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新生儿惊厥的远期预后与围生期疾病及惊厥情况的关系。 方法 对5-12岁有新生儿惊厥史的儿童进行体格检查及IQ测定,部分行CT及EEG检查并回顾病史和出生情况。 结果 后遗症(脑瘫、癫(?)和智力低下)发生率为26.8%(15/56)。其中脑瘫4例、癫(?)5例(2例合并脑瘫)、智商低下12例(3例合并脑瘫,1例合并癫(?));新生儿缺血缺氧脑病、惊厥次数≥3、持续48 h以上、全身强直阵挛型和多灶性阵挛型患儿后遗症发生高。 结论 新生儿惊厥可致神经系统后遗症,预后与其病因、惊厥次数、惊厥持续时间和惊厥形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惊厥及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惊厥的远期预后与围生期疾病及惊厥情况的关系。方法:对5-12岁有新生儿惊厥史的儿童进行体格检查及IQ测定,部分行CT及EEG检查并回顾病史和出生情况。结果:后遗症(脑瘫、癫痫和智力低下)发生率为26.8%(15/56)。其中脑瘫4例、癫痫5例(2例合并脑瘫),智商低下12例(3例合并脑瘫,1例合并癫痫)。新生儿缺血缺氧脑病。惊厥次数≥3、持续48h以上、全身强直降挛型和多灶性阵挛型患儿后遗症发生高。结论:新生儿惊厥可致神经系统后遗症,预后与其病因、惊厥次数、惊厥持续时间和惊厥形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惊厥29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新生儿惊厥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危重症之一 ,惊厥可造成神经原坏死 ,引起更坏的神经系统后果 ,故对新生儿惊厥必须早期明确病因诊断 ,及时有效控制惊厥。现将我科 3年来收治新生儿惊厥 2 94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2 94例 ,男 2 0 2例 ,女 92例 ;入院最小年龄为出生后半小时 ,最大年龄为出生后 2 5d ,其中≤ 7d 2 2 2例 ,>7d 72例 ;早产儿 4 9例、足月儿 2 0 7例、过期产儿 38例 ;出生体重 <2 5 0 0g 97例、出生体重≥ 2 5 0 0g 197例 ;生产史有异常者 182例 ,其中剖腹产2 2例、臀位产 12例、产后窒息 70…  相似文献   

4.
<正>新生儿惊厥(NS)是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其发病率在足月儿为1. 5‰~3. 5‰~([1]),早产儿为10‰~30‰~([2])。近年来,产前检查、分娩技术及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对NS的预后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后期神经系统后遗症发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对新生儿惊厥的诊断及预后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1月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1例惊厥或可疑惊厥发作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aEEG检查,同时记录原始视频脑电图(VEEG)。记录一般资料、发作情况、aEEG、VEEG结果及预后。结果共纳入51例新生儿,其中35例新生儿监测到发作性事件,12例为非癫痫性事件,23例为经VEEG确诊临床电发作或电发作。aEEG监测到阵发性异常19例,以VEEG为标准,aEEG识别惊厥患儿的敏感性为82.6%(19/23)。aEEG异常28例(54.9%),其中轻度异常18例,重度异常10例;轻度异常以阵发性异常为主,重度异常以背景活动异常为主;aEEG重度异常患儿背景活动均异常(100.0%),背景异常率高于轻度异常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背景异常患儿运动发育迟缓率高于背景正常患儿,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aEEG不同异常程度患儿运动发育迟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EEG诊断新生儿惊厥的敏感性高,可以作为早期筛查新生儿惊厥的重要依据,并且预测远期运动发育的不良结局。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及随访与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新生儿心律失常的原因、发病机制、心律失常类型、临床表现及预后。方法 对1986年1月~1998年12月入院并诊断为心律失常的20例新生儿进行临床分析和随访。结果 房性早搏7例,室性早搏7例,各占35%(7/20);室性心动过速2例,窦房结功能不良2例,各占10%(2/20);房扑1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各占5%(1/20)。转妇:心律失常消失16例,占80%(16/20);失访2例,死亡2例,各占10%(2/20)。结论 新生儿心律失常以房性早搏或室性早搏最常见,常不需要治疗,预后良好。室性心动过速若原发病严重,则预后很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特点及预后转归情况。方法:选择86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胎龄将患儿分为早产组(胎龄<37周,54例)和足月组(胎龄≥37周,32例);依据体重将患儿分为低体重儿组(体重<2 500 g,56例)和非低体重儿组(体重>2 500 g,30例),回顾分析不同组患儿临床表现、并发症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86例患儿,其中早产儿54例,占62.8%;低体重儿56例,占65.1%。低体重儿组BellⅠ期构成比显著低于非低体重组(P<0.05)。早产儿组BellⅢ期构成比显著高于足月组(P<0.05);低体重儿组BellⅢ期构成比显著高于非低体重组(P<0.05)。主要临床表现排序依次为:腹胀者48例(55.8%)、便血者36例(41.9%)、呕吐者32例(37.2%)。原发疾病及并发症情况:肺透明膜病38例,肺炎35例,窒息45例,病理性黄疸56例,酸碱失衡53例,颅内出血20例,肠穿孔、腹膜炎23例。早产儿和低体重儿治愈率显著低于足月儿和非低体重儿(P<0.05),而死亡率显著高于足月儿和非低体重儿(P<0.05)。结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特点:1早产儿、低体重儿易发生;2早产儿、低体重儿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3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便血及呕吐等。胎龄是影响NEC预后的重要因素,产、儿科加强合作尽可能地减少早产;对于不可避免的早产,力求早发现以获取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讨探新生儿惊厥的病因、诊断,有效控制惊厥的发作,减少后遗症。方法分析新生儿惊厥的发生率、病因、病因与日龄的关系。结果显示以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和颅内出血(ICH)多见,发病时间多在生后3天内;其次为低血钙和低血糖,发病时间多在生后1周。结论早期发生惊厥者主要与围产期窒息有关,本组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占首位,其次是颅内出血(ICH),常在l2~24小时发病,出生1周后发病者应考虑感染和低血钙。由此强调加强围产期保健,提高产科技术,建立高危新生儿监护的重要性,有助于降低发病率、后遗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朱正淮 《工企医刊》2007,20(6):50-50
惊厥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症状之一,多次惊厥可致患儿猝死或留下永久性后遗症,早期明确病因及正确有效的治疗是提高治愈率,减少后遗症发生的关键。现对我院2002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31例新生儿惊厥病因进行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近5年来我院共收住新生儿160例,发生惊厥31例。其中男20例,女11例。男女之比例为1.8∶1;发病日龄≤24h16例,~3天6例,~10天4例,~28天5例;惊厥发作次数:1次14例,~3次11例,≥14次6例。1.2病因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12例,低钙血症及低血糖各6例,新生儿颅内出血(HIE)3例,高胆红素脑病,败血症及闷热综合症各2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氯硝安定肌注与灌肠在治疗小儿惊厥中的实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在苍南县人民医院就诊的惊厥患儿120例,随机分为氯硝安定肌注组、苯巴比妥钠肌注组、氯硝安定灌肠组和水合氯醛灌肠组,观察比较各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氯硝安定肌注组总有效率(90.00%)高于苯巴比妥钠肌注组(6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65,P<0.05);氯硝安定灌肠组总有效率(90.00%)高于水合氯醛灌肠组(60.00%)(χ^2=5.689,P<0.05);氯硝安定肌注组与灌肠组24 h内均未见惊厥复发,苯巴比妥钠组8例复发,水合氯醛组10例复发;4组用药后均无呼吸抑制、循环障碍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氯硝安定肌注、灌肠能有效及时控制惊厥,临床推广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儿秋冬季腹泻合并惊厥的原因.方法:对36例秋冬季腹泻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相关辅助检查进行分析.结果:中枢感染、电介质紊乱、高热惊厥,维生素B1、维生素K1缺乏等均可引起秋冬季腹泻合并惊厥.结论:秋冬季腹泻合并惊厥由多种因素引起,临床应综合考虑,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其血浆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annose-binding lectin,MBL)水平在惊厥前后的变化。 【方法】 对2010年8月-2011年7月在本院住院的68例热性惊厥患儿,应用ELISA法检测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浆MBL浓度,同时进行临床特点分析。统计分析采用SPSS 11.0。 【结果】 急性期和恢复期MBL平均浓度分别为(595±559) ng/mL和(585±466) ng/mL,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07,P=0.836),急性期与恢复期MBL水平呈线性相关(r=0.809,P<0.01)。其中恢复期MBL血浆浓度<200 ng/mL的病例占29.4%,MBL参与急性应答占全部病例的38.2%。 MBL浓度与CRP浓度无明显相关性(r =0.15,P=0.22)。89.7%的患儿热性惊厥由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54.1%的患儿惊厥急性期CK-MB增高。 【结论】 惊厥应激对机体血浆MBL水平表达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患儿惊厥的发生原因,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武警陕西省总队医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以惊厥为第1主诉的患儿31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10例中男187例,女123例,男女之比为1.52:1.引起小儿惊厥原因依次为热性惊厥(34.84%),癫痫(20.00%),颅内感染(18.71%),代谢紊乱(19.03%),缺氧性脑损伤(4.80%),经统计惊厥原因有显著性差异(x2=1 128.49,P<0.001).不同年龄惊厥的主要原因也不尽相同,差异有显著性(x2=1 146.73,P<0.001).结论 引起不同年龄段儿童惊厥的主要原因不同,常见原因依次为热性惊厥、癫痫、颅内感染、代谢紊乱、缺氧性脑损伤,需针对病因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苯巴比妥的药理作用及其治疗热性惊厥的优势.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四川省泸州市人民医院治疗的380例热性惊厥患儿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190例,采用“苯巴比妥(i.m)+地西泮(i.v)”治疗;对照组190例,仅给予地西泮(i.v)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惊厥症状控制时间、脑神经因子水平、复发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3.68%(178/1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37% (147/190),x2=20.430,P<0.05;观察组的惊厥症状控制时间(11.30±2.45)明显少于对照组(15.02 ±4.50) min,t=10.008,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脑神经因子水平NSE(20.31±4.85) ng/mL、S-100β(0.14±0.03) μg/L、BDNF(6.71±1.48) μ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35±5.77) ng/mL、(0.23±0.05) μg/L、(10.98±3.25)μg/L,t值分别为14.703、21.276、16.404,均P<0.05;观察组的复发率(10.53%)和复发次数(2.03±1.1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和(3.22±1.08)次,均P<0.05;不良反应方面,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苯巴比妥具有良好的镇静、抗惊厥、抗癫痫等药理作用,临床治疗热性惊厥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38例小儿惊厥临床特点的观察及治疗,探讨早期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选取38例小儿惊厥患者的病因、惊厥发作形式、发作次数、持续时间、脑电图和临床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予以观察和相关数据的分析。结果在38例小儿惊厥者中,以高热所致惊厥发生率最高,且明显高于维生素D缺乏、颅内感染、颅内出血、癫痫、神经系统病变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940、7.869、8.630、9.082、10.000,均P<0.05);发作形式以单纯型发生率最高(81.58%)、发作次数以1次发生率最高(84.21%)、发作持续时间以5min以内发生率最高(94.74%);治疗总有效率达92.11%、复发率占10.53%。结论明确小儿惊厥的病因、加强临床特点分析对早期诊断以及根据病因采取相应措施及时控制惊厥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窒息1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126例窒息新生儿临床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及其并发症,为制定新生儿窒息的预防和处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安康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出生的126例新生儿窒息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连续3年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21、0.23、0.90,均P>0.05);新生儿窒息发生围产因素主要为胎儿宫内窘迫、低出生体重儿、羊水污染、早产、胎膜早破,所占比例分别为31.75%、29.36%、22.22%、22.22%、21.43%;新生儿窒息并发症主要包括吸入性肺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黄疸、颅内出血、低钠血症、低钙血症、心肌损害、消化道出血,分别占86.51%、77.77%、68.25%、53.97%、45.24%、31.75%、30.95%、11.11%。结论新生儿窒息关键在于预防,加强产前监测,及时了解有无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监测有异常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产儿科合作,分娩时实施新法新生儿复苏,在窒息新生儿处理上清理呼吸道是关键,在复苏后处理上早期要维持内环境稳定,减少脑损害及心肌损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分析新生儿气胸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 方法 对本院新生儿科2010年9月-2011年9月收治的20例新生儿气胸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20例新生儿气胸患者中17例经保守治疗,治愈出院,2例分别经胸腔穿刺及胸腔闭式引流后治愈出院,1例抢救无效死亡。 结论 新生儿气胸多见于足月儿,且发病率与分娩方式有关,降低择期剖宫产率,提高窒息复苏水平,可防治新生儿气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生儿李斯特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西北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17例李斯特菌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患儿中男9例,女8例;11例为早产儿(64.70%),6例足月儿(35.30%)。17例血培养为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其中7例脑脊液培养也为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16例为早发型感染,1例晚发型感染。临床表现为呼吸急促(9例)、发热(6例)、呼吸困难(2例)、低体温(2例)、皮疹(2例)及惊厥(1例)等;需要常压氧疗3例,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有创和无创)8例;初次选择抗生素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的有8例,选择头孢类抗生素7例。母亲产前发热8例,胎儿宫内窘迫9例,产前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7例。母亲产前血培养李斯特菌感染3例,胎盘病理为急性绒毛膜炎10例;17例患儿合并化脓性脑膜炎10例(58.82%),脑脊液培养出单核李斯特菌7例;治愈12例(70.59%),签字出院3例(17.65%),死亡2例(11.76%)。结论新生儿李斯特菌感染是新生儿早期的严重感染性疾病,易导致呼吸衰竭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死率高,以早产儿多见,多为早发型。对有产前发热、宫内窘迫、羊水污染及产前感染指标升高的孕产妇及新生儿应警惕李斯特菌感染,尽早进行病原学检测,首选敏感性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良性家族性婴儿惊厥(benign familial infantile convulsion,BFIC)一家系的遗传方式、临床特征、脑电图及染色体情况.[方法]按照遗传学标准家系分析纲要对患者家族成员作调查,分析临床发作情况,做详细的体格检查,部分行血常规、血生化、脑电图、头颅CT、染色体核型检查.[结果]先证者Ⅲ32,男,68 d,以频繁抽搐3d入院,发作表现为无热性频发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该家系4代共62人,其中有15名患者,男6例,女9例,均于初生后2~6个月发病,惊厥发作形式主要为全身性强直或强直-阵挛发作,大多在1岁前发作停止,仅有3名患者在婴儿后有发作.家系中除1人智力低下、生活不能自理外,其余患者智能发育正常,全身及神经系统检查、实验室检查、智能测试、染色体数目及形态正常.[结论]BIFC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长期预后良好,具有多种表型和遗传异质性.寻找更多的BIFC家系进行分子遗传学研究,对探讨原发性癫痫的分子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