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角膜边缘变性又称Terrien's边缘变性,是一种双侧性周边部角膜扩张病.由Terrien在1900年首次报道,其发病原因迄今尚未明确,目前缺乏有效治疗药物,板层角膜移植手术是治疗此病的有效方法.现将我科采用板层角膜移植手术治疗19例Terrien's角膜边缘变性的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我院2007年4月-2012年5月共收治边缘性角膜变性患者19例(19眼).其中,男性9例,女性10例.年龄15~ 63岁,平均46岁,病史3~ 20年.19例患者均表现为角膜边缘变薄、后弹力膜膨出,病变区域多位于上方角膜缘,患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术前裸眼视力:指数/眼前~0.1者9眼,0.1~0.5者10眼.该19例患者健眼中有17眼上方角膜缘处1~2个钟点位角膜变薄,裂隙灯显微镜下检查变薄区未超过1/3角膜厚度,视力无明显减退,暂无手术适应证,随访观察.而其他2眼角膜检查未见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2.
魏敏  张悦  王斌 《四川医学》2001,22(9):848-849
阔筋膜质韧 ,张力强 ,来源及取材方便、经济 ,是一种较好的组织修补材料 ,对于角膜边缘性变性 ,角膜边缘溃疡或伴穿孔的患者 ,特别是在供体角膜来源困难或患者因经济拮据无法行角膜移植术治疗时 ,运用阔筋膜遮盖术治疗 ,可获得满意疗效。1 临床资料例 1,男 ,4 2岁。因左眼反复卡痛 ,流泪半年 ,加重10天于 1997年 2月 17日入院 ,诊断左眼蚕蚀性角膜溃疡 ,全身体检未见异常。眼部检查 :视力右眼 1.5 ,左眼 0 .5 ,左眼球结膜混合充血 ,颞侧角膜混浊达基质层 ,2~ 4点钟蚕蚀性角膜溃疡达角膜缘内 2 mm,3点钟溃疡穿孔 ,虹膜脱垂 ,瞳孔梨形 ,前…  相似文献   

3.
翼状胬肉是常见的眼球表面疾病 ,其常规切除术复发率高。为减少其术后复发率 ,笔者采用胬肉组织切除联合同侧眼带结膜瓣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对原发性和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 2 3例 2 7眼进行治疗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2 0 0 0年 1月~ 2 0 0 1年 1月我院门诊翼状胬肉患者 2 1例 2 5眼 ,住院患者 2例 2眼 ,共计 2 3例 2 7眼 ;年龄 5 2 .87± 10 .93岁 (2 9~ 6 8岁 )。本组男性 9例 ,女性 14例 ;右眼 10例 ,左眼 9例 ,双眼发病 4例 ;病程 8.30± 6 .87年(1.5~ 30年 )。原发性 17例 ,其中静止期 2例 3眼 ,进展期 15…  相似文献   

4.
王绍飞  刘黎明  丁琳 《农垦医学》2011,33(6):500-502
目的:观察50-79岁汉族和维吾尔族患者中央区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方法:选择50-79岁年龄段维吾尔族患者180例,50-59岁年龄段60例,60-69岁年龄段60例,70-79岁年龄段60例;及汉族患者180例,50-59岁年龄段60例,60-69岁年龄段60例,70-79岁年龄段60例,均取右眼,应用非接触型角膜内皮显微镜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50-59岁年龄段维吾尔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608.4±327.6个/mm^2,汉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728.6±284.6个/mm^2,两者对比P〈0.05;60-69岁年龄段维吾尔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547.0±292.5个/mm^2,汉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672.9±312.5个/mm^2;70-79岁年龄段维吾尔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452.8±434.5个/mm^2,汉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660.2±374.9个/mm^2,丽者对比P〈0.05。50-79岁年龄段维吾尔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536.1±360.4/咖。,汉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688.6±324.9个/mm^2,两者对比P〈0.05;结论:在50-59岁,60-69岁,70-79岁各年龄段,及50-79岁年龄段比较,汉族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维吾尔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角膜光密度(corneal optical density,CD)、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角膜内皮细胞计数(corneal endothelial cell count,CECC)在评估糖尿病角膜病变(diabetic keratopathy,DK)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于我院眼科就诊的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180例180只眼,按病程分为<5年组、5~10组与>10年组,每组各60例60只眼,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60只眼作为健康对照组。用PTC(oculus pentacam,PTC)测量各组的CD、CCT。同时用角膜内皮镜检查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ndothelial cell density,ECD)。用偏相关系数控制年龄因素后,对DM组CD、ECD、CCT与病程长短做相关性分析;同时对DM组角膜中层、内层CD与CCT做相关性分析。结果:DM组CD比对照组增加;内层、中层CD、CCT与DM病程正相关;ECD与之无明显相关性;在DM患者中角膜中层、内层CD与CCT正相关。结论:中层、内层角膜光密度和CCT是反映早期糖尿病角膜病变的一个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6.
王亚斐  孙宝志 《黑龙江医学》2001,25(10):773-773
角膜接触镜现被越来越多人选用。现将我们所见到的角膜接触镜所致角膜病变 3 2例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本组 3 2例全部为亲水性软性角膜接触镜。度数 - 1 0 0- 6 0 0D ,平均度数为 - 4 5D。其中 ,男性 14例 ,占 4 3 7% ,女性 18例 ,占 5 6 3 %。年龄 14~ 16岁。发病时间连续戴镜 2d~ 6个月不等。1 2 检查方法详细询问患者自觉症状、配戴镜片方法及消毒情况 ,用裂隙灯详细检查镜片清洁情况。1 3 角膜病变情况3 2例角膜病变类型中 ,角膜表面点状混浊 18例( 5 6 2 % ) ,角膜基质层浸润 3例 ( 9 3 % ) ,角膜溃疡 2例( 6 5 % ) ,…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PFK)联合角膜上皮瓣复位术治疗角膜浅层病变的效果。方法采用PTK联合角膜上皮瓣复位术治疗12例13眼,其中男5例5眼,女7例8眼;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3例3眼;大泡性角膜病变3例3眼;复发性翼状胬肉致角膜斑翳2例3眼;细菌性角膜炎致角膜宽翳1例1眼;带状角膜变性2例2眼;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1例1眼。术后随访观察12个月。结果术后1、3、6、9、12个月检查:矫正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分别为53.85%(7眼)、61.54%(8眼)、69.23%(9眼)、61.54%(8眼)、61.54%(8眼)。刺激症状均明显改善,未出现原病复发及其他并发症。结论PTK联合角膜上皮瓣复位术治疗角膜浅层病变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的特点。部分患者可避免或推迟角膜移植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8.
李妍  孙莹  孙晓峰  周鸿雁 《吉林医学》2010,31(4):519-519
Terrien’s角膜边缘变性是角膜边缘部变性的一种特殊的类型,最终可导致局部扩张甚至穿孔,是一种严重危害视功能的眼表疾病。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2008年15例23眼Terrien’s角膜边缘变性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角膜板层移植治疗角膜边缘变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角膜边缘变性是一种少见的慢性进行性病变,青壮年发病率高,可致视力减退,自发穿孔或虹膜脱出。本文报道角膜板层移植治疗25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角膜接触镜引起角膜病变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 1992年 12月~ 1999年 12月收治 30例 5 6眼屈光不正患者戴角膜接触镜引起角膜病变 ,并对角膜接触镜片进行了检查 ,现报告如下。1 临 床 资 料1.1 一般资料 :门诊患者 30例 (5 6眼 ) ,年龄 19~36岁 ,平均 2 5 .4岁 ,OK镜 2例 (4眼 ) ,软镜 2 8例(5 2眼 )。1.2 调查、检查项目1.2 .1 屈光情况 :30例均为近视 ,且全部为中、高度近视。1.2 .2 戴镜时间 :最长 8年 ,最短 2天 ,平均 13.6月。1.2 .3 戴镜熟练程度 :熟练 2 8例 ,不熟练 2例。1.2 .4 连续戴镜时间 :每天 10小时左右约 6 8例次 ,连续 4 8小时左右 2例 ,连续 12天…  相似文献   

11.
1970—84年,先后诊治9例角膜结膜皮样瘤,男5例,女4例;年龄5~29岁。治疗:手术摘除,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大泡性角膜病变是眼科临床上治疗比较棘手的眼病。我们采用角膜板层分离术治疗本病 ,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和方法本组患者为 2 0 0 0 - 0 1~ 2 0 0 2 - 0 9治疗的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 ,共 13例 ,男 7例 ,女 6例。年龄 32~71岁 ,平均 5 9岁。老年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 7例 ,青光眼绝对期 5例 ,角膜外伤 1例。全部患者均有剧烈眼痛 ,畏光流泪等刺激症状 ,整个角膜上皮水肿 ,大泡形成 ,基质水肿。视力 :手动 2例 ,光感 6例 ,无光感 5例。患病时间 :最短 3个月 ,最长 1年。术前局部用各种药物治疗 ,无明显疗效。手术在显微镜下…  相似文献   

13.
角膜真菌感染目前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但症状并不典型 ,容易被误诊。笔者总结我院 1995年 6月~2 0 0 2年 6月角膜真菌感染误诊 11例资料。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1例患者中 ,男 4例 ,4只眼 ;女 7例 ,7只眼。其中工人 2例 ,农民 9例。年龄 2 0~ 5 4岁 ,平均 4 1.2岁。误诊时间最长 3个月 ,最短 7天。1.2 诊断标准 主要依据《眼科学》第 5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主编惠延年 )及抗真菌药物治疗效果来判断。1.3 误诊原因 误诊为细菌性角膜溃疡 8例中 ,男 2例 ,女 6例 ,年龄 32~ 5 1岁 ,平均 4 8.5岁。其中 5例为稻叶或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角膜前基质微穿刺术(ACSM)联合羊膜移植术(AMT)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BK)的疗效。方法13例(13只眼)BK患者为研究对象,男8例,女5例;年龄35~83岁,平均(70.5±15.2)岁,病程2~24个月。其中5例采用单纯AMT,8例采用ACSM联合AMT。观察两组患者移植片溶解时间、治疗前后视力改善情况以及复发等情况。结果单纯AMT组患者术后1~3d疼痛消失,羊膜移植片于术后7~20d溶解或脱落,平均(13±5)d,3周后角膜大泡消失,视力较术前无明显改善,3例复发。ACSM联合AMT组患者术后1~3d疼痛消失,羊膜移植片于术后25~52d溶解或脱落,平均(34±9)d,显著长于单纯AMT组(t=8.32,P〈0.05)。4周后羊膜与角膜上皮下组织融合。视力较术前略有改善。1例复发,但无自觉症状,未再次手术。结论ACSM联合AMT治疗BK较单纯AMT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1临床资料患者,女,34岁。双眼自幼视力不佳,逐渐加重。20岁以后视力减退明显,未曾就医。近3年视物不清,伴有阵发性刺痛和异物感。全身物理检查未见异常。双眼视力均为0.15。球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上皮完整。角膜横径11mm。右眼角膜10:30~2:00边缘、左眼角膜环形边缘部,呈现1~3mm宽窄不均浅沟状浑浊。浑浊区内可见新生血管和黄色点状沉着物。病灶部位角膜变薄,并向前方扩张,使右眼上部前房和左眼全部前房因角膜膨隆而变深。检查为不规则散光,视力不能矫正。诊断:双眼Terrien角膜边缘变性。…  相似文献   

16.
我院自 1999年 10月以来 ,采用自体角膜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 36例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36例 ,男 6例 ,女 30例 ,年龄 45~ 75岁 ,病程 4~ 5年。手术方法 :采取局麻加表麻在手术显微镜下①常规切除胬肉。②在健眼颞上 9~ 12点处沿角膜剪下与术眼裸露巩膜大小的结膜瓣并植于裸露的巩膜上 ,缝合后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 2万u、地塞米松 5mg ,绷带加压包扎双眼。2 结果36例全部愈合良好 ,随访半年 ,均无复发 ,角膜光滑透明 ,无新生血管或结膜样组织增生。3 护理体会术前冲洗泪道、结膜囊 ;做好心理护理 ,使其产生安…  相似文献   

17.
随着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的广泛使用 ,眼部真菌感染日益增多 ,但因其早期症状不甚典型 ,易造成误诊 ,延误治疗。现将我院近几年来收治的 3 2例误诊病例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 3 2例 3 2眼 ,男性 2 1例 ,女性 1 1例 ;右眼 1 7例 ,左眼 1 5例 ;年龄 7~ 65岁 ,病程 4~ 60天 ,平均 1 8天。1 2 病史 有明确角膜外伤史 1 5例 ,其中植物划伤7例、角膜异物 5例、其他 3例 ;既往病毒性角膜炎 2例 ,无诱因 1 5例。1 3 误诊疾病  3 2例患者先后误诊 51例次 ,其中误诊为病毒性角膜炎 2 5例、细菌性角膜炎 1 2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无活性内皮细胞的冷冻保存角膜和使用Optisol中期保存液的新鲜角膜应用于直径小于3mm角膜组织缺损的周边角膜穿孔伤病人,行急诊治疗性角膜移植术后效果的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2年6月,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周边角膜穿孔,在本院急诊行治疗性角膜移植术的患者10例(10眼),角膜穿孔范围均小于3mm,其中使用冷冻保存角膜6例(6眼),使用新鲜角膜4例(4眼)。术后均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临床治愈,眼球完整性得以保持,术后前房形成良好,其中冷冻保存角膜组5眼及新鲜角膜组3眼术后随访6个月角膜保持透明,冷冻角膜及新鲜角膜组各有1眼发生术后混浊,新生血管长入。结论:无活性内皮细胞的冷冻保存角膜和新鲜角膜均可用于角膜穿孔伤患者的急诊治疗性角膜移植术,术后效果相近,可不行二次光学角膜移植手术,保持角膜的透明。冷冻保存角膜满足了急诊手术的需要,也缓解了新鲜角膜紧缺的现状。  相似文献   

19.
Terrien角膜边缘变性又称周边部沟状角膜,扩张性角膜边缘营养不良或边缘性沟状变性。为一少见的双限慢性进行性疾病,但不一定双眼同时发病。现报告二例。 [例1]王××,男,22岁。左眼疼痛、视物不清一天就诊。眼部检查;左眼视力0.1,右眼视力1.0,左眼轻度羞明流泪、充血,周边前房深度1/5CT,KP(-),房闪(-),角膜透明,梨形瞳孔。于10点至1点处的角膜缘有浅沟,呈灰白色混浊伴有新生血管,11点处角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Wilson病(WD)患者角膜Kayser-Fleische(rK-F)环与临床分型以及发病年龄之间的关系。方法总结1 039例WD患者裂隙灯检查角膜K-F环的检测结果,比较不同临床分型方法和发病年龄段的患者的阳性率。结果肝型、脑型和脑-内脏型患者的K-F环阳性率显著高于亚临床型患者(P=0.00),脑型和脑-内脏型患者的K-F环阳性率显著高于肝型患者(P=0.00)。不同年龄组中,5~9岁、10~19岁、20~29岁和≥30岁组患者的K-F环阳性率显著高于5岁组患者(P=0.00),10~19岁、20~29岁、≥30岁组患者的K-F环阳性率显著高于5~9岁患者(P=0.00)。结论对于发病年龄在10岁以上且有脑损害症状(或有肝、脑等多脏器损害症状)而怀疑为本病的患者,角膜K-F环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而对于10岁以下或以肝损伤为主的疑诊患者,即使角膜K-F环检查结果阴性仍不能排除本病,需行铜代谢检查等检查明确诊断,以避免误诊或漏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