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临床医学工程》2016,(3):373-374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患儿应用利巴韦林联合喜炎平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96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观察组患儿采用利巴韦林和喜炎平联合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利巴韦林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体温恢复时间、皮疹消退时间、疱疹消退时间、食欲好转时间、出院时间。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50%(P<0.05);观察组的各项临床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小儿手足口病患儿联合应用利巴韦林和喜炎平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明显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患儿痊愈时间。  相似文献   

2.
曹珍  高霞  季亚玲 《工企医刊》2014,27(5):1022-1023
目的 探讨利巴韦林联合喜炎平治疗门诊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 选取21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利巴韦林注射液与喜炎平注射液联合治疗,对照组只采用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1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86%.结论 采用利巴韦林注射液与喜炎平注射液联合应用治疗手足口病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张婉琴 《中国卫生产业》2012,(20):74+76-74,76
目的 观察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103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0例予以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对照组53例予以喜炎平治疗.5d后评估其疗效及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治疗组愈合时间明显缩短.结论 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利巴韦林联合喜炎平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4-7月收治手足口病普通病例186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6例,对照组90例。对照组予以利巴韦林10 mg/(kg·d)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喜炎平注射液5~10 mg/(kg·d)静脉滴注,均为1次/d,疗程7 d。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的效果、住院时间和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71%(89/96),对照组为68.89%(62/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8,P<0.05)。治疗组的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2.51±1.12)d、(2.68±0.82)d、(3.78±1.23)d、(4.82±1.48)d,均较对照组[分别为(4.29±1.61)d、(3.89±1.33)d、(4.91±1.77)d、(7.12±1.89)d]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80、6.40、5.08、9.27,均P<0.05)。结论利巴韦林联合喜炎平治疗手足口病普通病例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倪淑军 《现代养生》2014,(20):294-294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行喜炎平与利巴韦林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手足口病患儿行喜炎平与利巴韦林治疗的文献进行全面检索,经质量评价后采用Meta分析法选取合格文献纳入研究。结果:经Meta分析后有10个文献纳入研究,结果显示利巴韦林的皮疹、退热以及口腔疱疹消退效果明显不及喜炎平(OR=3.0,95%CI为2.4、4.2);喜炎平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利巴韦林(OR=0.4,95%CI为0.2、0.8),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均<0.05)。结论:小儿手足口病行喜炎平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均明显优于利巴韦林,但为使结果更具信服力,今后研究尚需完善样本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行喜炎平与利巴韦林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手足口病患儿行喜炎平与利巴韦林治疗的文献进行全面检索,经质量评价后采用Meta分析法选取合格文献纳入研究。结果:经Meta分析后有10个文献纳入研究,结果显示利巴韦林的皮疹、退热以及口腔疱疹消退效果明显不及喜炎平(OR=3.0,95%CI为2.4、4.2);喜炎平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利巴韦林(OR=0.4,95%CI为0.2、0.8),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均<0.05)。结论:小儿手足口病行喜炎平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均明显优于利巴韦林,但为使结果更具信服力,今后研究尚需完善样本量。  相似文献   

7.
蔡忠捷  陈侃  林少萍 《现代保健》2011,(31):148-149
目的观察喜炎平治疗门诊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6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80例,对照组66例。对照组利巴韦林注射液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静滴,同时对症处理;治疗组加用喜炎平注射液o.2~o.4ml/(kg·d)+5%葡萄糖注射液静滴,1~2次/d,其余方法相同。观察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结果两组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退热和皮疹消退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喜炎平联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可明显缩短发热和皮疹消退时间,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柯映春 《中国卫生产业》2013,(9):139-139,142
目的探讨喜炎平注射液在小儿手足口疾病治疗中的临床治疗疗效。方法对该院在2011年2月—2012年10月收治的90例小儿手足口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治疗,观察组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对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观察组治疗疗效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儿在体温恢复的时间和皮疹消退的时间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喜炎平应用于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取得的临床疗效显著,患儿产生的副作用少,是一种安全有效地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喜炎平注射液在小儿手足口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7~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45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22例和对照组23例。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观察2组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均<0.05);肝功能恢复率、肌钙蛋白转阴率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病毒转阴率达到了100.0%。结论喜炎平注射液用于治疗手足口病,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喜炎平配合双歧杆菌与利巴韦林治疗小儿病毒腹泻的效果。方法:对本院于2014年4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106例病毒性腹泻患儿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的就诊时间,将患儿划分为观察组与参照组,每组各53例。参照组患儿接受补液+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参照组患儿的基础上,接受喜炎平+双歧杆菌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在退热时间、止泻时间、大便次数、治疗有效率均显著由于参照组患儿,相应数据组间差异满足P<0.05,即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小儿病毒腹泻临床治疗中,在对患儿行补液+利巴韦林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喜炎平、双歧杆菌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保证患儿生命健康。  相似文献   

11.
郑丰强  吴翔 《医疗保健器具》2011,18(7):1024-1025
目的通过对比治疗观察喜炎平注射液对小儿手足口病治疗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09-2010年收治的儿科手足口病患儿152例随机分组为治疗组74例和对照组78例,治疗组患儿给予喜炎平注射液肌注治疗,对照组给予病毒唑治疗,6-10d后观察治疗效果;分别比较有效率和退热时间、皮疹消失时间、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肝功能恢复比率、血清心肌蛋白I恢复比率、咽拭子肠道病毒DNA检测转阴率等数据。结果治疗组予以喜炎平注射液进行治疗的患儿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病毒唑治疗患儿。结论喜炎平注射液在小儿手足口病治疗上具有明显效果且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廖德安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2):2984-2985
目的探讨治疗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体会。方法分析某院2008年以来诊治的6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数据。结果一些患儿没有出现并发症,均在1周内得到治愈。4例伴合并症及2例被认为有发展为重症倾向可能性的患儿经治疗7~12d后痊愈。结论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并隔离患儿,做好对患儿家属的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及时给予综合治疗是有效预防及控制手足口病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小儿手足口病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手足口病6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方法:对60例小儿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治疗转归加以总结。结果:所有病例经及时、早期治疗,均获痊愈。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手足口病只要及时、早期治疗,给予重视,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儿童手足口病疾病负担,为科学开展防控工作、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南京市儿童医院2015至2017年2 184例手足口病病例基本情况及经济负担情况进行个案调查,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岁以下儿童1 422例,所占比例最高,为65.1%。住院例均总费用10 163.67元,其中直接医疗费用9 309.67元,间接医疗费用854元。平均住院天数8.2天。结论:儿童手足口病疾病负担较重,通过提高群众防病意识、积极做好防控工作以及提高基层医院救治能力,将有利于降低发病率并切实有效减少手足口病对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更昔洛韦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更昔洛韦针(5mg/kg·d)及炎琥宁针(10mg/kg·d),每日1次,溶于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针(10mg/kg·d)及VitC针(100mg/kg·d)溶于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5%,两组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9282,P<0.01);两组患儿的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经比较,亦可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95(P<0.05)、7.227(P<0.01)。结论更昔洛韦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安全有效,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手足口病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3月大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85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给予相同的治疗方案,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常规护理联合预见性护理,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住院及退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家属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足口病患儿采取预见性护理可缩短退热时间和住院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和家属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医院确诊手足口病604例的临床特征。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手足口确诊病例患者的年龄、性别、主要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604例手足口病例发病年龄最小为3月,最大为29岁,主要集中在1~3岁(53.15%),平均1.68岁,发病时间为4~11月,集中发病在5~8月(86.09%),男性352例,女性252例,发热、皮疹为主要临床特征,604例病例均治愈。结论手足口病例主要在春末、夏秋季流行,以≤3岁年龄组病例数最高,愈后均良好。  相似文献   

18.
秦海萍  林秀杰 《职业与健康》2008,24(21):2365-2366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出疹发热急性传染病,其型别甚多,临床表现以出疹、发热为特征,斑丘疹常发生于口腔黏膜及手、足远端部位。本病如无并发症,一般预后良好。现将2007年3—9月期间确诊的70例手足口病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综合护理对促进小儿手足口病病情恢复的效果观察.方法 手足口病患儿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总例数(选取人数)200例,患者收取时间在2018年10月—2019年10月,研究对象200例使用电脑随机分配方式分为两组,其中100例作为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100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将两组的口腔糜烂愈合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