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目的:比较远程康复和传统康复方法对脑卒中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分析远程康复的效果。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等数据库,收集远程康复改善脑卒中康复功能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8年8月。按照纳入标准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有效数据,逐一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14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822例脑卒中患者,其中远程康复组412例,传统康复组410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基于视频会议的远程康复组与传统康复组相比较,在运动功能方面(WMD=12.46,95%CI:9.17—15.75,P<0.0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康复方面(SMD=1.76,95%CI:1.15—2.37,P<0.05)具有更好的康复效果;在平衡功能康复方面(WMD=2.31,95%CI:-8.61—13.22,P>0.05)两者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社区康复模式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按实施社区康复模式干预先后分为A组和B组各40例,A组实施为期1个月的家庭康复训练,B组实施为期1个月的社区康复模式干预,社区康复模式内容包括培训,制定及实施康复训练方案和康复目标等。在出院患者训练前及训练1月后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法对其进行吞咽功能评估。结果经过1个月训练后,B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较A组改善明显,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康复服务模式的建立有利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在我国发病率极高,也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随着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脑卒中的死亡率逐年下降,但存活者中约75%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认知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多方面的障碍[1],给自身、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康复医学的出现和发展为广大患者和家属带来了希  相似文献   

4.
王心崇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6):3027-3027
为探讨脑卒中的社区康复方法及意义的,对56例病情稳定,没有明显的认知障碍及严重的并发症的脑卒中患者提供指导性的社区康复治疗,6个月后应用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积分法评定疗效。结果56例脑卒中患者的恢复均有效,且脑出血性改变后神经功能恢复优于脑缺血性改变,康复治疗开始时间越早,效果越理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居家远程康复指导模式,及其对脑卒中患者身体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2015年9月至2018年3月在北京市丰台区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康复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2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远程组各120例.两组均接受门诊康复6个月;远程组接受远程康复指导.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  相似文献   

6.
王冉  张英  郝赤子  龚瑜  廖维靖 《中国康复》2020,35(10):522-525
目的:观察远程康复系统对脑卒中出院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8例脑卒中出院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19)和对照组(n=19)。研究组接受远程康复系统方案,对照组给予常规家庭康复方案,治疗4周,随访4周。在出院时、治疗后和随访时(治疗结束4周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分法(FMA-UE)、Caroll上肢功能测试(UEF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同时采用Zarit护理者负担量表(ZBI)评定患者家属的照顾负担。结果:治疗后和随访时,2组患者FMA-UE与UEFT评分的时间效应和交互效应显著(P<0.05),MBI与ZBI评分的时间效应显著(P<0.05)。2组患者FMA-UE、UEFT和MBI评分均较出院时呈持续增高(均P<0.05),ZBI评分均较出院时呈持续下降(均P<0.05);研究组FMA-UE在治疗后和随访时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UEFT评分在随访时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远程康复系统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出院患者的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在我国有极高的发病率(116—219/10万[1]),其中70%为缺血性卒中[2]。同时,卒中也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3]。对于急性期过后遗有残疾的患者,最佳治疗选择当然是社区康复。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患者社区康复服务问卷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中国城市社区脑卒中患者情况,为制定社区居民常见疾病和残疾的预防、护理、治疗、保健和康复计划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双盲的方法对105例脑卒中患者调查发病、伴随症状、日常生活能力、并发症、生活习惯、就医状况以及家庭和社区照顾等方面的情况。结果和结论获得了脑卒中患者的调查数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社区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将5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按常规进行传统的健康教育,实验组进行社区护理干预.结果:两组患者ADL均有提高,说明脑卒中患者随着时间的增长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两组6个月后护理前后患者的整体恢复比较,说明实验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社区护理干预对促进脑卒中患者整体恢复效果明显,可防止或减少PSD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减少脑卒中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3种社区康复服务模式对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方法将87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康复训练组29例、训练强化组30例、随访指导组28例,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定肢体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别在入组时、康复服务3个月末、6个月末时进行评价。结果各组患者入选时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在康复服务3个月末时,康复训练组和训练强化组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1),随访指导组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亦有改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有所改善,程度不及前两组。康复服务6个月末时,训练强化组2个量表评分进一步改善,康复训练组改善幅度减缓,随访指导组量表评分无改善(P>0.05)。结论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在社区接受系统、规范、持续的康复服务,能有效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早期主动性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在两所二级医院选择符合研究条件的脑卒中患者61例 ,分为康复组37例 ,对照组24例。比较发病4周后两组的下肢功能。结果 :初次评测两组无明显差别(P>0.05) ;末次评测下肢瘫痪程度(用FMA的下肢评分表示)康复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0.68±8.92和11.42±8.20 ,P值为0.000。步行功能恢复和上下楼梯的功能 ,康复组和对照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早期主动性的康复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社区家庭康复指导对脑卒中后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09月收治于上海市浦东新区沪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脑卒中后患者80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使用活血化瘀药物及积极治疗并发症等;康复组除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为期12个月的护理干预,包括心理支持疗法、家庭康复护理和放松疗法等。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及跌倒、坠床、压疮、呛咳或噎食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通过实施12个月的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康复组Barthel指数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跌倒、压疮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亦低于对照组。结论社区家庭康复指导服务可以降低脑卒中患者居家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7):3303-3304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进行社区家庭康复干预后,对患者的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7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5例。干预组做好出院指导后,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社区家庭康复干预,对照组仅做好出院指导,6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的运动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干预组患者在社区家庭康复干预的第6个月,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面的社区家庭康复干预有利于患者功能的恢复、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社区康复项目化管理对脑卒中患者社会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将脑卒中患者4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管理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4例。入选当天(治疗前),即对2组患者进行标准化的评估,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药物使用指导、心理指导、饮食指导、生活护理指导,鼓励患者进行主动和被动运动。管理组患者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根据评估结果制定规范化的康复管理计划。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治疗后)采用社会回归分级法、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表(SDSS)和生活质量指数(QOLI)量表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中相同社会回归等级患者的SDSS和QOL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2组中社会回归等级为1级和2级的患者的SDSS和QOLI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管理组中社会回归等级为3级的患者的SDSS和QOLI评分分别为(2.49±0.29)分和(8.99±0.39)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管理组中社会回归等级为1、2、3级的患者的SDSS和QOLI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康复项目化管理能更有效地改善社区脑卒中患者的社会功能状态,促进社会回归。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患者13例社区康复情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研究13例脑卒中患者的社区康复情况,对目前社区康复治疗的现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本研究始于2002年,在康复专家指导下,由负责社区康复的医护人员对病情稳定、重返社区的初发脑卒中患者进行社区康复治疗,并评定其康复疗效。结果 截至于2004年12月,共有13例脑卒中患者完成社区康复,其中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1例。结论 脑卒中社区康复有其特有的优势,患者在社区康复环境下有利于其持续接受治疗,而全科医师是社区康复最有效的执行者,但还需要提高其对社区康复重要性的认识及社区康复治疗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社区康复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60例脑卒中患者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康复组由同一康复医师进行评估并制定康复治疗计划,同时指导患者进行系统、规范的社区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2组均于入组后第1天(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和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FMA评分和MB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评分和MBI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康复组的FMA评分和MBI评分较对照组治疗后改善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社区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和ADL能力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社区脑卒中康复适宜技术对脑卒中患者社会功能活动的影响。方法选择38例脑卒中患者应用社区脑卒中康复适宜技术训练,采用社会功能活动问卷评测治疗3个月前后脑卒中患者的社会功能。结果训练3个月后与训练前相比,脑卒中患者的社会功能得到改善。结论社区脑卒中康复适宜技术对脑卒中患者有疗效,且易教易学,适于在社区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远程家庭康复指导对脑梗死偏瘫恢复期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出院后脑梗死偏瘫恢复期的患者9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和康复组45例,患者病情稳定出院后康复组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技术给予远程家庭康复指导,包括患者的用药,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等;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口头告之康复锻炼的方法等。结果:出院前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院3个月后2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0.01),康复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远程家庭康复指导对脑梗死偏瘫恢复期患者的运动功能的恢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梁娟  林成杰 《中国康复》2012,27(4):316-318
我国脑卒中年发生率为120/10万~180/10万,年病死率为60/10万~120/10万,病后致残率高达75%,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及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1]。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可持续到形成固定损害之后5年以上,定期康复治疗可维持甚或提高患者的功能状态[2]。目前国家能投入的医疗费用较少,康复资源有  相似文献   

20.
社区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0  
目的:探讨社区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222例社区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112例)和对照组(110例),康复组给予正规的康复治疗,对照组未接受任何正规的康复治疗,并对每组患者在人组时、入组后2个月末和5个月末利用生存质量评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中文版对其生存质量(QOL)进行评定。结果:在社区治疗2个月末和5个月末,康复组在WHOQOL-BREF各领域的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社区康复可以全面提高社区中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