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使用膝踝足矫形器(KAFO)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4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8例)和治疗组(2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KAFO治疗。每组患者入选时和治疗3个月后,用Rivermead运动指数(RMI)、改良巴塞尔指数(MBI)和独立步行率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结果组内治疗前、后比较,RMI、MBI和独立步行率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的RMI、MBI值比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而独立步行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早期使用KAFO可明显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低强度激光照射后烫伤小鼠创面的变化及其对小鼠创面炎症介导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基因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清洁级雄性BALB/c小鼠60只随机分为激光照射组与对照组,每组30只。2组小鼠均采用蒸汽烫伤造模。激光照射组小鼠行低强度氦氖激光照射烫伤创面,对照组治疗时间和疗程同激光照射组,但仪器处于电源关闭状态。2组小鼠均于烫伤后即刻和烫伤1、3、7和14d后计算创面愈合率,并取全层创面组织标本,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TGF-β1、IL-1β的基因表达。 结果烫伤7和14d后,激光照射组小鼠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51.48±5.89)%和(73.96±7.2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烫伤1、3d后,激光照射组TGF-β1基因的表达显著增强,并于烫伤7d后达到峰值,上述3个时间点TGF-β1基因表达情况分别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烫伤14d后,激光照射组TGF-β1基因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0.05)。烫伤1和3d后,激光照射组IL-1β基因的表达显著降低,并于烫伤7d后降至最低,上述3个时间点IL-1β基因表达情况分别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低强度氦氖激光照射可以加速烫伤创面愈合,这可能与其调节烫伤创面TGF-β1和IL-1β因子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观察氦-氖激光穴位照射与常规药物治疗慢性结肠炎腹泻(CCD)的效果。 方法将200例CCD患者分为氦-氖激光穴位照射组(激光组)和常规药物治疗组(对照组),每组100例。激光组采用氦-氖激光耦合光纤照射神厥、双侧天枢和大肠俞穴,功率密度为478 mW/cm2,每穴照射10 min,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对照组常规应用抗生素、收敛止泻药、解痉镇痛药、维生素及中药灌肠等治疗。2组患者治疗结束均行纤维结肠镜及粪便常规镜检复查,治疗后3个月来院复查评定疗效。 结果激光组近期治愈66例(66%),好转27例(27%),无效7例(7%);对照组近期治愈33例(33%),好转43例(43%),无效24例(24%),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疗效分析表明,2组均以病程短者疗效较好;激光组以病变位于远端结肠段疗效较好,对照组不同病变部位对疗效无明显影响;激光组平均总治疗天数及近期治愈和好转平均天数均比对照组缩短2~3倍(P<0.01);激光组近期治愈患者的腹泻和腹痛消失平均天数均比对照组缩短2倍以上(P<0.01)。 结论氦-氖激光穴位照射治疗CCD疗效优于常规药物治疗,具有明显的收敛止泻和解痉镇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预照射对稳定期白癜风自体表皮移植疗效的影响。 方法将82例稳定期白癜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白斑处首先进行8次以上NB-UVB照射,然后行自体表皮移植治疗;对照组单纯行自体表皮移植治疗。跟踪随访3个月观察疗效。 结果NB-UVB照射可明显提高自体表皮移植患者皮片的存活和复色率,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散在性白癜风的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疗效与照射次数、移植部位、色素出现时间等有关。 结论NB-UVB预照射可明显提高稳定期白癜风自体表皮移植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低频超声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在我院治疗的125例脑供血不足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常规口服养血清脑颗粒,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低频超声及低频电刺激治疗,治疗4周为1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3个疗程后检测2组患者血液黏度及脑血管流速,同时对2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经3个疗程治疗后,发现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96.9%)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68.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其血液黏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脑血管流速也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低频超声联合低频电刺激可有效治疗脑供血不足,在减轻患者症状同时,还能显著降低患者血液黏度、增强脑部供血,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上肢机器人治疗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急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急性期脑卒中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上肢机器人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治疗结束3个月后采用简式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FMA)进行上肢运动功能的评定,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 结果治疗3周后和治疗结束3个月后,2组患者的FMA和FIM评分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P<0.05);治疗3周后,2组患者的FMA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结束3个月后,治疗组的FMA为(47.53±10.65)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的(34.73±8.14)分(P<0.05);而治疗3周后和治疗结束3个月后,2组患者的FIM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上肢机器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可显著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功功能,且疗效显著优于单纯的肌电生物反馈,但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方面未见特别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训练结合透明质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老年患者的影响。 方法选取KOA老年患者4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2例)和治疗组(23例),2组患者均给予透明质酸钠膝关节腔注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本体感觉训练。治疗前、治疗5周后及治疗3个月后,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量表对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5周后及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增高(P<0.05)。与组内治疗5周后比较,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的膝关节功能评分[(84.39±9.51)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的膝关节功能评分[(84.39±9.51)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3.5±9.6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透明质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基础上增加本体感觉训练,可提高KOA老年患者的膝关节运动功能,是一种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半导体激光局部照射配合湿润烧伤膏治疗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性溃疡的效果。 方法选择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性溃疡患者120例,按入院顺序分为半导体激光局部照射配合湿润烧伤膏治疗组(观察组)、单纯半导体激光局部照射治疗组(激光对照组)及单纯湿润烧伤膏治疗组(烧伤膏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镓铝砷半导体激光局部照射,功率密度为8 mW/cm2,照射完毕创面涂抹湿润烧伤膏后包扎。激光对照组仅行激光照射治疗,烧伤膏对照组仅涂抹湿润烧伤膏,方法同观察组。各组治疗均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5 d。治疗结束后评定疗效。 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95%,明显高于激光对照组的80%和烧伤膏对照组的75%(P<0.05);观察组红肿消失及治愈天数均明显短于2个对照组(P<0.05),观察组渗液消失天数较烧伤膏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和激光对照组中不同病程患者均有较好疗效(P&rt;0.05),而烧伤膏对照组则以病程短者疗效较好(P<0.05);观察组和激光对照组疗效不受创面面积影响(P&rt;0.05),而烧伤膏对照组则以创面面积小者疗效较好(P<0.05);观察组瘢痕形成率低于激光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激光对照组中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患者治愈天数明显短于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性溃疡患者(P<0.05)。 结论半导体激光局部照射配合湿润烧伤膏治疗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性溃疡具有较好的效果。两种治疗方法具有协同作用,可加快溃疡愈合,提高治愈率,减少瘢痕形成,疗效较单纯激光照射或单纯烧伤膏外涂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偏瘫患者髋部骨折术后疗效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共选取27例偏瘫髋部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于髋骨骨折术后早期积极介入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则给予常规处理。分别于术后1,3,6及12个月时采用日常生活功能恢复测评量表(FRS)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术后1个月时,治疗组患者基本日常生活活动(B-ADL)能力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FRS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术后3,6个月时,治疗组患者FRS与B-ADL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时,治疗组患者FRS、B-ADL、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I-ADL)能力及步行(Walking)能力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进一步提高偏瘫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日常生活活动功能,其中术后6个月时患者B-ADL改善较显著,术后12个月时,I-ADL与步行功能也获得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太极拳对脑卒中患者恢复期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脑卒中患者48例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2组均进行常规的家庭康复训练和随访,而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简化的太极拳训练,2组均于治疗3个月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患者的平衡能力。 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的BBS分值均有显著提高(P<0.01),训练组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太极拳对脑卒中患者平衡能力的改善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高压氧(HBO)治疗对外伤性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及其治疗效果。 方法将108例外伤性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完全随机设计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高压氧组,每组54例。对照组行必要的神经外科处理及常规药物治疗;高压氧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在病情稳定后加用高压氧治疗1个疗程,压力0.2 MPa(2.0 ATA),每日1次,共10次。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免疫比浊法和ELISA法检测血清CRP、TNF-α水平,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进行评分;伤后6个月随访时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进行评估。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CRP、TNF-α水平及GC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2组CRP、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GC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高压氧组CRP、TNF-α水平降低及GCS评分提高更为明显(P<0.05);伤后6个月GOS评估结果显示,高压氧组预后良好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 结论高压氧辅助治疗可明显降低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RP、TNF-α水平,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治疗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6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康复组采用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主要采用药物治疗。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均进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 结果经过3周治疗,2组MBI、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FMA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康复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MBI的增分值、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分值、上肢FMA增分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FMA增分值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rt;0.05)。经过3周治疗,康复组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为81.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可显著提高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应用声频共振仪联合外耳道药物灌注综合治疗主观性耳鸣的疗效。 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主观性耳鸣患者1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3组患者均按耳鼻喉科常规治疗耳鸣的药物治疗方案给予药物治疗(红花黄色素静脉滴给药和甲磺酸倍他司汀与维生素口服治疗),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声频共振仪及外耳道灌注药物治疗,实验组外耳道灌注药物为ATP注射液20 mg,对照组外耳道灌注药物则为生理盐水注射液2 ml;共治疗2个疗程(即1个月)。而常规组不做其它处理。3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结束后(治疗后)填写中文版耳鸣残疾评估量表(THI),根据得分变化情况分析疗效,并对各组THI得分及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治疗前,常规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THI得分分别为(46.8±20.6)、(47.6±19.2)和(48.0±20.3)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3组患者THI得分均较组内治疗前减少(P<0.05);且实验组治疗后的THI得分减少更为明显,且分别优于常规组和对照组(P<0.05);但治疗后,常规组与对照组间THI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48/60),常规组为63.3%(38/60),对照组为60.0%(36/60);实验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常规组(P<0.05),而治疗后对照组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临床上应用声频共振仪联合外耳道灌注三磷酸腺苷(ATP)药物综合治疗主观性耳鸣较单用药物治疗有明显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吞咽训练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将60例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肌电生物反馈及吞咽训练,对照组则单纯给予吞咽训练。于治疗前及治疗30 d后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对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吞咽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60.0%),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吞咽训练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具有协同疗效,能显著提高患者吞咽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治疗参数的660 nm红光照射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作用。 方法选取成年SD雄性大鼠45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1、2、3、4组,每组9只。采用钳压法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治疗1、2、3、4组分别采用不同参数(不同的功率密度和照射时间)的660 nm红光照射损伤部位,每日1次,连续治疗21 d。5组大鼠均于术前和术后第7、14、21天进行神经电生理测定,测定其坐骨神经复合肌动作电位(CMAP)潜伏期、波幅、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并于术前和术后第4、7、14、21天采用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进行行走功能评价。 结果术后第21天,治疗1、2、3、4组大鼠的CMAP潜伏期和波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3组和对照组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36.06±1.84)m/s和(30.60±5.04)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组、治疗3组和对照组SFI负值分别为(-10.88±11.16)、(-11.91±7.11)和(-21.26±4.79),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红光照射可促进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改善其行走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腰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6例腰椎病患者分为观察组(58例)及对照组(58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同时辅以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2周为1个疗程。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疗程结束时及治疗结束3个月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量表(ODI)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其疼痛程度、腰椎功能障碍情况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疗程结束时2组患者疼痛VAS、ODI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结束3个月后其ODI评分较疗程结束时明显升高(P<0.05),MBI评分较疗程结束时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结束3个月后其疼痛VAS评分[(1.88±0.93)分]、ODI评分[(26.7±11.4)分]及MBI评分[(86.2±7.4)分]与疗程结束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疗程结束时观察组患者ODI评分[ (21.8±10.6)分]较对照组ODI评分[(29.6±12.3) 分]明显降低(P<0.05);治疗结束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疼痛VAS、ODI及MB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腰椎病复发率(13.8%)亦显著低于对照组(29.3%)。 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较常规康复干预能更显著改善腰椎病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同时还能预防短期(治疗结束3个月内)内腰痛症状复发,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常规康复治疗联合MOTOmed训练系统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65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MOTOmed训练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及MOTOmed训练)及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2,4,8周时进行疗效评定,包括采用Fugl-Meyer量表评定下肢运动功能,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定步行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 结果2组患者Fugl-Meyer、FAC及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前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rt;0.05),治疗2,4,8周时上述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以MOTOmed训练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各观察时间点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MOTOmed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进一步提高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运动功能及梗死灶边缘皮质生长相关蛋白(GAP-43)、突触囊泡蛋白(SYN)表达的影响。 方法采用Longa等的线栓法制作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 (MCAO)模型,76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成康复训练组(n=32)、对照组(n=32)和假手术组(n=12)。康复训练组从术后48 h开始每天予以自制滚筒、平衡木、转棒等训练;对照组与假手术组则置于普通笼内饲养,不予以任何针对性训练。3组大鼠在造模后第3,7,21,35天分别进行运动功能评分,同时以免疫组化(IHC)方法观察梗死灶边缘皮质GAP-43与SYN蛋白的表达。 结果在造模后7,21,35 d,康复训练组大鼠的运动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与此同时,康复训练组梗死灶边缘皮质GAP-43阳性神经元数量在造模后7,21 d均多于对照组(P<0.05)和假手术组(P<0.01);康复训练组梗死灶边缘皮质SYN平均灰度值在造模后21,35 d均多于对照组(P<0.05)和假手术组(P<0.05)。在造模后3 d,不论是运动功能评分,还是GAP-43阳性神经元数量、SYN平均灰度值,康复训练组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康复训练能促进脑梗死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梗死灶边缘皮质GAP-43、SYN的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认知训练及盐酸多奈哌齐对轻度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海马亚区磁共振成像(MRI)T2信号的影响。 方法选取轻度AD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认知训练组、药物治疗组及联合应用组,每组20例,认知训练组采用认知训练,药物治疗组采用口服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联合应用组在认知训练基础上辅以盐酸多奈哌齐治疗。另选取老年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对照组,除谈话沟通外不给予其它特殊治疗。治疗前及治疗3、6和12个月时,对所有受试者进行MRI检查,测量MRI T2信号强度,并进行简明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分。 结果治疗前,认知训练组、药物治疗组、联合应用组双侧海马头部MRI T2信号强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认知训练组双侧海马各亚区的MRI T2信号强度未见明显变化(P&rt;0.05);药物治疗组及联合应用组双侧海马头部不同时间点MRI T2信号强度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各治疗组双侧海马体部及尾部MRI T2信号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认知训练组、药物治疗组、联合应用组MMSE评分均较低(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认知训练组、药物治疗组、联合应用组治疗后MMSE评分均有不同程度增高(P<0.05)。 结论认知训练及盐酸多奈哌齐均能改善轻度AD患者的认知功能,单独认知训练对AD患者海马MRI信号无显著改善作用,两者联合应用时效应最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Frenkel法结合针对性综合康复训练对脑损伤后共济失调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脑损伤共济失调患者41例, 按随机数字表分为综合康复组(20例)和对照组(21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综合康复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按照各自不同的共济障碍特点行针对性的共济失调综合康复训练计划,同时辅以Frenkel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20、30、90d后,采用世界神经病联合会国际合作共济失调量表(ICARS)和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分别评定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治疗20d后,综合康复组的ICARS和 FIM 评分分别为(46.7±12.3)分和(100.3±9.7)分,与组内训练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30d和90d后,2组患者的ICARS和FIM评分分别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综合康复治疗30d和90d后的ICARS和FIM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0.05)。 结论Frenkel法结合针对性综合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脑损伤后共济失调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