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基于循证理念的风险管理模式在急诊胃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急诊科2012年10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110例急诊胃出血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急性胃出血常规基本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循证理念的风险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投诉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操作手法、服务态度、用药指导、事项说明各项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投诉率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在急诊胃出血患者临床护理过程中应用基于循证理念的风险管理模式,能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投诉率,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基于循环质控理念的护理风险管理对神经外科住院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176例神经外科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采用基于循环质控理念的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医院感染率、投诉率、护理风险发生率、护理质量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医院感染率为3. 4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 32%(P 0. 05),投诉率为1. 1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 50%(P 0. 05),护理风险发生率为2. 2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 77%(P 0. 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基于循环质控理念的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降低投诉率,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改善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3.
风险因素管理在医院门诊护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风险因素管理在医院门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医院门诊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评估,并制订相应的风险因素管理措施,指导护理人员规避和化解风险.在风险因素管理前后分别选择270例和356例患者,比较风险因素管理前后门诊的风险事件发生率、对护理人员的投诉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实施风险因素管理后,医院门诊的风险事件发生率和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投诉率与实施前相比均显著降低;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较实施前显著提高.结论 在门诊护理中应用风险因素管理能有效的预防和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医院数字化护理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6月~2018年2月实施医院数字化护理管理前的护士50例、患者2000例以及2018年4月~2018年9月实施医院数字化护理管理后的护士50例、患者2000例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实施前后两组护理质量、护士对护理质控满意度、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医疗纠纷发生率、患者家属满意度。结果:实施后,基础护理、病区管理、专科护理评分高于实施前(P0.01),护士对护理质控满意度高于实施前(P0.01),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医疗纠纷发生率低于实施前(P0.05),患者家属满意度高于实施前(P0.01)。结论:医院数字化护理在护理质量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明显,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护士的实际工作能力,降低不良事件与医疗纠纷发生风险,提高家属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标准化管理在护理质量建设中的实践应用效果。方法依据国家及军队等级医院评审标准、优质护理服务评价标准及医院和护理部的制度、规范确定标准建设十项内容。比较实施前后护理综合质量、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实施标准化管理后护理综合质量、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与实施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运用标准化管理有利于提升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专项护理质量管理小组模式在医院护理质量建设中的实践应用效果。方法护理部质量管理委员会下设6个院级专项护理质量管理小组,负责全院各专项护理质量考核标准修订、工作指引、流程及规范的建立,用以指导临床实践及对临床科室进行质量督导、跟踪与评价。比较实施前后护理质量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并以便利随机抽样法抽取本院护理管理者及护士132名,采用自行设计的《专项护理质量管理工作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 81.8%-97.7%的调查对象认为院级专项护理质量管理小组模式体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对科室护理质量起到监督和保障作用、小组成员在检查督导中坚持原则。专项护理质量管理小组模式实施后各专项护理质量显著提高(P0.01);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患者满意度提高,与实施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专项护理质量管理小组模式有利于提高全员质量意识,落实质控措施,保证护理安全,提升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将风险管理模式应用于护理管理中,比较实施前后1年病区护理质量指标,工作质量评价及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结果:实施风险管理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患者满意度,护士工作质量及风险意识评分均显著提升.结论:在护理管理中灵活引用风险管理模式可以提高护理安全和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护理敏感指标、智能护理质量管理体系模式在手术室护理质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手术室8项护理敏感指标作为质控重点,开发电子化质控系统。对2017年7-9月各项质控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观察整改效果。结果各项指标规范率均明显提高,查检项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手术医生满意度明显提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敏感指标及智能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手术医生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垂直管理模式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方法:2013年12月~2014年6月未实施垂直管理模式,2014年12月~2015年6月实施垂直管理模式,比较实施前后患者及护士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护理质量、不良事件及安全质控指标合格情况。结果:实施后患者及护士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护理质量、不良事件及安全质控指标合格情况均优于实施前(P0.01)。结论:实施垂直护理管理模式后,护理安全员通过对不良事件和护理风险进行探测和控制,能够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方面的意识,使护理风险管理受到控制,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安全隐患,保证护理安全质量,进而提升护理服务水平和管理效能。  相似文献   

10.
杨玉芬 《当代护士》2022,(6):161-163
目的探讨精益管理在提高手术室管理质量及患者护理满意度中的应用实践。方法2020年1月—2020年6月,本科对手术室患者实施精益管理模式,比较实施前后手术室管理质量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差异。结果实施精益管理模式后,手术室护士工作主动性、应急能力、手术配合熟练程度、专业器械使用能力、病历书写、护理记录及总体管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实施前(P<0.05);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医院感染发生率、护患纠纷发生率、患者投诉率均低于实施前(P<0.05);患者满意率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精益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手术室护理管理质量,降低患者不良事件及医院感染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改革护理模式,观察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在免疫吸附治疗风湿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前瞻性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于我院行免疫吸附治疗的风湿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n=30,采用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和对照组(n=30,采用传统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以及患者满意度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为(8.2±0.9)d,而对照组为(9.4±1.1)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20,P=0.000).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管通路堵塞及血栓的发生率有所减少,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高(P均<0.05).结论 在免疫吸附治疗风湿病中实行医护一体化新模式,具有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深化护理内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护理安全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7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60例,观察组3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护理风险管理,比较2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投诉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精细化护理管理在老年患者上消化道超声内镜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3年5月至2015年12月,便利抽样法选择在江苏省老年医院因上消化道隆起性黏膜病变行超声内镜术的老年患者168例为研究对象,以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期间治疗的84例患者为对照组,以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治疗的84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流程进行护理管理,而观察组患者采用精细化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除了对照组有2例患者因不适中途终止检查外,其余16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超声内境检查。观察组患者腹胀、呕吐、黏膜出血和咽痛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精细化护理管理在降低老年患者上消化道超声内境术中的不良反应中效果显著,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在ICU危重患者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柏拉图分析法对2015年1-12月收住解放军第98医院ICU的3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动态分析.针对非计划性拔管(unplanned excubation,UEX)发生率、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发生率[包括经锁骨下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感染率、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lly inserted centra lcatheter,PICC)感染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率等进行护理质量控制与改进,以2014年1-12月收治的314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患者住院及经济运行状况等的差异,并分析患者满意度和3项敏感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UEX发生率与护士专业技能的满意度、护士服务态度的满意度及护理服务质量综合满意度呈负相关(均P<0.05);CRBSI中的CVC感染发生率与护理质量的满意度、护士专业技能的满意度呈负相关(均P<0.05);CRBSI中的PICC感染发生率与就医环境的满意度、护理质量的满意度、护士专业技能的满意度、护理服务质量综合满意度呈负相关(均P<0.05);VAP发生率与患者就医环境的满意度、护士专业技术技能的满意度及护理服务质量综合满意度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 针对UEX、CRBSI、VAP等3项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质量控制与改进能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5.
中医临床路径对脾心痛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效果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中医临床路径对脾心痛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6月入住我院的38例脾心痛患者,采用信封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19例采取优质护理,观察组19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中医临床路径,比较两组在护理质量层面、满意度层面、效能层面的差异。结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分级护理落实率、专科中医技能合格率、护士专业技能满意率、护士服务态度满意率及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缺陷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临床路径在护理脾心痛患者方面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奥瑞姆自理模式在白内障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5年5月~2016年5月该院收治的108例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健康教育、心理护理、日常护理等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开展奥瑞姆自理模式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遵医行为、护理效果、焦虑与抑郁状态、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结果 对照组患者术后坚持食疗与运动、正确用药、用眼卫生、定期复诊遵医行为率均差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有效率68.5%低于观察组有效率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SAS、SD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83.3%低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各指标的评分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白内障患者术后实施奥瑞姆自理模式护理效果显著,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增强治疗效果,促进视力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新毕业护士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某医院外科任职的32名接受护理风险管理的新毕业护士作为观察组,选择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某医院外科任职的32名接受常规培训的新毕业护士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比较风险管理前后新护士"知-信-行"(KAP)问卷得分、护理风险和投诉事件发生率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风险管理后新护士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态度和行动得分均明显高于风险管理前(均P0.05),风险和投诉事件发生率低于风险管理前(P0.05),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风险管理前(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新毕业护士护理质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PDCA管理模式在急危重症患者急救流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由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的12名主管护师组成PDCA管理小组,以2014年7~12月急诊接诊患者的护理程序为调查对象.此时间段内的患者按照常规的就诊流程就诊,PDCA管理小组成员对此时间段内相关的急诊、急救护理质量进行现状调查,找出目前存在的护理质量问题,针对问题进一步分析原因、制定计划、改进措施,实施方案、定时监控检查,持续质量改进.对经PDCA管理后的2015年4~9月急诊接诊患者的护理程序再次进行统计调查,比较改善前后对应的指标,包括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时间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 将改善前与改善后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时间进行比较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患者的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2015年10~12月的相关指标与改善后进行比较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巩固调查阶段的急诊急救质量优于改善后的急救质量,且在持续质量改进中.结论 PDCA管理模式的实施,可显著缩短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时间,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PDCA管理模式可被用作护理管理层简单可靠的质控管理工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CPC)再灌注救治流程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成功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42例均行静脉溶栓后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2组各22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按胸痛中心再灌注流程进行护理,分析比较入院到球囊扩张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以及患者满意率、院内死亡率、PCI成功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情况,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及入院到球囊扩张时间均远远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PCI成功率及院内死亡率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护理满意度远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胸痛中心再灌注救治流程应用于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可有效降低住院费用,节省住院时间和医疗资源,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愈后,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病人安全管理在乡镇医院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将笔者支医时的乡镇医院2011年收治的2567例住院病人作为安全管理对象,采用病人安全管理措施。结果: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显著降低,病人对护理人员满意度及护理质量显著提高。结论:病人安全管理运用于乡镇医院的护理管理实践中,可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