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60例ACI患者及40位正常人的血清MBP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ACI患者血清MB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血清MBP水平与脑梗死分型(TOAST分型)有一定的关系。结论ACI患者血清MBP水平明显升高,及时测定ACI患者血清MBP水平对该病早期诊断及病情判断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脑梗死(CI)患者的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32位正常人及30例CI患者血清MBP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 CI患者血清MB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血清MBP含量与脑梗死体积有一定的关系。结论 CI时血清MBP含量明显升高,且与脑实质损害程度有一定的关系;及时测定CI患者血清MBP含量对该病早期诊断及病情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36例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ACHT)患者、40例其它神经系统疾病(OND)患者及32名正常人的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及其抗体(Anti-MBP)含量。结果表明:ACHT组患者血清MBP含量显著高于OND组与正常人组(均P<0.01),ACHT患者中脑挫裂伤组和脑内血肿组血清MBP含量较脑震荡组明显增高(均P<0.01);而OND组与正常人组比较则无明显差异(P>0.05)。ACHT组患者血清Anti-MBP含量与OND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提示血清MBP含量对判断颅脑损伤的病情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分型脑梗死患者血清髓鞘碱性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2012-03-2014-04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4例,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52例,心源性脑栓塞41例,小动脉闭塞型31例,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者60例,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血清中hs-CRP浓度进行检测,利用酶标仪对血清中MBP浓度进行检测。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清hs-CRP和MBP浓度分别为(2.66±4.21)ng/mL和(4.25±2.12)ng/m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健康对照血清hsCRP和MBP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和心源性脑栓塞患者hs-CRP和MBP浓度均高于小动脉闭塞型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动脉闭塞型患者hs-CRP浓度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类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和MBP浓度均出现变化,hs-CRP对早期病变敏感,可早期识别和预测脑梗死,而MBP则可反映脑组织损伤严重程度,对判断患者病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卒中血清髓鞘碱性蛋白含量测定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的含量变化厦临床意义。方法采用MBP—ELISA双抗夹心法进行定量检测对脑出血30例、脑梗塞30例反健康对照组30例测定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的含量水平。结果脑出血、脑梗死组的血清髓鞘碱性蛋白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但脑出血、脑梗塞组结果相似。结论测定脑卒中患者血清髓鞘碱性蛋白含量的变化可以从生化指标采反映脑实质损害与血脑屏障破坏的程度,结合影像学对判断脑卒中的病情和预后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老年期痴呆患者血清髓鞘碱性蛋白及其抗体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36例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ACHT)患者、40例其它神经系统疾病(OND)患者及32名正常人的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及其抗体(Anti-MBP)含量。结果表明:ACHT组患者血清MBP含量显著高于OND组与正常人组(均P〈0.01),ACHT患者中脑挫裂伤组和脑内血肿组血清MBP含量较脑震荡组明显增高(均P〈0.01);而OND组与正常人组比较则无明显差异(P  相似文献   

8.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血清髓鞘碱性蛋白含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测定49例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2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及32例正常人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含量。结果表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组血清MBP含量显著高于精神分裂症组与正常对照组(P〈0.01),且血清MBP含量与脑电图,脑CT改变及病程有关;精神分裂症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血清MBP含量测定对判断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病情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颅脑损伤患者血清髓鞘碱性蛋白与伤情及临床预后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8年6月到1999年2月对65例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的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yelinBasic Protein,MBP)进行了测定并将结果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发现血清MBP的含量与颅脑损伤的伤情及预后有关,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髓鞘碱蛋白对脑梗死和多发性硬化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髓鞘碱蛋白(MBP)对脑梗死(CI)和多发性硬化(M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14例CI患者、28例MS患者、24名正常者血清以及部分患者脑脊液(CSF)的MBP进行了检测。结果CI、MS患者血清和CSF的MBP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MS组又高于CI组(P〈0.01);MS组中病情活动期患者MBP又高于缓解期。结论血清和CSF的MBP检测对MS和CI的鉴别诊断,以及判断MS病  相似文献   

12.
注射用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观察注射用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07-08~ 2008-08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2组即尤瑞克林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及一般营养脑神经细胞药物常规治疗,治疗组另外加用尤瑞克林治疗(注射用尤瑞克林0.15PNA,静滴,1次/d,连用14d),观察2组治疗前、治疗后第7天和第15天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进行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3个月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结果 治疗后尤瑞克林组以及对照组NIH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改善(P<0.05或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NIHSS评分、ADL评分及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尤瑞克林可有效促进脑梗死所致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恢复,改善病人的预后,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且安全、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3.
选择性头颅降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选择性头颅降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44例经头颅CT或MR证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被随机分为头颅降温组(24例)和对照组(20例),降温组在常规药物治疗脑梗死的同时加用头颅降温治疗,对照组只予以常规药物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3、7、21、90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于治疗前、治疗后21d及90d行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 治疗7d以后降温组ESS积分增加值显著高于对照组;降温组Barthel指数增加值在治疗后21d和90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头颅降温治疗可以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头颅降温对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糖尿病(DM)与非糖尿病(NDM)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临床神经缺损程度及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分布特点。方法 筛选符合条件的2017年10月-2018年5月在铜陵市立医院住院的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112例纳入本研究,其中DM性脑梗死患者(DM脑梗死组)43例及NDM性脑梗死患者(NDM脑梗死组)69例,收集2组患者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生化检查指标、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分布特点。结果 2组患者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比较,DM脑梗死组高脂血症、冠心病的比例、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与NDM脑梗死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 2组患者入院临床神经缺损程度比较,DM脑梗死组入院NIHSS≤4分患者与NDM脑梗死组入院NIHSS≤4分患者有明显差异(P<0.05); 2组患者颅内血管狭窄发生率比较,DM脑梗死组血管狭窄率62.79%,其中单支血管病变率20.93%、混合血管病变率30.23%; NDM脑梗死组血管狭窄率40.58%,其中单支血管病变率57.97%、混合血管病变率20.30%,2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 糖尿病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脑梗死患者多伴有冠心病、高脂血症病史,入院临床神经缺损程度相对轻,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高,多以混合血管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15.
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与OCSP分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与OCSP分型各亚型的关系。方法 对161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进行OCSP分型,并对其中配合检查的156例以及54例单纯高血压患者和43例健康正常人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颅外段的狭窄程度,并探讨OCSP各亚型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发生率为75%,较高血压组35.19%,和正常对照组27.91%明显升高(P〈0.01)。脑梗死组OCSP各亚型构成比为:腔隙性梗死49.1%,部分前循环梗死37.9%,和后循环梗死7.5%,完全性前循环梗死5.6%。OCSP各亚型急性脑梗死患者之间的颈动脉狭窄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前循环和后循环梗死中重度的血管狭窄明显高于腔隙性梗死。结论 脑梗死同颈动脉颅外段的狭窄明显相关,OCSP分型不能提示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病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及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时C反应蛋白的变化,评估C反应蛋白在ACI的预后及并发MODS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30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和82例ACI患者(ACI组)出现首发症状7天以内血清CRP的含量,其中腔隙性脑梗死20例(LCI)组,ACI并发MODS患者(MODS)组32例,急性脑梗死30例(SACI组,即非LCI并且未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结果 (1)30例健康者全部CRP<10 mg/L,ACI组CRP>10 mg/L的阳性率达97.5%;(2)SACI组及MODS组CRP水平与LCI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MODS组CRP水平较SACI组明显增高;(3)血清CRP<30mg/L时,MODS的发生率为0,血清CRP水平>30mg/L时,随着CRP水平的升高,ACI发生MODS的发生率逐渐增高.结论血清CRP水平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MODS的发生率呈正相关,CRP是判断ACI预后和并发MODS的一个有效实验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脑外伤患者脑脊液髓鞘碱性蛋白(CSF-MBP)水平与其损伤类型的关系。 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RIA)对42例急性脑外伤患者的CSF-MBP进行测定,并测定26例非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作对照。结果 严重脑内原发性损伤患者CSF-MBP平均水平显著高于轻中度脑内原发性损伤和单纯颅内血肿者(P<0.01),单纯颅内血肿患者CSF-MBP仅伤后第5天增高;弥漫性脑损伤组CSF-MBP水平显著高于局灶性脑损伤组(P<0.01),伤后1周内持续处于高水平状态。结论 CSF-MBP的测定有助于急性脑外伤患者损伤程度及类型的判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青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生活方式及其颈动脉病变的特征。方法①小于45岁ACI患者87例为中青年组,与81例健康对照组比较,分析他们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生活规律,睡眠状况,饮酒,吸烟,社会劳动性质,手机使用时间,运动时间等);②大于55岁的ACI患者95例为老年对照组,比较中青年ACI组与老年ACI对照组的颈动脉病变的特征。结果①中青年ACI患者多体型肥胖,大量吸烟,酗酒,生活无规律,以高盐,高脂注重口味饮食为主及运动量减少等;②颈动脉彩超示,中青年组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检出率为32.18%(28/87),稳定斑块检出率21.84%(19/87),颈动脉狭窄主要为轻-中度狭窄;③老年组不稳定斑块检出率为47.37%(45/95),稳定型斑块检出率为23.16%(22/95),颈动脉狭窄主要为中-重度狭窄。结论不良生活方式是中青年脑梗死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病变以不稳定型斑块为主,颈动脉内径主要表现为轻-中度狭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106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ACI组,年龄〉65岁)和102例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价粥样硬化斑块的位置、稳定性、造成的颈动脉狭窄情况,并分析三者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ACI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87.02%,显著高于对照组检出率15.02%(P〈0.005)。ACI组中,中型及重型脑梗死患者的不稳定斑块检出率(51/86)显著高于轻型脑梗死患者(5/20)(P〈0.02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补体系统激活变化趋势与急性脑梗死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动态观察脑梗死患者发病后1月内补体C3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变化趋势及其与梗死灶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分别在发病后12、24、48、72h、7、14d和1月,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56例脑梗死患者补体C3和Hs-CRP含量,观察并记录所有病例的病灶体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同时选取46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结果(1)病例组补体C3和Hs-CRP在不同测定时点浓度不同(F=163.456和97.622,P〈0.001),表现为发病12h时补体C3和Hs-CRP浓度即有所增加,此后随着发病时间的增加浓度呈上升趋势,至发病7d达峰值,随后逐渐下降,至1月时趋于正常。(2)病例组血清C3、Hs-CRP的浓度于发病后12、24、48、72h、7、14d均高于对照组(P〈0.05),1月时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病例组血清补体C3、Hs-CRP水平与梗死灶体积有关系,体积越大,血清补体C3、Hs-CRP水平越高。大、中病灶组血清补体C3、Hs-CRP浓度明显高于小病灶组(P〈0.05);(4)病例组血清补体C3、Hs-CRP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系,神经功能缺损越重,血清补体C3、Hs-CRP水平越高。重、中度神经功能缺损组血清补体C3、Hs-CRP浓度明显高于轻度缺损组(P〈0.05)。结论(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C3、Hs-CRP含量增高,存在补体系统激活。补体激活可能参与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脑组织的炎症过程;(2)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3、Hs-CRP与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之间有密切关系,反映卒中时脑组织的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