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了解云南省德宏州社区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配额抽样的方法在5个县市中各抽取1个社区,对其中年龄在18个月以上的常住人口进行人口学信息的搜集和血样检测。结果 25004名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34.72±18.68)岁,女性占55.0%,傣族占56.8%,65.3%的人已婚有配偶,71.8%的人接受过小学以上教育。研究对象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率为0.6%(162/25004),以潞西市(1.2%)、21~40岁人群(1.0%)、男性(0.9%)、景颇族(1.7%)、在婚和离异/丧偶(0.8%)、小学文化程度(0.7%)以及企事业单位和技术人员(1.0%)HCV感染率相对较高。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潞西市(OR=4.62,95%CI:1.60~13.38)、年龄在20岁以上者(OR21~=22.62,95%CI:7.42~68.92;OR41~=21.85,95%CI:6.87~69.46;OR≥61=7.34,95%CI:1.91~28.17)、男性(OR=2.66,95%CI:1.91~3.72)和傣族及景颇族(OR傣族=1.95,95%CI:1.15~3.31;OR景颇族=5.17,95%CI:2.95~9.07)HCV感染率较高。结论德宏州社区居民HCV感染率总体水平较低,但男性、20岁以上成人、傣族及景颇族人群中HCV感染率相对较高,有必要开展相关健康教育和预防干预活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部分地区献血员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状况及流行因素。方法:对山东省某地区以自然村为单位整群抽取435例有偿献血员进行调查,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对其血清进行抗-HCV检测。结果:献血员HCV感染率为21.15%(92/345),HCV感染率在有献血浆史者为44.22%,高于无献血浆史者(9.38%),1995年前献血者(33.83%)高于1996年后献血者(9.84%),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长途卡车司机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丙肝综合防治和科学干预提供信息和依据。方法 2013-2015年,每年4-6月份在广西浦寨边境贸易城的停车场采用"滚雪球、同伴推动"等方法招募400名调查对象,调查其一般人口学特征、行为特征等相关资料信息,并采集3~5 ml静脉血进行HIV、梅毒、HCV抗体检测,分析其中HCV感染状况及探讨影响长途卡车司机人群感染HCV的可能因素。结果 2013-2015年,共调查1 200名长途卡车司机中,检出HCV抗体阳性9例,HCV总的感染率为0.75%,HCV感染率各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60,P=0.528)。有注射吸毒行为史、梅毒抗体阳性的HCV感染率分别为33.33%和5.41%,远高于无注射吸毒行为(0.67%)和梅毒抗体阴性(0.60%)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895,P=0.022;χ~2=11.115,P=0.029);不同年龄、不同婚姻状况、不同户籍所在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程度、有无嫖娼行为、嫖娼时是否使用安全套对HCV感染率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9~2.527,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注射吸毒(OR=40.915,95%CI:2.518~664.836)、梅毒抗体阳性(OR=6.951,95%CI:1.194~40.468)是长途卡车司机感染HCV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2013-2015年广西边境地区长途卡车司机的HCV感染率较高,HCV感染与长途卡车司机的注射吸毒行为、梅毒感染传播有关,应当继续加强长途卡车司机人群的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促进高危行为的改变,以有效控制HCV的感染和传播。 相似文献
4.
吸毒人员中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吸毒人群中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HCV感染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现况研究,随机抽取长沙和株州市2个戒毒所吸毒人员为调查对象,以面对面的问卷调查收集吸毒人员的有关资料,并采集血标本772份,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中抗-HCV.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72名吸毒人员中检出阳性人数662人,总感染率为85.75%;单因素分析:不同性别(χ^212.03,P<0.01),不同年龄(χ^27.56,P<0.05),不同吸毒方式(χ^2119.80,P<0.01),不同静脉注射时间(χ^29.42,P<0.01),是否共用注射针头(χ^216.24,P<0.01),注射针筒不同清洗用水(χ^27.49,P<0.05),不同入所次数(χ^229.34,P<0.01)的HCV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吸毒人员中HCV的感染与性别、吸毒方式、注射针筒清洗用水、静脉注射时间有关.结论 吸毒人员是HCV感染的高危人群.HCV感染的影响因素有性别、吸毒方式、注射针筒清洗用水和静脉注射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因素,为HCV感染患者的预后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07年5月-2013年4月医院收治的HCV感染患者156例,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生化指标和影像学检查将患者分为慢性丙型肝炎组(CHC)96例和肝硬化组(LC)6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宿主因素、病毒因素和治疗情况并分析,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HC组中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比例较LC组更高,CHC组患者伴有代谢综合征(MS)危险因子患者比例显著高于LC组,IL-28B基因型rs12979860CT/TT、rs8099917TG/GG以及HCV基因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多因素分析与LC相关因素发现,患者感染年龄、抗病毒治疗、MS危险因子和rs12979860、rs8099917基因型是影响LC的因素。结论 CHC转化为LC与患者感染年龄、是否接受抗菌药物治疗、MS危险因子和rs12979860、rs8099917基因型直接关联,这对往后临床预测慢性HCV感染患者的转归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对广州市531名吸毒人员进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危险因素的调查,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结果表明:静脉吸毒(OR=6.68,P<0.001),非固定婚外性伴侣(OR=3.71,P<0.001),输液史(OR=2.64,P<0.01)和抗-HBc阳性(OR=1.74,P<0.05)是HCV感染独立的危险因素,而在性生活中使用避孕套(OR=0.37,P<0.005)是保护因素。提示广州市吸毒人群HCV感染的主要途径是血液传播,同时性传播途径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某农村人群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告河北省某农村人群HBV与HCV感染的调查结果。该人群HBV总感染率为55.2%,以10 ̄19岁组最高,为67.1%;抗-HCV阳性率为7.1%,以40 ̄49岁组最高,为21.1%,10岁以下和60岁以上组无1例抗-HCV阳性。HBV感染具有明显家庭聚集性,HCV感染无家庭聚集性。父母HBsAg均阳性的子女,其HBsAg阳性率(32.6%)明显高于父母均阴性者(15.6%),但父母抗-HCV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边州)丙型肝炎(丙肝)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控制丙肝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以性别和年龄作为匹配因素,按照1∶1的配对原则选择研究对象,开展相应的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以确定HC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例组和对照组在家庭成员是否有HCV感染者、纹眉(眼线、唇线)、是否去洗浴场所、是否去理发店修面、是否使用安全套、手术史、输血史、输血时间、针灸史、口腔诊疗史、内窥镜史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是家庭成员有HCV感染、去洗浴场所、有输血史和口腔诊疗史。结论家庭成员有HCV感染者、输血史、经常去洗浴场所、有口腔诊疗史是HCV感染的危险因素,其中在输血的时间上,1992年及以前输血感染HCV的风险高于1993年及以后。而经常使用安全套是HCV感染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9.
吸毒人群中甲肝病毒感染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吸毒人员中甲型肝炎病毒 (HAV)的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为防制甲肝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现况研究 ,通过整群抽样 ,以问卷的方式收集吸毒人员有关资料并采集血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 ) ,检测血清中抗 -HAV。采用SPSS 10 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72名吸毒人员中检出阳性 5 14人 ,总感染率为 6 6 5 8% ;单因素分析 :不同地区 (χ2 =13 4 7,P <0 0 5 )、不同文化程度 (χ2 =7 36 ,P <0 0 5 )、不同婚姻状况 (χ2 =6 0 2 ,P <0 0 5 )甲肝病毒感染率有显著性差异。多因素分析 :吸毒人员中甲肝的感染与地区 ,文化程度 ,婚姻状况 ,与他人共用餐具等情况有关。结论 吸毒人群是甲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甲型肝炎的影响因素有地区、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与他人共用餐具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白银市美沙酮门诊吸毒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用SPSS13.0对白银市588名吸毒者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丙肝阳性吸毒者与阴性吸毒者之间的差异,分析吸毒人群感染丙肝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吸毒人群HCV阳性率为13.9%,HCV抗体阳性吸毒者中曾经注射吸毒的比例为40.0%,HCV抗体阴性吸毒者中曾经注射吸毒的比例为9.0%,与配偶或性伴发生性行为时未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70.1%。结论曾经注射吸毒、不安全性行为是吸毒人群感染和传播丙肝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云南省德宏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单阳夫妻双方(HIV感染者及其阴性配偶)丙型肝炎病毒(viral hepatitis C,HCV)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HIV单阳夫妻的人口学特征、行为学指标和血样,并进行HCV抗体检测,应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因素对HCV感染率的影响。结果 582对HIV单阳家庭中,夫妻双方均感染HCV有12对(2.1%),仅一方感染HCV有138对(23.7%)。HIV阳性配偶HCV感染率为23.2%,HIV阴性配偶HCV感染率为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641,P<0.001)。男性配偶中,HIV阳性者HCV感染率为32.6%,HIV阴性者HCV感染率为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828,P<0.001);女性配偶中,HIV阳性者HCV感染率为4.6%,HIV阴性者HCV感染率为4.7%,二者无统计学差异(χ2<0.001,P=0.95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配偶中35~46岁、景颇族、HIV阳性、吸毒是HC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德宏州HIV单阳夫妻特别是HIV阳性男性配偶中HCV感染率高,HCV存在性传播的潜在威胁,有必要加强对HIV单阳家庭的丙型肝炎防治,对男性和女性配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云南省德宏州美沙酮维持治疗(MMT)就诊者中HIV新发感染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将德宏州2005年6月至2011年6月间所有入组MMT且HIV检测阴性的海洛因成瘾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队列观察其HIV阳转情况,计算HIV新发感染率并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有3154名对象符合队列纳入标准,截至2011年6月,共有1023人(32.4%)入组MMT后从未接受过HIV随访检测,属于“失访”;另有2131人(67.6%)接受过至少一次HIV随访检测,累计随访观察4615.86人年,期间22人发生HIV抗体阳转,HIV新发感染率为0.48/100人年.无业、无婚史、自认入组前有注射毒品史者以及入组时HCV检测阳性者的HIV新发感染率较高,随访期间尿检结果均为阴性者中无一例HIV新发感染.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在控制混杂因素的影响后,入组前无注射毒品史者的HIV感染风险显著低于入组前有注射毒品史者(HR=0.29,95%CI:0.11~ 0.76).结论 德宏州MMT在减少HIV经吸毒途径传播中初显成效,需重点关注入组MMT前有静脉注射毒品行为以及治疗期间偷吸海洛因的MMT就诊者中HIV新发感染,加强随访和HIV检测力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静脉注射吸毒人群艾滋病毒(HIV)感染的生存与死亡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并分析云南省德宏州1989年8-12月发现的196例静脉注射吸毒HIV感染者20年跟踪随访资料.结果 截止观察终点2009年12月31日,196例HIV感染者中177例(90.3%)死亡,10例(5.1%)存活,9例(4.6%)失访.总死亡密度为98.1/1000人年,艾滋病死亡密度为54.9/1000人年.因艾滋病死亡者占所有死亡者的55.9%,其他疾病死亡原因中以疟疾(2.8%)、败血症(2.3%)为主,非病死亡原因中以吸毒过量(13.0%)、意外伤亡(6.8%)为主.以死亡为结局,静脉注射吸毒人群HIV感染者中位生存时间为8.6年(95%CI:7.6~9.7).以艾滋病死亡为结局,则中位生存时间为11.3年(95%CI:10.3~12.8),估计的潜伏期约为10.3年.30岁及以上HIV感染者死亡的危险性是30岁以下者的1.9倍(95%CI:1.2~2.7).吸毒时间越长,生存时间越短(HR=0.7,95%CI:0.6~0.7).结论 静脉注射吸毒人群非艾滋病死亡人数较多.注射吸毒人群中位生存时间和潜伏期低于发达国家同类人群.年龄是影响HIV感染生存时间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静脉注射吸毒人群艾滋病毒(HIV)感染的生存与死亡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并分析云南省德宏州1989年8-12月发现的196例静脉注射吸毒HIV感染者20年跟踪随访资料.结果 截止观察终点2009年12月31日,196例HIV感染者中177例(90.3%)死亡,10例(5.1%)存活,9例(4.6%)失访.总死亡密度为98.1/1000人年,艾滋病死亡密度为54.9/1000人年.因艾滋病死亡者占所有死亡者的55.9%,其他疾病死亡原因中以疟疾(2.8%)、败血症(2.3%)为主,非病死亡原因中以吸毒过量(13.0%)、意外伤亡(6.8%)为主.以死亡为结局,静脉注射吸毒人群HIV感染者中位生存时间为8.6年(95%CI:7.6~9.7).以艾滋病死亡为结局,则中位生存时间为11.3年(95%CI:10.3~12.8),估计的潜伏期约为10.3年.30岁及以上HIV感染者死亡的危险性是30岁以下者的1.9倍(95%CI:1.2~2.7).吸毒时间越长,生存时间越短(HR=0.7,95%CI:0.6~0.7).结论 静脉注射吸毒人群非艾滋病死亡人数较多.注射吸毒人群中位生存时间和潜伏期低于发达国家同类人群.年龄是影响HIV感染生存时间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段松 张斓 项丽芬 段一娟 杨忠桔 贾曼红 张勇 张小波 郗承惠 李洲林 叶润华 李志荣 张好芬 张红梅 韩文香 杨跃诚 龚愉蓉 高洁 汪宁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31(11):763-766
目的 了解静脉注射吸毒人群艾滋病毒(HIV)感染的生存与死亡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并分析云南省德宏州1989年8-12月发现的196例静脉注射吸毒HIV感染者20年跟踪随访资料.结果 截止观察终点2009年12月31日,196例HIV感染者中177例(90.3%)死亡,10例(5.1%)存活,9例(4.6%)失访.总死亡密度为98.1/1000人年,艾滋病死亡密度为54.9/1000人年.因艾滋病死亡者占所有死亡者的55.9%,其他疾病死亡原因中以疟疾(2.8%)、败血症(2.3%)为主,非病死亡原因中以吸毒过量(13.0%)、意外伤亡(6.8%)为主.以死亡为结局,静脉注射吸毒人群HIV感染者中位生存时间为8.6年(95%CI:7.6~9.7).以艾滋病死亡为结局,则中位生存时间为11.3年(95%CI:10.3~12.8),估计的潜伏期约为10.3年.30岁及以上HIV感染者死亡的危险性是30岁以下者的1.9倍(95%CI:1.2~2.7).吸毒时间越长,生存时间越短(HR=0.7,95%CI:0.6~0.7).结论 静脉注射吸毒人群非艾滋病死亡人数较多.注射吸毒人群中位生存时间和潜伏期低于发达国家同类人群.年龄是影响HIV感染生存时间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段松 项丽芬 杨跃诚 叶润华 贾曼红 罗红兵 傅丽茹 宋丽军 赵余仙 杨建华 王斌 刘志远 濮永成 韩文香 杨忠桔 李维美 王继宝 朱炜明 何纳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30(12):1226-1229
目的 了解云南省德宏州静脉注射毒品者(IDU)中HIV新发感染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2004年10月招募HIV检测阴性的245名IDU进入队列,启动IDU人群艾滋病流行病学队列研究,于2006年底进行第一次随访检测确定HIV发病率.自2007年1月起,不断纳入新发现的HIV阴性的IDU,扩大流行病学研究队列,并每半年进行一次有关毒品使用和性行为等暴露因素的随访调查,同时血清学检测确定HIV新发感染率.结果 截止2008年底,共招募入组760名IDU,至少随访1次者有540人,累积观察1153.6人年,新发现HIV感染者47人,HIV新发感染率为4.07/100人年,其中2004-2006年为4.45/100人年,2007年为4.50/100人年,2008年为2.54/100人年.随访期间,研究对象中IDU比例和HIV新发感染率均有显著下降.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景颇族[风险比(HR)=2.56,95%CI:1.06~6.19]和除傣族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HR=3.26,95%CI:0.89~11.96)的HIV感染风险高于汉族;随访期间注射毒品但未共针者(HR=2.27,95%CI:0.98~5.25)以及有共针注射毒品行为者(HR=5.27,95%CI:2.25~12.34)的HIV感染风险高于随访期间没有注射毒品者.结论 云南省德宏州既往IDU人群中注射吸毒的比例和HIV新发感染率近4年来均呈现下降趋势.共用注射器吸毒仍是IDU人群HIV感染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不同民族IDU的HIV感染风险不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德宏州HIV感染者的阴性配偶中HIV新发感染率.方法 2005年11月始在HIV感染者的阴性配偶中建立前瞻性队列,每6个月随访,进行问卷调查和HIV检测.结果 至2008年6月底共纳入研究对象790人,随访观察702人,2006-2008年随访期间发病密度为2.58/100人年,各年度发病密度分别为2.22/100人年、2.95/100人年、2.74/100人年.Cox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与发病风险有关的因素有:居住于盈江县[风险比(HR)=4.37,95%CI:1.48~12.90,P=0.008 ]、有吸毒史(HR=3.49,95%CI:1.09~11.18,P=0.035)以及配偶(指感染者)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HR=3.60,95%CI:1.41~9.16,P=0.007).结论 德宏州HIV感染者的阴性配偶中HIV新发感染率较高,针对某些地区以及本人有吸毒史、或其HIV阳性配偶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感染者配偶仍需加强HIV预防干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云南省德宏州HIV-1亚型的流行特点。方法 收集2011年1-5月德宏州HIV-l抗体确认阳性血浆样品300份,提取RNA后用巢式PCR对gag基因和env基因的部分片段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经基因序列测定,所得序列通过构建系统进化树确定HIV-1的分子亚型。结果 结合2个基因片段,共有222份样品获得分型结果,主要为C亚型(43.2%, 96/222),其他依次为独特重组形式(URF; 27.O%, 60/222)、CRF01_AE(21.2%, 47/222)、CRF08_BC(5.0%, 11/222)、B’(2.3%, 5/222)和CRF07_BC(1.4%, 3/222)。C亚型是性传播人群和注射吸毒人群中的首要亚型,但不同传播途径人群中亚型分布具有不同的模式。异性传播人群包括该地区检测到6种基因型,主要为C亚型(40.7%,70/172)、CRFOI_AE(25.O%, 43/172)和多种URF(25.0%, 43/172),呈现亚型分布的多样化。注射吸毒人群中包括除B''和CRF07_BC以外的3种亚型及多种URF,主要为C亚型(54.8%, 23/42 J和URF(38.1%, 16/42),呈现亚型相对集中的趋势。URF比例的显著上升成为该地区的另一个流行特点,包括BC重组(41.7%, 25/60)和与CRF01 _AE相关的重组(58.3%, 35/60),这两种URF在性传播和注射吸毒人群中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德宏州HIV-1流行株较为复杂,存在5种亚型和多种URF.其中C亚型为主要流行株,不同传播途径亚型分布模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1989- 2010年云南省德宏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20年病死率及死因变化。方法在“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中,下载1989-2010年的历史卡片,对相关数据进行调查核实和统计分析。结果1989-2010年共报告现住址及户籍地为德宏州的HIV/AIDS 13493例,其中HIV8569例,死亡2036例;AIDS 4924例,死亡2251例。少数病例已存活达15~20年。2004年以前报告的发病病例中,死亡病例数高于存活病例数,而此后历年报告的发病病例中,存活病例数则高于死亡病例数。HIV/AIDS当年发病当年死亡的病例数占当年发病总病例数的比例在1989-2010年的20年间则表现出由低到高再到低的变化趋势,其中2001-2003年该比例均高于10.0%,2003年达到最高的18.9%,此后逐年稳步下降,2010年该比例为5.8%;而年初存活当年死亡的比例则自2007年起逐年下降。HIV/AIDS死亡病例中,因艾滋病而死亡的比例逐年上升而因吸毒过量而死亡的比例下降,其中,曾接受过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和抗病毒治疗的比例也逐年上升,至2010年时分别达到89.9%和25.5%。结论德宏州HIV/AIDS病死率近年来呈下降趋势,扩大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和抗病毒治疗、降低病死率仍是今后一个时期艾滋病防治工作重点。农村地区应加强AIDS死因监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云南省德宏州成年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ART)脱失比例及其原因。方法 对德宏州截至2014年9月30日的参加ART的8 367名成年艾滋病患者脱失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德宏州累计接受ART的成年艾滋病患者中脱失比例为14.4%(1 202/8 367)。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RT脱失与患者所在县(市)、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感染途径、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初始治疗方案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RT脱失与患者所在县(市)、婚姻状况、感染途径、基线CD4 T淋巴细胞计数和初始治疗方案有关。芒市、梁河县、盈江县、已婚或同居、性传播、基线CD4 T淋巴细胞计数≤200 cells/mm3、初始治疗方案含齐多夫定(AZT)者脱失比例低;瑞丽市、未婚、注射吸毒、基线CD4 T淋巴细胞计数>200 cells/mm3、初始治疗方案不含AZT者脱失比例高。ART患者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其脱失比例下降。调查发现1 202例脱失治疗的患者中,失访704例(58.6%)、依从性困难303例(25.2%)、外出74例(6.2%)、缅甸籍回国64例(5.3%)、医嘱停药29例(2.4%)、羁押18例(1.5%)、其他原因10例(0.8%)。不同特征患者其脱失原因不同。结论 德宏州不同特征的艾滋病患者ART脱失比例不同,需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减少脱失,重点是减少失访和提高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