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8 毫秒
1.
目的探讨臀位阴道分娩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6月期间我院产科收治的92例臀位阴道分娩产妇的临床资料,并选择同期剖宫产分娩的92例臀位分娩产妇纳入剖宫产组,比较两组新生儿结局包括吸入性肺炎、新生儿窒息、颅内出血及新生儿死亡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产妇均无新生儿死亡发生,阴道分娩组在吸入性肺炎、新生儿窒息及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9.78%、8.70%、3.26%,均略高于剖宫产组的4.35%、2.14%及0,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比较新生儿Apgar评分分别为(7.6±2.1)分、(8.4±2.9)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臀位阴道分娩在严格把握适应症的前提下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并且有利于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阴道与剖宫产分娩,对低危产妇母婴围生期结局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于第三军医大学西南第一附属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948例低危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低危产妇分娩方式,将其分为阴道分娩组(n=474,采用经阴道自然分娩方式)和剖宫产分娩组(n=474,采用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分娩)。统计学比较2组产妇产后24 h出血量、产后出血(PPH)发生率、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和新生儿脐带血免疫球蛋白(Ig)A、G、M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等免疫功能指标。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并与所有产妇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2组产妇年龄、孕龄,以及其分娩新生儿的体重、性别构成比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阴道分娩组产妇产后24 h出血量及PPH发生率均低于剖宫产分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261,P=0.016;χ2=4.934,P=0.021)。③2组产妇分娩新生儿出生1、5 min时,Apgar评分、窒息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产妇分娩新生儿的脐带血IgG、IgM水平,均显著高于剖宫产分娩组,CRP水平则显著低于剖宫产分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73,P=0.043;t=3.755,P=0.039;t=4.825,P=0.006)。2组产妇分娩新生儿的脐带血Ig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分娩组产妇所分娩新生儿中,男性新生儿脐带血IgG水平显著低于女性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52,P=0.040);男、女性新生儿脐带血IgA、IgM、CRP水平,以及阴道分娩组产妇所分娩的男、女性新生儿脐带血IgA、IgG、IgM、CRP水平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阴道分娩较剖宫产分娩可减少低危产妇产后24 h出血量,降低PPH发生率,提高新生儿免疫功能,利于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孕妇胎膜早破对分娩结局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选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两年间分娩的足月孕妇胎膜早破病例 200 例,设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同期足月健康孕妇200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产妇分娩结局.结果 本院在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两年分娩新生儿2000例,其中间胎膜早破的发生率约为10.00%(200/2 000),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在1~5kg之间,平均(3.36±0.44)kg;出生身长在47~55cm之间,平均(50.38±1.05)cm;分娩时胎龄在24.57~41.47周之间,平均(39.24±1.92)周.孕妇分娩方式为观察组自然分娩者103例,占51.50%,剖宫产97例,占48.50%;对照组自然分娩者168例,占84.00%,剖宫产32例,占16.00%,差异有统计学(χ2=29.29,P<0.001).观察组中阴道分娩的产妇第一、第二、总产程时限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中阴道分娩的产妇(t值分别为2.92、3.69、7.37,均P<0.05),两组第三产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70,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中产后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1,P>0.05);观察组中新生儿Apgar评分1分钟、5分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6.82、8.24,均P<0.05).结论 胎膜早破的发生率较高对分娩结局和新生儿有着较大的影响,临床上应给予重视,提高分娩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双胎妊娠分娩方式及分娩顺序对新生儿窒息发生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分娩的2035例产妇及4070例双胎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将产妇和双胎新生儿按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97例,194例)与剖宫产组(1938例,3876例),分析分娩方式及分娩顺序对双胎新生儿窒息的影响.结果 在2035例产妇中,平均年龄(31.83±4.44)岁,平均分娩孕周(35.23±2.19)周;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2327.84±486.11)g,双胎之大平均出生体重(2248.64±484.03)g,双胎之小平均出生体重(2307.03±478.42)g.阴道分娩组新生儿胎龄和出生体重均显著低于剖宫产组(t值分别为4.464、7.007),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显著高于剖宫产组(χ2=15.7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产妇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或子痫前期、胎儿宫内窘迫、胎膜早破、胎盘异常的发生率与剖宫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448、11.683、5.681、13.858、6.780,P<0.05).在4070例双胎新生儿中发生窒息211例,窒息率占5.18%.在调整双胎新生儿胎龄、出生体重及产妇妊娠期合并症等混杂因素后,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双胎新生儿经阴道分娩的窒息风险高于经剖宫产分娩(OR=1.734,95%C I:1.051~2.861,P<0.05).结论 阴道分娩比剖宫产分娩的双胎新生儿窒息风险可能性高,临床需充分做好新生儿复苏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的肝酶指标、胆汁酸水平与新生儿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广东省东莞市妇幼保健院产检并分娩的ICP孕妇236例为ICP组,另选取同时期进行产检的正常孕妇120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孕妇血清总胆汁酸、肝酶相关指标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对比两组孕妇分娩方式、分娩孕周、新生儿体重、Apgar评分及新生儿结局.结果 ICP组孕妇AST、ALT、ALP、总胆汁酸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孕妇(t值分别为7.312、10.647、11.518、9.199,均P<0.05).ICP组孕妇剖宫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2.331,P<0.05),分娩孕周显著低于对照组(t=4.159,P<0.05).三组新生儿体重、Apgar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F值分别为8.913、10.532,均P<0.05),进一步每两组间比较发现,重度ICP组新生儿体重、Apgar评分均显著低于轻度ICP组和对照组(t值分别为2.769、2.963、2.543、2.447,均P<0.05),而轻度ICP组和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0.638、1.012,均P>0.05).三组胎儿宫内窘迫、早产、羊水污染、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Z值分别为7.159、10.468、8.486、5.197,均P<0.05),以重度ICP组发生率均最高,对照组发生率均最低.结论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肝酶指标、胆汁酸水平明显升高,与新生儿预后存在密切的联系,应加强对肝酶指标及总胆汁酸的监测,以改善新生儿结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低浓度七氟醚密闭吸入辅助硬膜外阻滞对剖宫产新生儿的安全性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4月在金华市中心医院择期行剖宫产的产妇96例.将96产妇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观察组在切皮前使患者吸入1.5%~2.5%的七氟醚,对照组不采取任何辅助措施,对比两组产妇和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变化.结果 对照组吸入纯氧后心率(HR)、收缩压(SBP)、呼吸频率(F)水平发生显著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189、3.081、3.103,均P<0.05);观察组吸气5min后及吸气10min后的HR、SBP、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20、2.224、2.151、0.017、2.543、2.509,均P<0.05).观察组分娩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t=4.643,P<0.05);两组新生儿HR、pH值、酸中毒分布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后Apgar评分、血氧饱和度(SpO2)水平均无显著改变,均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Apgar评分、SpO2水平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低浓度七氟醚辅助剖宫产硬膜外阻滞麻醉,能缩短胎儿剖出时间,且对新生儿安全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及阴式分娩对新生儿呼吸困难的影响,为临床选择分娩方式及预防新生儿呼吸困难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于单县东大医院妇产科分娩的7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分为择期剖宫产组及阴式分娩组,每组各35例。比较分析两组新生儿呼吸困难发生率、Apgar评分及血气分析结果。结果择期剖宫产组新生儿呼吸困难发生率为22.86%,显著高于阴式分娩组(14.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8.28,P<0.05)。择期剖宫产组新生儿出生后1 min及5 min的Apgar评分分别为(8.56±2.52)分和(9.21±3.12)分,和阴式分娩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择期剖宫产组PCO2和碱剩余(BE)负值显著高于阴式分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28,P<0.05;t=8.95,P<0.05),而PO2则显著低于阴式分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21,P<0.05)。两组HCO3-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8,P>0.05)。结论择期剖宫产对Apgar评分无显著影响,但可提高新生儿呼吸困难发生率,同时降低新生儿血液中含氧量,故在临床上应慎重考虑是否行剖宫产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对胎儿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4月至2016年9月在十堰市中医医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妇400例,其中轻度132例,中度140例,重度128例,同时选取150例健康产妇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母血及脐血血清中TNF-的含量.结果 对照组母血及脐血TNF-水平明显低于其他组(t值分别为5.432、6.921、6.722、8.122、7.034、9.116,均P<0.05);重度组母血及脐血TNF-水平均显著高于轻度组和中度组(t值分别为7.921、8.055、9.032、10.215,均P<0.05).重度组Apgar评分明显低于其他组(t值分别为5.832、9.821、12.042,均P<0.05);中度组Apgar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8.372,P<0.05);轻度组与对照组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04,P>0.05).母血及脐血TNF-水平与新生儿Apgar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322、-0.411,均P<0.05).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血液中TNF-α呈现出高表达趋势,TNF-的表达与妊高症患者的严重程度和胎儿的状态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分析脐动脉血气及新生儿Apgar评分之间的关系,探索更准确诊断新生儿窒息的标准.方法 随机采集(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陕西省妇幼保健院分娩活婴1 980例脐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同时对新生儿进行1、5、10分钟Apgar评分.登记新生儿一般信息、出生情况、母围产因素,并跟踪新生儿的临床过程及窒息后的治疗结果.对1分钟Apgar≤7分的低Apgar评分与相应的脐动脉血气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分钟Apgar评分≤3分的重度窒息新生儿与≥8分正常新生儿的脐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比较,H+浓度负对数、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剩余碱值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F值分别为8.375、43.479、6.978、80.557,均P<0.01).1分钟Apgar评分4~7分的轻度窒息新生儿与≥8分正常新生儿的脐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比较,H+浓度负对数、二氧化碳分压、剩余碱值均有显著性差异(F值分别为6.622、22.467、6.890,均P<0.05).1分钟Apgar评分≤3分的新生儿重度窒息与Apgar评分4~7分的新生儿轻度窒息血气分析结果中,H+浓度负对数、剩余碱和氧分压值均有显著性差异(F值分别为9.012、15.926、8.244,均P<0.05).结论 脐动脉血气分析比Apgar评分更具客观性,脐动脉血气分析结合低Apgar评分作为诊断新生儿窒息的重要指标,可减少误诊率、漏诊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分娩方式对过期妊娠胎儿分娩结局的影响作用.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重庆开县人民医院产科收住院的90例过期妊娠合并羊水偏少孕妇作为观察组,按照1∶1选取同期正常足月妊娠孕妇9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妊娠结局差异,同时采用分层分析法将观察组分为剖宫产组42例和阴道分娩组48例,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对过期妊娠合并羊水偏少者对围产结局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的剖宫产率为46.67%、宫内窘迫发生率为15.56%、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为6.67%、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4.44%、羊水Ⅱ~Ⅲ度污染率16.6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x2值分别为10.769、12.291、6.207、4.091、10.987,均P<0.05);观察组的总产程(11.4±3.1)h、产后出血量(376.3±88.9)mL显著高于对照组(8.9±2.6)h、(175.2±57.4)mL,新生儿第1min、5rmin Apgar评分均显著的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6.042、18.703、13.022、6.762,均P<0.05).对于过期妊娠孕妇,羊水Ⅱ~Ⅲ污染率7.14%显著低于阴道分娩组的25.00%(x2 =5.143,P<0.05),剖宫产组的1min、5min Apgar评分均显著的高于阴道分娩组(x2值分别为4.312、4.259,均P<0.05).结论 过期妊娠并羊水偏少会增加新生儿的不良结局发生率,对于过期妊娠采用剖宫产及时终止妊娠有利于降低新生儿窘迫发生率、改善新生儿结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再次剖宫产术中应用剖宫产产钳解决娩头困难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在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所有于本院行再次剖宫产且出现娩头困难问题的产妇中随机选择8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分组方法分为两组,一组40例设定为研究组,一组40例设定为对照组.研究组全部给予剖宫产产钳方法解决再次剖宫产娩头困难问题,对照组全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的分娩方式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将1998年1月~2005年12月104例双胎妊娠产妇按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及剖宫产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的孕周、产后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新生儿体重显著高于阴道分娩组(P<0.01),两组第1胎儿分娩新生儿窒息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2胎儿分娩新生儿窒息率剖宫产组显著低于阴道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确选择双胎妊娠的分娩方式,将有助于降低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分娩方式与母儿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79例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妊娠结局,其中47例行剖宫产,32例阴道分娩,比较剖宫产组和阴道分娩组母亲并发症及围产儿结局的差异。结果:①两组孕妇年龄、体重、孕次、分娩孕周、血压、血清生化指标、尿蛋白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阴道分娩组产次、引产前宫颈Bishop评分显著高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新生儿出生胎龄、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围生儿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分娩方式应依据病情个体化制定,剖宫产并不能明显改善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围产儿结局,且产后出血风险增加,需严格掌握手术指征;严格选择病例可以考虑引产和阴道分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5月期间于该院新生儿病房住院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138例,研究入选标准:出生14天之内足月儿血胆红素浓度>220.6μmol/L,出生1个月之内血胆红素浓度早产儿>255μmol/L。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临床常见病因如感染、围产因素、早产、ABO溶血等进行回归分析。结果:研究组有138例,对照组有215例。肺炎、剖宫产与药物因素是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常见原因,其次是早产与窒息。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肺炎、新生儿窒息、颅内出血、剖宫产与药物及晚期早产因素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和围产因素是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原因。加强围产期保健,避免宫内感染和缺氧,提高围产技术水平,同时加强高危儿的随访及健康教育是降低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5.
470例早产相关因素及早产儿结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海南地区早产发生现状及不同孕周、不同类型早产儿的结局。方法:选择2010年1月1日~2012年5月31日在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分娩的孕28周~36+6周早产产妇470例为研究对象。结果:①早产发生率:早产发生率为29.03%(470/1 619)。②早产发生孕周:平均分娩孕周33.5周,其中早期早产发生率为15.11%(71/470),中期早产发生率19.87%(94/470),晚期早产发生率64.89%(305/470)。③早产发生的原因:在早产的发生原因排序中,医源性早产占首位,其次为PPROM早产和自发性早产。医源性早产中前5位原因分别是双胎及其相关并发症50例(18.58%),前置胎盘44例(16.35%),子痫前期39例(14.49%),子宫疤痕33例(12.26%),胎盘早剥9例(3.34%)。④不同孕周的早产儿结局比较:早产儿并发症的发生与孕周相关,早期、中期、晚期早产儿的并发症(新生儿窒息、肺部感染、颅内出血、肺透明膜病)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⑤不同原因的早产儿结局比较:在医源性早产、PPROM及自发性早产中,围生儿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肺部感染及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在上述原因的早产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新生儿窒息及NRDS发生率在上述各种原因的早产组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产儿的并发症及死亡率与孕周密切相关,<32周的早期早产儿死亡率和并发症明显增高。减少医源性早产,积极预防PPROM及自发性早产的发生是降低早产发生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宁丰  韦凤莲  周霓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4):5606-5609
目的:探讨拉玛泽分娩法联合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在分娩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00例初产妇,分为拉玛泽联合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组(A组)、拉玛泽组(B组)、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组(C组)和导乐陪伴组(对照组D组),每组100人,观察产妇产时疼痛程度、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剖宫产指征、缩宫素使用、产后出血、新生儿Apgar评分等。结果:A组产妇与其他3组比较,产时疼痛程度明显减轻,产程时间缩短,自然分娩率上升,剖宫产率下降,缩宫素使用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Apgar评分、产后出血量在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玛泽分娩法联合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能有效减轻分娩疼痛,缩短产程,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不影响产后出血及新生儿Apgar评分,但会增加缩宫素的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凶险型前置胎盘产妇的妊娠结局及对围生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82例前置胎盘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剖宫产史分为凶险型前置胎盘46例和非凶险型前置胎盘236例,比较分析两组间剖宫产、产后出血、胎盘粘连、胎盘植入、子宫切除等发生率,以及两组间早产、新生儿出生体重、Apgar评分、新生儿死亡等指标的差异。结果①凶险型组产妇产后出血、胎盘植入、子宫切除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凶险型组(χ2值分别为42.336、58.509、27.957,均P<0.01),而两组间剖宫产和胎盘粘连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088、3.864,均P>0.05);②凶险型组新生儿早产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凶险型组(χ2=31.090,P<0.01),新生儿出生体重显著低于非凶险型组(t=13.368,P<0.01),而两组间新生儿出生1分钟、5分钟Apgar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t 值分别为1.970、1.493,均P>0.05)、新生儿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93,P>0.05)。结论凶险型组产后出血、胎盘植入、子宫切除及早产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凶险型组,医生应注重对有剖宫产史孕妇的孕期管理及病情评估,并适时进行预防性处置是改善母儿妊娠结局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孕妇分娩时机和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孕妇的分娩时机和方式,以降低孕产妇和围产儿并发症。方法:对2006年8月至2008年7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302例糖代谢异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孕周<37周组和>40周组孕妇的胎儿窘迫、剖宫产、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均高于37~40孕周组(P<0.05);剖宫产与阴道分娩组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剖宫产组中孕妇血糖未控制、子痫前期、胎儿窘迫、巨大儿所占的比例高于阴道分娩组(P<0.05)。结论: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孕妇分娩孕周以37~40周为宜;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孕妇可阴道试产,但血糖未控制、并发子痫前期、巨大儿及出现胎儿窘迫时宜剖宫产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实施自控硬膜外镇痛对产程进展、分娩方式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潜伏期镇痛组186例、活跃期镇痛组220例和对照组160例,观察三组孕妇产程时间、催产素的使用率、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新生儿1min及5min的Apgar评分、新生儿窒息率。结果两组镇痛组均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镇痛组比对照组的活跃期缩短,剖宫产率降低(P0.05);而第二产程、第三产程、产后出血量、阴道助产率、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窒息率在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潜伏期镇痛组的潜伏期有延长的趋势,催产素的使用率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可以降低剖宫产率,不增加阴道助产率,不影响新生儿预后;潜伏期分娩镇痛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宁丰  韦凤莲  周霓  林红  唐雨帆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3):5392-5395
目的:观察Spinocath导管鞘内连续给药分娩镇痛对孕妇及胎儿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分娩镇痛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40例,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宫缩情况、缩宫素使用情况、产后出血、胎心监护、脐血流、羊水性状、新生儿Apgar评分、脐动脉血气分析。结果:两组在生命体征、产程时间、产后出血、胎心监护、脐血流、羊水性状、新生儿Apgar评分、脐动脉血气分析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剖宫产率较B组低,A组自然分娩率、出现宫缩乏力及缩宫素使用比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量舒芬太尼Spinocath导管鞘内连续给药分娩镇痛对母婴无不良影响,但要注意预防出现子宫收缩乏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