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山豆根的毒性及其中毒救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山豆根、北豆根及其毒性 山豆根是全国性同名异物的混乱品种之一。中国药典(95版)收载有山豆根及北豆根两项,其来源山豆根为豆科植物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pnep.的根及根茎;北豆根为防己科植物蝙蝠葛 Menispermum dauricumDC.的根茎。香港、广东所用的是山豆根,而华北、华东及东北地区所用的是北豆根,亦混称山豆根。此外,湖北、河南、山西、陕西等部分地区将豆科木蓝属多种植物的根作山豆根 相似文献
2.
3.
山豆根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0,他引:1
目的:介绍山豆根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毒性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汇总、分析、综述。结果:至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化学成分主要有黄酮、生物碱、多糖等;药理毒理研究表明山豆根具有抗肿瘤、抗炎、抑菌、保肝、增强免疫、抗心律失常、降血压等药理活性,同时又可引起肝毒性、神经毒性、胃肠道反应等毒副作用。结论:建议开展山豆根抗肿瘤活性、毒性及肝毒性的"量-时-效"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以及开展与之配伍减毒增效研究,建立其安全有效的治疗窗口,最终为其安全有效用药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山豆根致大鼠肝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8,他引:2
目的:观察山豆根长期大剂量给药后对大鼠产生的肝毒性反应。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2 g.kg-1山豆根组、20 g.kg-1山豆根组,分别灌服蒸馏水、12 g.kg-1山豆根水煎液(0.6 g.mL-1)、20 g.kg-1山豆根水煎液(1 g.mL-1),连续给药26 d。观察给药期间的一般表现,体重变化等。末次给药后,用25℅乌拉坦腹腔麻醉,腹主动脉取血,离心,取血清,全自动生化仪检测ALT,AST,ALP,TbiL,TP,ALB,GLO等肝功能指标;摘取肝脏,称质量,计算脏器指数;按电镜要求,取肝脏组织,固定,透射电镜下观察超微结构。结果:大鼠连续灌胃山豆根水煎液10 d后,动物活动减少,四肢无力,粪便以及尿液增多;26d后,与正常组比较,ALT值及肝脏脏器指数升高(P0.01或P0.05),TP,ALB值降低(P0.01或P0.05);电镜显示,山豆根组动物肝脏细胞核变形、有肿胀趋势,核膜皱缩,毛细胆管扩张,滑面内质网略见扩张。结论:大鼠连续灌胃山豆根后,可对肝脏产生毒性,且随着剂量增加,毒性增强。 相似文献
5.
6.
山豆根致大鼠肝毒性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山豆根致大鼠肝脏损害的毒性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山豆根组和正常组,山豆根组灌服10g·kg-1山豆根水煎液7 d后,灌服20g·kg-1山豆根水煎液至26d,正常组灌服等容量蒸馏水,连续给药26 d后,25%乌拉坦腹腔麻醉,腹主动脉取血,离心,取血清测ALT,AST.摘取肝脏,加冷生理盐水制成10%肝匀浆,离心,取上清液,测定肝组织中SOD,GSH活性,MDA,γ-GT蛋白含量;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大鼠肝组织TNF-α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测定大鼠肝组织ICAM-1蛋白表达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口服山豆根水煎液后,大鼠血清ALT,AST值显著升高(P<0.01);SOD/MDA,GSH显著下降(P<0.01);γ-GT值显著上升(P<0.05);TNF-α含量升高(P<0.05);ICAM-1阳性表达明显增强(P<0.01).结论:大鼠灌胃给予山豆根后,可对肝脏产生明显的毒性,其机制可能与自由基及炎症因子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山豆根致小鼠急性肝毒性的时效量效关系及病理形态学变化。 方法 :小鼠口服山豆根水煎液,常规观察14 d,测定其LD50。另取小鼠按不同时间点、不同剂量分组,计算肝脏指数及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 结果 : 采用Bliss法测得2个批号山豆根的LD50为A(批号081012)31.935 g·kg-1,95%可信限为30.509~33.506 g·kg-1;B(批号0904295)LD50为16.39 g·kg-1,95%可信限为14.426~18.38 g·kg-1。肝毒性时效关系显示:与正常组相比,口服山豆根水煎液A 30 g·kg-1,B 12.4 g·kg-1,给药6 h后肝脏均明显肿大,肝指数显著升高(P<0.01),肝组织损伤在24 h最严重。量效关系显示:与正常组相比,口服山豆根水煎液A 16.4,10,3.2 g·kg-1, B 12.4,10.8,10,9.2,8,7.2 g·kg-1,肝脏指数显著性升高(P<0.01);随剂量的增大,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均增加。 结论 : 小鼠一次性口服大剂量山豆根水煎液可造成急性肝损伤,并显示一定的毒性时-效、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8.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7,(6):6-10
马钱子始载于《本草纲目》以"番木鳖"为目,清代《务中药性》始以"马钱子"为目。为正本清源,系统梳理了历代本草、医药典籍,对马钱子的基源、产地、毒性、炮制进行了全面考证,为马钱子的安全利用和传统炮制方法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田雪松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6,22(6):230-234
目的:介绍山豆根中生物碱的毒性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从临床表现、实验室研究及毒性机制3个方面,对山豆根毒性研究进行汇总、分析、综述。结果:山豆根具有神经毒性、肝毒性、心血管毒性及引起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毒性以胃肠道反应、肝毒性为主,但是以神经毒性为最。结论:山豆根中生物碱是引起毒性反应的物质基础,其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是主要毒性成分,超剂量服用是中毒的主要原因,毒性机制与抑制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及氧化应激、炎症损伤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5,(17):13-14
通过查阅古今典籍,并结合现代研究对湘莲的源流、名称、品质进行本草考证。经考证,湘莲品种来源清晰,品名历史悠久,品质优良,为发展和利用湘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13.
14.
山豆根中毒1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尤荣开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6,10(3):46-46
山豆根中毒15例报告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医院(325000)尤荣开山豆根系豆科植物广豆根的根,古代文献记载本品无毒,但近年来常有因用量不当而致中毒者。笔者诊疗过程遇到15例,予以分析报告,供参考。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15例中男10例,女5例。年龄最小10...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浅议山豆根的毒性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浅议山豆根的毒性反应江苏省海门市中医院(226100)朱建琴【关键词】山豆根毒性反应临床应用《本草经疏》中有“山豆根为解毒清热之上药”的记载,该药若用之得当,疗效卓著,能治疗许多危难病症。然而,由于该药有毒,用之不当,极易发生中毒反应,笔者在临床经常... 相似文献
19.
山豆根水煎液致大鼠亚急性肝脏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给予质量可控的山豆根(RRST)水煎液致大鼠肝脏毒性,并探讨其毒性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代表性好、来源固定的药材,取山豆根饮片加6倍量水,浸泡30 min,武火煮沸,换文火煎煮60 min,共煎煮2次,合并2次的滤液浓缩至生药2 g·mL-1,得山豆根水煎液储备液,并对其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进行测定,对其质量进行控制.动物实验:选用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灌胃给予蒸馏水)、阳性对照组(灌胃给予10% CCl4)、低剂量组(灌胃给予1 g·kg-1山豆根水煎液)、中剂量组(灌胃给予4 g·kg-1山豆根水煎液)和高剂量组(灌胃给予16 g·kg-1山豆根水煎液),每组6只.连续给药14d,第15天ip 25%乌拉坦麻醉,腹主动脉取血,离心取血清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摘取肝脏,称重,计算脏器指数,病理制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取部分肝组织加冷生理盐水制成10%肝匀浆,离心,取上清波,测定肝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结果:大鼠连续给予不同剂量山豆根水煎液7d后,高剂量组出现活动减少,四肢无力;14 d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ALT,ALP,TBA值升高(P<0.05),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高剂量组的肝细胞肿大,并伴有炎症浸润.高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的IL-6,TNF-α含量升高(P<0.05及P<0.01),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P<0.05),SOD/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山豆根具有肝脏毒性,给予大鼠16 g·kg-1山豆根水煎液可导致明显的肝损伤,且其损伤机制与炎症因子的作用和脂质过氧化有关,与四氯化碳的肝毒性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