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发生于腹股沟区的腹外疝称为腹股沟疝,是各种疝最常见的类型,特别是老年男性更是多发。腹股沟疝有斜疝和直疝之分,斜疝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内环突出,经过腹股沟管从外环突出进入阴囊,直疝从直疝三角突出体表的疝。斜疝是最常见的腹外疝,约占腹外疝的90%,男性多于女性,右侧多于左侧。  相似文献   

2.
黎强 《首都医药》2005,12(16):33-3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腹股沟斜疝与直疝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通过对113例腹沟斜疝或直疝患者腹股沟二维超声声像图表现及应用彩色多普勒显示腹壁下动脉的血流图像及其在体表投影,并进行观察分析腹壁下动脉与两疝囊的关系。结果通过对彩色多普勒观察腹股沟疝囊及疝囊内容物和腹壁下动脉的关系后发现:若疝囊在腹壁动脉外侧方穿过时则为腹股沟斜疝;若疝囊在腹壁下动脉内侧方穿过时则为腹股沟直疝。腹壁下动脉是鉴别腹股沟斜疝或直疝的一个重要标志。结论腹股沟斜疝和直疝的二维超声声像图表现极为相似,有时难以对两病作出鉴别,通过彩色多普勒显示腹壁下动脉的血流图像及其在体表投影与两病的位置关系,可作为二者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一个重要性标志。  相似文献   

3.
周正  江滨  万兵 《东南国防医药》2003,5(2):121-121
我院外科自1998年起应用剥离的远端疝囊壁作为修补片,对37例各种类型疝患者行加强修补术,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37例疝患者男性36例,女性1例;年龄38~59岁15例,60~84岁22例。疝类型:腹股沟斜疝33例,其中巨大腹股沟斜疝6例,嵌顿性斜疝3例,复发性斜疝8例(1次疝修补后复发6例,2次疝修补术后复发2例);直疝1例,腹壁切口疝3例。1.2 手术方法1.2.1 取材 疝孔较大者疝囊一般也大,在常规剥离远端疝囊时,设计多保留一部分远端疝囊壁片组织,疝囊较大者不必完整剥离进入阴囊部位的远端疝囊,以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腹股沟斜疝与直疝应用腹腔镜疝修补术(TAPP)术后生活质量,并做相关分析。方法 选取某院2018年7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74例腹股沟疝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疝的类型分为斜疝组(n=87)和直疝组(n=87),两组患者均行TAPP术。比较两组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复发情况。结果 斜疝组的疝囊处理时间短于直疝组,斜疝组的术后腹股沟积液量少于直疝组,斜疝组的住院费用、疼痛感NRS评分均低于直疝组(P <0.05);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斜疝组的SF-36评分、BI评分、mRS评分高于直疝组(P <0.05);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全部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被有效随访。随访期间,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斜疝组和直疝组的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与腹股沟直疝患者相比,腹股沟斜疝患者应用TAPP可以缩短疝囊处理时间,减少术后腹股沟积液量,降低住院费用、NRS评分,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  相似文献   

5.
我院1992-2011年收治各种类型腹股沟疝1056例,其中同侧腹股沟斜、直疝并存34例(3.2%)。现将其诊治体会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同侧腹股沟斜、直疝并存患者34例,均为男性;年龄42~76岁,中位年龄57岁;病史14个月~31年,平均7年2个月。本组斜疝均为阴囊疝。其中合并不同程度  相似文献   

6.
<正>腹股沟疝可分为直疝与斜疝2种,疝囊经过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浅环,并可进入阴囊,称为腹股沟斜疝,疝囊经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过内环,为腹股沟直疝。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医生与患者接受,该手术安全可靠、手术创伤小,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5年7月的122例腹股沟疝患者,行无张  相似文献   

7.
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即在腹股沟区域腹壁存在缺损,腹腔内的器官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可通过腹壁先天的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囊结构[1]。典型的腹股沟疝具有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和疝外被盖等结构。依据解剖学上的"耻骨肌孔"概念,腹股沟疝包括斜疝、直疝、股疝及较为罕见的股血管前、外侧疝等[2]。随着科技的进步及材料学的不断完善,腹股沟疝的治疗取得  相似文献   

8.
王芳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9):1399-1400
发生于腹股沟区的腹外疝统称腹股沟疝,常分为斜疝及直疝,以斜疝最常见,约占95%,男性多于女性[1].典型病例根据其临床症状、体征及病史可明确诊断,但对酷似疝的腹股沟肿物或隐匿性腹股沟疝,常需要影像学检查.搜集我院2003年1月~2007年7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股沟疝32例,结合临床和病理表现回顾性分析其CT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欧荣册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8):2734-2735
目的:观察小儿腹股沟斜疝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进行改良,降低小儿斜疝术后复发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06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传统的经腹股沟小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基础上的改良疝囊高位结扎术,术中将腹膜外脂肪分离,向里再分离2—3cm,将疝囊颈往上提直至将疝囊后壁收紧为止。结果:全部病例均行此改良疝囊高位结扎术,随访无复发。结论:小儿腹股沟斜疝采用改良疝囊高位结扎术,操作简便,并发症少,明显降低了术后复发率,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游离精索法快速寻找腹股沟斜疝疝囊的效果。方法:对1999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230例腹股沟斜疝患者于术中行游离精索术寻找疝囊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采用游离精索法寻找腹股沟斜疝疝囊方便快捷,只要是腹股沟斜疝采用法即能有效缩短寻找疝囊时间。结论:游离精索法寻找腹股沟斜疝疝囊,手术时间短,方便快捷,周围组织损伤概率小,避免了传统手术中寻找腹股沟斜疝疝囊困难时嘱患者咳嗽,加腹压,盲目分离精索内组织等繁琐方法,不仅减少了寻找疝囊的手术时间,而且避免了不必要的副损伤如术中、术后出血,阴囊血肿,睾丸萎缩坏死,不育症,膀胱损伤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下腹部腹横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1年10月192例小儿腹股沟斜疝采用经外环腹横形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的临床资料,随访6个月~3年。结果手术时间为15~25min,留院观察时间3~7d,平均住院时间4d;无出血、睾丸回缩等并发症。全组病例平均随访18个月,4例患儿术后出现对侧腹股沟疝,2例巨大型腹股沟斜疝术后复发。结论经下腹部横纹微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操作简单,术后患儿恢复快,手术安全、有效、简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以及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外一科在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诊治的小儿腹股沟斜患者400例进行分析,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的200例小儿腹股沟斜患者采取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观察组的200例小儿腹股沟斜患者采取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记录并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疼痛持续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与排气时间均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  相似文献   

13.
叶新  郭绍鑫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0):3129-3129,3133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诊断腹股沟疝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25例腹股沟区可触及包块或疑似包块患者进行腹股沟区超声检查,并对超声检查后提示为腹股沟疝的患者行手法复位或疝修补术后进行超声跟踪复查.结果 125例腹股沟区可触及包块或疑似包块患者中超声检查后提示为腹股沟疝者116例,并经手法复位及手术证实,诊断率准确为92.8%(116/125).其中腹股沟斜疝96例,直疝17例,股疝3例.结论 超声检查腹股沟疝对于临床明确诊断、区分斜疝或直疝、疝的内容物为脂肪和(或)肠管,以及确定术后并发症有明确的指导意义.因此,随着超声检查腹股沟疝经验的不断积累及对相应影像的细节分析,以及外科医生的积极支持,超声检查诊断腹股沟疝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嵌顿后可引起疝囊继发感染[1].我院小儿外科1997年5月至2007年5月共收治17例疝囊继发感染患儿,均以急性嵌顿性腹股沟斜疝为诊断急诊入院.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修补手术中老年患者应用髂腹股沟神经-髂腹下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择期行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修补手术老年患者28例,年龄55~82岁ASAⅡ~Ⅲ级。予以0.3%罗哌卡因25mL行髂腹股沟神经-髂腹下神经阻滞。记录入室时(T0)、切皮前(T1)、切皮后1min(T2)、切皮后10min(T3)、术毕(T4)的心率(HR)、血压(NIBP)、呼吸频率(R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术中、术后并发症的情况及术后2、4h的镇痛效应。结果 96.4%的患者阻滞效果完善,患者在各时间点的HR、NIBP、RR、SpO2无大幅度波动。术后2、4h的镇痛有效率分别为90%和75%。结论髂腹股沟神经-髂腹下神经阻滞应用于老年患者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修补术时,麻醉效果确切、安全、可靠,术后镇痛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是一种安全、技术合理的无张力修补术.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适用于Ⅰ~Ⅳ型的腹股沟直疝、斜疝和股疝[1].现将我科开展的全腹膜外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手术50例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彭涛 《江西医药》2013,(10):922-924
目的:探讨CT诊断腹股沟直疝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股沟直疝患者的术前轴位CT图像,全部病例采用多层螺旋CT(MSCT)平扫或增强扫描,重建薄层图像后对轴位图像进行观察。结果13例病人共16个直疝,右侧者10个,左侧者6个,均无嵌顿,CT诊断与手术所见符合率100%。结论 MSCT可准确诊断腹股沟直疝,并与斜疝、股疝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小切口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技术要点。方法 在氯胺酮全麻下取腹股沟皮下环投影处横切口,切口长约1.5-2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显露皮下环;打开疝囊,剥离疝囊外组织直到疝颈部,于疝颈部结扎、缝扎各一道:不作腹股沟管修补。结果 582例患者2例复发,无一例出现切口感染、睾丸萎缩等其它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1-3d。结论 小切口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相对传统腹股沟切口具有美观、微创,住院周期短、医疗费用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周宝祥  朱德祥  于仁  顾殿华  周光荣 《江苏医药》2008,34(11):1170-1171
随着腹腔镜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腹腔镜在小儿腹股沟斜疝中应用也有大量报道.但我们认为开放式小切口手术同样是一种微创手术,并经实践证明安全、有效.我们分析开放式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与腹腔镜下治疗小儿腹股沟疝两种术式的相关因素,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腹股沟疝分为斜疝和直疝两种类型,以斜疝比例较高,从腹壁下动脉外侧腹股沟管内环突出,随着病情发展斜行穿越腹股沟管,出腹股沟管外环形成,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临床治疗一般采取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方法,可采用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和无张力修补术两种术式。作者以近年来经治的50例腹股沟疝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两种术式的疗效何者更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