<1.0为负性重构.比较不同重构形式病变的特性.结果 77处病变中,45处(58%)发生正性重构,32处(42%)发生负性重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正性重构的患者更多的表现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74%比43%, P=0.006).与负性重构相比,正性重构病变部位的斑块面积和血管面积较大,斑块组成更多为软斑块(71%比34%, P=0.001),发生钙化的较少(21%比54%, P=0.003),钙化范围也较小[(18±37)°比(40±50)°, P=0.027].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后,斑块组成和临床表现在两组患者中的差别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状动脉重构与临床表现及斑块组成有关,正性重构病变软斑块较多见且钙化较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绞痛病人冠状动脉血管超声特征及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将37例病人按美国心脏协会(AHA)诊断标准和病人心绞痛临床症状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16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21例),检测病人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和血管内超声(IVUS)相关指标及相关性。结果稳定型心绞痛组病变血管斑块类型主要为纤维性斑块,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主要为脂质性斑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参考部位重构指数(RI),病变部位斑块面积(PA)、血管弹力膜面积(EEMA)、管腔面积狭窄率(LAS)及偏心指数(EI)与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hs-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EEMA和RI与hs-CRP呈正相关(r=0.623,P=0.003;r=0.537,P=0.012)。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病变血管以偏心分布的脂质性斑块为主,且有较大的斑块面积和易发生正性重构,病人血清hs-CRP水平与血管重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对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冠状动脉(冠脉)病变斑块结构与血管重构关系的评估价值。方法:在冠脉介入治疗前应用血管内超声对SAP患者的冠脉病变进行研究。根据测定的重构指数(RI)将患者分为A组(负重构,RI<1.0)和B组(正重构,RI≥1.0),根据管腔面积狭窄率分为管腔面积狭窄率<70%组(轻中度狭窄组)和管腔面积狭窄率≥70%组(重度狭窄组)。结果:①与A组比较,B组近端参考段斑块负荷小,病变处的管腔面积和外弹力膜面积大、斑块负荷小,硬斑块所占比例少,病变处最大钙化弧度和长度小;②与轻中度狭窄组比较,重度狭窄组负重构多,软斑块少,病变处管腔面积小,病变处斑块面积和斑块负荷大,RI偏小,病变最大钙化弧度大。结论:不同程度管腔狭窄的SAP患者中,斑块钙化在负重构和严重管腔狭窄中占优势,负重构更常见于严重狭窄病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IVUS)对严重钙化病变斑块旋磨术终点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1年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IVUS指导下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治疗的54例患者。根据初次旋磨治疗后是否强化预处理方案(包括升级旋磨头或使用棘突/切割球囊进行扩张)或直接采用半顺应性/非顺应性球囊扩张进行分组,强化组11例,非强化组43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病变特点、手术情况及腔内影像学结果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既往病史(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旋磨靶血管、三支病变情况、旋磨头/血管直径比值、半顺应性或非顺应性球囊平均直径及最大扩张压力、手术时间、对比剂用量、X线辐射剂量、手术成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强化组患者旋磨头数量明显多于非强化组[2(1,2)个比1(1,1)个,P0.001],病变钙化弧度明显高于非强化组[(357.3±9.0)°比(339.1±41.7)°,P=0.0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在钙化长度、钙化结节、旋磨后出现多重反射、最小支架面积及支架膨胀率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IVUS提示钙化弧度为360°或接近360°的严重钙化病变需要更加积极的强化预处理策略,包括升级旋磨头或旋磨后使用棘突/切割球囊进行扩张;对于旋磨治疗后出现多重反射者需要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