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分析早产儿血清25-羟基维生素D [25-(OH) D]水平及影响因素,为防治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提供依据。方法以2016年10月1日—2018年9月30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生儿科的早产儿为调查对象,于出生后2周检测血清25-(OH) D水平,收集早产儿性别、出生季节、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居住地、母亲年龄和母亲妊娠期并发症等相关资料,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早产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早产儿582例,平均胎龄(32.9±2.3)周,平均25-(OH) D水平为(45.1±16.6) nmol/L。维生素D缺乏91例,占15.64%;不足287例,占49.31%;充足204例,占35.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居住地(β=7.962)、母亲年龄(β=0.738)、出生季节(β=4.166)、出生胎龄(β=0.093)和母亲合并妊娠期高血压(β=4.025)均是早产儿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64.95%的早产儿存在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居住地、母亲年龄、出生季节、出生胎龄和母亲患妊娠期高血压影响早产儿维生素D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晚期早产儿出生时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异常高危险因素,并观察常规治疗后的效果。方法 选取100例于2017年1月—2020年6月在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病室住院的晚期早产儿,根据25-(OH)D水平分为缺乏组(66例)和充足组(34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明确影响晚期早产儿出生时25-(OH)D水平异常的危险因素,对缺乏组予以治疗,观察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缺乏组冬春季出生晚期早产儿为90.9%(60/66)高于充足组27.78%(10/34)(χ2=40.413,P<0.001);母亲孕龄为(29.91±4.13)岁,大于充足组的(28.04±4.19)岁、(23.21±3.01)kg/m2,(χ2=2.134,P=0.035);母亲体质量指数(BMI)为(26.97±2.57)kg/m2,大于充足组的(23.21±3.01)kg/m2, (t=6.534,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冬春季出生(OR=2.659,95%CI 2.303~3.015,P<0.001)、母亲孕龄(OR=3.425,95%CI 2.064~4.785,P=0.002)、母亲BMI(OR=2.136,95%CI 0.491~3.781,P=0.006)为晚期早产儿在出生时25-(OH)D缺乏的相关高危因素。缺乏组的晚期早产儿3个月龄时25-(OH)D水平为(51.25±3.87)nmol/L,高于出生24 h内(25.31±3.57)nmol/L(t=40.025,P<0.001),且与充足组3个月龄时无明显差异(t=0.992,P=0.324)。结论 冬春季出生、母亲孕龄、母亲BMI是影响晚期早产儿25-(OH)D水平的危险因素,经过治疗,早产儿25-(OH)D水平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新生儿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 D]和碱性磷酸酶(ALP)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妇幼保健院出生的2 246例新生儿,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检测25-(OH) D水平,全自动生化仪检测ALP水平。分析胎龄、季节、母亲因素对新生儿血清25-(OH) D和ALP水平的影响。结果该院新生儿维生素D(VD)缺乏率为85. 04%。早产儿的25-(OH) D水平低于足月儿,而ALP水平高于足月儿(P均0. 05);冬春季节出生的早产儿和足月儿血清25-(OH) D水平均低于夏秋季节,而ALP水平均高于夏秋季节(P均0. 05);母亲孕期补充VD时间较长(≥3个月)组、母亲平均每日日照暴露时间较长(≥2 h)组、母亲无钙缺乏症状组新生儿的25(OH) VD水平更高,而ALP水平更低(P均0. 05)。结论该院新生儿普遍缺乏VD,早产儿尤其明显,冬春季节是VD缺乏的高发季节;孕期保证母亲日照充足和摄入充足的VD是减少新生儿VD缺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早产儿(胎龄35周)出生后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探讨围生期因素与其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选取2018-2019年入住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胎龄35周的早产儿,生后24 h内进行25(OH)D检测。根据25(OH)D水平,分为低25(OH)D组[25(OH)D20 ng/ml]和高25(OH)D组[25(OH)D≥20 ng/ml]。查阅产母及新生儿资料,对低25(OH)D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探讨围生期因素对早产儿25(OH)D水平的影响。结果共纳入158例早产儿,平均25(OH)D浓度为(17.2±7.4)ng/ml, 66.5%的早产儿出生后维生素D缺乏。单因素分析显示,产母年龄、分娩季节及辅助生殖技术(ART)是低25(OH)D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产母高龄(OR=0.819,95%CI:0.740~0.906)、ART(OR=0.408,95%CI:0.178~0.933)是低25(OH)D的独立保护因素,春季分娩(OR=4.117,95%CI:1.427~11.881)是低25(OH)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早产儿出生后多处于低25(OH)D水平,多数存在维生素D缺乏,春季出生的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风险更高。低龄、自然妊娠的产母更需要注意维生素D的补充以改善早产儿25(OH)D水平,减少不良结局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出生时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对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结局的影响,为早产儿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NICU住院治疗的10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出生24 h内血清25-(OH)D水平,将患儿分为维生素D严重缺乏组(A组)、维生素D缺乏组(B组)及维生素D正常组(对照组),对三组母婴一般资料、住院期间的治疗情况、合并症及临床转归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儿出生时血清25-(OH)D平均值为(14.33±3.60)ng/ml,维生素D缺乏的发生率为79.1%。夏秋季节出生的患儿血清25-(OH)D明显高于冬春季节(t=2.71,P=0.01)。A组、B组患儿的出生体重、出生体重Z评分及1 min Apgar评分均较对照组低(F=0.86、 5.43、9.05,P<0.01)。母亲年龄越大,维生素D水平越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40,P<0.01)。A组、B组患儿住院时间、用氧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无创通气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65、7.45、15.97、4...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西安地区(北纬34°)新生儿维生素D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生后48小时内入院且生命体征平稳的161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检测新生儿生后48小时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并分析性别、胎龄、出生季节,母亲年龄、分娩方式、妊娠胎数,以及母亲孕晚期维生素D补充剂量对新生儿血清25(OH)D水平的影响。结果新生儿血清25(OH)D平均水平为12.20(9.10,17.30)ng/mL,维生素D缺乏、不足和充足的发生率分别为65.84%、15.53%和18.63%。单胎新生儿血清25(OH)D水平显著高于双胎新生儿(Z=-1.967,P<0.05)。秋季出生的新生儿血清25(OH)D水平显著高于春季出生的新生儿(H=-2.726,P<0.05)。与母亲孕晚期补充维生素D剂量<600IU/d相比,母亲孕晚期补充维生素D剂量≥600IU/d新生儿血清25(OH)D水平显著增高(Z=-3.968,P<0.05),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显著降低(χ^2=8.003,P<0.017)。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孕晚期补充维生素D剂量<600IU/d是新生儿维生素D缺乏的危险因素(OR=2.481,95%CI:1.023~6.008,P<0.001)。结论西安地区新生儿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较高;胎数、出生季节和母亲孕期维生素D补充剂量是新生儿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新生儿维生素D水平的现状,为促进孕期及新生儿保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的295例,其中早产儿组189例,足月儿组106例,分析比较两组一般情况,包括胎龄、出生体重、身长、头围;血清指标包括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碱性磷酸酶(ALP)、钙、磷以及母孕期添加维生素D情况。并比较不同出生体重及胎龄早产儿血清25OHD的差异。结果早产儿组与足月儿组间血清磷及AL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535、-0.591,均P0.05),早产儿组血清钙低于足月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02,P0.05)。早产儿组25OHD(17.05±8.14)μg/L,处于明显低水平,虽低于足月儿组水平[(18.31±8.99)μg/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3,P0.05)。295例新生儿血清25OHD最低为3.00μg/L,最高为71.78μg/L,维生素D缺乏占70.17%,血清25OHD5μg/L:4.07%(12/295);30μg/L:93.90%(277/295)。其中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占72.49%(137/189),足月儿维生素D缺乏占66.04%(70/10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49,P=0.289);30μg/L者,早产儿占95.24%(180/189),足月儿占91.51%(97/10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48,P=0.213)。但是早产儿有12例(6.35%)维生素D严重缺乏,足月儿无。母孕期累积补充了3个月以上的早产儿组仅占16.40%,足月儿组占13.2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20,P=0.50),孕期补维生素D不足与患维生素D缺乏直接相关,是其的危险因素[早产儿不同出生体重血清25OHD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62,P=0.029)。不同胎龄早产儿血清25OHD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44,P=0.045)。结论现阶段足月儿与早产儿一样存在普遍且严重的维生素D不足,孕期维生素D补充不足与新生儿维生素D缺乏密切相关,需加强母孕期及新生儿维生素D的补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早产儿维生素D水平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2年8月本科新生儿病区收治的94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采集其出生后24h内的静脉血完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测定,并分析母亲年龄、孕前体重指数(BMI)、孕期体重增值、孕期日晒时间、受孕方式、职业、学历、分娩方式、分娩季节、胎数、妊娠期合并/并发症、孕期补充维生素D情况以及早产儿胎龄、性别等因素对早产儿25(OH)D水平的影响。结果 早产儿25(OH)D水平为(55.50±27.62)nmol/L;维生素D缺乏、不足及充足的比例分别为16.0%、27.7%、56.3%;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与母亲孕期日晒时间<30min/d、职业、孕期不规律或未补充维生素D以及受孕方式几个因素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母亲孕期日晒时间<30min/d及孕期不规律补充或未补充维生素D是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早产儿25(OH)D水平为(55.50±27.62)nmol/L,总体来说早产儿维生素D营养状态较理想,对母亲孕期日晒时间较短及补充...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出生时维生素D水平与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相关性,为预防早产儿HIE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博罗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2018年6月—2020年6月诊断为HIE的早产儿25例(HIE组)和未发生HIE的早产儿138例(非HIE组),比较两组母亲和早产儿出生时血清25-(OH)D的水平,并对HIE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与非HIE组比较,HIE组早产儿宫内窘迫发生率较高、1 min Apgar评分较低、机械通气时间较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6.875,t=10.854、7.166,P<0.01);HIE组母亲和早产儿出生时血清25-(OH)D水平明显低于非HI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6、2.092,P<0.05),HIE组早产儿出生时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的比例(64%)明显高于非HIE组(3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9,P<0.05);两组母亲血清25-(OH)D水平与早产儿出生时25-(OH)D水平呈正相关(HIE组r=0.825,非HIE组r=0.682,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IE的危险因素包括宫内窘迫(OR=1.137,95%CI:1.105~1.209)、1 min低Apgar评分(OR=1.170,95%CI:1.085~1.443)、机械通气时间(OR=1.431,95%CI:1.275~1.610)和低25-(OH)D水平(母亲OR=1.234,95%CI:1.010~1.511;早产儿OR=1.505,95%CI:1.191~1.899)。 结论 早产儿出生时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的比例达50.9%(83/163),母亲及早产儿出生时低维生素D水平是早产儿HIE发生的高危因素,应注重孕期和早产儿出生后的维生素D补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产儿出生时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院内感染的关系。 方法选取201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接受治疗的出生胎龄<32周的246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早产儿是否发生院内感染,将其分为院内感染组(n=63)与对照组(n=183)。对于院内感染组早产儿,根据其感染类型,进一步分为败血症亚组(n=27)与其他感染亚组(n=36)。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所有早产儿出生时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VitD]水平。对院内感染组与对照组、不同亚组与对照组早产儿出生时血清25(OH)VitD水平及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分别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获得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妇幼保健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审批文号:2013-01-1015-01)。 结果①院内感染组与对照组早产儿的出生胎龄、出生体重,性别、出生季节、母亲分娩方式构成比,母亲年龄、早孕期人体质量指数(BMI)、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这246例早产儿出生时,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为45.5%(112/246),院内感染发生率为25.6%(63/246)。院内感染组和对照组早产儿出生时,血清25(OH)VitD浓度及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败血症亚组早产儿出生时,血清25(OH)VitD浓度为28.1 nmol/L(23.5~34.1 n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2.7 nmol/L(25.3~45.4)nmol/L,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11,P=0.044)。败血症亚组早产儿出生时,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为70.4%(19/2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3.2%(79/183),并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6.995,P=0.008)。其他感染亚组与对照组早产儿出生时,血清25(OH)VitD浓度及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早产儿出生时血清25(OH)VitD水平可能与院内感染发生率无相关性。维生素D缺乏可能增加早产儿院内感染败血症发生率。因为本研究纳入样本量相对较小,早产儿出生时血清25(OH)VitD水平与院内感染的关系,仍需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胎龄小于34周早产儿骨骼早期发育的影响因素,为早产儿代谢性骨病的早期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12月在苏州市立医院出生胎龄<34周的早产儿224例,于矫正3月龄进行左侧胫骨中段超声骨强度测定。通过本院住院系统与儿童保健早产儿管理档案搜集与骨骼发育相关的资料。结果 224例早产儿矫正3月龄超声骨强度Z值为-1.4(-0.6,-2.0),其中,79例(35.27%)超声骨强度值正常,43例(19.20%)轻度骨强度不足,38例(16.96%)中度骨强度不足,64例(28.57%)重度骨强度不足。女婴(OR=4.184,95%CI:1.876~9.329,P<0.001)、出生胎龄≤31周(OR=2.854,95%CI:1.282~6.352,P=0.010)、新生儿静脉营养(全肠外)≥7 d(OR=3.180,95%CI:1.480~6.832,P=0.003)、新生儿咖啡因使用≥10 d(OR=5.673, 95%CI:1.820~17.686,P=0.003)、住院期间碱性磷酸酶(ALP)峰值≥400 U/L(OR=2.796,95%CI:1....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无锡市新生儿维生素D(VD)的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适合本地区的新生儿VD补充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8年3月入住无锡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的足月、母乳喂养、日龄≤7 d的新生儿347例,检测其血清25-(OH)D基础水平,其中血清25-(OH)D≤50 nmol/L的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400 U/d或800 U/d VD口服,6周后复查。同时对其母亲一般信息及孕期补充VD情况等展开问卷调查。结果 VD缺乏、VD不足和VD充足的比例分别为91.07%、8.07%和0.86%。夏秋季出生的患儿血清25-(OH)D水平较冬春季出生的患儿高(t=-3.467,P<0.05)。6周后复查发现,总体患儿血清25-(OH)D平均值较前上升,VD缺乏者比例下降(χ2=118.235、163.196,P<0.05)。 新生儿血清25-(OH)D水平与母亲孕期是否补充充足的钙剂、VD存在一定的相关性(r=0.116,P=0.043)。结论 无锡地区足月新生儿VD普遍缺乏,建议根据母亲孕期VD补充情况,可以将早期足月新生儿VD补充剂量调整为400~800 U/d,持续6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2007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35周及36周晚期早产儿的常见并发症,并与足月新生儿比较,为合理治疗及观察晚期早产儿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期间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出生的全部新生儿12 286名。胎龄为35~35+6周的早产儿为35周组,胎龄36~36+6周的早产儿为36周组,两组生后24 h内检查血常规,尿、便常规,血气分析,血电解质;监测微量血糖(生后1、3、6、12、24 h),胸片;生后第3~5天检查头颅B超及心脏彩超;记录两组早产儿常见并发症。随机选取每月1日出生的足月新生儿共350例为对照组。结果:35周组晚期早产儿的消化系统疾病及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高于36周组晚期早产儿(P<0.05);35周组晚期早产儿与36周组晚期早产儿的呼吸系统并发症、低血糖、贫血或红细胞增多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周小的晚期早产儿消化系统疾病、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更高,更应引起儿科医生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不同剂量维生素D补充对胎龄≤34周早产儿出院时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为早产儿生后合理补充维生素D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在博罗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出生的胎龄≤34周早产儿67例,在完全肠内喂养后开始口服维生素D,并随机分为维生素D低剂量组(n=32)和高剂量组(n=35),比较两组患儿出院时25(OH)D水平、维生素D缺乏/不足的比例及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儿出生时脐带血25(OH)D水平、维生素D缺乏/不足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高剂量组血清25(OH)D水平明显高于低剂量组、维生素D缺乏/不足发生率明显低于低剂量组(t=2.872、χ2=4.189,P<0.05),但高剂量组出院时维生素D缺乏/不足发生率仍为28.6%。结论 对于胎龄≤34周的早产儿,给予补充维生素D 800 U/d可明显改善患儿出院时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的情况,但对于胎龄更小、出生体重更低的超低出生体重儿,可能需要更大剂量的维生素D补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早产小于胎龄儿(SGA)与适于胎龄儿(AGA)高危因素、发病情况的差异,为早产SGA进行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l月-2017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 37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胎龄与出生体重的关系分为SGA组(675例)与AGA组(695例),比较两组早产儿的一般情况、围生期高危因素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1)SGA组出生体重、出生身长、出生头围、出院体重、出院身长均小于AGA组,住院天数较AGA组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11.62、-7.12、-5.25、-5.72、-2.1、4.46,P<0.05);2)SGA组其母系高龄产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盘异常、剖宫产与AGA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5.841、170.937、19.558、92.719,P<0.05);3)早产SGA组并发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心肌损伤、喂养不耐受、肺炎、败血症、低血糖、低甲状腺素血症的比例高于AG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65、4.162、6.035、3.97、5.180、5.21、4.71、5.031,P<0.05);4)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母亲患妊娠期高血压(OR=5.64,95%CI:1.28~16.16)、胎盘异常(OR=3.65,95%CI:1.16~7.69)、多胎妊娠(OR=2.89,95%CI:1.05~8.84)是早产SG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加强孕期保健、胎儿宫内监测,及时发现胎儿宫内生长发育迟缓,对孕母进行积极治疗,有助于减少早产SGA的发生;加强早产SGA的监护治疗,可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早产儿血清维生素D[25-(OH)D3]水平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发生的相关性,为早产儿RDS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9月-2019年3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131例RDS早产儿为实验组,29例非RDS早产儿为对照组。收集所有患儿一般临床资料(性别、分娩方式、母孕情况及Apgar 评分等)及血清25-(OH)D3结果,分析25-(OH)D3 水平与RDS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 RDS组25-(OH)D3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82,P<0.05),且CPAP时间、吸氧时间、静脉营养天数、住院天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69、2.380、2.571、1.999,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维生素 D 缺乏是早产儿发生RDS 的危险因素(OR=0.050,95%CI:0.013~0.186,P<0.05)。结论 早产儿更易发生维生素D缺乏,且维生素D缺乏可能是早产儿RDS发生的危险因素,预防维生素D缺乏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We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in vitamin D levels an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vitamin D deficiency (VDD) during the first year of life in Korean preterm infants. We enrolled 333 preterm infants who were born at Kyungpook National University Children’s Hospital between March 2013 and December 2019. 25-hydroxyvitamin D (25-OHD) levels and medical records were collected at birth, 6 months, and 12 months of age. The mean gestational age was 33.4 ± 2.3 weeks and mean 25-OHD levels at birth were 18.2 ± 13.5 ng/mL. The incidence of VDD was 82.8%, 30.6%, and 27.0% at birth, 6 months, and 12 months, respectively. The incidence of severe VDD (25-OHD < 10 ng/mL) was 31.5%, 1.5%, and 0%, at birth, 6 months, and 12 months, respectively. Among infants with severe VDD, the deficiency persisted in 49.6% at 6 months, and 35.3% at 12 months. The strongest predictor of VDD during follow-up was 25-OHD concentration at birth.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at 400 IU/day did not affect vitamin D levels during the first year of life.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prevent neonatal VDD through maternal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during pregnancy.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dose for Korean preterm infa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