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TNF-α及IL-1在三氯乙烯(TCE)致敏豚鼠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TCE药疹样皮炎发生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机制。方法选用体重250 g左右白色雌性豚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TCE处理组、2,4-二硝基氯苯(DNCB)阳性对照组,用豚鼠最大值实验(guinea pig maximization test,GPMT)方法建立动物致敏模型,并在终末激发后依据致敏结果以及取材时点的不同(分别于24 h、72 h取材),将TCE处理组分为TCE致敏24 h组、72 h组和TCE未致敏24 h组、72 h组;DNCB阳性对照组分为DNCB 24h组和DNCB 72h组。采用Elivison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皮肤组织中TNF-α和IL-1的表达。结果TCE处理组致敏率为62.1%;TCE致敏24 h组和TCE致敏72 h组的TNF-α及IL-1水平显著高于溶剂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TCE致敏与未致敏24 h组、TCE致敏与未致敏72 h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CE对豚鼠皮肤具有致敏作用,TNF-α和IL-1在TCE药疹样皮炎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三氯乙烯(TCE)对豚鼠皮肤致敏作用及肝肾功能的损害.方法 采用豚鼠最大值试验(GPMT),将动物分成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TCE实验组,每组6只豚鼠,分别皮内注射橄榄油、2,4-二硝基氯苯(DNCB)和TCE.实验结束后观察动物皮肤改变,应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致敏动物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白蛋白、球蛋白、乳酸脱氧酶(LDH)、肌苷、尿酸等指标.结果阳性对照组和TCE实验组动物出现明显皮肤红斑、水肿,阳性对照组动物致敏率为100%,TCE实验组动物致敏率为83.3%.阳性对照组动物血清中ALT、AST活力升高,TCE实验组动物血清中ALT、AST、LDH活力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TCE可诱导豚鼠产生明显的皮肤致敏作用,属强致敏物,并可引起实验动物肝功能指标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在三氯乙烯(TCE)致敏豚鼠表皮中的表达,探讨TCE药疹样皮炎发病机制。方法将白色雌性豚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TCE实验组、2,4—二硝基氯苯(DNCB)阳性对照组,根据豚鼠最大反应试验(guinea pig maximization test,GPMT)方法处理豚鼠,在终末激发后进行皮肤反应评分,皮肤反应评分≥1判断为致敏,依据致敏结果以及取材时间的不同将TCE实验组分为致敏组24 h、72 h和未致敏组24 h、72 h,DNCB阳性对照组24 h和72 h。无菌条件下取皮制成蜡块,采用Elivison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表皮中IL-10的表达情况。结果 TCE实验组致敏率为62.1%;TCE致敏24 h组和72 h组的IL-10水平高于溶剂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TCE致敏24 h组与TCE未致敏24 h组比较、TCE致敏72 h组与TCE未致敏72 h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TCE致敏24 h组与DNCB 24 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E对豚鼠皮肤具有致敏作用,IL-10在TCE药疹样皮炎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三氯乙烯(TCE)致敏豚鼠和未致敏豚鼠皮肤和血清中IL-17表达水平,探讨TCE药疹样皮炎新的发病机制。方法将豚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溶剂(橄榄油)对照组,TCE处理组。根据豚鼠最大值试验方法(Guinea Pig Maximization Test,GPMT)处理豚鼠。按照《化学品毒性鉴定技术规范》的评分标准对动物的皮肤反应进行评分,评分≥1的判为致敏。在末次激发后24 h,72 h,1周和2周分四批采血和皮肤组织,用ELISA试剂盒测定血清中IL-17的含量;将皮肤组织制成蜡块,采用Elivison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IL-17的表达情况。结果根据皮肤反应评分判断致敏阳性,TCE处理组致敏率为70%。TCE处理组血清中IL-17的水平及皮肤组织免疫组化评分明显高于溶剂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E处理组的不同时间段相比,IL-17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CE处理组72h和1周两个时点,TCE致敏鼠IL-17的表达比相应的未致敏鼠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E可以诱导豚鼠致敏,IL-17在豚鼠致敏的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测定三氯乙烯(TCE)致敏豚鼠外周血单核淋巴细胞(PBMC)中β-arrestin蛋白表达水平,核转录因子(NF-κB)和激活蛋白-1(AP-1)活性以及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探讨TCE致敏中免疫反应调节机制.方法 根据豚鼠最大值试验方法,用TCE对豚鼠进行处理(TCE处理组,14只),同时设立空白对照(5只)和DNCB阳性对照(7只),对受试动物进行皮肤反应评分,据此判断致敏与否,并把TCE处理组分为TCE致敏组和TCE未致敏组.提取豚鼠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用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ing)法检测β-arrestin蛋白表达水平,用电泳迁移率试验(EMSA)方法检测NF-κB和AP-1活性.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TNF-α水平.结果 空白对照组豚鼠未见红斑或水肿,TCE组的部分豚鼠皮肤出现红斑和水肿,致敏率为71.4%,DNCB处理组所有动物皮肤出现明显红斑或水肿,致敏率为100%.空白对照、TCE未致敏组、TCE致敏组和DNCB处理组豚鼠PBMC中β-arrestin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和TCE未致敏组相比,TCE致敏组NF-κB活性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组豚鼠AP-1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E致敏组血清中TNF-α水平[(55.485+8.732)pg/ml]较空白对照组[(32.118±12.550)pg/m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TCE致敏豚鼠β-arrestin和AP-1可能没被激活,而NF-κB被明显激活且在TCE致敏免疫反应中发挥着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三氯乙烯(TCE)药疹样皮炎病例的皮肤病理,为探讨TCE引起人类变态反应的免疫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集临床住院病例的皮肤活检标本采用病理常规切片、免疫组化、免疫荧光检测方法,对图像进行分析。结果4例多形红斑类型的TCE药疹样皮炎住院患者,皮肤表皮、真皮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皮肤表皮过度角化或角化不全,真皮乳头层淋巴细胞浸润,4例均有免疫复合物小体沉着。结论TCE药疹样皮炎皮肤病理符合变态反应所致免疫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IL)-1、IL-6和IL-8在三氯乙烯(TCE)致敏豚鼠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TCE药疹样皮炎发病机制。方法将白色雌性豚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TCE实验组、2,4-二硝基氯苯(DNCB)阳性对照组,根据豚鼠最大值试验(GPMT)方法处理豚鼠,在终末激发后(依据致敏结果以及取材时点的不同,将TCE实验组以及DNCB阳性对照组分为TCE致敏组24 h、TCE致敏组72 h、TCE未致敏组24 h和TCE未致敏组72 h;DNCB组24 h和DNCB组72 h)进行皮肤反应评分,并采取皮肤组织,制成蜡块,采用Elivison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皮肤组织中IL-1、IL-6和IL-8的表达情况。结果根据皮肤反应评分≥1判断为致敏阳性,TCE实验组致敏率为62.1%;TCE致敏组24 h和TCE致敏组72 h的IL-1水平要显著高于溶剂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TCE致敏组24 h与TCE未致敏组24 h比较、TCE致敏组72 h与TCE未致敏组72 h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IL-6和IL-8水平在各个组别和不同时间点之间差异无统计...  相似文献   

8.
徐辉  冷静  沈彤  王红艳  朱启星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10,23(6):406-408+450+481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在三氯乙烯(trichloroethylene,TCE)致敏豚鼠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选用体重250~300 g的白色雌性豚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溶剂(橄榄油)对照组,TCE处理组。根据豚鼠最大值实验(guinea pig maximization test,GPMT)方法处理豚鼠。按照《化学品毒性鉴定技术规范》的评分标准对动物的皮肤反应进行评分,评分≥1的判为致敏。在终末激发后24 h和72 h取材,对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并分别测定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白蛋白(ALB)和肝脏中的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结果TCE处理组致敏率为65.38%。TCE致敏72 h组中见到较多肝细胞水肿,并有胞核破裂消失。TCE致敏72 h组ALT和AST水平比TCE致敏24 h组和TCE未致敏72 h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E致敏72 h组ALB水平比溶剂对照组和TCE未致敏72 h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E致敏24 h和72 h组肝MDA含量与溶剂对照组相比明...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抗炎性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介素(IL-10)在三氯乙烯(TCE)致敏豚鼠血清和皮肤中的水平,探讨TCE接触过敏性皮炎的发病机制。方法选用雌性豚鼠74只,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TCE处理组,用豚鼠最大值实验方法建立动物致敏模型,并在终末激发后把致敏豚鼠和未致敏豚鼠分别分为24 h、72h、1周、2周组并在相应时间点采集血样。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中TGF-β、IL-10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皮肤组织中TGF-β、IL-10的表达。结果 TCE处理组致敏率为68.8%。血清TGF-β水平检测,致敏72 h和1周组比致敏24 h组明显升高(P<0.05),致敏72 h、1周组高于未致敏同时点组(P<0.05);血清IL-10水平检测,致敏72 h组比致敏24 h组明显升高(P<0.05),致敏2周组显著下降(P<0.05),致敏72 h组高于未致敏72 h组(P<0.05)。皮肤组织中TGF-β、IL-10的表达,致敏72 h组高于致敏24 h组、致敏1周组显著高于致敏72 h组(P<0.05),致敏2周组降至最低,致敏72 h、1周组高于未致敏同时点组(P<0.05)。结论 TCE对豚鼠皮肤具有强致敏作用,TGF-β、IL-10在TCE接触过敏性皮炎发生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三氯乙烯及其代谢产物的豚鼠皮肤致敏试验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目的 探讨三氯乙烯及其代谢产物三氯乙酸、三氯乙醇及水合三氯乙醛对豚鼠的皮肤致敏作用。方法 按豚鼠最大值试验 (GPMT)法 ,用三氯乙烯、三氯乙酸、三氯乙醇及水合三氯乙醛分别对白化豚鼠进行皮内和涂皮结合法致敏试验 ,并设阳性对照 (二硝基氯苯 )、溶剂对照 (橄榄油 )和福氏完全佐剂 (FCA)对照 ,观察各组动物皮肤的红斑和水肿等情况 ,求出致敏率和平均反应值。结果 三氯乙烯、三氯乙酸和二硝基氯苯的致敏率分别为 71 4%、5 8 3 %和10 0 % ,平均反应值分别为 2 3、1 1和 6 0。三氯乙醇和水合三氯乙醛的致敏率均为 0。结论 三氯乙烯是强度致敏物 ;三氯乙酸是中度致敏物 ;三氯乙醇及水合三氯乙醛未见致敏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三氯乙烯(TCE)致敏豚鼠和未致敏豚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方法 将豚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溶剂(橄榄油)对照组,2,4-二硝基氯苯(DNCB)阳性对照组,TCE处理组.根据豚鼠最大值试验(Guinea pig maximization test,GPMT)方法处理豚鼠.按照<化学品毒性鉴定技术规范>的评分标准对动物的皮肤反应进行评分,评分≥1的判为致敏.在末次激发后24 h和72 h分2批采血,用聚合酶链反应试剂盒测定血清中TNF-α、和IL-1β的含量.结果 DNCB组致敏率为100%,TCE组致敏率为62.1%.DNCB阳性对照组和TCE致敏组TNF-α和IL-1β水平与溶剂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在24 h及72 h 2个时点,TCE致敏动物TNF-α和IL-1β水平比相应的未致敏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在TCE诱导的致敏豚鼠血清中TNF-α和IL-1β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三氯乙烯(TCE)致敏小鼠皮肤中组织蛋白酶L(CTSL)的表达情况,探讨CTSL在TCE所致免疫性皮肤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无特定病原体级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5只)、溶剂对照组(5只)、TCE组(15只)和抑制剂组(15只)。按照豚鼠最大反应实验法进行TCE皮肤致敏实验。TCE组、抑制剂组小鼠根据皮肤致敏结果分为致敏亚组和未致敏亚组。于末次激发后72 h处死小鼠,取其实验部位皮肤,检测表皮厚度,以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皮肤中Ctsl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皮肤中CTSL、白细胞介素(IL)-6和IL-17的表达。结果 TCE组与抑制剂组小鼠的致敏率分别为40.0%(6/15)和33.3%(5/15),2组小鼠致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E致敏亚组、抑制剂致敏亚组小鼠表皮厚度和皮肤中Ctsl mRNA、CTSL、IL-6和IL-17的相对表达水平均高于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TCE未致敏亚组和抑制剂组未致敏亚组(P0.05),TCE致敏亚组小鼠上述指标均高于抑制剂致敏亚组(P0.05)。TCE致敏亚组小鼠皮肤中Ctsl mRNA、CTSL、IL-6和IL-17的相对表达水平在两两之间均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 CTSL激活可能在TCE致敏小鼠免疫性皮肤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可能与促进IL-6和IL-17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六苄基六氮杂异伍兹烷(HBIW,合成单体炸药CL-20的中间体)对豚鼠的致敏性,为CL-20的危险度评价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将40只普通级豚鼠按体重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20只,诱导期和激发期分别在两侧背部涂以一定浓度的受试物。阴性对照组10只,诱导期涂以凡士林,激发期则涂以受试物。阳性对照组10只,采用一定浓度的2,4-二硝基氯苯进行诱导和激发。实验结束后观察动物皮肤是否出现红斑或水肿,并计算致敏率。结果阳性对照组的致敏率为100%,阴性对照组为0%。实验组仅有1只豚鼠出现轻度红斑,致敏率为5%。结论 HBIW的致敏等级为Ⅰ级,具有弱致敏性。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 ,34岁 ,修建公司筑路工人 ,工龄 9年 ,经常接触沥青等。某年夏季 ,每在浇铸路面后患者双臂暴露部位皮肤灼红 ,轻度发痒 ,一般在局部清洗和用药后症状即消失 ,但如是反复发作 2年后 ,局部红斑不再能恢复 ,自感局部皮肤轻度增厚 ,感觉也稍有迟钝 ,痒感变得轻微 ,色泽则逐渐变深 ,几近褐色 ,经治疗后双前臂地图状褐斑未能消失。经患者同意作活检。镜下示局部有轻度角化不全 ,棘细胞层增生 ,基底层清晰 ,但少部分细胞内有色素形成 ,真皮下散在色素颗粒 ,但皮下附件无特殊。诊断为职业性光感性皮炎伴局部色素沉着。讨论 职业性皮炎多为接…  相似文献   

15.
黄欣 《家庭育儿》2016,(4):37-38
宝宝的皮肤“很特别” 成年人的皮肤结构,从外到内是这样的:皮脂膜——表皮(包括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棘细胞层和基底层,其中最外层为角质层)——真皮(由纤维、基质、细胞构成)——皮下组织(由疏松结缔组织、脂肪小叶组成). 小婴儿的皮肤需要3~5年的时间才能发育至与成年人的皮肤相同,在这之前,无论在功能上还是结构上,都与成年人有着很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整体动物试验,研究三氯乙烯(TCE)急性刺激对皮肤组织病理学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TCE所致皮肤损害的发生机制。方法用体积百分比为20%、40%、80%和100%的TCE涂抹BALB/c裸鼠皮肤4 h,并用橄榄油和蒸馏水作溶剂和空白对照,处理结束时用生理盐水除去残留受试物,1 h后肉眼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处死动物取染毒部位皮肤,制成切片,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进行组织病理学和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视觉观察发现TCE涂抹BALB/c裸鼠可引起皮肤红斑和水肿,高剂量组还出现起疱和表皮坏死。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TCE处理组动物皮肤出现不同程度的角化过度、细胞间水肿和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高剂量组还出现角化不全、胞裂外排和棘层松解等改变;TEM观察显示TCE刺激的皮肤角质形成细胞(KC)胞膜皱缩,胞浆水肿,细胞器拥挤且结构异常,线粒体发生不同程度肿胀甚至空泡样变,核内染色质浓缩靠边聚集等改变。结论结果表明20%TCE对BALB/c裸鼠皮肤具有刺激作用,可引起皮肤组织病理学和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7.
报告一例小儿炎性线样疣状表皮痣。患儿,男,3岁。皮损单侧分布,表现为角化性丘疹、斑块,为炎性、角化性丘疹及斑块。出生后即发病,自觉皮损瘙痒剧烈,自幼在左大腿内侧及左上肢内侧皮肤出现红色丘疹及鳞屑性斑块,其上述部位均可见米粒大小的红色丘疹,逐渐融合成片,增厚,呈条状,片状分布,随年龄增长,皮疹向上臂及大腿内侧远端发展,形成密集的细小红斑丘疹及覆细鳞屑的红色条状斑块。组织病理改变主要为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棘层肥厚,真皮浅层及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组织病理符合炎性线样疣状表皮痣。中医滋阴清热法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8.
小儿包茎合并尖锐湿疣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自 2 0 0 0年 6月以来 ,已诊治 2例包茎合并尖锐湿疣患儿。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以期引起临床及预防保健人员的注意。病例 1,男 ,8岁 ,因包茎要求手术于2 0 0 0年 6月就诊。患儿出生时体重为 2 .1kg ,系人工喂养 ,平时尿频。诊治经过 :在局麻下行包皮环切术中包皮内叶和冠状沟可见微小淡红色丘疹及乳头样增生物 ,质软 ,触之易出血 ,表面湿润、糜烂 ,醋酸白试验阳性 ,诊断为包茎合并尖锐湿疣。取疣体送病检 ,其余疣体以高频电刀烧灼 ,组织病理提示 :棘细胞层及乳头层高度增厚、水肿 ,有多数核分裂象 ,上皮突延长、分枝、真皮浸润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敏感含能材料2,2′,4,4′,6,6′-六硝基二苯基乙烯(HNS)的急性经口毒性、急性眼刺激性、皮肤刺激性、皮肤致敏毒性,为HNS的职业健康防护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根据《化学品毒性鉴定技术规范》,采用SD大鼠、豚鼠、日本大耳白兔进行急性经口毒性、皮肤致敏毒性、急性眼刺激性和皮肤刺激性试验。结果急性经口毒性采用最大限量法一次性染毒,14 d观察期内大鼠无死亡,大体解剖无异常;急性眼刺激性试验,兔染毒0.1 g HNS后,眼刺激性总积分平均值为0分,未发现损伤作用;皮肤刺激性试验,兔染毒0.5 g HNS后,皮肤刺激性总积分平均值为0分,未观察到腐蚀性和刺激性;皮肤致敏试验,20只豚鼠染毒0.4 ml HNS,诱导浓度为1 000 mg/ml,激发浓度为500 mg/ml,激发接触24 h后共有5只豚鼠皮肤出现轻微红斑或水肿,48 h后染毒组皮肤反应恢复正常。染毒组阳性致敏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毒性分级标准进行判定,HNS低毒,无眼刺激性和皮肤刺激性,具有轻度致敏性。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医院》2015,(5):22-24
目的通过分析苦参水提物对湿疹豚鼠皮肤炎症肿胀度的抑制作用,并观察病理变化,探讨其抗炎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豚鼠40只,用2,4-二硝基氯苯在豚鼠颈背部涂抹致敏,在右耳内侧激发造模。随机分成5组,每组8只,分别作为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苦参提取液高、中、低浓度组,对湿疹部位皮肤连续涂抹给药14天,取双耳等面积的同部位,以左、右耳重量之差来评价皮肤炎症肿胀度。并取右耳组织块,HE常规染色,制作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苦参水提物高、中浓度组豚鼠皮肤肿胀度明显减轻(p<0.05),且真皮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情况明显改善(p<0.05);与阳性对照组比较,苦参水提物高浓度组的豚鼠皮肤肿胀度、真皮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情况亦明显减轻(p<0.05)。结论苦参水提物能有效减少湿疹豚鼠皮肤的炎症反应,对于开拓湿疹的临床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