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观察结构性营养护理管理模式在胃癌术后早期经鼻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12月我院接受胃癌切除术的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1例。两组均于术后接受早期经鼻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对照组实施常规营养护理。试验组接受结构性营养护理管理模式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后各相关观察指标的差异性。结果试验组干预后住院时间及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体重增加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结构性营养护理管理模式对胃癌术后早期经鼻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患者实施干预,能够显著降低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营养支持效果,促进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以护士为主导的四位一体式早期营养支持管理模式在重症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四位一体式早期营养管理模式实施前(2015年1月到2015年6月)和实施后(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收治于本院的重症脑卒中病例各50例为研究对象,实施前后病例组分别设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早期营养支持护理,实验组接受以护士为主导的四位一体式早期营养支持管理,对两组重症脑卒中病例干预后的各相关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重症脑卒中病例干预后的4项营养状况指标(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血糖)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干预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平均ICU住院费日和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重症脑卒中患者实施以护士为主导的四位一体式早期营养支持管理模式干预,能显著提高营养支持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节省重症监护医疗资源。  相似文献   

3.
杜亚平 《妇幼护理》2022,2(17):4016-4018
目的 观察脑卒中患者早期鼻空肠管肠内营养结合风险预警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择 2020 年 1 月至 2021 年 12 月就治于 我院的重症脑卒中病例 60 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 60 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 30 例。对照组接受早期 肠内营养支持与常规式照护,试验组于此基础之上加用风险预警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营养评估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和 ICU 入 住时长以及神经功能。结果 试验组重症脑卒中病例营养评估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ICU 入住时长、 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卒中患者早期干预实践中应用鼻空肠管肠内营养结合风险预警护理,可改善重症脑 卒中病例营养状态与神经功能、减少并发症、缩短 ICU 入住时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治疗重症胰腺炎的疗效和护理干预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2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90例,根据随机原则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静脉营养直到进食,实验组患者则给予早期肠内营养。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实验组患者的感染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能对患者营养状况进行有效改善,患者的感染率、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住院时间缩短,减轻患者的经济压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效果。方法选取8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1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干预的方式,治疗组采用集束化护理联合早期肠内营养进行干预,对比观察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治疗组患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消化道出血、肾衰竭、心力衰竭、静脉血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集束化护理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可提升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效果,患者住院时间缩短,并发症减少,护理满意度提高。  相似文献   

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15):2734-2736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在心内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12月我院CCU收治的60例心内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干预前后腹泻严重度和情绪状态变化情况以及住CCU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腹泻严重度评分、SAS评分及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住CCU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能够提高心内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缩短康复时间,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7.
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转归的影响.[方法]将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52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早期行肠道内营养,对照组给予静脉营养至进食,记录患者的感染率、病死率、并发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结果]病死率试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并发症及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早期行肠内营养能降低感染率,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早期施行肠内营养干预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120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干预组采用十二指肠置管施行早期肠内营养,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延迟性胃肠内营养,比较2组患者营养疗效及并发症。结果干预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外周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入院14 d后干预组颅内感染和肺部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颅内感染和肺部感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分析研究重症胰腺炎早期空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按照盲选法选取诊治的54例重症胰腺炎患者,比较采用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及空肠营养支持治疗效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感染率、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胰腺炎患者采用早期空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1):2045-2046
研究肠外肠内联合营养对重症脑卒中患者血浆蛋白及并发症的影响。抽取2014年5月~2016年7月我院重症脑卒中患者7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我院自制鼻饲匀浆饮食支持治疗,观察组给予肠外肠内联合营养支持治疗。对比两组干预前后血浆蛋白指标水平变化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干预前两组血浆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血浆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6.67%)明显低于对照组(72.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外肠内联合营养可改善重症脑卒中患者机体营养情况,显著提高其血浆蛋白水平,且降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对重症脑出血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对42例重症脑出血患者(GCS评分≤8分)随机分为采用留置胃管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组)组和采用传统的延迟性胃肠内营养(对照组)组,观测患者营养状况、意识状态变化、应激性溃疡出血、电解质紊乱及肺部感染等.结果 重症脑出血患者术后1周时均处于负氮平衡状态,术后12d时治疗组营养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早、晚期并发症均少于对照组,术后第6天应激性溃疡出血、电解质紊乱、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重症脑出血患者采用早期留置胃管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ICU颅脑患者早期营养支持的临床护理干预方法。方法选取医院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以肠外营养支持及护理,实验组予以肠内营养支持及护理,对比2组干预前后营养状态和免疫状态,记录2组营养支持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红蛋白、总蛋白及血清白蛋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营养7 d后CD_3~+、CD_4~+、CD_4~+/CD_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电解质紊乱、上消化道出血、应激性溃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肠内营养支持及护理能够改善ICU颅脑损伤营养状态,提高机体免疫力。  相似文献   

13.
Aim. To test whether a feeding algorithm could improve the nutritional support of intensive care patients. Background. Numerous factors may impede delivery of both enteral and parenteral nutrition to patient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Often there is a discrepancy between what is prescribed and actual delivery of nutrient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test the effect of a nutritional support algorithm in an intensive care unit mainly by using the enteral route and if necessary by combining enteral and parenteral nutrition. Methods. In this prospective study, nutritional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routinely fed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controls, n = 21) during the first three days following admission to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A nutritional support algorithm was then implemented and nutritional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ho participated in this intervention (intervention group, n = 21). Data collected included the total amount of calories prescribed vs. received, onset of delivery of enteral nutrition, enteral vs. parenteral nutrition, and the use and size of enteral feeding tubes. Results. Patien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both prescribed and actually received significantly larger amounts of nutrients than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y also received a larger proportion of their nutrients in the form of enteral nutrition. In addition, the nutritional support algorithm led to greater consistency in nursing practices with respect to aspiration of gastric content and rate of increment in enteral feeding. Conclusion. The study confirms that a nutritional support algorithm improved the delivery of nutrients to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The algorithm was most effective with respect to the delivery of enteral nutrition. The effect was primarily because of early and more rapid increment in the delivery of enteral nutrition administered by nurses based on improved physician orders. The combination of enteral and parenteral nutrition may contribute to meeting adequate nutritional requirements. Relevance to clinical practice. By using a nutritional algorithm focused on enteral nutrition, but including parenteral nutrition as a supplement, it is possible to improve the delivery of clinical nutrition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标准营养制剂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支持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将我院神经内科收住的70例首发脑卒中患者按入院先后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均35例患者。实验组为康复体位联合阶段化、个性化肠内营养干预组;对照组为康复体位联合肠内营养护理组。两组患者在入院Ft、7、14、28d分别测定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血清前白蛋白(pre-albumin,PAB)含量,测量非瘫痪侧上臂肌围(armmuscle circumference,AMC)、三头肌皮褶厚度(triceps skin fold,TSF)。此外两组患者在入院第1天及第28天时,进行简式Fugl-Meyer量化评分。结果入院第7天,对照组患者AMC明显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28d,实验组患者TSF、AMC、PAB和ALB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第28d两组患者均进行Fugl Mey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标准营养制剂肠内营养干预,更能够有效地改善其营养状况,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持续动态分级营养管理在高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维持治疗期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持续动态分级营养管理模式实施前(2017年5月—2017年12月)和实施后(2018年1月—2018年8月)就治于某院的高危ALL患儿各48例为研究样本,实施前后患儿分别设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接受常规营养管理,试验组接受持续动态分级营养管理,对两组干预后的各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干预后营养管理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干预期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持续动态分级营养管理对高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维持治疗期患儿施加干预,可取得良好的营养管理成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急性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早期经鼻饲管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80例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90例,实验组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留置鼻胃管进食,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经口进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周后的营养指标、神经功能恢复、误吸及肺炎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的各项营养指标、神经功能恢复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误吸及肺炎的发生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应早期经鼻饲管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17.
潘习  王稚  黄盛  马铮铮  王达鹏  杨晶  徐岚 《中华护理杂志》2022,57(19):2309-2315
目的 制订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滋养型肠内营养流程并评价其应用效果。 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最佳证据总结、专家咨询及临床试运行制订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滋养型肠内营养流程。采取便利抽样法,连续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于苏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病房收治的重症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21年1月—12月收治的49例作为试验组,2020年1月—12月收治的50例作为对照组。试验组实施早期滋养型肠内营养流程,对照组实施常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比较两组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情况及营养指标。 结果 试验组腹泻、便秘、喂养中断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住院7 d后血红蛋白值与入院时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住院7 d后血红蛋白值较入院时下降(P<0.05);两组住院7 d后血浆白蛋白水平较入院时均降低(P<0.05),但试验组下降幅度低于对照组(P=0.046)。结论 早期滋养型肠内营养流程可降低重症脑卒中患者腹泻、便秘及喂养中断的发生率,并促进其血红蛋白的恢复,减缓白蛋白水平的下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项目管理法在老年患者肠内营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营养不良老年患者纳入研究,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管理组及常规组,每组各45例。常规组实施常规营养护理,管理组以项目管理法实施营养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干预前后营养状况变化、患者满意度以及干预前后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管理组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常规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生活质量(QOL量表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管理组高于常规组(均P<0.05)。结论项目管理法应用于老年患者肠内营养护理中的效果显著,有利于并发症的控制,促进营养状况的恢复,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满意度和生活质量,可作为有效的老年患者肠内营养护理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